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3北京地区肝病、感染学术年会
2013北京地区肝病、感染学术年会

2013北京地区肝病、感染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3-12-22

主办单位:北京医学会

会议文集:2013北京地区肝病、感染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总结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颅脑肿瘤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诊断经验.rn 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感染科2006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以"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入院,而最终确诊为颅脑肿瘤的17例患儿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rn 结果:男12例,女5例,年龄:7月~15岁,平均年龄6.25岁.临床表现:发热10例,头痛或头晕9例,呕吐13例,意识障碍10例,性格变化2例,惊厥4例,视力受损3例;脑膜刺激征阳性11例.辅助检查:血白细胞增高9例,6例以中性粒细胞为主;C反应蛋白(CRP)增高5例;腰穿检查13例,11例异常,白细胞增高8例(100~3110×1O6/L),中性粒细胞增高4例,糖降低5例(0.16~2.2mmo1/L);蛋白质增高11例(0.53~13g/L);脑脊液找到肿瘤细胞2例。脑CT/MR工结果:幕上肿瘤8例,幕下肿瘤6例,颈脊髓肿瘤1例,2例脑脊膜强化,未见占位。rn 结论:部分颅脑肿瘤患儿表现发热,脑脊液呈炎症样改变,易误诊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儿科医生应提高对儿童脑肿瘤的警惕性。
  • 摘要:目的:总结先天性肝纤维化的临床病理特征.rn 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病理明确诊断为先天性肝纤维化的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化验检查特点及活检肝组织病理结果.rn 结果:48例患者均有门脉高压表现,10例曾有消化道出血,13例行脾脏切除术,40例化验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影像学检查提示10例存在肝肾囊肿.48例病理结果均提示先天性肝纤维化,其中11例合并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Calori's)病.rn 结论:对于病因不明肝硬化,门脉高压与肝功损害程度不相符的患者,应考虑先天性肝纤维化的诊断。
  • 摘要:肝衰竭发生后,首先是各种因素引起的肝细胞损伤,肝细胞坏死,随后发生肝细胞再生及肝纤维化.肝细胞再生和肝纤维化同是肝脏对各种原因所致肝损伤的修复反应,不同的是,肝细胞再生是正常的修复反应,而肝纤维化是异常的修复反应,如持续发展将导致肝硬化的发生,从长远来看,对机体十分不利.慢加急性肝衰竭是在慢性肝病或肝硬化背景上出现大块或亚大块坏死,可见网状支架塌陷及纤维组织增生,如坏死后再生反应强,肝组织仍具一定修复能力,经治疗后患者可恢复至急性加重前的代偿性肝硬化阶段,如肝组织不完全修复同时伴有肝纤维化持续进展,结局为肝硬化进行性加重.肝衰竭的病理基础为肝脏急性严重损伤,其组织修复时纤维化发生率高,而相关机制在很多领域值得深入研究,阐明肝脏严重损伤后修复的纤维化形成机制可能对早期干预研究及改善患者预后有所裨益。
  • 摘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以肝脏为首要靶器官的慢性进展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ies,AMA)阳性率可达95%以上,AMA攻击聚集于PBC患者胆管上皮内的丙酮酸脱氢酶E2成分,其病变主要为肝内细小胆管的进行性非化脓性破坏性炎症,有长期持续性肝内胆汁淤积,最终演变为再生结节不明显性肝硬化.本文报道了1例PBC合并PM的临床特点.根据美国肝脏病学会2000年制定的PBC分类标准、Bohan和Peter的PM分类标准及上述检查化验结果,患者可诊断为:PBC合并PM。给予患者口服甲泼尼龙(24 mg,1/d)、熊去氧胆酸胶囊(250 mg,3/d)及保肝药物,待肝功能恢复正常后开始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安排患者出院,定期至门诊复诊。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肝功能恢复正常,肌酸激酶462U/L,加用甲氨喋呤15 mg(1/w),并继续口服甲泼尼龙(20 mg,1/d),熊去氧胆酸(250 mg,3/d)。患者出院4个月后乏力症状、食欲明显改善,皮肤痰痒减轻,肝肾功能无异常,CK明显下降至224.8 U/L。
  • 摘要:目的:探讨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real-time tissue elastography,RTE)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rn 方法:选取8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进行RTE检查、血清生化学指标检测、肝穿刺活检,计算肝纤维化指数(liver fibrosis index,LFI)和APRI指数.