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乙型肝炎e抗原

乙型肝炎e抗原

乙型肝炎e抗原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370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9篇、会议论文57篇、专利文献20471篇;相关期刊163种,包括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检验医学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2014年长江三角洲中医肝病协作组学术会议暨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肝病分会、感染病分会学术年会、第三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2013北京地区肝病、感染学术年会等;乙型肝炎e抗原的相关文献由1224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建胜、吴金明、张大志等。

乙型肝炎e抗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9 占比:1.44%

会议论文>

论文:57 占比:0.27%

专利文献>

论文:20471 占比:98.29%

总计:20827篇

乙型肝炎e抗原—发文趋势图

乙型肝炎e抗原

-研究学者

  • 吴建胜
  • 吴金明
  • 张大志
  • 黄光明
  • 黄智铭
  • 万新祥
  • 付振东
  • 何维新
  • 刘欢
  • 刘金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廖雯; 王晓红; 叶晓燕; 汪芳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乙肝五项模式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检测结果及其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90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HBeAg是否表达分为HBeAg表达组(n=34)和HBeAg未表达组(n=56)。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乙肝五项,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法检测血清HBV-DNA,比较不同乙肝五项模式乙型肝炎患者HBV-DNA阳性检出率,分析血清HBV-DNA浓度与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检出率及HBeAg表达与血清HBV-DNA阳性检出率的关系。结果乙型肝炎大三阳患者的HBV-DNA阳性检出率高于乙型肝炎小三阳、小二阳患者(P10^(7)U/ml的HBeAg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血清HBV-DNA浓度(P<0.05);血清HBV-DNA浓度与HBeAg检出率呈正相关(r=0.449,P<0.05)。HBeAg表达组血清HBV-DNA阳性检出率为94.1%,显著高于HBeAg未表达组的21.4%(P<0.05);HBeAg表达与血清HBV-DNA阳性检出率呈正相关(r=0.482,P<0.05)。结论对乙型肝炎患者应进行乙肝五项检查联合血清HBV-DNA检测,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和判断病情严重度,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曾湛; 高媛娇; 毕潇月; 陈凤欣; 邓雯; 蒋婷婷; 林妍洁; 杨柳; 李明慧; 谢尧
    • 摘要: 目的探讨ALT正常且高病毒载量的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人群的肝炎发生情况及预测因素。方法本研究临床注册号为NCT04032275。回顾性选取2008年10月—2015年5月ALT正常、高病毒载量、HBeAg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183例,根据其肝穿刺活检结果分为肝炎组和无肝炎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使用单因素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预测因素,使用逐步后退法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s回归,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约登指数分析截断值。结果肝炎组37例(20.2%),无肝炎组146例(79.8%),肝炎组的男性比例低于无肝炎组(45.9%vs 68.5%,χ^(2)=6.508,P=0.011)、AST高于无肝炎组[24(21.25~35.55)U/L vs 21.2(18.08~24.65)U/L,Z=-3.344,P=0.001]、HBsAg log值低于无肝炎组[4.4(4.28~4.49)vs 4.46(4.4~4.74),Z=-2.184,P=0.029]。HBsAg log值是肝炎发生的预测因素(OR=0.077,P=0.017)。HBsAg的截断值为33884.4 IU/mL。结论ALT正常、高病毒载量的HBeAg阳性患者中有20.2%肝脏存在炎症,HBsAg或许是肝脏炎症发生的预测因素。
    • 卢艳玲; 李小红; 陈海涛
    • 摘要: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前基因组RNA(HBV pgRNA)与乙型肝炎病毒基因(HBV DNA)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水平变化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72例CH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样本值/临界值(S/CO)作为HBeAg检测的结果,将110的患者纳入高浓度组(21例)。定量检测三组HBV pgRNA、HBV DNA、HBeAg水平,分析HBV pgRNA、HBV DNA水平与HBeAg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三组HBV pgRNA水平分别为(5.85±0.64)拷贝/mL、(7.12±0.38)拷贝/mL、(7.75±0.59)拷贝/mL,三组HBV DNA水平分别为(5.34±0.49)拷贝/mL、(7.16±0.62)拷贝/mL、(9.35±0.54)拷贝/mL,三组HBV pgRNA、HBV DNA水平比较,均有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P<0.05;经相关性分析,HBV pgRNA与HBeAg呈正相关(r=0.566,P=0.002),HBV DNA和HBeAg呈正相关(r=0.496,P=0.005)。结论随着HBeAg水平的增加,HBV pgRNA、HBV DNA水平逐渐提升,CHB患者血清HBV pgRNA、HBV DNA水平和HBeAg水平呈正相关,临床可结合三项指标对HBV的感染和复制、CHB患者的病情进行更加准确地诊断。
    • 陈青林
    • 摘要: 目的:探讨高病毒载量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应用替诺福韦(TDF)与恩替卡韦(ETV)的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10月-2021年8月收治高病毒载量HBeAg阳性CHB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ETV治疗,试验组采用TDF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1个月及3个月后的血清丙氨酸基转移酶水平、血清HBV-DN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3个月后的HBV-DNA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高病毒载量HBeAg阳性CHB时均可使用替诺福韦、恩替卡韦等药物,但与恩替卡韦相比,替诺福韦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更为突出,可被当作治疗该类疾病的首选药物。
