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安徽省运动医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
安徽省运动医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

安徽省运动医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合肥
  • 出版时间: 2009-10-30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安徽省医学会

会议文集:安徽省运动医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关于颈椎病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问题,1997年在对女性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骨密度检测分析中,发现CSM组与青年对照组比较,骨矿物质含量和骨密度均显著降低,与同龄对照组比较骨密度显著降低。结果提示女性CSM患者的发病与机体骨代谢失衡有关,并启示我们,颈椎病与骨质疏松症在其发病机制方面可能存在着相关性。近些年来,随着颈椎病与骨质疏松症各自领域研究的深入,以及颈椎病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问题的有意义的临床研究的出现,使得两者的相关性研究获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结合国内外及医院在这一方面有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该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 摘要: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由于损伤和/或疾病等因素引起的脊髓结构及其功能的损害,以致损伤平面以下运动、感觉、植物神经功能的异常改变。常见的病因有交通事故、高处坠落、运动创伤等。另外,尚有自然灾害、炎症、变性、肿瘤、血管病变以及发育性因素等。本文介绍了脊髓损伤的早期、恢复期及常见并发症的康复治疗。
  • 摘要:目的:研究跖腱膜起点的确切部位及其与跟骨骨刺的关系。rn 方法:对14只足标本行解剖观察、X线摄片、3只胎儿足行组织学切片、20例成人正常足和52例跖腱膜炎足行B超观察。rn 结果:①足标本解剖观察:跖腱膜位于跟骨结节内侧突的跖侧,但与其不相联系,向后附着于跟骨结节跖面,其附着处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再向后与后方跟腱来源的腱性组织在跟骨结节后下方相互移行融合,包被整个跟骨结节跖后面并紧密地附着于其上。②胎儿足跟部组织学观察:跖腱膜和跟腱呈强嗜酸性带状物,两者在跟骨结节的跖侧和后侧相连续(移行),无明显分界,并紧密地附着于跟骨上。⑨B超观察:正常跖腱膜呈厚度一致、均质、薄层带状强回声影像,其起始部附着于整个跟骨结节跖侧,并与后方跟腱来源的腱膜相连续,两者无明显分界。跖腱膜炎时,整个跟骨结节跖侧均可见增厚的跖腱膜。跟骨骨刺并不发生于跖腱膜内。rn 结论:跖腱膜起始于整个跟骨结节跖侧面。跟骨骨刺发生于足内在肌如趾短屈肌起点处,不在跖腱膜内。
  • 摘要:目的:研究人巨细胞病毒感染Balb/c小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感染状态和病理学改变。rn 方法:(建议提及鼠龄、品种、一共多少只,三个组讲不清楚,可以分为A、B、C三组或研究组1、研究组2和对照组)(1)建立不同剂量组HCMV AD169株感染Balb/c小鼠模型雌雄各6只,同时设立灭活病毒组和细胞对照组各6只;(2)间接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的IgG、IgM抗体水平,取各组小鼠椎间盘组织进行病毒分离,采用PCR和RT-PCR分别检测HCMV UL83基因和UL54基因转录产物;(3)取各组小鼠椎间盘组织行病理学观察。rn 结果:病毒组和灭活组小鼠IgG抗体均为阳性,对照组为阴性,小鼠IgM抗体仅2×106和2×105 PF/ml病毒组雌性小鼠为阳性;上述两感染组小鼠病毒分离、PCR及RT-PCR均为阳性,病理学可见椎间盘组织局部灶性淋巴细胞浸润等慢性炎症反应。雄性小鼠、其它剂量病毒组、灭活病毒组和HF对照组均无明显改变。rn 结论:椎间盘组织退变与HCMV活动性感染有相关性,病理学观察可为研究腰椎间盘疾患提供相关的实验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骨密度变化与椎体变形及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rn 方法:分2组;腰椎骨骨密度正常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0例,平均年龄43岁,腰椎骨密度正常;腰椎骨密度低于正常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2例,平均年龄59岁,腰椎骨密度低于正常。所有病例测量颈椎侧位片C3-C6的椎管、椎体矢状径比,椎体变形指数.并作两组之间临床表现的比较。rn 结果:两组比较,骨密度降低组颈椎(C3 C4 C5 C6)椎管矢状经比值较骨密度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颈椎(C3 C4 C5C6)椎体变形指数在两组之间则无显著差别(P>0.05);同时临床表现(症状与体征),骨密度降低组显著高于骨密度正常组(P<0.05)。rn 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骨质疏松会导致椎体骨质增生,椎管狭窄,而骨密度降低患者临床表现更明显。