分析LFI与肝穿刺病理结果的相关性,计算LFI诊断肝纤维化的灵敏度、特异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与APRI指数进行比较.rn 结果:LFI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有明显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83(P<0.01);分别以肝纤维化病理分期S≥2(显著肝纤维化)、S≥4(早期肝硬化)为判断阳性的标准绘制ROC曲线,LFI对应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3(P<0.001)、0.923(p=0.002),明显大于APRI,诊断阈值分别为2.74,3.61,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766,0.872和0.833,0.878。rn 结论:RTE技术对显著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慢性乙肝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 摘要:目的:了解中国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外表现的流行情况及相关因素.rn 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11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病人中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共29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平均年龄55.0岁,男性占50.8%.62%(184/297)的患者至少有一种肝外表现.最常见的肝外表现是自身免疫相关的症状、谢异常和淋巴增值的表现.免疫相关表现中以肾脏损害(12.5%)、关节痛(7.7%)、口眼干燥(3.0%)、皮肤紫癜为主(4.5%);代谢异常主要是糖尿病(28.2%)和甲状腺功能异常(8.1%):淋巴增值性疾病包括淋巴结肿大(9.6%)、发热(9.4%)和B细胞淋巴瘤(2.7%)。88例次检测到较低水平的自身抗体包括ANA,RF等。HCV-Ab阳性者HCV-RNA送检率低36.2%(194/536)。rn 结论:慢性丙型肝炎肝外表现比较多见,尤以自身免疫改变、代谢异常和淋巴增殖表现多见,在上述群体中应加强丙肝检测。综合医院医生应尚需提高对丙型肝炎的认识。
  • 摘要:至今为止,国内外尚无明确的临床上易于运用的酒精性肝炎(alcoholic hepatitis,AH)的诊断标准.且重症AH是酒精性肝病中病情最严重的一种,迄今还缺少特异有效的治疗方法,病死率高.因此,加强对AH临床诊断标准的再探讨、再认识非常必要.本文对目前国内外AH的临床诊断标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对明确和较易运用的一些临床诊断AH的标准,诊断要点,临床分型,诊断的交叉性,病理学诊断的重要性等。
  • 摘要:EBV可在B淋巴细胞中潜伏感染,干扰免疫功能,刺激细胞增生、转化和致癌.EB病毒感染非常普遍,与其相关的疾病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噬血细胞综合征、慢性活动性EBV感染、X连锁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及鼻咽癌、淋巴瘤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EBV感染最常见及预后最好的临床表现形式.EB病毒属于疱疹病毒属,γ亚科,于1964年在非洲儿童的霍奇金病组织培养中发现.EB病毒(EBV)为嗜B淋巴细胞的DNA病毒,能够在B淋巴细胞中建立起潜伏感染,刺激细胞增生、转化和致癌.EB病毒感染非常普遍,与其相关的疾病较多,EB病毒感染可以出现典型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其他复杂的临床表现或隐性感染,还与鼻咽癌、淋巴瘤及噬血细胞增生症等有关.探讨了EBV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病毒感染包括急性感染、慢性感染和恶性肿瘤。EBV感染多数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反复迁延,发展为慢性感染及肿瘤。 EBV与多种肿瘤的发生有关,其中关系最明确的是地方性伯基特淋巴瘤(BL)和鼻咽癌,其次为T/NK细胞淋巴瘤、HD及胃腺癌、平滑肌肉瘤等。种先天性和后天性免疫缺陷性疾病容易感染EBV。免疫防御机能低下是发病的重要原因,容易发生包括恶性淋巴瘤在内的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EBVLPD)。该病的发生与缺乏相应的EBV-CTL有关。
  • 摘要:目的:了解河南信阳地区某医院"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TS)住院患者的主要死因及合并症情况.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1日至2011年5月31日河南信阳地区某医院收治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SFTS患者的临床转归、主要死因及合并症情况.rn 结果:共收治SFTS患者422例,其中临床治愈或好转出院354例(83.89%),死亡68例(16.11%),住院1~26天,平均9天,死亡病例平均住院3天.患者预后与年龄有关,随年龄增大死亡率有增加趋势(x2=40.73,P<0.005).68例患者死亡原因:多脏器功能衰竭43 例(63.24%),呼吸衰竭10例(14.71%),肺出血8例(11.76%),消化道出血4例(5.88%),肾功能衰竭、癫痫持续状态、心力衰竭各1例(1.47%).rn 结论:虽绝大多数SFTS患者预后良好,但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应引起高度重视,争取早诊断、早治疗,降低重症SETS的病死率。
