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观测分析

观测分析

观测分析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232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矿业工程、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3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93334篇;相关期刊144种,包括应用气象学报、大气科学学报、气象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地震学会历史地震、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2013学术研讨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观测分析的相关文献由573位作者贡献,包括高山红、傅刚、吴华莉等。

观测分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3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93334 占比:99.90%

总计:193530篇

观测分析—发文趋势图

观测分析

-研究学者

  • 高山红
  • 傅刚
  • 吴华莉
  • 周银军
  • 张玉琴
  • 朱君鉴
  • 李志晶
  • 王俊
  • 金中武
  • 齐彦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郝红涛
    • 摘要: 无缝线路是将一定数量的标准钢轨焊联成不少于500米的长钢轨线路,跨区间无缝线路的长钢轨跨越了车站道岔。基于无缝线路的特点及应用现状,依据跨区间无缝线路结构特点、技术质量标准、作业安全要求,梳理相关养护维修工作,提出跨区间无缝线路的位移观测分析技术要求和分析方法、位移观测桩的设置要求、位移及锁温超限处理、检查工作、在铺设初期的整修工作、养护维修要求、应力放散与调整过程控制、应力放散与调整技术标准、应力放散与调整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措施等。
    • 曾胜勇
    • 摘要: 为有效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为鱼类提供生长、索饵、庇敌和繁殖的场所,人们通过向江河、海域投放人工鱼礁,从而达到对鱼类的保护、增殖和提高渔获量的目的。目前国内外已经广泛地开展人工鱼礁建设,原有的人工鱼礁在使用过程中虽然能得到一定的聚鱼效应,但不能随时监测周围的鱼以及环境状态,效果不好评估,资源利用率不高,经济效果也不甚理想。这样不但降低了人工鱼礁的功能性,而且不能为工作人员、科研人员带来较为直观的观测分析便利。笔者通过对目前人工鱼礁存在的缺陷及不足,提出一种具有智慧监测效果的人工鱼礁应用技术。
    • 张爱民; 郝天鹏; 周和平; 于宝军; 马占宝; 崔师胜; 郭文涛
    • 摘要: 新疆白杨河流域达坂城位于天山博格达峰山前冲击、洪积山间盆地干旱区,源于天山多支源流汇集于盆地南端峡口,形成下游并由有多支流沿程补给白杨河干流,穿越极端干旱戈壁荒漠托克逊县直至末端吐鲁番市境内尾闾—艾丁湖,是我国典型少有干旱极端干旱叠加型流域灌区。为探寻流域上游达坂城地下水文地质特征,基于潜水非完整井观测抽水试验,采用裘布衣模型和正交试验评估地下水含水层主要水文地质参数及单井出流能力。结果表明,高崖子和阿克苏河段潜水层地下水文地质平均含水层厚度H、渗透系数K和导水系数T分别为10~11 m、18~21 m/d和200~203 m/d,含水层厚度变幅与井水深动态相呼应,单井流量丰富且与渗透系数K和导水系数T相互影响较大,地下含水层渗透速率处于较高水平状态,与河流河床多戈壁砂砾地质吻合,为流域上游达坂城源流区地下水文地质及出流评估提供依据。
    • 朱彬; 智利蓉; 卢文; 高晋徽; 侯雪伟
    • 摘要: 利用南京地面站点2016-2017年黑碳气溶胶(Black Carbon,BC)和臭氧(O3)逐小时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不同季节BC与近地面O3的关系.结果 表明,高BC(高于平均值)影响下的O3质量浓度值明显比低BC(低于平均值)影响下的O3质量浓度值低,这种抑制作用在秋冬季明显高于春夏季,且BC与O3的负相关性在秋冬季显著高于春夏季,而PM2.5与O3的负相关性不显著.利用WRF-Chem模式,对2017年12月个例开展BC反馈效应对O3影响的数值模拟,结果再次证实BC对O3存在负反馈影响.其影响机制是:BC可通过抑制边界层发展,使近地面NOx积聚,从而减少臭氧的化学生成(VOCs控制区);BC可通过抑制边界层垂直湍流交换,减少边界层上部高O3向下的湍流输送,从而减少近地面O3;BC可通过减小近地面风速,减少O3的平流输入,从而减少地面O3.不同个例的主要控制因子不同.
    • 龚佃利; 王洪; 许焕斌; 王文青; 朱君鉴; 王俊
