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芥
荆芥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63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农作物、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1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232篇;相关期刊253种,包括河北中医、吉林中医药、中成药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十届中国中药鉴定学教学研讨会暨第十三届全国中药标本馆学术研讨会、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2013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等;荆芥的相关文献由1293位作者贡献,包括丁安伟、张丽、包贝华等。
荆芥
-研究学者
- 丁安伟
- 张丽
- 包贝华
- 单鸣秋
- 曹雨诞
- 李斌
- 黄山
- 智亚楠
- 于生
- 包永睿
- 孟宪生
- 曾南
- 王帅
- K·W·哈钦森
- M·A·夏尔多纳
- S·C·杰克逊
- 李念光
- 陈佩东
- 陈利军
- 不公告发明人
- 何其明
- 刘明明
- 周顺玉
- 孙照翠
- 张伟
- 石磊岭
- 陈俊华
- 马国需
- 魏建和
- 魏鸿雁
- L·E·曼策
- M·西潘
- 丁婕
- 于柳
- 刘红玉
- 吴德玲
- 姚卫峰
- 孟宁
- 宋海龙
- 客绍英
- 常柄权
- 廖延武
- 徐自升
- 李天娇
- 樊丛照
- 温子帅
- 王哲
- 王国君
- 许凤清
- 郑玉光
-
-
-
孙红艳
-
-
摘要:
荆芥,又名香荆芥、假苏等,为唇形科荆芥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主要食用其叶与嫩茎,最常见的食用方法为凉拌或作为佐料。荆芥味道辛香,口感较好,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医书对其药用价值都有详细记载。由于其独特的辛香气味,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荆芥已发展成为一种绿色、保健型蔬菜。一、生长习性荆芥生长适应能力特别强,为喜阳性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在疏松、肥沃、排水性好的沙性土壤中生长较好,在板结性土壤中生长较差。
-
-
梁锡稼
-
-
摘要:
荆芥是我国传统医学临床常用的中药材,药理作用显著,在很多国家的传统医学中应用广泛,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荆芥作为特种经济作物,不仅是重要的中药材原料,还是调味品、香料、饲料等行业的重要原料。荆芥油是出口东南亚各国的创汇物资,需求量不断增大。荆芥主产于河南省、江西省、江苏省、浙江省、四川省、河北省等,现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栽培。近年,河南省的荆芥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经济效益也不断提高。
-
-
王寿富;
田甜;
谢明晏;
崔婷;
姚晓璇;
程钰洁;
魏梅;
孙冬梅
-
-
摘要:
目的:基于色泽量化原理分析荆芥药材粉末颜色与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指纹图谱、指标成分含量、浸出物的相关性,同时对不同产地荆芥药材的质量进行评价。方法:采用UPLC测定不同产地荆芥药材的指纹图谱,采用分光测色仪测定药材粉末颜色(L^(*)、a^(*)、b^(*)值),同时测定醇溶性浸出物、水溶性浸出物及指标成分含量,运用SPSS 26.0软件分析色度值与各项测定指标的相关性,结合聚类分析法、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熵权TOPSIS法对13批不同产地的荆芥药材质量进行评价。结果:13批荆芥药材的UPLC指纹图谱共确定21个共有峰,相似度较高,指认出橙皮苷、迷迭香酸、胡薄荷酮3个成分。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峰1分别与L^(*)、b^(*)、总色值(E)呈高度正相关,胡薄荷酮含量、峰17分别与L^(*)、b^(*)、E值呈高度负相关,橙皮苷含量、峰9分别与b^(*)值呈高度正相关;峰3分别与L^(*)、b^(*)、E值呈显著正相关,橙皮苷含量、峰9分别与L^(*)、E值呈显著正相关,峰7、18分别与L^(*)、E值呈显著负相关,峰5、11、13、14、16分别与b^(*)值呈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可将荆芥药材聚成2类,浙江萧山聚为一类,安徽亳州、河北安国、河南周口聚为一类。OPLS-DA结果显示,峰17(胡薄荷酮)、9(橙皮苷)、13、10(迷迭香酸)、11、12、14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均大于1。熵权TOPSIS法结果显示河北安国产荆芥的质量整体较佳。结论:荆芥药材粉末色度值与各项测定指标密切相关,可用于不同产地荆芥药材的质量控制和预测。
-
-
林良影;
李晓宁
-
-
摘要:
目的通过优化荆芥水提液的关键制备参数,实现指标成分胡薄荷酮的最高效提取。方法使用Design Expert 8.0软件,中心组合设计法设计实验方案,参数为液料比、提取时间和提取循环,所制备水提液中胡薄荷酮含量为考察指标;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Waters XDB C_(18)(规格:柱长250 mm,内径:4.6 mm,粒径: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40∶60),流速1.0 mL·min^(-1),柱温25°C,检测波长254 nm,进样体积10μL。结果Design Expert 8.0软件给出20组参数,采用这些参数进行的实验结果显示,当液料比为1∶30、提取时间为60 min,提取循环为2次时,提取方案为最优,此时水提液中胡薄荷酮含量为0.3011 mg·mL^(-1)。结论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法能够更加准确、高效地找到制备荆芥水提液的最优工艺条件。