  • 摘要:目的:加深对慢性Q热的认识,提高诊疗水平.rn 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2008-2013年诊治的4例慢性Q热的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特点和治疗情况总结分析并进行了文献复习.rn 结果:4例患者均长期发热,查体有心脏杂音,2例有呼吸道症状,1例有非特异性皮疹.一般检查如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肝功能、肺部影像等无特异性改变,超声心动图心脏均提示心内膜炎,多次血培养阴性.所有4例均经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确诊.rn 结论:慢性Q热因为其临床表现多样化、缺乏特异性,临床误诊漏诊。长期发热、血培养阴性的心内膜炎、肝功异常和肺炎是慢性Q热最常见的表现。对长期发热,尤其培养阴性心内膜炎,应考虑到本病。血清抗体检测是确诊的主要手段。早期充分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 摘要:目的:评价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在不同CD4+T细胞水平情况下检验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AIDS/TB)时的临床价值.rn 方法:回顾北京地坛医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10月明确诊断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共32例,分析T-Spot在不同CD4+T细胞水平的敏感性.rn 结果:32例艾滋病患者均符合明确检查出结核枝杆菌PCR阳性,或者抗酸染色阳性并抗结核治疗有效;总体T-Spot阳性率46.9%(17/32)。其中阳性组与阴性组CD4+细胞计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5)。其中CD4+淋巴细胞小于20/ul阳性率29.7%(5/17),CD4+细胞大于20/ul阳性率66.7%(10/1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0.05)。rn 结论: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时T-Spot实验敏感性受CD4+T细胞水平影响,尤其在CD4+细胞水平严重低下时(小于20/ul)敏感性极低,该试验阴性不能作为除外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唯一依据。
  • 摘要:片形吸虫病临床的误诊率高,有报道被误诊为血吸虫肝病、胆总管囊肿、阿米巴肝脓肿、胆囊炎急性发作。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生食水生植物史;临床症状、体征;病原学检查发现虫卵或成虫为该病确诊依据。靠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液沉淀检查发现片形吸虫虫卵,或外科手术探查在胆管或胆汁中发现成虫或虫卵均可确诊。影像学检查呈非特异、多样性,如有报道肝片形吸虫病的C下/磁共振成像显示,肝大并伴有肝实质内散在多发结节样和囊状病灶;也有报道显示,肝实质病灶呈多发性、簇状分布,以肝周边病灶分布较密集,病灶呈不均匀性低密度改变,部分呈液性密度,部分呈软组织样改变,增强时主体强化不明显,仅有边缘性轻、中度强化等。rn 本文患者以肝区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没有典型的片形吸虫的临床表现,患者南方居住史相对短暂,采集病史时不容易被关注。腹部两种影像学检查均提示肝内占位、胆管癌可能,有肿瘤家族史,给诊断带来困难。故临床中对肝占位、肿瘤标记物阴性的诊断,除考虑恶性、良性病变时,还应注意寄生虫感染可能。
  • 摘要:目的:观察替比夫定(LdT)干预的HBV携带者分娩后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a-2a (Peg IFN a-2a)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对2011.1至2012.10期间医院就诊45例HBeAg阳性、高病毒载量的HBV携带孕妇,于妊娠26周-28周给予LdT抗病毒治疗,分娩后进行生化学、血清学及病毒学检测,选择适合治疗患者,给予Peg IFN a-2a联合ADV抗病毒治疗,疗程48周至72周,观察抗病毒治疗疗效.rn 结果:分娩后,19例患者接受Peg IFN a-2a联合ADV抗病毒治疗,17例(89.5 %)获得病毒学应答,10例(52.6%)获得HBeAg清除/转换,6例(31.6%)获得HBsAg清除/转换。21例患者停药,无1例出现肝功能恶化。rn 结论:对于核苷酸干预的HBV携带者在其分娩后视其转氨酶、HBeAg以及HBV DNA水平变化,选择适合治疗的患者,采用以干扰素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可获得较高的应答,其机制可能与妊娠后期抗病毒治疗以及分娩后免疫功能的增强有关。
  • 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宣武区成人散发诺如病毒胃肠炎的临床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rn 方法:收集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519例成人肠道门诊散发病例临床资料、粪便标本和流行病学资料,利用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并对诺如病毒阳性株进行序列测定和系统进化分析.rn 结果:诺如病毒的检出率为检出率为26.2%(136/519).主要感染中青年,季节高峰在10月,临床上,感染诺如病毒的患者出现腹痛、腹泻的次数及发热等症状与其他腹泻患者无差异.但与其他腹泻患者相比,老年患者患病率较高(P=0.021),且老年患者感染多以GⅡ型诺如病毒为主(P=0.025),实验室检查在诺如病毒胃肠炎患者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的比率增高(P=0.034);大便中出现红、白细胞的比率较低(P=0.009)。