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腰椎间盘退变

腰椎间盘退变

腰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27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2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90750篇;相关期刊156种,包括中国康复、浙江临床医学、中国老年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全军第十六届放射医学大会、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交流会等;腰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文献由895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国付、刘淼、宋基伟等。

腰椎间盘退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2 占比:0.28%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90750 占比:99.70%

总计:91021篇

腰椎间盘退变—发文趋势图

腰椎间盘退变

-研究学者

  • 黄国付
  • 刘淼
  • 宋基伟
  • 梁卓文
  • 王哲
  • 胡学昱
  • 邹璟
  • 仇湘中
  • 张信成
  • 梁科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许光明; 梁梓扬; 王宏波; 张震; 肖庆华; 杨吉勇; 林晓生
    • 摘要: 背景: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力学研究主要集中于纤维环、髓核及骨性结构的应力及位移分析,对腰椎间盘退变后三关节复合体的力学研究目前较少见。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斜扳手法对腰椎间盘退变后三关节复合体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将人体腰部CT图像导入到Mimics、Geomagic studio、solidworks、Hypermesh等有限元软件,构建L、L椎体、椎间盘、韧带、关节囊等有限元模型。根据腰椎间盘退变材料属性的不同分别给予赋值,建立正常及轻度、中度退变腰椎模型,分析斜扳法对不同退变程度腰椎间盘三关节复合体的力学分布影响。结果与结论:(1)斜扳手法作用后,正常及轻度、中度退变椎间盘的最大应力分别为0.78,3.21,3.94 MPa,而对应的椎间盘最大位移逐渐减少;(2)斜扳手法作用后,正常及轻度、中度退变椎间盘的纤维环应力逐渐增大,中度退变椎间盘的纤维环应力明显增加;正常及轻度、中度退变椎间盘髓核内的最大应力分别为0.87,0.56,0.44 MPa,关节囊的最大拉伸高度分别为1.74,2.48,3.10 mm;(3)结果表明,正常椎间盘能减少腰椎三关节复合体的应力加载,起到保护作用;斜扳手法对中度退变椎间盘的操作是安全的,其最大应力值不会造成腰椎组织的破坏。
    • 冯昊; 王岩松; 刘丹平
    • 摘要: 目的:探讨在腰椎间盘退变(LDD)患者髓核组织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水平及相关性。方法:选取LDD患者4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非退行性椎间盘病变患者43例为对照组。根据Pfirrmann分级系统,观察组又分为轻度病变组(10例)、中度病变组(16例)和重度病变组(14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Caspase-1、IL-1β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aspase-1、IL-1β蛋白表达水平。采用HE染色和病理学评分(HDS)对椎间盘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进行组织学评分。比较各组患者髓核组织Caspase-1、IL-1β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分析Caspase-1、IL-1βmRNA表达水平与Pfirrmann分级、HDS组织学评分的相关性,以及Caspase-1与IL-1βmRNA表达水平间的相关性。分析LDD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Caspase-1、IL-1β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在观察组中,随着疾病程度逐渐加重,Caspase-1、IL-1β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逐渐上升(均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aspase-1、IL-1β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表达水平及趋势同Western blot结果。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Caspase-1、IL-1βmRNA表达水平与Pfirrmann分级呈正相关关系(r=0.5386、0.6656,均P<0.05),与HD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5585、0.4899,均P<0.05);此外,Caspase-1与IL-1βmRNA表达水平间亦呈正相关关系(r=0.444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髓核组织中Caspase-1、IL-1βmRNA表达水平与LDD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是LDD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论:LDD患者髓核组织Caspase-1、IL-1β表达水平上升,且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 孙俊辉; 范道洋; 肖阳; 王卫东
