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肝炎,乙型,慢性

肝炎,乙型,慢性

肝炎,乙型,慢性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2967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药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6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9309篇;相关期刊193种,包括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世界中联第四届肝病国际学术大会暨海峡两岸中医肝病研讨会、福建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2007年学术会议、2006全国医药学术交流会等;肝炎,乙型,慢性的相关文献由7410位作者贡献,包括侯金林、任红、张大志等。

肝炎,乙型,慢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64 占比:13.3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9309 占比:86.68%

总计:22276篇

肝炎,乙型,慢性—发文趋势图

肝炎,乙型,慢性

-研究学者

  • 侯金林
  • 任红
  • 张大志
  • 贾继东
  • 高志良
  • 成军
  • 王福生
  • 陈新月
  • 李明慧
  • 万谟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沈佳聪; 李小鹏; 程晓宇; 车媛梅; 雷弯; 周观林; 张伦理
    • 摘要: 目的探讨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停用核苷(酸)类似物(NUC)抗病毒治疗后肝炎复发致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临床病情转归的差异及可能的原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8例停用NUC后致HBV-ACLF的CHB患者。根据HBeAg状态分为HBeAg阳性组(n=57)和HBeAg阴性组(n=51),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体征和入院时TBil、DBil、ALT、AST、PT、活化部分PT(APTT)、PT/INR、HBV DNA定量检测结果,以及并发症(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等)情况、HBV-ACLF病情转归差异。同时,选取48例持续NUC抗病毒治疗>2年且HBV DNA<20 IU/mL的CHB患者,收集并检测其血清HBV pgRNA水平,探讨影响停药时不同HBeAg状态患者HBV-ACLF预后差异的可能原因。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在108例停药复发HBV-ACLF患者中,HBeAg阳性组好转率49.1%,HBeAg阴性组好转率74.5%。HBeAg阴性组的好转率高于HBeAg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11,P=0.006)。HBeAg阳性组入院时HBV DNA水平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8,P=0.002)。在48例长期NUC抗病毒治疗达到病毒学应答的CHB患者中,HBeAg阳性组HBV pgRNA载量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H=2.814,P=0.049)。结论HBeAg阴性CHB患者停用NUC抗病毒治疗后肝炎复发致HBV-ACLF的病情好转率高于HBeAg阳性患者。基线HBV pgRNA水平差异可能与不同HBeAg状态HBV-ACLF的病情转归存在差异有关。
    • 曾伊凡; 王传敏; 何雨倩; 罗森; 刘莉; 陈悦
    • 摘要: 目的:观察HBV感染相关慢性肝病患者经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HBV DNA载量的分布情况,并探讨病毒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采用COBAS^(®) TaqMan 48系统核酸定量仪对服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至少1年的541例患者的HBV DNA进行检测,分析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后病毒血症分布情况。结果:在541例患者中,有153例(28.28%)检出HBV DNA,其中HBV DNA≥2000 IU/mL有31例(5.73%),低病毒血症(LLV)有122例(22.55%)。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LLV检出率分别为14.29%、17.00%、3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感染相关慢性肝病患者经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仍有一部分患者采用高灵敏度检测方法可以检出病毒标志物,其中大部分为低病毒血症,病毒血症与肝脏持续活动性炎症、肝纤维化进展及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 潘凡; 黎环; 潘晨
    • 摘要: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理想目标,对临床治愈持久性和远期预后的关注也越来越多.本文针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治愈优势患者的选择、治疗策略选择及远期预后进行综述.
    • 王传敏; 孟忠吉; 陈悦
    • 摘要: 慢性HBV感染及其所致终末期肝病严重威胁着我国公民健康,HBVcccDNA是慢性乙型肝炎难以治愈和停药后容易复发的主要原因.虽然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有效降低肝细胞和血清HBV DNA水平,但其载量的下降不能判断cccDNA是否被清除,也无法预测是否有持续的抗病毒效果.HBV RNA由cccDNA转录产生,近年来已被用作监测病毒是否持续存在、病毒转录活性以及肝病的进展.本综述旨在总结血清HBV RNA的特征,及其在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管理中的应用.
