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硕士
艺术硕士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467篇,主要集中在绘画、艺术理论、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9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1094篇;相关期刊223种,包括东方艺术、美术教育研究、艺术百家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4第八届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 、全国第十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等;艺术硕士的相关文献由364位作者贡献,包括严歌苓、刘业峰、梁小雁等。
艺术硕士—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094篇
占比:95.96%
总计:11561篇
艺术硕士
-研究学者
- 严歌苓
- 刘业峰
- 梁小雁
- 郭兰兰
- 于宏卫
- 任远航
- 何盈
- 傅方煜
- 傅杰
- 刘燕萍
- 刘秀伟
- 刘维巍
- 卢利聃
- 吴俊清
- 吴静
- 周星
- 周鹭
- 孔维广
- 孙小丽
- 孙湘明
- 孙远志
- 嵇亚林
- 康煜
- 张建京
- 张晓慧
- 张雅鑫
- 彭茹娜
- 徐涛
- 施亚
- 曹莉芳
- 杜洋
- 杜许灿
- 杜鹤民
- 林峰
- 梁莹
- 江河
- 滕腾
- 熊晓辉
- 王丹
- 王云磊
- 胡湛(整理)
- 裴建伟
- 谢雱
- 辛艺峰
- 闫庆来
- 陈军
- 陈孝余
- 陈志程
- 陈忠松
- 陈晓华
-
-
-
-
摘要:
桂林理工大学于1994年创办设计艺术学科专业,是全国较早开展设计艺术教育的高校之一。艺术学院是桂林理工大学下属二级学院,目前设有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工艺美术、动画、数字媒体艺术7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1 680余人。拥有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艺术硕士与工业设计工程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校硕士生研究生110余人;学院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
-
-
张建伟;
张琬悦
-
-
摘要:
美术教育涉及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涉及中国美术文化的发展。目前,美术课程标准颁布已十年有余,与之相应的高等美术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力度却不大。特别是对综合院校美术学专业中国人物画方向研究生的课程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革措施的研究更显薄弱。现基于高校艺术硕士(美术学)写意人物画教学的改革,提出“借鉴、内化与融合”的教学理念,即在新的艺术硕士教育教学环境中,需重新重视借鉴西方艺术、内化本体美术语言、融合创新写生创作途径。
-
-
黄华明;
张宇琦
-
-
摘要:
该文从工科院校艺术硕士人才培养的内外部条件因素出发,利用态势分析法,探究当前工科院校艺术硕士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阐明工科院校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与问题,提出工科院校艺术硕士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对策,以此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文化事业繁荣的应用型艺术硕士专业人才。
-
-
闫庆来;
黄媛
-
-
摘要:
艺术硕士(美术领域)研究生的培养在我国美术专业教育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近年来,随着艺术硕士(美术领域)人才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也在不断凸显。本文拟针对艺术硕士(美术领域)研究生评价体系中存在的培养观念不明确、评价体系的模糊性、重结果轻过程评价、重作品轻论文或重论文轻作品的极端评价以及重统一管理轻学科规律等问题展开梳理分析,以期为艺术硕士(美术领域)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路径参考。
-
-
杜许灿
-
-
摘要:
高校中国画艺术硕士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即教学内容具有局限性,教学方法具有单一性与机械性。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教学时应融入线性素描内容、开设西方经典美术作品研读与临摹、现当代水墨实验艺术类课程,同时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比重。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改变之前的单一式示范教学法,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养,以此助力中国画创作水平的整体提升。
-
-
李阳阳
-
-
摘要:
2005年3月1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从此我国的艺术教育开启了应用型艺术专业人才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从2005年的32所试点培养单位到目前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达到283个,每年授予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一万多人。这是16年研究生教育的巨大发展,也是艺术硕士人才培养的丰硕成果。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研究生教育要为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深入了解新时期我国对艺术硕士的培养要求,才能更好地按照国家的教育部署深化教学改革,为我国培养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
-
-
李俊
-
-
摘要:
随着艺术硕士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国家强调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背景下,需要对地方高校艺术硕士培养进行思考与改革。文章围绕地方高校艺术硕士培养质量的提升,对民族文化融入地方高校艺术硕士培养的意义,凸显民族文化的特色学科思维,艺术硕士职业发展和服务地方的培养模式,艺术硕士理论教学的特点,艺术硕士创新能力培养与产学研融合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几点改革思考,为地方高校艺术硕士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
-
-
李杰;
李叶;
袁翔
-
-
摘要:
《设计》袁翔《设计》: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基本情况及学院在工业设计专业领域内教学特色。袁翔: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始创于1977年,是国内首批设立工业设计专业的设计院校之一,也是目前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主任单位。学院成立之初主要立足于工业设计专业,发展到今天在本科层面仍只有工业设计一个专业,但研究生层面拥有设计学、艺术硕士两个硕士点以及设计学博士点,此外还设立了设计学博士后流动站。总的来说,相较于其他设计院校,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是一个以工业设计为基础的,具有“全链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学院。