    • 摘要: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与腰椎间盘退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3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就诊的258例腰腿痛患者的资料。测量患者腰椎常规平扫CT及磁共振影像资料数据。根据患者L1椎体的平均CT值进行分组,CT值>160HU为骨量正常组(85例),CT值为100-160HU为骨量减少组(91例),CT值0.05)。L_(1/2)、L_(3/4)、L_(4/5)、L_(5)/S_(1)及L_(1)-S_(1)椎间盘退变评分均与L_(1)CT值呈负相关(P<0.05)。结论骨质疏松与腰椎间盘退变具有正性相关的关系。
    • 王坤
    • 摘要: 目的:研究退变腰椎间盘患者退变程度评估中MRI影像技术的应用价值及退变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52例国药汉江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脊柱外科腰椎间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MRI诊断腰椎间盘退变患者退变程度的影像特点,以组织学病理分级为患者退变程度评估金标准,判定MRI评估腰椎间盘退变患者退变程度的诊断效能,并分析腰椎间盘退变患者退变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Ⅰ类MRI具有高强度信号影像表现,Ⅱ类具有中等强度信号MRI影像表现,Ⅲ类具有低信号MRI影像表现。患者病理组织分级为40例Ⅰ类、50例Ⅱ类、62例Ⅲ类,MRI诊断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依次为90.79%、96.43%、75.00%,AUC为0.821,MRI具有良好诊断效能。在腰椎间盘患者年龄、BMI、MRI分级数据上的退变程度数据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保护因素为Ⅰ类MRI分级,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BMI≥27 k g/m^(2)。结论:老年肥胖人群是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加重的高危群体,MRI可以有效评估腰椎间盘退变患者的退变程度,可以作为腰椎间盘退变患者退变情况的良好参考诊断方案。
    • 王帅帅; 邓敦
    • 摘要: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脊柱外科类多发病,也是导致患者发生腰腿痛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腰腿痛患者中有20%为LDH[1]。目前认为LDH发病多是由于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构成的腰椎间盘退变后,压迫或刺激到神经根、马尾神经后所引发。此病好发于中青年群体,多是在长期弯腰工作、坐位工作后发生,目前临床上约有95%及以上的LDH患者病变部位发生在腰4~腰5(L_(4)~L_(5))间隙及腰5~骶1(L_(5)~S_(1))间隙[2]。
    • 陈延武; 崔锦涛; 康武林; 袁普卫; 王占魁
    • 摘要: 目的:研究电针通过调控大鼠腰椎间盘线粒体自噬,抑制腰椎间盘退变(LIDD)的作用及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和假电针组,每组15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根据脊柱失稳原理构建大鼠LIDD模型。电针组选取双侧L 3~5夹脊穴进行电针干预治疗4周;假电针组治疗同电针组但不通电;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在电针组与假电针组进行治疗时,均施加同等时间及强度的约束。观察椎间盘的病理学改变、椎体间隙高度改变及椎间盘髓核细胞中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结果:模型各组LIDD大鼠的腰椎间盘髓核细胞PINK1/Parkin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再经过针刺治疗后,电针组与假电针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且电针组要明显优于假电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LIDD大鼠的髓核细胞皱缩,形态各异,纤维环排布紊乱,经过针刺治疗后,髓核细胞形态基本恢复,纤维环排布大体正常,较模型组差异显著。椎体间隙高度变化:在经过4周针刺治疗后,电针组大鼠的L 3~4与L 4~5椎体间隙高度得到部分恢复,明显优于模型组和假电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通过诱导腰椎间盘髓核细胞内线粒体自噬,可能有效减轻椎间盘炎症反应,继而抑制腰椎间盘的退变。
    • 冯帅华; 徐无忌; 仇湘中; 吴官保; 张信成; 谢芳; 廖建晖