    • 贾莉霞; 陈乐
    • 摘要: [目的]探讨声辐射力脉冲技术(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ARFI)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脏弹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80例CHB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当日接受ARFI检查,测定肝脏弹性.根据患者是否检测成功分为成功组、失败组.比较两组受检者的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炎症程度(G)、肝纤维化分级(S)、脂肪变分级(F)、检测体位,分析检测质量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RFI检测CHB患者肝脏弹性的影响因素.[结果]在80例患者中,有64(80.00%)例检测成功,16(20.00%)例检测失败.成功组BMI<24 kg/m2、脂肪变分级为F1级、平卧位检测占比分别为65.63%、95.31%、53.13%、59.38%,高于失败组的37.50%、31.25%、0.00%、25.00%(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BMI(≥24 kg/m2)、脂肪变分级(F2~F3级)、检测体位(侧卧位)是ARFI检测CHB患者肝脏弹性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ARFI检测CHB患者肝脏弹性会受BMI、脂肪变分级与检测体位的影响,检测人员需对此引起重视.
    • 康晓迪; 刘军; 许艳丽; 白玉青; 刘华放; 蒋红丽; 伊诺
    • 摘要: 目的 探讨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升高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孕妇的围产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产检并分娩的83例CHB孕妇的临床资料,依据入院治疗过程中最高TBA水平分为A组(24例,10μmol/L
    • 韦柯利; 黄杰安; 袁海宁; 刘诗权; 邹军; 姚莉; 周利艳; 于冰
    • 摘要: 目的:探究血清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和甲状腺激素水平检测乙型肝炎相关肝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乙型肝炎相关肝癌患者各30例,分为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同时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0例,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进行血清AFP-L3和血清甲状腺激素[血清游离T3(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总T3(TT3)、以及总甲状腺素(TT4)]水平检测,分析4组人员血清AFP-L3和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差异,及肝硬化组患者相关指标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血清AFP-L3和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在乙型肝炎相关肝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结果: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患者血清AFP-L3、TS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5),血清FT4、TT3、TT4水平无诊断价值(AUC<0.5).血清AFP-L3、FT3水平诊断肝硬化的最优临界值分别为8.9 IU/mL、3.7 pmol/L,AUC分别为0.721(0.601,0.912)、0.523(0.512,0.890),联合检测的AUC(95%CI)=0.758(0.532,0.884).血清AFP-L3、FT3水平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的最优临界值分别为11.5 IU/mL、3.6 pmol/L,AUC分别为0.625(0.503,0.712)、0.531(0.420,0.698),联合检测的AUC(95%CI)=0.689(0.521,0.768).3个诊断模型中,联合诊断的价值均高于单一指标诊断(P<0.05).结论:血清AFP-L3和FT3联合检测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中均具有价值.
    • 钱舒然; 谭婧文; 王萌婕; 张思航; 杨镇英; 何越峰; 李晖
    • 摘要: 目的 探讨致癌相关环状RNA(circ-ASXL1、circ-BRIP1、circ-CFLAR、circ-LPAR1以及circ-MORC3)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5月至12月住院和门诊收治的100例HBV感染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0例(CHB组),HBV携带者50例(HBV携带组),另选择同期50例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入组研究对象外周血白细胞内circ-ASXL1、circ-BRIP1、circ-CFLAR、circ-LPAR1和circ-MORC3相对表达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circ-ASXL1、circ-BRIP1、circ-CFLAR、circ-LPAR1、circ-MORC3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浓度、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并应用ROC曲线评估上述环状RNA对于区分CHB患者和HBV携带者的诊断价值.