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诺如病毒优势株为GⅡ-4/2006b变异株,16个基因型别被确定,并发现有4株混合感染。2例患者诺如病毒合并扎如病毒感染。诺如病毒感染GⅠ和GⅡ临床症状和部分实验室检查的表现无显著差异。rn 结论:诺如病毒GⅡ-a/zoo6b变异株是引起2008-2009年北京宣武区成人散发性急性胃肠炎的重要病原之一,临床症状和体征不易与其他腹泻患者鉴别,老年患者患病率较高,以GⅡ型感染为主,诺如病毒GⅠ和GII型致临床特征无差异,部分患者出现混合感染,血常规和便常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 摘要:目的:探讨胰蛋白酶原-2与肝细胞癌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及应用价值.rn 方法:选取北京军区总医院内、外科诊断经病理学、影像学确诊为HCC(符合2011年版《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诊断标准),发病<1年、未经药物及手术治疗的HCC患者34例以及经超声、CT等辅助诊断,明确诊断为肝硬化或肝硬化时代长期,发病<1年、未经药物的肝硬化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该院体检中心体检合格的健康人30例为正常对照.统一采用ELISA法定量检测血清中胰蛋白酶原-2的含量.rn 结果:经正态性检验发现,肝细胞癌组、肝硬化组及正常对照组数据呈偏态分布(P<0.05)。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全距,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设P=0.05为检验水准,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Chi-Square值为:12.443,P<0.001,认为三组间血清胰蛋白酶原-2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进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总的比较次数为3,P<0.0167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比较P值均小于0.01,认为三组间两两比较血清胰蛋白酶原2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人群中肝细胞癌组血清胰蛋白酶原-2含量最高,均数为12.865μg/L,标准差为6.8997μg/L,健康组最低,均数为5.700μg/L,标准差为2.1465μg/L.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鉴别诊断肝细胞癌与健康人时以7.3000μg/L为临界值其灵敏度为91.2%,特异度为83.3%,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936;用于鉴别诊断肝硬化与肝细胞癌时临界值8.1750μg/L灵敏度为85.3%,特异度63.3%,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802。rn 结论:血清胰蛋白酶原-2与肝细胞癌具有相关性,能够用于诊断肝细胞癌,其含量检测操作方便、价格低廉、病人依从性好,是一项较好的门诊筛查肝细胞癌的指标。
  • 摘要:布鲁氏菌累及肾脏可出现急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急性间质性肾炎甚至肾衰竭,但是导致肾脓肿的病例仍然较为少见,尤其是血培养和肾脓肿穿刺液细菌培养同时阳性而且内科治疗成功者更为罕见。Dutto L等曾报道1例布鲁氏菌多发肾脓肿,但该例细菌培养结果阴性且缺乏治疗反应的随访结果。OnaranM和Herrero Polo〔分别报告过肾脏脓肿清除术后诊断肾脓肿的病例。Jayakumar RV曾报告一例29岁女性出现高热和右侧腰痛就诊,血培养阳性,超声和CT提示肾周脓肿,按布病治疗好转,但是此例缺乏肾周组织学和细菌学的检查结果,因此诊断并不能完全确定。EscricheRos R等曾报告肾囊肿继发感染布鲁氏菌的病例。rn 目前中国布病疫情仍然严峻,而且布鲁氏菌感染人体可导致包括肾脓肿在内的多脏器损害,对人体健康损害明显。尤其是不能及时治疗者转为慢性后治疗更为困难,因此临床工作者诊疗过程中要注意及时进行针对性检查以便尽早明确诊断布病,使患者尽快获得正确的治疗而获益。
  • 摘要: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发热(FUO)病人的病因分布.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3年8月期间于医院住院且符合FUO诊断标准的病人372例.将入选病例分为2组:A组(2003年1月-2007年12月)和B组(2007年1月-2013年8月),对两组间的病因分布、确诊率、住院天数、确诊时间等进行比较.rn 结果:372例FUO病例中,感染性疾病224例(60.2%),仍为FUO的首要病因;结缔组织病次之,为48例(12.9%);肿瘤性疾病31例(8.3%);其他疾病33例(8.9%);到出院时原因仍未明36例(9.7%).372例FUO病例中,最终获得确诊336例,确诊率为90.32%。对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肿瘤性疾病3大类FUO进行比较,结果得出肿瘤性疾病的热程长于感染性疾病(125.7±228.8 vs 62.8±115.3,P=0.003),结缔组织病的确诊时间长于感染性疾病(13.4±7.8 vs 6.7±5.8,P=0.000),肿瘤性疾病的确诊时间长干感染性疾病(12.8±7.6 vs 6.7±5.8,P=0.000)。A组和B年组的确诊率、确诊时间无明显差异。住院天数A组的较B年组长。rn 结论:感染性疾病是FUO的主要病因,占第一位,结核病是其中的主要病因,结缔组织病及肿瘤性疾病在FUO病因中占有重要地位。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肿瘤性疾病3类之间热程(从发热到住院)、确诊时间(从住院到确诊)有显著差异。