  • 摘要:目的:探讨跖趾关节背伸试验(DMPJT)及跖趾关节背伸加强试验(SDMPJT)在诊断跖腱膜炎(PF)时的价值。rn 方法:对472例共611足经超声检查证实为PF的患者及100例对照者分别行DMPJT和SDMPJT。rn 结果:PF组:DMPJT阳性者96足,占15.7%;SDMPJT阳性者570足,占93.3%。两者相比相差非常显著(P<0.0001)。对照组:DMPJT和SDMPJT均为阴性。对照组和PF组相比,相差非常显著(P<0.0001)。rn 结论:对PF的诊断,SDMPJT具有临床应用价值而DMPJT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足印图三线法、比值法和负重侧位X线片数据测量在脑瘫患儿足外翻康复评估中的临床意义。rn 方法:将56例进行医院-社区-家庭网络化康复模式流程进行康复治疗的脑瘫患儿临床诊断的100只外翻足取其足印图,然后使用三线法与比值法将100支外翻足印图划分轻、中、重度并计数,再对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卡方检验比较看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将足印图三线法、比值法的轻、中、重度结果分别与负重侧位X线片所测得舟骨、骰骨、距骨中心垂直地面的高度(用-χ±s表示)做简单线性相关分析。rn 结果:100只外翻足足印图三线法(轻、中、重度计数分别为11、57、32)与比值法(轻、中、重度计数分别为6、7、87)均显示为扁平足,但是比值法所测得的轻、中、重度程度明显高于三线法:足印图三线法、比值法结果与负重侧位X线片所测数据线性相关分析发现与舟地距离的相关较强。rn 结论:足印图可以对患儿足外翻引起的足扁平程度作静态评价,是一种粗略筛选方式;负重侧位X线片可以观察患儿足部骨骼发育情况及负重时内、外侧纵弓的形态结构,但是足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功能复合体,对于足部骨骼的立体结构及在运动过程中足部功能受限情况无法反应出来。
  • 摘要:目的:探讨IDEEA(智能能量消耗和日常活动记录仪)的信度和敏感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评估依据。rn 方法:30例正常人和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周内采用IDEEA对每例测试对象进行2次测试。rn 结果:两次测试结果各指标高度相关(ICC=0.914-0.997),病例组与对照组各个测试指标中前屈运动时间(TFF)、前屈最大角度(MFA),前屈运动速度(FAV)差异有显著性(P<0.01)。rn 结论:IDEEA用于评定正常人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状患者的腰部活动执行功能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敏感性。
  • 摘要: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较严重的一型颈椎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其发病因素较为复杂,且临床疗效差。过去大多学者均认为,只有颈脊髓受压并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才可以诊断,但在临床工作中并非如此,作者在对2007-10-2009-6收治的颈椎病患者中,发现有些患者磁共振显示并无颈脊髓受压,且临床症状和体征与脊髓型颈椎病相类似,椎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均发现有椎动脉供血障碍,给予改善椎动脉供血药物后,其症状和体征可得到明显改善,为探讨椎动脉供血障碍与颈脊髓功能的影响,作者将63例完整的临床资料作以回顾, 脊髓的缺血及再灌流损伤继发于自由基的产生及其引发的脂质过氧化。脊髓损伤后,通过各种环节可使自由基增高,自由基的特性是活跃且不稳定,半衰期极短,能夺取电子,而使其他敏感分子氧化,新生自由基介导膜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是脊髓继发性损害的重要环节,膜的脂质过氧化使神经细胞及髓鞘的结构与功能受到损害,同时脂质过氧化物可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前列环素I2(PGI2) ,导致PGI2与血栓素A2 (TXA2)失衡及血小板聚性增加,造成血管的痉挛与闭塞,从而进一步加重损害。研究资料表明,颈椎病患者的血清脂质过氧化物(LPO)增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降低,使自由基生成增多。药物治疗就是要使自由基产生减少和抗脂质过氧化,降低病理性自由基反应并能改善脊髓血流。目前实验和药理资料证实桂呱齐特可促进侧支循环开放,显著提高人体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有效清除氧自由基,降低血液豁稠度,改善组织微循环,重新恢复缺血组织的血液供应,且无副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臭氧联合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对243例腰椎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臭氧椎间盘注射术联合小针刀疗法进行治疗,评价该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rn 结果:243例随机抽取81名患者进行随访6~17个月优49例、良27例、可5例、差0例,优良率93.82%,且无任何严重并发症发生,成功率100%.rn 结论:臭氧联合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微创、安全、无副作用、疗效可靠的中西医结合方法。