结果 CHB组、HBV携带者组和健康对照组患者中circ-ASXL1(H=11.93、P=0.003)、circ-BRIP1(H=13.24、P=0.001)、circ-CFLAR(H=20.89、P0.05).CHB患者和HBV携带者的HBsAg浓度与circ-ASXL1(r=0.261、P=0.009)、circ-BRIP1(r=0.287、P=0.004)、circ-CFLAR(r=0.211、P=0.037)、circ-LPAR1(r=0.213、P=0.035)和circ-MORC3(r=0.237、P=0.019)的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而HBV DNA水平与circ-ASXL1(r=0.080、P=0.430)、circ-BRIP1(r=0.076、P=0.454)、circ-CFLAR(r=0.084、P=0.406)、circ-LPAR1(r=0.020、P=0.846)和circ-MORC3(r=0.070、P=0.492)的表达水平无相关性.circ-ASXL1、circ-BRIP1、circ-CFLAR、circ-LPAR1和circ-MORC3区分CHB患者和健康人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95%CI:0.59~0.79)、0.70(95%CI:0.60~0.81)、0.75(95%CI:0.65~0.84)、0.73(95%CI:0.64~0.83)和0.72(95%CI:0.62~0.82).circ-ASXL1、circ-BRIP1、circ-CFLAR、circ-LPAR1和circ-MORC3区分CHB患者和HBV携带者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95%CI:0.53~0.75)、0.64(95%CI:0.53~0.75)、0.70(95%CI:0.60~0.80)、0.70(95%CI:0.60~0.80)和0.64(95%CI:0.50~0.75).circ-ASXL1、circ-BRIP1、circ-CFLAR、circ-LPAR1和circ-MORC3区分HBV携带者和健康人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95%CI:0.46~0.68)、0.58(95%CI:0.47~0.69)、0.57(95%CI:0.46~0.68)、0.56(95%CI:0.44~0.70)和0.59(95%CI:0.48~0.70).结论 circ-ASXL1、circ-BRIP1、circ-CFLAR、circ-LPAR1和circ-MORC3可能与CHB的致病调控相关,可作为生物学标记物区分CHB患者、HBV携带者和健康人群.
    • 刘亚旭; 刘晓清; 周宝桐; 张路; 张炎; 杨辰; 秦岩
    • 摘要: 目的 探究高效价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抗-HBs)的乙型肝炎康复者在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时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阳性、抗-HBs阳性患者9例.根据基线抗-HBs水平分为2组,抗-HBs≥100 mIU/mL的患者在充分知情同意后未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抗-HBs< 100 mIU/mL的患者在化学治疗前接受恩替卡韦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开始利妥昔单抗治疗后每个月进行随访,检测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和HBV血清学指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结果 9例患者中6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为华氏巨球蛋白血症,1例为惰性B细胞淋巴瘤,1例为膜性肾病.7例患者抗-HBs≥100mIU/mL,未接受预防性抗HBV治疗;2例抗-HBs< 100 mIU/mL的患者予恩替卡韦(0.5 mg/d)预防性治疗.1例惰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于第3程利妥昔单抗治疗时抗-HBs效价由基线的21.27 mIU/mL降至6.33 mIU/mL;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在第4程治疗后抗-HBs效价由172.25 mIU/mL下降至57.76 mIU/mL;1例膜性肾病患者随访1年复查抗-HBs效价由141.47 mIU/mL上升至328.98 mIU/mL;其余患者的抗-HBs水平无明显变化.所有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HBV再激活,HBV DNA均为阴性.结论 乙型肝炎康复者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可能出现抗-HBs效价下降.高效价抗-HBs对乙型肝炎康复者HBV再激活可能有保护作用,此类患者可能不需要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 叶永安
    • 摘要: 慢性乙型肝炎是关系中国民生的重大传染性疾病,针对该病的中药及西药抗病毒治疗各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局限性.近年学界对治疗策略和终点选择有新观点,强调宿主免疫因素在转归中的主导作用,并对有限疗程的抗病毒治疗持更开放的态度.中医药"免疫孵育"策略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团队在"十五"期间构想,依托"十一五"课题首次临床验证,并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完善的治疗策略,可服务于提升宿主免疫控制水平及降低停药复发的关键临床问题.该文对治疗的国际前沿、关键瓶颈等热点话题进行讨论,并回顾"免疫孵育"策略的发展历程,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