-
-
-
-
摘要:
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86年的河南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1996年9月组建美术系,2005年徹系建院。历经36年的发展,美术学院现有美术学、绘画、环境设计、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等5个本科专业,以及美术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艺术硕士(美术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硕土(学科教学美术)专业学位授权点。美术学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河南省特色专业。
-
-
翁世晖
- 《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舞蹈专业教学研讨会与“一带一路”下“园丁杯”全国舞蹈教师教学展示与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从2005年招收在职艺术硕士到2010年增设全日制艺术硕士,目前我国设置了艺术硕士培育点(舞蹈领域)的院校一共有42所,其中师范类院校为15所,占35.7%.因此将地方艺术教育、艺术创作的人才需求与本校的人才培养相结合,为地方艺术事业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后备人才,是每一个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立足之本.同时,舞蹈艺术专业硕士培养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有差异,它更强调创作、表演、教育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按照自身规律进行人才选拔与培养.
-
-
侯宝平
- 《2016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教师论坛》
| 2016年
-
摘要:
实现高等师范院校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音乐艺术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具有高级艺术创作实践能力、高层次、复合型的音乐艺术教师上,突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特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音乐艺术专门人才.
-
-
-
刘秀伟
- 《2014第八届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
| 2014年
-
摘要: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型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的差异性.校内和校外双导师制的培养方式,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可以使艺术硕士研究生通过创作实践深化理论,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增加知识能力结构以及实践认知能力和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
-
-
王晓玲;
刘嘉滨
- 《全国第十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针对艺术硕士(MFA)教育自我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我国艺术硕士教育历史尚不足十年,还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成果多呈现于教学培养体系、教学管理模式以及专门学科课程设置方面,评估研究基本空白.本研究借鉴现有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探索符合艺术硕士培养目标的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对评估体系各关键指标的合理设置,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体系,促进艺术硕士学科点的健康、良性发展.
-
-
-
杜婧怡;
周利明
-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16年会员代表大会》
| 2016年
-
摘要: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在很多西方国家都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史,自2005年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开始实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的试点工作,对艺术硕士专业人士的培养与发展也更为重视.国外大多数综合性大学都设有专门的艺术学院和艺术专业,不同于人文学科的设置,在艺术专业学位的设置上更注重自我创新性的培养,提供独立工作室的良好环境,并开展多项研讨会等,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源,以便为日后的专业发展做充分准备.国内MFA发展时间较短,很多课程结构设置还需参照西方,本文通过对澳大利亚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的研究了解,分析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并以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等世界名校的MFA艺术专业为例,参考不同的艺术课程结构设置,区别中西方文化下不同的艺术教育方法与模式,从而对未来中国的艺术硕士专业发展提出改善知识结构,大力推动艺术实践能力、提高本土文化艺术素养,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开放式自主创新学习,拓展艺术文化的多样性几个有效建议.
-
-
朱力;
黄威
- 《第五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
| 2012年
-
摘要:
MFA(艺术硕士,Master of Fine Arts,简称MFA)在欧美国家是一个发展较为成熟的专业学位,通常被视为在艺术领域中的最高学位,并没有艺术创作博士学位.MFA的专业要求强调实践性,学位授予标准主要看学生在创作实践过程中所体现的艺术创作理念、实践技能和表现力.与学术型学位相较,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型学位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艺术研究人员;而MFA专业学位以职业和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艺术专业上受过系统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具有口头交流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项目执行能力、综合表现能力。因此提出“多维渗透模式”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MFA多元学业评价制度,主张以设计作品和书面考试为学业评价的核心以多边渗透为补充,如以设计研究过程中学生的调研能力、课堂讨论、项目策划能力、概念草图生成、工作室中的表现、团队合作精神,及其社会实践的执行力等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把原本只作为考察课要求的第二课堂、Workshop训练和专业社团活动等隐性课程中的综合表现等,纳入评价体系。把学习场所从传统的教室扩展到社会,充分整合社会无形资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创设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