  • 摘要:目的:探讨ERCP在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172例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资料.rn 结果:172例患者均行ERCP检查,其中161例插管成功,插管成功率为93.6%(161/172).172例患者中,142例行超声检查,155例行腹部CT检查,31例行MRCP检查,161例行ERCP检查.四种检查的正确率分别为61.2%(87/142)、80.6%(125/155)、90.3%(28/31)、94.5%(152/161).两两对比研究显示:正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ERCP、MRCP、CT、超声,其中超声的诊断率最低,与其他3种比较皆有显著性差异;FRCP的正确率优于MRCP,但二者统计学无明显差异(P>0.05)。161例插管成功的患者,有适应证的患者同时行内镜下治疗,其中105例行EST,113例行ENBD,25例行ERBD,26例行EMBD,4例行PTCD联合ERCP对接内引流术。并对治疗前与治疗后7天、14天各生化指标的变化进行对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n 161例行ERCP检查的患者中,对可疑恶性胆道狭窄的43例患者均行胆道细胞刷片活检,结果提示,胆道细胞刷片活检对于良、恶性胆道狭窄的鉴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68,p<0.05),但该技术诊断肿瘤灵敏度仅33.33%。rn 172例患者中56例肿瘤标志物CA19-9升高,其中恶性组13例,良性组43例。经非参数秩和检验提示CA19-9在良恶性梗阻性黄疽中的升高具有明显差异(U=2.775,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ERCP在梗阻性黄疽的诊断中具有其他影像学检查无法比拟的优势;ERCP技术以其创伤小,安全有效等特点,成为梗阻性黄疽微创治疗的首选;内镜下胆道刷片活检技术虽然灵敏度低,但是在鉴别良恶性梗阻性黄疽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尚需进一步提高检查技术;肿瘤标志物CA19-9在恶性梗阻性黄疽中明显升高,在鉴别良恶性梗阻性黄疽有一定提示意义,但确诊还需结合其他检查技术。
  • 摘要:经皮射频毁损(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报告RFA治疗96例大肝癌的结果,评价其疗效.经皮射频毁损治疗肝癌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文献报道最高为12.7%,几乎无治疗直接相关的死亡或肝功能衰竭。本文结果也显示该疗法治疗大肝癌仅引起一过性肝功能轻度损害,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国外文献报道一致。提示RFA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大肝癌疗法。临床许多研究报道了射频治疗直径小于3cm肿瘤的显效性。然而随着治疗大肝癌病例的积累,治疗的肿瘤原位复发已成为众学者关注和探讨的焦点问题。本文结果显示肿瘤直径是影响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理论上通过交叉多点技术达到射频完全毁损大肿瘤是可行的,但临床实践中存在两个主要困难:一是尽管一次治疗可产生约3.5cm的近似球形毁损区,但对治疗立体的不规则或近似球体的大肿瘤不可避免地遗留死角,使肿瘤术后于边缘复发。二,术中不能准确适时监控可能是治疗不彻底的关键因素。术中随气泡的产生治疗区在声像图上表现为高回声,模糊了肿瘤轮廓,造成“盲区”不能区分肿瘤与正常组织的界限,给重新定位带来困难,难以达到对肿瘤的完整毁损。
  • 摘要:患者男性,21岁,汉族,未婚育,主因"间断皮肤瘙痒,便颜色变浅1年余"入院.该患者是肝病专科医院常见的黄疽原因待查的患者,但诊断结果却是少见的家族遗传性疾病。从诊断思路上讲,临床上黄疸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及梗阻性黄疸等。该患者是一名青年男性,病程1年余,以间断皮肤瘙痒、皮肤巩膜黄染、大便颜色变浅为主要表现。首次发病前有用药史,发病后无发热、皮疹,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常见病毒学标志物均阴性,无自身免疫性肝病依据,无梗阻酶平行升高,影像学基本除外梗阻性黄疸,肝脏病理未见胆管细胞病变,淤胆明显。根据患者胆红素特点基本可除外溶血性黄疸、梗阻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可能性大。rn 治疗上,由于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临床上有自发恢复的可能,呈发作期与缓解期相交替,临床转归相对较好。目前文献资料暂无特效治疗药物,有小样本量的报道,早期使用熊去氧胆酸相对延迟使用或不用的患者能缩短胆汁淤积的时间。另有报道内镜下鼻胆管引流可在48小时内(7/9例)缓解患者痉痒症状,促进胆红素恢复。同时如果患者黄疸持续较长,长期瘙痒症状,尚需注意心理疏导。rn另亦有报道4例BRIC患者间断性胆汁淤积变成永久性,进而造成肝细胞结构紊乱、小叶和门脉纤维化,因此长期黄疸的患者,治疗上亦可参考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的治疗行外科胆汁分流,如出现胆汁淤积后肝功损害,需考虑肝移植。