    • 李松龙; 茹仁萍; 王琦; 许海生; 余丽霞
    • 摘要: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中的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抗乙型肝炎病毒(HBV)应答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至2019年在某院接受某原研TDF片300 mg/d抗HBV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性别、年龄、治疗初治指标[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HBV 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体内血药浓度等临床资料。按HBeAg水平分为阴性组(1000 IU/mL)。监测不同组患者血清中的代谢相(服药后约12 h)药物浓度,考察该血药浓度与HBV DNA达标时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检验对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87例患者代谢相血药浓度为(125.29±35.06)ng/mL;HBV DNA由10^(3)IU/mL降至150 ng/mL的患者中,HBV DNA 6个月达标率大于9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HBV DNA达标时间(月数)与代谢相血药浓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TDF抗HBV应答(HBV DNA达标时间)受患者代谢相血药浓度和起始HBeAg与HBsAg水平的影响,血药浓度越高,达标时间越短;起始HBeAg及HBsAg水平越高,达标时间越长。
    • 张丰晓; 张家伟; 白雪松; 胡春霞; 曾艳丽
    • 摘要: 目的观察抗病毒治疗学龄前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儿的HBsAg清除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儿68例,患儿均经抗病毒治疗,随访观察患儿HBsAg清除情况,并收集患儿一般资料及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HBV DNA、HBsAg基线及治疗后变化水平,分析抗病毒治疗学龄前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儿的HBsAg清除率的影响因素。结果68例患儿中,HBsAg清除20例(29.41%),48例(70.59%)患儿HBsAg未清除。清除组年龄为(2.9±0.6)岁、基线HBV DNA为(9.89±2.54)×10^(6)U/mL、基线HBsAg水平为(2.62±0.50)lgIU/mL,均低于未清除组(4.8±0.5)岁、(11.23±2.10)×10^(6)U/mL、(2.98±0.42)lgIU/mL(P<0.05)。治疗第24周HBsAg下降水平为(1.60±0.41)lgIU/mL高于未清除组的(0.84±0.28)lgIU/m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显示,年龄(OR=1.520,95%CI=1.140~2.027)、基线HBV DNA(OR=1.480,95%CI=1.140~1.921)、基线HBsAg(OR=1.654,95%CI=1.370~1.997)、治疗第24周HBsAg下降水平(OR=1.286,95%CI=1.021~1.620)是学龄前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儿HBsAg清除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部分学龄前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儿可通过抗病毒治疗获得HBsAg清除,年龄、基线HBV DNA、基线HBsAg、治疗第24周HBsAg下降水平是影响患儿HBsAg清除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 杨秀珍; 陈兴; 姜先杏
    • 摘要: 目的探究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在母婴间对乙型肝炎的传播阻断作用与实际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研究对象120例(均源自阳江市公共卫生医院就诊患者,选取年限2021年3月-2022年5月),依照治疗方式的差异将患者平均划分为研究组(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治疗)和对照组(仅进行定时产检和常规保肝治疗,不额外添加抗病毒治疗)进行研究,两组孕妇在分娩后均对新生儿进行常规乙肝疫苗接种及免疫球蛋白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分娩时HBsAg和HBeAg阳性率对比虽无统计学意义,但研究组相较仍更具优势(P>0.05);两组ALT(谷丙转氨酶)水平比较无差异意义(P>0.05),而分娩时研究组log10HBV DNA水平为(3.42±0.75)U/mL低于对照组的(6.38±0.48)U/mL(P0.05)。结论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在母婴间对乙型肝炎的传播中具有良好的阻断效果,有效降低了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发生率。
    • 石璐瑶; 郭文敏; 李红
    • 摘要: 慢性乙型肝炎在我国仍是一大疾病,其疾病进展及并发症严重威胁到我国国民健康,随着抗病毒治疗的普及,疾病的进程得到一定的延缓甚至逆转,表面抗原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抗病毒治疗中可起到指导作用,该研究就目前表面抗原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简单分析。
    • 顾子杨; 王安辉; 何文昌; 李佳玉; 黄长形
    • 摘要: HBeAg血清学转换是指既往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eAg消失,抗-HBe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标志着病毒复制降低、免疫耐受减弱和肝脏炎症减轻,是评估病情和评价CHB抗病毒治疗效果的重要监测指标,预示着治疗满意的终点。探索影响HBeAg血清学转换的不同因素,对CHB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预后评估意义重大。本综述主要就HBV病毒学因素、宿主遗传因素、药物因素、免疫学因素等方面与CHB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关系展开阐述。
    • 郭艺飞; 张继明
    • 摘要: 慢性乙型肝炎(CHB)功能性治愈,即表面抗原(HBsAg)阴转伴有或不伴有表面抗体(抗-HBs)的出现,被视为目前CHB治疗的理想终点。研究表明HBsAg阴转可以降低肝硬化、肝细胞癌等HBV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是HBsAg的阴转率较低,这可能与HBV感染造成的机体免疫耐受状态有关。HBsAg的阴转和/或抗-HBs的出现提示机体针对HBV免疫功能的部分恢复。本文将对影响CHB功能性治愈的因素及其机制进行讨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