  • 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治疗难、致残率高、易复发,根据这一病理特点,本研究采用骶管滴注加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经过280例临床观察其结果,治愈186例占66.4%,显效81例占28.9%,有效10例占3. 5%,无效3例占1.07%,有效率为98.8%,今后为揭示本示法可行性、可靠性、科学性将有待进一步探讨。
  • 摘要: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首次手术失败原因及对策。rn 方法:对资料完整的12例腰椎间盘突出再手术的患者,进行二次手术情况分析和总结。rn 结果:随访3月-3年,6例病情缓解,恢复正常,5例术前症状有所减轻,1例无明显改善。rn 结论:椎间盘突出术前应该症状体征结合影像学,避免漏诊。术中应尽可能完全彻底取尽髓核,并彻底冲洗,避免复发,行全椎板减压,后外侧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预防腰椎不稳的发生。
  • 摘要:据文献记载,早在1853年,Schutzenberger就对与颈椎疾患有关的植物神经系统失调症状进行了观察,但最初有明确记载的是Barre-Lieou(1926年-1928年),他们对患有颈椎慢性关节炎的病人进行了细致的临床观察,发现患者出现眩晕、耳鸣、眼痛和视力障碍等症状,并认为这是由于颈脊神经根的交感组织部分受刺激的缘故。因此,至今仍有人称交感型颈椎病为Barre-Lieou症候群,但必须指出Barre-Lieou症候群中眩晕乃属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并非是交感型颈椎病患者所表现的头昏症状。
  • 摘要:麦肯基(Mckenzie)技术是治疗腰背痛较为简单,实用的技术,为国外康复治疗师广泛应用。根据其力学评估将下腰痛患者分为:间盘紊乱综合征,功能不良综合征,姿势综合征。并针对性的进行个体化治疗。本文就Mckenzie技术分类标准的可信度,力学诊断技术在确定为力学因素引起的下腰痛中的作用,Mckenzie技术与其他治疗技术的疗效比较进行了阐述,为腰痛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足外翻(talipes valgus )是小儿脑性瘫痪患儿最常见的障碍之一,严重影响脑瘫患儿的姿势和运动功能。关于足外翻的康复,近些年来,国内外对此报道较多,临床上也取得较好疗效。足外翻的康复主要由骨科医生通过各类手术和康复科医生的功能训练以及康复机构制作辅具共同协作达到康复目的,各家各取所长,在此方面得到一定进展。本文总结出小儿脑瘫足外翻地康复主要为早期非手术方法的保守康复治疗和后期的手术治疗,足外翻畸形的康复治疗方法较多,在进行康复治疗之前,应先进行检查评估,通过临床体检和影象学检查,选择最恰当的康复治疗方案。矫形外科手术不是足外翻畸形的主要治疗手段,长期耐心的物理治疗与肌肉训练,可防止畸形的发生。在进行矫形外科手术之前,必须明确诊断,充分研究病情,包括一段时间的观察,在严格筛选的患者中方可进行,临床实践发现治疗足外翻畸形确定有效的手术方法为骨性手术,虽然手术治疗可以产生良好的疗效,但仍需进一步肌肉训练来改善肢体的运动功能。同时要注意,足外翻畸形得到矫正必须联系到躯干,骸和膝关节的协同影响。由于儿童身体处于不断生长阶段,脑瘫所导致的足外翻会随着身体的发育而逐渐加重,所以早发现,早诊断,早给予干预,才一是最有效的康复方法。
  • 摘要: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存在着明显三高现象。痉挛性偏瘫为脑卒中后恢复过程中的必然过程,但高痉挛状态是妨碍肢体功能进一步好转的最大障碍,有的甚至停留在高痉挛状态,使得患者出现无法行走,转移困难,出现异常姿势与平衡障碍。痉挛是临床难题,亦是国际医学热点。肌痉挛的治疗方法很多但目前临床尚无特效疗法,因此,使偏瘫肢体增高的肌张力降低、甚至恢复正常,在卒中后遗症治疗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治疗肌痉挛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结果,促进了康复效果的进一步提高。现将近几年来肌痉挛的治疗进展做一探讨,笔者认为对于脑卒中后痉挛的诊治和研究应进一步给予统一和规范,在机制探讨、疗效评价应结合现代神经科学、康复医学等方面进行更系统、更深层的研究,应积极使“经验医学”观念向“循证医学”观念转变,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进而为提高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有效方法。
  • 摘要: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长期折磨患者本人,使患者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和各种形式的心理障碍,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拟从心理问题入手,探讨心理治疗对颈椎病康复疗效的影响。