  • 摘要:目的:研究CXCL10血清水平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未接受干扰素(Interferon,IFN)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相关性.rn 方法:在前期已经进行甲状腺功能异常情况分析的312例未接受IFN治疗的CHC患者中,筛选出与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39例患者匹配的甲状腺功能正常患者39例.对两组患者分别采用ELISA检测血清CXCL10水平;QIAamp DNA Blood Mini Kit提取两组患者基因组DNA,分别对CXCL10-135、CXCL10-1447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直接序列测定,应用Bioedit软件对样本序列进行分析.rn 结果:甲状腺功能异常组和正常组的血清CXCL10水平分别为472.11±274.91pg/ml和516.39±272.4pg/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功能异常组CXCL10-135 GG基因型为93.3%,GT为3.3%,TT为3.3%,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92.3%,7.7%,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功能异常组CXCL10-1447 AA基因型为16.7%,AG为50%,GG为33.3%,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20.5%,53.8%,25.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未接受IFN治疗的CHC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与CXCL10血清水平和基因多态性位点-135,-1447无关。
  • 摘要:目的:观察胰岛素增敏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rn 方法:选择106例26-80岁无糖尿病的NAS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饮食控制、运动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3组,吡格列酮(PGZ)-1组(n=34)给予PGZ 30mg/d、PGZ-2组(n=32)给予PGZ 45mg/d、对照组(n=40)给予安慰剂.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8周,所有患者接受体格测量(体重、身高、腰围、臀围并计算体重指数和腰臀比),采空腹血进行代谢相关指标及细胞因子检测,行OGTT检查,采用校正CT半定量方法测定肝内脂肪含量(LF)及腹部皮下脂肪含量.对相关指标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rn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PGZ-1,2组的ALT、AST、GGT、HOMA-IR、血清TNF-α水平及LF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PGZ-1,2组与对照组比较,△ALT,△AST,△GGT,△HOMA-IR,△TNF-α及△LF均明显下降,△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升高。随着PGZ治疗剂量的增加,△HOMA-IR逐渐下降,△血清脂联素水平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接受PGZ治疗者耐受性良好,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PGZ治疗24周可以显著改善NASH患者的肝酶水平,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肝脏脂肪含量,这一过程可能与脂联素介导的胰岛素敏感性增加与肝脏FFA代谢改善有关。
  • 摘要: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抗HBV治疗药物主要有两类: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前者不良反应较大,后者存在病毒耐药问题.抗HBV药物最大的问题是大多数患者在长期治疗后仍不能彻底清除病毒.因此,研发针对HBV不同靶位的新药对慢性HBV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意义重大.本文就抗HBV药物靶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提出理想的抗HBV药物应具备以下条件:①具有强效的抑制病毒复制能力,耐药发生率低;②可激发宿主自身的抗病毒免疫应答能力;③具有良好的安全性;④作用持久,停药无反跳;⑤可最终清除病毒。目前临床应用的抗HBV药物尚不能完全满足上述要求,因此须要研发针对不同靶位的新型强效抗HBV药物,为实现多靶位药物联合抗HBV治疗奠定基础,为慢性HBV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手段。
  • 摘要:本指南为肝移植成年受者的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已由肝脏疾病研究协会和美国移植学会批准.美国肝脏疾病研究协会的实践指南采用的分类被用于建议,一个建议的力度被分为强或弱(1级或2级).支持一个建议的证据质量被定为3个水平:高、中、低(A,B,C).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急性肝衰竭、小肝癌,或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本指南的目的是协助成人LT受者的管理,识别影响他们健康的因素,并提出建议以防止或减轻这些因素.本指南侧重于移植术后90天以后的管理.
