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雅言

雅言

雅言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09篇,主要集中在汉语、中国文学、书法、篆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党课、中国政协等; 雅言的相关文献由102位作者贡献,包括任正雷、沈丽萍、段晴等。

雅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9 占比:100.00%

总计:109篇

雅言—发文趋势图

雅言

-研究学者

  • 任正雷
  • 沈丽萍
  • 段晴
  • 叶宝奎
  • 周荐
  • 方以苏
  • 李怡
  • bread
  • 于晓鹏
  • 任敬文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石绍浪; 魏晖
    • 摘要: 根据对网络、城乡标语、大学生母语写作等领域的语言考察,当下语言应用总体上存在俗化过度、雅正不足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时代的因素,也有“教”和“学”的原因。建议树立新时代的语言雅俗观,构建立体化母语能力,进一步提升公民语言文化素养。
    • 罗小凤
    • 摘要: 学界对“雅言”的既有研究主要聚焦于语言学范畴,对其作为一种古典诗学传统的阐述尚付阙如。事实上,“雅言”不仅指涉语言学意义上的发音纯正,还涵括内容雅正、文辞典雅等丰赡的诗学内涵,是至关重要的一种古典诗学传统。然而,“雅言”传统在新诗中屡遭破坏,导致新诗因语言俗化和口语化趋向愈益严峻而陷入发展困境。21世纪以来的一批诗人和学者意识到“雅言”缺失的困境后重新发现了“雅言”传统,并倡导建构“新雅言”,从诗性、雅性、简约性、音乐性等方面重塑诗歌语言的独特汉语气质。这既是对古典诗传统中“雅言”传统的重启,亦是对“新雅言”进行建构的新尝试,已构成对新诗俗化倾向的一次纠偏,对当下及未来诗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 孙郁
    • 摘要: 当李洱的《应物兄》引起争论的时候,批评家的聚焦点之一,是知识话语的过于漫溢,阻隔了故事的完整性。但这一本书的写作不是讨好读者,而是从学识与日常生活间寻觅审美表述的可能,与传统的书写不在同一条路径上。作者在写作中运用了各类学科的知识,以此折射生活的百态,不是以“信”的方式处理知识,而是处处以“疑”的目光打量存在,撕裂了学院派的话语空间,那些诡谲、诙谐的词语,倒仿佛是生活魔幻般的隐喻,其反雅言雅言,有着非时代性的时代性。
    • 黄建波
    • 摘要: 我们文学史上的开篇之作《诗经》,“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是《诗经》中简单直接地写出了美丽的相遇,不仅和我们喜欢的人相遇,人与书的相遇也是如此的欢心欢喜。任何时候打开《诗经》都有一种倾心宁静的感觉扑面而来,那里有三千年前我们中华先祖淳朴敦厚的气息,有草木葳蕤的光泽,有细致婉转的相思,也有端正肃穆的情怀,使得大凡热爱文学的人多少都有一点诗经情节。
    • 徐剛
    • 摘要: 六朝學者的標準音觀念,本質上是以當時的權威方言音系,來規範讀書音。顔之推之所以將標準音定爲金陵音與洛下音兩個,是因爲這兩個權威方言的差别本來就不大,可以認爲是同一個音系。雖然有權威方言存在,但是現實生活中實際的“通語”,是參雜各種方音成分的漢語變體。“洛生詠”也并非標準的洛陽讀書音,而是吟誦的音調。商周時期的雅言的狀況與此相似。周人克商,有意識地進行了政治、宗教等意識形態領域的變革。《詩經》的雅是西周朝廷的雅樂,二南是各國諸侯的雅樂。從雅樂與政治意識形態的變革,語音與樂律水土的關係的角度,可以推斷西周初年雅言的標準音經歷了從殷商的政治中心安陽淇縣一帶向洛陽地區過渡的過程,從此奠定了洛陽方言長期作爲漢語權威方言的格局。
    • 任敬文; 汤洪
    • 摘要: 周秦之际的政治社会发展,奠定了中国此后两千余年的基本文化形态与文化品格;文字的统一也于此时基本完成,以"雅言"为代表的书面文言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赋诗言志"与"纵横捭阖"作为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之间的两个重要文化活动形式,从侧面揭示出当时的文字及语言应具有一定共通性,且整体也朝着规范与统一的方向发展.战国争雄虽导致文字一度出现变乱,各地方言也多有差异,但文字语言及政治文化的统一则是发展的主线.秦始皇所定"书同文"政策因其顺应文字语言发展的自然趋势,故能成就"书同文、语同音"之盛举.先秦有关"重译"的记载仅见于同域外交流之际,亦可佐证华夏各国间文字语言具有共通性.
    • 张强; 董立梅
    • 摘要: 清华简《耆夜》记载周公赋《蟋蟀》,《诗经·唐风》亦有《蟋蟀》,两诗不仅题目相同,而且内容多有关联.通过对比清华简《蟋蟀》与《唐风·蟋蟀》,可以确定两者关系密切,但在用韵、演唱曲调、起兴上又有诸多不同,尤其是诗歌主题差异较大.由此,我们认为清华简《蟋蟀》与《唐风·蟋蟀》是两首不同的诗歌.《诗经》中的同题诗,如《王风·扬之水》《郑风·扬之水》《唐风·扬之水》,还有相似度较高的非同题诗皆可证两者的关系.先秦时期,在诗歌创作后、《诗经》编辑中,诗歌有由地方向中央传播的"采诗"及"献诗"的过程,同样,诗歌也有由中央向地方及个人传播影响的过程.这种传播途径更多地体现在王畿地区的诗歌对地方及个人诗歌创作的影响方面.诗歌的传播过程中自然会有同题诗的产生,它们有同样的复沓方式、吟唱方式来吟唱,同时也会改造、增添一些新的内容,也就是所谓的变调.清华简《蟋蟀》和《唐风·蟋蟀》两首同题诗正是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
    • 段晴
    • 摘要: 关于古代于阗王国之国名的讨论,并非学术界嶄新的话题。但是,近年来,发现了更多新的文书,涵盖诀卢文、梵语、于阗语等。本文以新材料为佐证,重新考察了玄奘所谓于阗王国之“雅言”“俗谓”背后的语言现象,并引用汉语音韵学家的观点,提出汉文史籍的“于真”“于阗”正是最古老的于阗王国的国号的音译。诀卢文的khotana以及梵语的khottana与“于阗”相承一脉。而玄奘笔下的“瞿萨旦那国”,虽然有于阗建国传说的背景,但始终未见应用于官方、民间以及佛教文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