  • 摘要:骨质疏松发病率、致残率高,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在全世界估计约有2亿骨质疏松患者。骨质疏松轻者导致腰、腿疼痛,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导致骨折,甚至瘫痪,严重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防治骨质疏松的方法很多,如药物、物理治疗、高压氧等均对改善骨量有不同程度的效果。然而,上述方法不是存在疗程长、副作用大,就是存在效果不够理想的缺点。研究发现适度锻炼不但能有效防治骨质疏松,并能克服药物的副作用,是防治骨质疏松安全有效的理想方法。本文就骨质疏松及运动疗法对其的防治作用作一综述。运动疗法对防治骨质疏松的确切作用已经得到公认,并且其没有药物的副作用,比物理治疗、高压氧改善骨量、骨质量更有效。然而,开设运动处方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年龄、体质来设计合理化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主要原则为既要增强骨量、骨质量,达到防治骨质疏松之目的,又应注意运动安全,避免损伤、骨折。同时不应单一使用运动疗法防治骨质疏松,应根据临床情况配合健康指导、药物等,以求达到更好的疗效。
  • 摘要:断指再植的根本目的是恢复手指功能,而在临床工作中,重手术轻康复的现象比较普遍。随着人们康复意识的提高,断指再植功能康复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者检索了自1999年至2008年近20年间,有关断指再植功能康复文献计201篇,就近年来人们对断指再植的功能康复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摘要: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本文介绍了社区网络化康复模式的内容和现状,探讨了该模式在治疗小儿脑性瘫痪中所起到的作用。脑瘫是一种年幼发病、终生康复的疾患,但受我国国民经济状况和康复现状的影响,绝大多数脑瘫患儿还没有得到康复服务,从而最终发展成残障。因此利用我国初步形成的社区康复机构框架,建立脑瘫社区康复网络化系统,促成综合医院康复机构或康复中心与社区的合作;以社区资源为主体,社区从医疗、教育、教学、宣教、科研等多方面来加强社区康复中心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加强社区医疗设施和提高社区康复技术水平;家庭积极参与康复给予必要的补充,实现有序的社区康复网络管理体系和全面康复原则,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经济、有效、可持续、可推广的脑瘫社区网络化康复模式,实现脑瘫患儿“人人康复、全面康复”的理想途径。
  • 摘要:脑卒中位居我国死亡原因第二、致残原因第一,每年因其支付医疗费用就达上百亿人民币。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指出“所有收治脑血管病的医院应该建立卒中单元,所有的患者应该在卒中单元中治疗。”本文现就关于卒中单元目前的发展及思考进行综述,现代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卒中单元是一种医学模式的转变,我国卒中单元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脑血管病综合管理模式十分紧迫,探索并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具有深远的意义。
  • 摘要:从统计学意义来说,当个体具有某些与腰痛发病相关的因素时,将来患腰痛的几率越大,则称这些因素为腰痛发生的危险因素;当腰痛患者具有某些与腰痛疗效不佳相关的因素时,其发展为持续性腰痛的几率越大,则称这些因素为已发腰痛的预后因素。腰痛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复杂,心理社会因素存在于腰痛发病前后,本文现就与腰痛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可能的作用机制以及康复治疗方法进行综述。绝大多数腰痛是非特异性的,非特异性腰痛找不到潜在病理学证据。不论是作为腰痛发生前的危险因素还是作为腰痛发生后的预后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与腰痛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腰痛的发生、发展及预后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临床医生在腰痛的临床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和预防复发中应充分考虑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断指再植患者的术后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2008~2009年42例57指断指再植的护理体会。结果:通过精心护理,指体血运的密切观察,本组成活53指,成活率92.98%。