  • 摘要:目的:为了明确肝硬化患者败血症的病原菌,筛选敏感抗生素,为临床合理抗菌治疗提供依据.rn 方法:收集疑似血液感染的肝硬化患者血液标本,床旁注入血培养瓶,经BacT/Alert 3D血培养仪进行培养,分离所得菌株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VitecⅡ或API鉴定系统进行鉴定,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分析近10年的病原菌及敏感药物.rn 结果:10年间在各种标本类型中共分离到病原菌8543株,其中血培养阳性2065(24.2%)株,包括革兰阴性杆菌1233(59.7%)株,革兰阳性球菌787(38.1%)株,真菌28(1.4%)株和其他病原菌17(0.8%)株。药物敏感性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7.46%,6.49%和5.27%,产ESBLs的菌株对除碳青霉烯类和头抱美唑外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不产酶株。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100%敏感。rn 结论:医院肝硬化患者血液感染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菌种多样化,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严重,临床应根据感染病原的种类和药物敏感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治愈率,并不断监测其变化趋势。
  • 摘要: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联合降钙素原检测在支原体性肺炎、细菌性肺炎和巨细胞性肺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到2013年9月在医院住院最终明确诊断为支原体性肺炎或细菌性肺炎或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患者共79例.检测患者血清CRP及PCT水平.rn 结果:与巨细胞病毒组(平均值为7.99 mg/L)比较,支原体性肺炎组(平均值为60.31 mg/L)及细菌性肺炎组(平均值为114.20 mg/L)CRP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 vs P=0.000).细菌性肺炎组血清PCT值(平均值为15.94 ng/mL)明显高于支原体性肺炎组(平均值为0.68 ng/mL)和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组(平均值为0.17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vs P=0.000)。但支原体性肺炎与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1.000)。rn 结论:支原体性肺炎组、细菌性肺炎组及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组患者血清CRP,PCT水平存在差异。可能有助于上述三种疾病病原学的鉴别诊断。
  • 摘要:目的:2009年5月,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入中国;2013年3月,禽流感H7N9感染人类并导致死亡,因此进一步加强对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学及分子水平的检测尤为重要。rn 方法:在本研究中,分别用快速抗原检测、病毒分离培养和逆转录PCR对流感病毒检测及分型,桑格测序法对09Pdm(H1N1)和H3N2的HA、NA基因分别进行测序。rn 结果:发现2012-2013北京流感季自2012年12月份开始,持续到2013年2月份,在2013年1月份达到高峰。甲型流感病毒阳性率与09Pdm(H1N1)阳性率一致而与H3N2阳性率相反。与疫苗株A/California/07/2009相比,09Pdm(H1N1)新的非同义突变包括HA-D103N,S101G,D111Y,L1781,1303M and NA-Q45H,T48I,G128E,L139V,I163T。与疫苗株A/Perth/16/2009相比,H3N2的HA基因糖基化突变位点包括N122Y,T128A and N145S。09Pdm(H1N1)和H3N2流感病毒HA抗原表位突变位点分别为HA-S220T,S202T,L178I,H155Q/R,R222K和HA-S45N,T481,R142K/G,K144N,N145S,A198S,T212A,S214I,N278K,N312S。09Pdm(H1N1)较H3N2有更大的变异性,尤其是NA基因。本实验未发现奥司他韦耐药毒株。系统进化分析提示2012-2013北京流行株与亚洲、北美流行株有很大的亲缘性。rn 结论:2012-2013北京地区甲型流感病毒发生新的位点突变,其抗原性也不断发生变化,加强监测流感病毒流行病学特征及分子变异动向对防控流感流行及指导临床疫苗的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分析肝病会并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肝病与GBS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治疗经验.rn 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1996年~2013年收治的7例肝病含并GB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病患者发生GBS的相关危险因素.rn 结果:7例患者中病毒性肝炎合并GBS 5例,酒精性肝病合并GBS 2例.