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乐律

乐律

乐律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153篇,主要集中在音乐、中国文学、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篇、专利文献61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星海音乐学院学报、文艺生活·文海艺苑等; 乐律的相关文献由182位作者贡献,包括谢意成、任康成、刘静宜等。

乐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2 占比:60.13%

专利文献>

论文:61 占比:39.87%

总计:153篇

乐律—发文趋势图

乐律

-研究学者

  • 谢意成
  • 任康成
  • 刘静宜
  • 叶广强
  • 吴少东
  • 唐杰
  • 娄晶舜
  • 孙学龙
  • 孙徐佳
  • 宋砺锷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晓东
    • 摘要: 阮咸是中国古代一件重要的弹拨乐器,相关历史文献均对其有详细的文字记载。同时,其历史形态还多见于各种壁画、造像中,在日本奈良正仓院藏有两把唐代实物阮咸。虽然史书有记载其曲名及乐谱书,遗憾的是其古代乐谱并未传世。宋代陈旸《乐书》对宋太宗五弦阮咸的定音有片段记载,将其中的史料勘误后与古代阮咸柱制相结合,辅以正仓院的实物阮咸结构数据,再将日本文献《和名类聚抄》《三五要录》中的琵琶“风香调”与阮咸律柱相应证,便可以推算出唐代四弦阮咸的定弦及“清风调”的端倪。并在此基础上找到阮咸演奏的历史身影,还原其历史的发声原貌。
    • 徐剛
    • 摘要: 六朝學者的標準音觀念,本質上是以當時的權威方言音系,來規範讀書音。顔之推之所以將標準音定爲金陵音與洛下音兩個,是因爲這兩個權威方言的差别本來就不大,可以認爲是同一個音系。雖然有權威方言存在,但是現實生活中實際的“通語”,是參雜各種方音成分的漢語變體。“洛生詠”也并非標準的洛陽讀書音,而是吟誦的音調。商周時期的雅言的狀況與此相似。周人克商,有意識地進行了政治、宗教等意識形態領域的變革。《詩經》的雅是西周朝廷的雅樂,二南是各國諸侯的雅樂。從雅樂與政治意識形態的變革,語音與樂律水土的關係的角度,可以推斷西周初年雅言的標準音經歷了從殷商的政治中心安陽淇縣一帶向洛陽地區過渡的過程,從此奠定了洛陽方言長期作爲漢語權威方言的格局。
    • 陈科宏
    • 摘要: 《管子》一书中音乐史料颇丰,今人研究也不少.从目前对《管子》书中音乐史料的研究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依据《地员篇》所载乐律学史料进行的研究,这部分内容最为学者所关注,多为对三分损益法的产生年代、生律方法及与《吕氏春秋》所载乐律史料的对比研究;二是对《管子》书中所体现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包含了儒、墨、法、道思想的杂糅及崇雅不贬俗、重实用的音乐审美观.
    • 夏炎
    • 摘要: 2019年6月20日上午,中国语音乐律预印本学术交流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传播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科学中国人》杂志社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项目组、北京大学中文系师生等30余人参加会议,并围绕预印本如何推动我国语音乐律研究的作用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研讨。
    • 曹剑芬
    • 摘要: 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五度制为什么够用:(1)从汉语语音演变的历史进程看声调的发生学基础及语言学机理;(2)从声调与乐律的关系看五度概念的由来;(3)对"5点4等分"及相关概念的理解;(4)五度制够用的理论依据和跨语言研究的证据。
    • 崔宪
    • 摘要: 曾侯乙编钟铭文的文献整理,理论依据来自古琴“琴五调”的律制内容,并以此解释了全部钟铭的律学内涵.在对“琴律”的认识上,从20世纪40年代杨荫浏提出“古琴纯律”,之后潘怀素先生提出“二十三不等分纯律”的设想,到曾钟出土后黄先生提出“钟律应为‘复合律制””,再到笔者提出“钟律使用琴五调调弦法提供了系统性的证据”.包含了学术研究中的不同步骤和学术研究中的“学术协作”问题.文章就古琴乐调与曾侯乙编钟乐律的关系再谈谈自己想法.
    • 周义平
    • 摘要: 诗经学上“先诗后乐”、“能诵且歌”已经成为定论,所以诗的生成、诗的配乐成为古今诗经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采诗、献诗之说建筑了诗歌艺术史上的第一座高峰,形式由简单变得复杂,题材越来越广泛,涵量越来越大,主题越来越深刻.乐律既生,语律则定,以五声辨音、以八音定调,辞表意,律传情,奠定了中国诗歌音律关学的基本体系.
    • 沈冬
    • 摘要: 魏晋南北朝以降,西域音乐进入中原,“琵琶及当路,琴瑟殆绝音”,雅乐崩毁、钟磬息音,“新声奇变”的胡乐广受赏爱,造就了隋唐音乐的繁华盛景。本文以“一带”——丝绸之路经济带音乐文化的流动为研究对象,探究在这样百花齐放、铿锵镗搭、洪心骇耳的胡乐声中,中华文化的母体如何吸纳、融会这些异邦之乐,将之成功转化为“盛世之音”。本文提出的关键因素,即中华文化恒久不变的“中国性”(Chineseness)。本文首先探看音乐源头的西域地理文化,其次梳理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输入中国的西域音乐。第三部分则由乐部、乐律两个层面,分析这些西域之乐如何被收编融入华夏旧乐。本文指出,由乐部制度的生成来看,各种进入中国的西域音乐,北周时期以《周礼》“四夷乐”的概念统领之、架构之,由此奠定隋唐乐部的基础,乐部的内容是西域音乐,而其核心却是先秦典章制度。再由乐律的协调来看,开皇乐议虽然以龟兹乐工苏祗婆的胡琵琶理论为论辩焦点,但乐议要角沛国公郑译却以胡琵琶实践先秦旋宫转调的八十四调,探求“随月用律”的可能,以推动胡乐与先秦音乐理论相结合。此二者——先秦的典章制度、先秦的音乐理论,在胡乐大盛的时代依旧能够主导胡乐在中国的演化,使之与华夏之乐融合,即本文提出的恒长不变的“中国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