结论:断指再植术后,正确、精心的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早期的功能锻炼是断指再植术后感觉与运动功能恢复的关键,一体化综合康复功能训练有助于再植指的功能恢复,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 摘要:慢性下腰痛(CLBP)是指腰、腰骼、骸骼、臀部或腿部一组疼痛的主观感觉,可伴有腿部疼痛、麻木和无力,大约有60%-80%的成年人在生活中有过腰痛的经历,作为骨科及康复科常见疾病之一,在美国下腰痛仅次于上呼吸道疾患。腰痛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体质因素、躯体因素、心理和环境因素等,因此,仅仅针对躯体因素的经典治疗方法常常不能阻止腰痛朝慢性化方向发展,心理社会因素对腰痛发病及预后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欧美,心理学检查常被作为腰稚功能检查的一个组成部分。LBP与其本人个性特征方面有诸多关系。一般认为,工作环境所造成的心理应激与LBP有关。研究证实,工作单调、工作时间长,注意力高度集中及责任性重大,担心工作发生差错等因素都可能与LBP的发生有关。本文介绍了腰背痛的心理学症状特点,分析了心理社会因素与腰背痛的相互关系,就心理社会因素干预的可能作用机制和腰背痛的护理情况做一介绍,腰痛缺乏特定的针对治疗。缓解疼痛、早期腰部功能重建、预防复发和慢性致残、改善疼痛行为和应付能力是腰痛康复的主要策略目标。在腰痛的护理理上,同样重视心理和躯体成分,尤其在一些慢性腰痛的处理中,劝告患者限制活动,在治疗和评估过程中过分的注意疼痛,劝告用助行器和腰围,过多注意姿势等,都可以引起恐惧、逃避、痛苦以及医源性功能障碍,相信由于心理学对腰痛治疗及护理的介入,必将为NLBP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带来一个新的思路。
  • 摘要:脑卒中是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而脑卒中后抑郁国内外均有报道其发生率高达25%-79%。有报道脑卒中后一个月内抑郁发生率为24% -26%,六个月左右33.6%-50.6%,一年内可高达61%,已成为当今世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疾病之一。它不仅导致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同时也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压力而造成心理障碍。抑郁症在脑血管疾病后情感障碍中居首位。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 PSD)则是脑卒中后情绪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它不仅使脑卒中康复时间延长,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而且增加死亡率。有学者对脑卒中患者进行了为期10年的随访,发现有53%的患者死于PSD,其死亡率比无抑郁组高3-4倍。这表明PSD对脑卒中的病程、康复和预后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心理特点及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治疗情况,在对脑卒中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既要加强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生活护理又要重视其心理护理。研究表明,对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可明显减轻焦虑、自卑、烦躁、悲观厌世的心理,增加了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疗护理工作。脑卒中患者由于病后致残的痛苦,患者多表现有心理障碍,以抑郁较为常见。卒中后抑郁可能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卒中病灶的位置、卒中后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患者的人格特征以及家庭社会支持等综合性的因素有关,严重妨碍了患者的各种功能康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所以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康复护理非常重要。早期心理康复护理能有效减轻脑卒中的抑郁情绪,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接受治疗的依从性,使其能积极配合康复治疗,临床症状及情绪得以改善,增强其ADL能力,提高生存质量。
  • 摘要:脊柱病的定义脊柱病是由于先天性、退行性、炎症性、外伤性等损害,导致脊柱本身及其椎体、椎间盘、脊髓、神经根和附件结构受损而引起的疾病。脊柱,习惯上称它为“脊梁骨”,它由颈椎、胸椎、腰椎和骸椎组成。具有运动,支撑人体,吸收震荡,保护脊髓,保护胸腔、腹腔内脏器等作用。本文介绍了脊柱及其相关疾病的临床规范化要求。功能障碍评定是康复中的重要内容,脊柱疾病治疗的前中后均应进行功能障碍评定。不论医师还是治疗师均应进行功能障碍评定工作。在脊柱疾病的治疗中进行功能障碍评定,主要包括疼痛评定和运动障碍评定。疼痛评定采用简式痛问卷或口述等级评分均可运动障碍评定以关节活动度为主。功能障碍评定即使不能准确进行,亦应进行粗略评估,如弯腰时手能否过膝以判断腰前屈状况,功能障碍评定要取代既往以时间作为评判手法治疗的标准。
