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表观弥散系数

表观弥散系数

表观弥散系数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655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肿瘤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39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25203篇;相关期刊259种,包括中国医疗器械信息、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十四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全军第十六届放射医学大会、第9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等;表观弥散系数的相关文献由2314位作者贡献,包括曾蒙苏、叶慧义、姚秀忠等。

表观弥散系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39 占比:2.47%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25203 占比:97.47%

总计:25856篇

表观弥散系数—发文趋势图

表观弥散系数

-研究学者

  • 曾蒙苏
  • 叶慧义
  • 姚秀忠
  • 张岚
  • 张彩元
  • 李香营
  • 沈钧康
  • 王佳
  • 王霄英
  • 胡春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雯
    • 摘要: 目的:探究表观弥散系数(ADC)与直肠癌T、N分期及组织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于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110例,收集整理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直肠癌T、N分期及组织分化程度等资料,并分析MRI弥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弥散系数(ADC)与直肠癌T、N分期及组织分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直肠癌T分期为T_(1)期8例、T_(2)期22例、T_(3)期48例、T_(4)期32例,不同T分期患者AD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癌组织分化情况为高分化8例,中分化85例,低分化17例,不同分化程度患者ADC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C值与直肠癌患者T分期及组织分化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评估直肠癌患者T分期及组织分化程度的参考指标。
    • 金芳芳; 陈巧; 储关森; 邵宝尔
    • 摘要: 目的探究常规MRI联合多b值DWI序列在肝脏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本院于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83例肝脏良恶性病变患者按照病变类型分为恶性组(49例)和良性组(34例)。治疗前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常规MRI图像特征,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b值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对比常规MRI、多b值DWI序列及两者联合在诊断肝脏良、恶性病变的准确率。结果所有患者的病灶实性部分在T1WI序列上显示稍低信号或等信号,囊变坏死区域显示低信号;病灶实性部分在T2WI序列上显示稍高、稍低以及高低混合信号。良性组患者在不同b值的ADC值均明显高于恶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MRI联合DWI在诊断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囊性病变和肝血管瘤的准确率分别为86.21%、90.00%、89.47%和86.67%,均明显高于常规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MRI检查的基础上结合多b值DWI序列能够为肝脏病变的良恶性诊断提供更多影像学信息,从而使其诊断准确率有所提升,值得在临床上积极推广。
    • 李欣; 王冬女; 谢继承; 吴玲; 张黄琦; 董雪
    • 摘要: 目的探讨MRS、ADC及SWI磁共振多模态成像在皮层下区胶质母细胞与单发颅脑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累及皮层或皮层下胶质母细胞瘤35例、单发颅脑转移瘤31例,术前均行常规MR平扫+增强、MRS、DWI及SWI检查,对照分析两组的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胶质母细胞瘤实体区的Cho/NAA显著高于脑转移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周围水肿带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胶质母细胞瘤增生血管个数显著高于脑转移瘤(P<0.05)。结论MRS、ADC及SWI多模态成像对胶质母细胞瘤与转移瘤的鉴别诊断及肿瘤侵犯范围评估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李洪义; 胡明成; 柳泽坤; 杨景堯; 任春慧; 李奇; 汤洋; 刘鹤
    • 摘要: 目的:探讨通过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的量化指标,观察鼻咽癌患者接受放疗不同阶段不同状态下腮腺功能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经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及牡丹江市肿瘤医院临床确定诊断证实的72例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同期ADC值相关数据。比较同期静息状态及刺激状态下不同时间段的ADC值的情况。结果:静息状态下,放射治疗结束及治疗结束3个月与治疗前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激状态时,放疗第4周的ADC值高于放疗前总体水平,但各时间点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ADC值的量化指标可以反映鼻咽癌患者接受放疗不同阶段的腮腺功能变化情况,可以为临床治疗过程中提供一种无创、无潜在放射损伤的影像检查技术手段。