-
-
袁丽
-
-
摘要:
大叶荆芥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性温,无毒,其叶片带有奇特的异香,味道极佳,可生调、凉拌、做汤,食之鲜美,增加食欲,同时还具有健脾、开胃和防暑的奇特功效,是夏季难得的一种蔬菜。大叶荆芥的干燥茎叶、花穗和种子还能入药,是很好的发汗、解热良药。大叶荆芥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全国大部分平原与丘陵地区均可栽培,尤以北方地区及华北地区栽培居多。
-
-
周国威;
贾月梅;
赵亚文;
李海鹰
-
-
摘要:
目的研究中药材荆芥中有机磷类农药的残留情况,为荆芥的绿色种植和监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建立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GC-FPD)同时分析测定9种有机磷类农药的方法,并用于20批次荆芥中农药残留状况研究,然后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检测的20批次样品中,有4批样品检出了3种有机磷类农药,分别是氧化乐果、久效磷和对硫磷,其中有2批样品检测出对硫磷残留,检出浓度分别为0.083 mg/kg和0.090 mg/kg,氧化乐果和久效磷残留的检出浓度分别为0.065 mg/kg和0.068 mg/kg。结论建立的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和准确,可用于荆芥中9种有机磷类农药残留的测定,所测荆芥虽不同程度受到有机磷类农药污染,但未超过欧洲药典(EP9.0)中的最大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
-
张乐乐;
黄林玉;
陈美珠;
汪菲菲;
楚艳艳;
刘生杰
-
-
摘要:
开发一款以荆芥、胶基作为主要原料,并以木糖醇、抗坏血酸、麦芽糊精作为辅料的新型的口香糖产品.通过质构分析和正交试验,确定荆芥口香糖的最佳配方.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荆芥口香糖抑菌效果.试验结果发现荆芥口香糖的最佳配方:胶基10 g,木糖醇6 g,荆芥汁5 m L,麦芽糊精3 g,抗坏血酸0.3 g.荆芥口香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大小为12.80±1.96 mm,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为11.04±0.09 mm,对白假丝酵母菌的抑菌圈直径为8.97±0.06 mm.此条件下制备的口香糖质量稳定,感官品质较好,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
-
-
董颖;
陈鑫沛;
杨浩铎;
王东营
-
-
摘要:
采用水蒸气蒸馏的方式提取荆芥精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鉴定其主要挥发性成分,并以葵花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茴香胺值以及极性组分为指标,探究荆芥精油对葵花籽油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荆芥精油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长叶薄荷酮(492.4±18.7)mg/g、薄荷酮(434.3±21.1)mg/g、柠檬烯(33.2±2.5)mg/g以及β-石竹烯(20.2±3.2)mg/g;荆芥精油对葵花籽油的抗氧化作用明显,且存在剂量效应,当荆芥精油的添加量达800 mg/kg时,对葵花籽油的抗氧化作用接近于200 mg/kg TBHQ的效果。因此,荆芥精油可以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应用于葵花籽油。
-
-
蒋畅;
阚永军;
赵立;
肖庆;
韩静;
胡娟
-
-
摘要: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法探究荆芥-防风药对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作用机制.方法: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检索荆芥与防风的化学成分与作用靶标,采用Uniprot数据库查询各靶标对应的基因.通过String进行GO富集分析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其作用机制.通过Omicshare绘制气泡图,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化合物-靶标-通路网络并进行可视化分析.利用CB-Dock对核心活性化合物与COVID-19的3 CL水解酶及ACE2进行分子对接.结果:以口服利用率OB≥30%,类药性DL≥0.18为活性化合物筛选条件,从荆芥-防风药中筛选出27个活性成分和212个靶标,与350个COVID-19相关靶标的交集靶标共有47个.其中,核心靶标25个,包含IL6、TP53、CASP3、MAPK1、CXCL8、CCL2等.核心化合物包括槲皮素、木犀草素、汉黄芩素、β-谷甾醇等.GO富集得出1381条结果,其中生物过程1210条,细胞组成54条,分子功能117条.KEGG通路富集得到相关通路160条,提示荆芥-防风药对可能作用于多条炎症、免疫、病毒感染相关通路,发挥防治COVID-19的作用.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预测了荆芥-防风药对可通过槲皮素、木犀草素、汉黄芩素、β-谷甾醇等活性化合物,介导多条免疫、炎症、感染相关通路,进而发挥防治COVID-19的作用.