  • 摘要:因颈部疼痛而来就诊者,占疼痛治疗门诊(pain Clinic)病种分类的第二位,且近年来仍有继续增多的趋势,而且表现为发病年龄年轻化。而腰痛更是门诊就诊人次上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而高居第二位疾病。颈腰痛都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都可以引起的一种常见和共有症状,病人常以此为主诉就诊。据统计,成人30%以上有过颈痛、50%以上曾患过腰痛,是人们经常诉说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它对人体健康及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由于对颈腰痛病因、病理的了解有了新的进展,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上亦有新的认识,使颈腰痛的诊疗手段更丰富,治疗效果更理想。本文分别对能引起颈腰痛的一些常见疾患的康复诊疗方法做一总结和探讨。
  • 摘要:目的:探讨规范化康复治疗方式对小儿脑性瘫痪足外翻的康复情况。rn 方法:将在医院-社区-家庭网络化康复模式流程中进行康复治疗的56例伴发单足或双足外翻的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8例,其中研究组患儿足外翻的康复采用规范化康复方式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患儿足外翻进行常规康复治疗。两组患儿在入组时及六个月后(即研究结束时)均进行足印法中的三线法与比值法进行康复评估。rn 结果:两组患儿入组时三线法显示足外翻轻、中、重度与比值法显示足外翻ab:bc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前后两组患儿三线法示足外翻轻、中、重度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足外翻比值法ab:bc研究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足外翻比值法ab:bc研究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束时两组患儿三线法足外翻轻、中、重度与比值法足外翻ab:bc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小儿脑性瘫痪足外翻的规范化康复治疗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患儿足外翻情况;足印法中的三线法与比值法结果基本一致,均只能作为足外翻粗略的筛选方法。
  • 摘要:目的:分析和总结可注射硫酸钙骨水泥在填补骨缺损手术中的操作性和应用效果。rn 方法:自2008年1月~2008年11月应用可注射硫酸钙MIIGX3(minimally invasiveinjectable graft X3)填补8例骨的良性病变切除或创伤后遗留的骨缺损。男8例,年龄19~57岁,平均41.1岁。所有患者随访4~12个月,平均9个月。通过术后X线片评价MIIGX3n吸收及自身骨长入替代的过程。rn 结果:应用可注射硫酸钙填补骨缺损,手术操作简单、方便;术中即刻可获局部骨样强度,骨缺损充盈满意;X线片观察MIIGX3完全吸收并被自体骨替代需6~10周,吸收速度略快于骨长入,但相差不多。rn 结论:应用可注射硫酸钙MIIGX3填补骨缺损,简单易行、并发症少:材料可吸收并被自身骨替代,两者速度相差不大,是目前填充良性骨缺损的最佳人工材料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7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病变累及1个节段23例,2个节段46例,3个节段6例。经颈前路减压,单间隙为开窗式,余为开槽式,加自体髂骨植骨,加带锁钢板内固定。rn 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植骨于术后4~5月完全骨性融合。术后恢复之椎间高度未发生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脊髓、血管损伤,无钢板、螺钉折断、滑脱等并发症,但有4例术后长期存在吞咽时异物感,有1例进食时有明显梗阻感。JOA评分由平均术前8.1分上升至术后14.1分。手术优良率为83.3%。rn 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可靠,宜使用低切迹颈前路钢板内固定。
  • 摘要:目的:探讨实时B超引导下经皮跖腱膜切断术治疗顽固性跖腱膜炎的临床疗效。rn 方法:从1997年6月至2007年5月共对472例顽固性跖腱膜炎患者共611足行实时B超引导下经皮跖腱膜切断术。472例患者中男177例、女295例,年龄20-71岁(平均53.4岁)。单足发病者285例、双足发病者187例,病程6月-20年(中位数12月)。对病程大于6月、VAS(Visual Analog Scale)值≥6、B超检查提示有跖腱膜跟骨附着部明显增厚等跖腱膜炎表现的611足行手术治疗。术前VAS值为6-10分(平均8.4分)。术后有376例患者获得长期随防,随防时间为6月-36月(平均18.4月)。rn 结果:术后VAS值为0者有349例(占92.8%);VAS值为1-2者有27例(7.2%)。术后达最佳疗效所需要的时间为7天-6月,其中术后达最佳疗效所需要的时间为7天-14天者有302例(80.3%),为2-3月者有56例(14.9%),为4-6月者有18例(4.8%)。