    • 李锋; 朱桂娟; 刘兴祥; 王华宇; 张鑫
    • 摘要: 目的评估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联合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计数比率(GPR模型)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分期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淮安市传染病医院2016年3月—2021年6月期间完成肝穿刺活检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80例,以2∶1分成训练集和验证集,所有患者均检测磁共振ADC值以及γ-谷氨酰转肽酶(GGT)、血小板计数,并计算GPR模型。以肝纤维化病理分期(F)作为金标准,探讨磁共振ADC值、GPR模型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磁共振ADC值联合GPR模型诊断肝纤维化的价值。结果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训练集磁共振ADC值逐渐降低(r=-0.706,P<0.001);而GPR模型则逐渐升高(r=0.549,P<0.001)。在验证集中,ADC值同样与肝纤维化呈负相关(r=-0.670,P<0.001),GPR模型与肝纤维化呈正相关(r=0.409,P<0.05)。在判断F≥2肝纤维化时,训练集ADC值、GPR模型及二者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5、0.771和0.874,验证集中则分别为0.798、0.705和0.846;在判断F≥3时,训练集AUC分别为0.877、0.802和0.905,验证集中则分别为0.869、0.711和0.906。;而在判断F=4时,训练集AUC分别为0.864、0.778和0.880,验证集中则分别为0.847、0.700和0.868。结论磁共振ADC值联合GPR模型可提高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效能,且对于F≥3肝纤维化的诊断最有优势。
    • 杨红波; 金静强; 刘燕
    • 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弥散加权成像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前列腺癌结节和良性增生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1年7月本院收治的32例前列腺癌结节患者和30例良性增生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MRI检查62例患者,对病灶做出定性诊断。结果30例良性增生结节,位于中央带和移行带,T2压脂呈不均匀混杂信号或稍低信号,大部分边界清晰,弥散加权成像(DWI)呈不均匀或稍低信号,ADC图呈正常或稍高混杂。32例前列腺癌结节,18位于外周带,11例位于中央带,3例呈多发结节,T2压脂呈低信号或稍低信号,大部分边界不清晰,DWI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前列腺癌结节患者ADC值明显低于良性增生结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结节ADC值为(0.93±0.12)10^(-3)mm^(2)/s,良性增生结节患者的ADC值为(1.60±0.33)10^(-3) mm^(2)/s;根据ROC曲线,MRI检查弥散加权成像ADC值诊断前列腺癌结节和良性增生结节的鉴别的灵敏度、AUC均高于常规MRI检查(灵敏度:χ^(2)=3.568,P=0.003;AUC:Z=4.658,P=0.002),特异度与单独预测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025,P=0.358)。结论前列腺癌结节患者ADC值明显低于良性增生结节,MRI检查弥散加权成像ADC值对前列腺癌结节和良性增生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较高。
    • 李香营; 刘丽杰; 梁其洲; 赵国栋; 王世旺; 袁园; 符水喜; 何冬雷; 李强
    • 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术前评估直肠癌分化程度及瘤体微观结构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2021年经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82例,所有患者在接受3.0 T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后均测量瘤体ADC值,分析不同分化程度直肠癌ADC值的差异,通过ROC曲线确定ADC值区分直肠癌分化程度的效能,并研究ADC值与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淋巴管密度的相关性。结果高、中分化直肠癌ADC值[(1.16±0.05)×10^(-3)mm^(2)/s、(1.04±0.08)×10^(-3)mm^(2)/s]高于低分化直肠癌[(0.93±0.07)×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ADC值区分低分化与高、中分化直肠癌的最佳临界值为1.05×10^(-3)mm^(2)/s,曲线下面积为0.902(95%CI:0.831~0.972);直肠癌瘤体ADC值与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细胞百分比及微淋巴管密度均呈负相关关系(r=-0.56、-0.61、-0.59,P<0.05)。结论直肠癌瘤体ADC值有助于术前评估肿瘤分化程度和微观结构特点,间接反映肿瘤血管新生和微淋巴管密度。
    • 吴天夫; 李煜; 殷虎明; 谢赣生; 黄玉华; 李纲