-
-
XIONG Rui;
熊蕊;
郭凤柳;
GUO Fengliu;
ZHAO Caijuan;
赵彩娟;
LIU Xiaohui;
刘晓慧;
ZHAO Tongxin;
赵同欣;
WANG Na;
王娜;
孙宝山;
SUN Baoshan;
YAN Hong;
颜红
- 《2018分析检测技术与仪器发展创新论坛》
| 2018年
-
摘要:
目的:调查安国地区荆芥的资源状况,为荆芥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基础和参考依据. 方法:采用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查及鉴定等方法对安国地区荆芥的资源分布状况进行全面了解,提取样品基因组DNA,对ITS2和psbA-trnH序列进行PCR扩增及双向测序,所有序列用软件DNAStar拼接,采用MEG6.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计算其种内和种间K2P遗传距离,并构建邻接树. 结果:安国地区荆芥集中分布在海拔23~36m,经度115°27′~115°16′,纬度38°32′~38°20′区域内的山坡路旁或山谷、林缘,目前主要以人工栽培为主.裂叶荆芥ITS2序列长度为497bp,与其混伪品种间K2P最小距离为0.060,psbA-trnH序列长度为452bp,与其混伪品种间K2P最小距离为0.064,种间距离均大于其种内距离,邻接树显示可以将裂叶荆芥与其混伪品完全分开. 结论:归纳概述了安国地区荆芥的地理分布、资源量、药用价值,ITS2序列和psbA-trnH序列可鉴别荆芥及其混伪品,为荆芥的种质资源鉴定和可持续利用开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
-
-
王和平
- 《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十四次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荨麻疹是一种以一过性风团,骤起速消,消退后不留痕迹,瘙痒等为特征的皮肤病.本病病因复杂,病机变化多端,中医药治疗本病临床效果显著,其中对药体现了中医遣方用药的特色.笔者在临床研究和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基础上,从本病的治法角度出发,从"祛风"角度论治荨麻疹,对其具有代表性的对药荆芥-防风进行分析论述.
-
-
宋向文;
王德群;
韩邦兴
- 《第十八届全国药学史暨本草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中药荆芥以假苏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宋代以前本草文献形态描述虽然简单,但根据"假苏"、"叶似落藜而细"、"菜中荆芥"、"生啖之"的零星记载,可以确定其基原为唇形科植物罗勒Ocimum basilicum L.;自宋代《本草图经》收载两幅假苏基原图起,荆芥的基原开始变化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sfolia Briq.,并沿用至今,其间虽有人认为假苏与荆芥是两种不同植物,但影响不大;清代荆芥基原产生罗勒、荆芥并存的局面,而认为基原为罗勒的本草作者家乡都与今天罗勒的栽培食用产地一致;梳理中药荆芥基原发现,《神农本草经》收载假苏的基原应为罗勒,建议以中药假苏之名进行收载,而中药荆芥的基原为荆芥S.tenuisfolia Briq.,始载于《本草图经》,故假苏与荆芥实为两味中药,产生混乱的直接原因是将"菜中荆芥"与"荆芥"混为一谈.
-
-
马聪;
包永睿;
孟宪生;
王帅
- 《第十届中国中药鉴定学教学研讨会暨第十三届全国中药标本馆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优选荆芥抗Caco-2肠癌组分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条件.rn 方法:选取乙醇用量、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以人克隆结肠腺癌细胞Caco-2抑制率为指标的正交试验结果优选依据AHP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总黄酮含量、橙皮苷含量、出膏率综合评分的权重系数比,并通过SPSS19.0软件对有效组分与药效学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优选荆芥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rn 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15倍量7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5h.总黄酮含量、橙皮苷含量、出膏率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56、0.35、0.09.rn 结论:以有效成分含量代表药效作为正交试验指标是科学合理的,该优选工艺简便、实用,为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提供新思路.