所有病人均无足底内、外侧血管、神经损伤;均无切口感染;无明显切口疤痕形成。rn 结论:实时B超引导下经皮跖腱膜切断术是治疗顽固性跖腱膜炎较为简便、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摘要:目的:研究腰腹肌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miation, LDH)急性期疗效的影响。rn 方法:收集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住院患者67例,随机抽取35例为实验组,给予脱水,消炎镇痛,营养神经(简称常规治疗)加硬板床休息一周加腰腹肌训练,余下32例放在对照一组,给予常规治疗加硬板床休息一周,收集71例门诊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75例,放在对照二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两周后比较三组疗效。rn 结果:实验组的疗效与对照一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但均与对照二组的疗效有显著差异。rn 结论:LDH患者急性期选择适当的腰腹肌训练不会影响疗效。
  • 摘要:目的:了解引起小儿脑性瘫痪的主要发病高危因素,探索降低脑性瘫痪发生率的相关措施。rn 方法:对2006年1月~2007年10月在安徽省立儿童医院康复科住院503例脑瘫患儿,对其高危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503例脑瘫的高危因素按发生频度,排在前6位的分别是早产、窒息、低出生体重、双胎或多胎、妊高征、黄疸。rn 结论:脑瘫的高危因素主要集中在孕期和围产期,应该积极预防和消除各种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的高危因素,不断提高产前诊断水平,加强地区性新生儿急救转运网络建设,提高新生儿急救水平和基层医务人员业务水平,达到降低脑瘫发生的目的。
  • 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又名腰椎间盘纤维破裂症或髓突出(或脱出)症,是临床上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是骨伤针灸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尤其是髓核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笔者1996年10月至1998年12月门诊、住院治疗患者198人,均采用保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针对本病例的主要症状和病机,笔者认为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祛风散寒,促使髓核回纳,促进受损的神经根恢复正常功能是治疗的关键。牵引能使椎间隙增大,椎间盘纤维环内形成负压,拉紧纤维周围组织和脊柱周围韧带,迫使突出的髓核还纳针灸对病灶的直接刺激,配合远端循经取穴,可疏通足少阳足太阳经气,助阳散寒化湿,达到治疗目的。
  • 摘要: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各种体育活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在运动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运动给人们带了的伤害。跟键损伤则是运动源性损伤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本文现就几年来收治的该类病例作一临床总结:运动源性跟键损失,视其解剖学特点、受伤性质,临床上极易造成漏诊,治疗上要依据受伤的时间、程度,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加以正确的制动及功能康复训练,以确保治疗的成功率。另外为预防和减少本病的发生,运动前的热身及把握适度的运动强度,就显得更为重要。
  • 摘要: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存活者中大多遗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运动、感觉、言语、认知等障碍。早期康复介入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后,其各种功能如运动、言语、认知等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可以有明显的改善,但对脑卒中患者各种功能的改善与其对应损伤脑功能区的恢复和变化是否一致则还有很多不甚清楚的地方,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是近年国内外新开展的一门通过磁共振成像了解脑功能区活动状况的影像技术fMRI是目前研究脑功能成像的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对脑卒中患者,fMRI能准确地判断病变特别是病变周围脑功能是否存在及脑功能区是否移位,能显示脑内特定区域重的功能变化与躯体局部的感觉运动的关系,对治疗和预后判定有指导意义;还可以根据fMRI选择性地进行康复治疗。本文主要就fMRI在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