表现为双下肢无力7例,双上肢无力5例,肢体麻木6例,肢体疼痛2例,颅神经受损4例,呼吸机麻痹1例.感染病毒的种类及转氨酶、胆红素升高的程度与神经系统症状轻重无关。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合并GBS时更容易出现颅神经受损。5例患者进行了腰椎穿刺检查,均表现为蛋白-细胞分离。5例患者行肌电图检查,均提示为周围神经源性损害。及时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的5例患者恢复良好。rn 结论:GBS可能与肝炎病毒感染有关。肝病合并GB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确诊、尽早治疗,及时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患者预后良好。
  • 摘要: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病毒应答患者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研究表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病毒应答患者转换聚乙二醇干扰素a 2a治疗后能提高HBeAg及HBsAg消失/血清学转换率;基线HBsAg<1500 IU/ml患者的HBeAg消失率、HBsAg消失率和血清转换率、HBsAg良好应答率及HBeAg/HBV DNA联合应答率均显著高于基线HBsAg>1500IU/ml的患者;基线HBsAg<1500IU/ml预测干扰素治疗结束时HBsAg<10 IU/ml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为61.9%和86.7%远高于对HBeAg消失的预测意义。
  • 摘要:目的:原发性肝癌(PHC)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隐匿、进展快、预后差、死亡率高.PHC患者血清中miRNAs出现明显变化,与PHC的发生密切相关.miRNAs在肝癌组织和细胞中异常表达,提示其可能参与了肝细胞癌变的病理过程.本研究通过检测PHC患者血清miR-224的表达水平,探讨miR-224在PHC的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临床意义.rn 方法:收集PHC患者40例,健康人20例,慢性肝炎患者20例,慢性肝硬化患者20例血清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血清标本中miR-224的表达。分析血清miR-224的表达水平与AFP和MMP-9的相关性。探讨血清miR-224的表达水平与PHC患者预后的关系。rn 结果:PHC患者血清miR-224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慢性肝炎患者组和慢性肝硬化患者组(P<0.05)。皮尔森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HC患者血清miR-224的表达水平与AFP及MMP-9水平呈正相关(r=0.78,P<0.05)。血清miR-221低表达组术后复发转移率显著低于高表达组,其术后生存率也显著高于高表达组(P<0.01)。rn 结论:miR-224在PHC患者血清中高表达,不仅可能成为新的PHC检测标记物,且其血清表达水平与PHC临床预后不良密切相关,提示其可能是一个潜在的评估PHC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 摘要:目的:了解肝移植术后丙肝复发患者肝脏纤维化进展情况及其与肝组织中免疫细胞分布的关系.rn 方法:对34例丙肝肝移植术后患者的58次肝穿组织进行了病理分析,行Metavir评分,了解肝移植术后丙肝复发患者肝纤维化进展速度,同时对其中15例行2-4次肝穿的39份标本做CD4、CD8、CD20、CD57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肝纤维化进展情况与CD4+、CD8+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分布的关系.rn 结果:34例肝移植术后丙肝患者随访时间0.3-6年,中位数1.9年,肝纤维化发展速度中位数1/年.其中26.47%(n=9)为快进展型,移植术后1年内肝纤维化发展速度>2(Metavir评分),14.71%(n=5)在移植术后3年内发展为肝硬化;其余73.53%(25/34)肝纤维化发展速度中位数0.6/年。肝脏病理改变以汇管区水肿、小叶间胆管损伤、界面炎、小叶内凋亡小体增多为特点。肝组织中CD4+、CD8+T细胞、B细胞的表达量随肝脏纤维化程度加重而增多,NK细胞表达量则随肝脏纤维化程度加重而减少。rn 结论:肝移植术后部分快进展型丙肝复发患者肝纤维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随肝脏纤维化程度加重,肝组织中CD4+, CD8+T细胞、B细胞的表达增多,NK细胞表达减少。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