    • 摘要: 目的:探讨全前列腺表观弥散系数图纹理特征与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gleason score,GS)升高(gleason upgrading,GU)是否有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1月—2019年11月术前穿刺病理GS6分的56例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患者,计算出全前列腺和全前列腺基于阈值的ADC平均值、中位数、25和75百分位数、峰度、偏度和熵等ADC纹理参数。比较术后病理GS升高(GU)组和GS未升高(gleason non-upgrading,GN)组ADC纹理参数的差异;评价各参数和GU的相关性,ROC曲线评价各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56例术前GS6分患者根治术后GS6分28例(50.00%),GU组的全前列腺ADC熵为(9.87±0.29),显著高于GN组的(9.65±0.43)(t=2.197,P=0.032 <0.05);GU组的基于阈值的ADC平均值为(0.801±0.047)×10^(-3) mm^(2)/s,显著低于GN组的(0.842±0.042)×10^(-3) mm^(2)/s(t=3.413,P=0.001 <0.05),全前列腺ADC熵和基于阈值的ADC平均值预测GU的AUC值分别为0.657和0.786。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全前列腺ADC熵高和基于阈值的ADC平均值低是GU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全前列腺ADC熵和基于阈值的ADC平均值与GU有明显相关性。
    • 胡永梅; 欧阳红; 阮玖根; 朱昌华; 丁瑶
    • 摘要: 目的: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1年6月新余市人民医院急诊及住院收治的60例AIS患者,均行脑三维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ASL)、扩散加权成像(DWI)、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检查以及常规T_(1)WI、T_(2)WI、T_(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_(2)FLAIR)检查。同选取ASL灌注异常区、DWI梗死区和两者不匹配区缺血半暗带(IP)、各相应对侧正常脑组织为感兴趣区(ROI),测量各ROI区的脑血流量(CBF)值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比较梗死区及对侧区、IP区及对侧区ADC值、CBF值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图,分析3D-ASL、DWI单一与联合检查诊断AIS价值。结果:梗死区ADC值为(433.28±87.12)×10^(-3) mm^(2)/s、CBF值为(15.52±4.26)mL/(min·100 g),均低于梗死对侧区的(678.21±92.15)×10^(-3) mm^(2)/s、(36.08±6.14)mL/(min·100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P区ADC值为(686.65±121.68)×10^(-4) mm^(2)/s、CBF值为(33.78±3.28)mL/(min·100 g),均低于对侧区的(769.84±134.38)×10^(-4) mm^(2)/s、(44.40±6.24)mL/(min·100 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D-ASL联合DWI诊断AIS的AUC为0.989[95%CI(0.973,1.000)],特异度和灵敏度为97.60%、98.70%;3D-ASL诊断AIS的AUC为0.895[95%CI(0.837,0.953)],特异度和灵敏度为97.60%、82.15%;DWI诊断AIS的AUC为0.962[95%CI(0.926,0.998)],特异度和灵敏度为97.60%、93.60%。结论:3D-ASL、DWI可有效辨别IP区与梗死核心区CBF值及血流量变化,联合检测能够提高AIS检出率。
    • 卢海涛; 邢伟; 张艳文; 周鹏; 顾正章
    • 摘要: 目的: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DC)的直方图特征鉴别弥漫性胶质瘤高、低级别的价值,并评价其与Ki-67增殖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弥漫性胶质瘤(其中高级别组48例,低级别组19例)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比较高、低级别组弥漫性胶质瘤ADC值的多个直方图特征差异,对满足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的特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对不满足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特征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然后绘制ROC曲线以评价其ADC值直方图特征鉴别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效能。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ADC值的直方图特征与Ki⁃67增殖指数的相关性。结果:高级别胶质瘤的ADC最大值、标准差及不均匀度分别为2.395(2.359,3.227)×10^(-3)mm^(2)/s、0.410(0.306,0.534)×10^(-3)mm^(2)/s、0.305±0.086,大于低级别胶质瘤相对应的直方图特征[分别为2.107(1.927,2.546)×10^(-3)mm^(2)/s、0.204(0.171,0.383)×10^(-3)mm^(2)/s、0.203±0.114],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5、0.001、0.000)。高级别胶质瘤的ADC值第10百分位数、第25百分位数分别为0.825(0.749,0.991)×10^(-3)mm^(2)/s、(1.068±0.246)×10^(-3)mm^(2)/s,小于低级别胶质瘤相对应的直方图特征[分别为1.191(0.863,1.313)×10^(-3)mm^(2)/s、(1.225±0.297)×10^(-3)mm^(2)/s],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0.029)。ROC曲线示ADC值的不均匀度鉴别高、低级别胶质瘤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815),同时对鉴别诊断的灵敏度最高(95.8%),最大值、第10百分位数的特异度最高(均为68.4%)。Pearson相关性分析示ADC值的第10百分位数与Ki⁃67增殖指数呈负相关(r=-0.415,P=0.002),不均匀度与Ki⁃67增殖指数呈正相关(r=0.343,P=0.008)。结论:表观弥散系数的直方图特征有助于预测弥漫性胶质瘤的组织学分级、Ki⁃67增殖指数,对胶质瘤临床治疗方案的选取具有一定的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