-
-
于柳;
YU liu;
WANG zhe;
王哲;
GONG xi-ping;
龚锡平;
YANG jing;
杨靖;
WU zhi-qiang;
武志强;
HE min;
何敏;
SHI yu-rong;
史玉荣;
PAN xin;
潘星;
王学;
WAN xue;
ZENG nan;
曾南
- 《2013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
| 2013年
-
摘要:
目的:观察药对荆芥-防风的挥发油、含油煎液、去油水煎液对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小鼠模型的影响,进一步揭示该药对的抗炎作用及物质基础.rn 方法:采用小鼠腹腔注射LPS(5 mg·kg-1)制备ALl模型.除地塞米松组(5 mg.kg-1)腹腔注射给药一次外,其余各组小鼠均连续灌胃给药5d,每日1次,末次给药30 min后造模(空白组不进行造模).注射LPS 6 h后,小鼠取血分离血清,并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剖取肺组织.测定小鼠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小鼠肺指数、肺湿/干重(W/D)比;BALF中总蛋白含量;肺组织MPO活性、MDA含量;血清IL-6、IL-10、TNF-α水平.rn 结果:药对荆芥-防风挥发油(45.19 μL·kg-1)、含油水煎液(6.67 g.kg-1,含油20 μL)显著降低ALI小鼠全血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计数,降低肺指数、肺W/D值,降低肺组织MPO活性与MDA含量及血清IL-10、TNF-α含量;去油水煎液(6.67 g·kg-1)明显降低全血WBC、LY计数、肺W/D值及肺组织MDA含量.挥发油对血清IL-6水平亦显著降低.rn 结论:药对荆芥-防风的挥发油、含油水煎液对ALI小鼠肺组织的炎性病变有较好的对抗作用,表现出抗炎效应,作用机制与抑制炎性细胞因子释放、抗氧化有关,其中药对挥发油部位可认为是其发挥抗炎效应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
-
于柳;
YUliu;
WANGzhe;
王哲;
GONGxi-ping;
龚锡平;
YANGjing;
杨靖;
WUzhi-qiang;
武志强;
HEmin;
何敏;
SHIyu-rong;
史玉荣;
PANxin;
潘星;
王学;
WAN xue;
ZENGnan;
曾南
- 《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观察药对荆芥-防风的挥发油、含油煎液、去油水煎液对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小鼠模型的影响,进一步揭示该药对的抗炎作用及物质基础.rn 方法:采用小鼠腹腔注射LPS(5mg·kg-1)制备ALI模型.除地塞米松组(5mg·kg-1)腹腔注射给药一次外,其余各组小鼠均连续灌胃给药5d,每日1次,末次给药30min后造模(空白组不进行造模).注射LPS6h后,小鼠取血分离血清,并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剖取肺组织.测定小鼠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小鼠肺指数、肺湿/干重比;BALF中总蛋白含量;肺组织MPO活性、MDA含量;血清IL-6,IL-10,TNF-a水平。 结果:药对荆芥-防风挥发油、含油水煎液显著降低ALI小鼠全血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计数,降低肺指数、肺W/D值,降低肺组织MPO活性与MDA含量及血清IL-10, TNF-a含量;去油水煎液明显降低全血WBC, LY计数、肺W/D值及肺组织MDA含量。挥发油对血清IL-6水平亦显著降低。rn 结论:药对荆芥一防风的挥发油、含油水煎液对ALI小鼠肺组织的炎性病变有较好的对抗作用,表现出抗炎效应,作用机制与抑制炎性细胞因子释放、抗氧化有关,其中药对挥发油部位可认为是其发挥抗炎效应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
-
于柳;
YUliu;
WANGzhe;
王哲;
GONGxiping;
龚锡平;
YANG jing;
杨靖;
WUzhiqiang;
武志强;
HEmin;
何敏;
SHIyurong;
史玉荣;
PANxin;
潘星;
王学;
WANGxue;
ZENGnan;
曾南
- 《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观察药对荆芥-防风的挥发油、含油水煎液、去油水煎液对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小鼠模型的影响,进一步揭示该药对的抗炎作用及物质基础.rn 方法:采用小鼠腹腔注射LPS(5mg·kg-1)制备ALI模型.除地塞米松组(5mg·kg-1)腹腔注射给药一次外,其余各组小鼠均连续灌胃给药5d,每日1次,末次给药30min后造模(空白组不进行造模)。注射LPS 6h后,小鼠取血分离血清,并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剖取肺组织。测定小鼠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小鼠肺指数、肺湿/干重(W/D)比;BALF中总蛋白含量;肺组织MPO活性、MDA含量;血清IL-6、IL-10、TNF-α水平。rn 结果:药对荆芥-防风挥发油(45.19μl·kg-1)、含油水煎液(6.67g·kg-1,含油20μl)显著降低ALI小鼠全血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计数,降低肺指数、肺W/D值,降低肺组织MPO活性与MDA含量及血清IL-10、TNF-α含量;去油水煎液(6.67g·kg-1)明显降低全血WBC、LY计数、肺W/D值及肺组织MDA含量。挥发油对血清IL-6水平亦显著降低。rn 结论:药对荆芥-防风的挥发油、含油水煎液对ALI小鼠肺组织的炎性病变有较好的对抗作用,表现出抗炎效应,作用机制与抑制炎性细胞因子释放、抗氧化有关,其中药对挥发油部位可认为是其发挥抗炎效应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
-
-
-
于生;
陈艺文;
丁安伟
- 《全国第8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综合古、今荆芥采收与初加工方面的文献,对荆芥适宜采收期的传统经验和现代研究、采收方法、传统产地初加工方法、荆芥干燥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发现荆芥适宜采收期的确定和现代干燥加工方法的应用有待研究,同时对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