    • 摘要: 为研究雹暴结构和大冰雹的形成机制,利用潍坊CINRAD/SA新一代天气雷达、青岛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数据,结合探空、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和实地冰雹调查资料,对2019年8月16日发生在山东诸城的一次罕见强雹暴过程的天气背景、风雹灾害、雷达回波演变、雹云结构及大冰雹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冷涡天气系统影响,鲁中山区、鲁东南地区低层暖湿、高层干冷,0—6?km高度风矢量差为30.3?m/s,十分有利于强雹暴的发展.雹云发展迅速,历经发生、跃增、酝酿、降雹和消亡等5个阶段,在发生阶段即观测到中气旋、有界弱回波区等结构并不断增强,长时间维持;降雹阶段的雹云具有典型的有界弱回波区—悬垂回波—回波墙和"S"型水平流场等特征,有界弱回波区与旋转上升气流和水平速度为0的"0线"结构相关联,"0线"穿过悬垂回波和有界弱回波区顶部强回波区,指向雹云对流上冲云顶,具有特定的成雹功能;强降雹时段,雹云有界弱回波区北侧回波墙及其上方强回波区的水平反射率因子大于60?dBz,对应的差分反射率因子大多为?1—0?dB,表明为大冰雹的聚集区.依据对成熟阶段雹云雷达回波形态、径向速度和三维风场的分析,给出了实例雹云内主上升气流框架和具有成雹功能的"0线"结构示意图,有助于理解"0线"结构在大雹循环增长中的可能作用机理.
    • 张迎新; 李林; 曹晓冲; 李梓铭; 马小会; 张玉婷
    • 摘要: 2017年5月3—4日京津冀地区出现了一次持续较长时间的浮尘天气,给京津冀地区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从气象条件方面分析了浮尘天气的成因及维持机制,并使用气象、环境观测、激光雷达探测、后向轨迹模式产品等分析了此次浮尘天气的观测事实.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在蒙古气旋强烈发展东移的过程中,经过蒙古国中部、甘肃、内蒙中西部的沙源地后形成扬沙、沙尘暴,大量的沙尘粒子随高空偏西西北气流漂至京津冀上空后沉降而形成的,本地沙源没有补充.激光雷达可以清晰地监测到沙尘的传输高度基本在2~4 km.浮尘天气期间,沙尘高度在2 km以下.浮尘维持30 h以上的原因:(1)高空受东、西两槽间的纬向环流控制,地面处于鞍型场,风速小,不利于沙尘粒子的扩散;(2)边界层内湍流活动旺盛,且中低层基本是中性层结状态,沙尘粒子不易沉降.
    • 苏爱芳; 吕晓娜; 崔丽曼; 李周; 席乐; 栗晗
    • 摘要: 2021年7月18日08时—22日08时(北京时),受黄淮低涡外围东风急流影响,郑州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极端暴雨天气,并造成严重山体滑坡、泥石流、城市内涝及人员伤亡.利用探空、地面自动站和雷达拼图产品等基本观测数据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极端暴雨天气表现出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极强、累积降水量罕见等极端性特征.此次极端大暴雨的形成原因复杂,但就初步分析结果看,大气环流形势稳定、水汽和能量充足、地形作用明显以及对流系统不断向郑州地区积聚、合并及停滞是基本成因.本文旨在分析此次极端暴雨洪涝灾害性过程的基本观测现象,为深入开展此次严重致灾性罕见极端暴雨的机理及可预报性研究提供参考.
    • 刘凯; 张红霞; 陈崇德
    • 摘要: 为确保普溪河渡槽槽身预拱度满足设计需要,针对混凝土浇筑过程、预应力张拉过程、底模板拆除过程、渡槽静载过程等施工、运行各阶段中存在的变形问题,设置观测点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拱度监测变化均在设计理论值范围内.同时根据监测结果,在施工后期,槽身预拱度由+55 mm调整至+45 mm,保证了渡槽的施工质量,达到理想的通水条件,可在同类型渡槽的施工中推广应用.
    • 张宏燕
    • 摘要: 华光潭二级水电站拦河坝由混凝土重力坝组成,对水库放空及回蓄期大坝运行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以了解大坝受水荷载的影响程度.
    • 龚佃利; 朱君鉴; 王俊; 陈滔; 于成龙
    • 摘要: 利用济南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雷达探测数据,结合探空、地面气象站观测和实地冰雹调查资料,对2020年6月1日影响山东中西部的一次强雹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雹暴过程受高空槽影响,于当日中午在河北邢台市初生,移入山东境内后持续降雹近5 h,其中17:00后雹暴明显加强,冰雹灾害严重.2)典型降雹时次具有明显的三体散射特征;1.5~5.5 km高度冰雹区对应的反射率因子(ZH)均大于65 dBZ,差分反射率因子(ZDR)介于-2.6~1.5 dB,相关系数介于0.80~0.96;大冰雹多集中在低层前侧入流的左侧和前侧.3)多个单体于17:00前后演变成超级单体风暴,具有明显的有界弱回波区和中气旋结构,ZDR柱可指示雹暴主上升气流区的位置.4)水凝物相态分类产品给出的冰雹分布反映了空中冰雹的分布和演变,可从冰雹色标面积大小、连续性程度预估冰雹强弱,根据低仰角的冰雹色标预判冰雹落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