    • 摘要: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六味地黄丸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TCMSP、Gene Cards、OMIM数据库检索,取交集后得到六味地黄丸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共同作用靶点。构建共同靶点蛋白互作网络及共同靶点的互作网络图,并对共同作用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出六味地黄丸有效成分69个,作用靶点102个,腰椎间盘退变疾病靶点990个,取交集后获得共同作用靶点30个,出现频次较高的有MAPK8、ESR1、IL-6、VEGFA等。GO分析显示,以上共同作用靶点主要参与组蛋白去乙酰化、细胞凋亡、细胞基因转录、整合素结合等细胞生物过程。KEGG富集结果显示,共同作用靶点富集的信号通路中与腰椎间盘退变相关的主要有细胞凋亡相关信号通路、TNF、HIF-1等信号通路。结论:六味地黄丸通过MAPK8、ESR1、IL-6、VEGFA等靶点干预腰椎间盘退变,涉及组蛋白去乙酰化、细胞凋亡、细胞基因转录、整合素结合等分子功能,作用机制可能与细胞凋亡、TNF、HIF-1等信号通路相关。
    • 彭晞; 钟志宏; 张景; 黃健威; 宋亭
    • 摘要: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老年性退变磁共振成像(MRI)分级与椎旁肌改变及血清炎症因子、维生素D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腰椎间盘老年性退变性疾病患者150例。使用飞利浦3.0T MRI系统进行腰椎间盘退变分级,L4/5节段:Ⅱ级9例、Ⅲ级20例、Ⅳ级35例、Ⅴ级11例;L5/S1节段:Ⅱ级11例、Ⅲ级23例、Ⅳ级27例、Ⅴ级14例。采用轴位横截面MRI T2加权相图像对腰椎间盘退变患者进行椎旁肌标准横截面积和Goutallier分级。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4 ml,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8、维生素D水平。结果L4/5、L5/S1节段不同腰椎间盘退变分级患者竖脊肌和腰肌标准横截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腰椎间盘退变分级的增加,竖脊肌和腰肌标准横截面积逐渐减少。L4/5、L5/S1节段不同腰椎间盘退变分级患者竖脊肌和多裂肌Goutallier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L4/5节段腰椎间盘退变分级的增加,竖脊肌和多裂肌Goutallier分级逐渐提升。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L4/5、L5/S1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竖脊肌、多裂肌的标准横截面积呈负相关,与竖脊肌、多裂肌的Goutallier分级呈正相关(P<0.05)。L4/5、L5/S1节段不同腰椎间盘退变分级患者血清IL-1β、IL-8、维生素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L4/5、L5/S1节段腰椎间盘退变分级的增加血清IL-1β、IL-8水平逐渐升高,维生素D水平逐渐下降。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L4/5、L5/S1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血清IL-1β、IL-8呈正相关,与血清维生素D呈负相关。结论腰椎间盘老年性退变MRI分级与椎旁肌标准横截面积和Goutallier分级密切相关;血清IL-1β、IL-8、维生素D可能参与病情发展,降低血清IL-1β、IL-8水平,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延缓腰椎间盘老年性退变进程。
    • 秦梓良; 邓明; 邓凯军; 邹明珠
    • 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MR)T2 mapping成像技术定量评价早期腰椎间盘退变的价值。方法:纳入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1年7月收治的因腰痛进院就诊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MR检查、常规MR扫描与T2 mapping成像检查,根据Pfirrmann标准对腰椎间盘进行分级,同时测定T2 mapping成像下髓核、纤维环前/后缘的T2弛豫时间,并且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级同年龄的关系。结果:经MR扫描出375个腰椎间盘,Pfirrmann标准分级为Ⅰ级58个,Ⅱ级116个,Ⅲ级92个,Ⅳ级75个,Ⅴ级34个;腰椎间盘各分级髓核T2弛豫时间随分级增高而缩短,腰椎间盘纤维环前/后缘T2弛豫时间也随机分级增高而缩短,但是纤维环前缘在Ⅱ级~Ⅳ级的指标无显著差异;腰痛者年龄同腰椎间盘分级呈弱正相关,龄与纤维环前/后缘T2值呈弱负相关,椎间盘纤维环前/后缘T2值与各分级均呈弱负相关。结论:MR T2 mapping成像技术可为早期定量评价腰椎间盘退变提供可靠依据。
    • 梁毅; 叶彬; 石慧铃; 石昶霖; 李良; 王钊
    • 摘要: 目的:探讨双能量CT(dual 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DECT)虚拟去钙(virtual non-calcium,VNCa)成像评估腰椎间盘退变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收治的拟诊慢性腰背痛而接受腰椎DECT和MRI检查的患者62例,根据Pfirrmann分级(Pm)标准对MRI所示椎间盘进行分级,评估椎间盘退变程度。对DECT数据进行后处理,获得VNCa伪彩图像。根据VNCa伪彩图中椎间盘髓核和纤维环衰减程度对椎间盘进行视觉分型,比较不同VNCa分型椎间盘间Pm分级、MRI分期的差异,并分析VNCa分型与MRI分期的关系。结果:不同VNCa分型腰椎间盘间Pm分级、MRI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椎间盘VNCa分型与MRI分期均呈正相关(r=0.827,P<0.01)。结论:DECT-VNCa成像可用于评估腰椎间盘退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