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膈肌

膈肌

膈肌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709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80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19篇;相关期刊355种,包括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中国急救医学、中国康复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儿科放射学术大会、山东省创作外科学术研讨会、全国食管癌诊断与治疗新技术研讨会等;膈肌的相关文献由1831位作者贡献,包括关宿东、王东林、刘刚等。

膈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80 占比:81.81%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1.41%

专利文献>

论文:119 占比:16.78%

总计:709篇

膈肌—发文趋势图

膈肌

-研究学者

  • 关宿东
  • 王东林
  • 刘刚
  • 朱晓萍
  • 郭先健
  • 钱桂生
  • 方迎艳
  • 钟南山
  • 马少林
  • 罗远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什么是腹式呼吸法?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孩童,孩童呼吸时,胸部一开一合的同时,小腹也是一起一伏,这种方法就叫作腹式呼吸法。在中国古代的养生术里边,有一句话是“呼吸到脐,寿与天齐”。腹式呼吸锻炼的是人体腹腔中的膈肌。胸腔跟腹腔中间的隔断叫作膈肌,一般人采用的都是胸廓式呼吸,对膈肌的锻炼程度并不是很大。在进行腹式呼吸的时候,上下起伏的膈肌就发挥了很大作用。
    • 陈梦; 王白冰; 王丹丹; 童明辉
    • 摘要: 膈肌功能障碍会导致ICU住院时间延长、脱机失败及死亡率升高,因此,及时评估膈肌功能对于患者的预后转归极为重要。以往膈肌功能评估多采用透视、CT、MRI、跨膈压、膈肌电活动等方法,但因存在辐射、有创、操作复杂等原因临床应用受限。超声作为一种实时、无创、无辐射、可定性及定量的检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膈肌功能的监测。本文就超声评估膈肌功能的相关参数及其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余航; 李晨阳; 余绍德; 冯冬竹; 许录平
    • 摘要: 呼吸会引起体内器官和肿瘤的运动,这会显著影响放射治疗的过程和效果.人体内部膈肌和胸腹部外表面是当前两种与呼吸系统高度相关的结构,本文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步子空间映射(Two-step subspace mapping,TSSM)算法,通过对体外胸腹部表面的测量,来预测体内膈肌的运动.首先采用三维图像分割技术对4D CT图像进行分割,在不使用标记物的情况下,准确测量体内膈肌和体外胸腹部表面的位移.为了解决跨空间的预测问题,TSSM首先构造特征子空间,并将膈肌数据和胸腹外表面数据分别映射到各自的子空间中,以减少数据的相关性和冗余信息;然后通过线性岭回归优化过程,对两个子空间进行二次映射,从而有效地捕获跨空间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根据训练得到的相关模型,通过体外胸腹部外表面的运动情况,对体内膈肌的运动情况进行准确的预测.为了研究数据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一步将TSSM推广到了基于核的TSSM(kTSSM)算法.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根据腹腔外表面的运动情况,准确地对体内膈肌位移进行预测,优于经典的线性模型和ANN模型.给出了优化算法的解析解,其运算速度快,将有助于提高放射治疗中门控技术和跟踪技术的效率和精度.
    • 陈玉秀; 邱思遥; 吴柳; 温建立
    • 摘要: 膈肌作为人体主要的呼吸肌,在维持通气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膈肌功能障碍发病率极高,是导致患者运动耐力下降、呼吸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临床对评估膈肌功能重视程度不足。超声作为一项可反复操作、无创且低风险的检查手段,目前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对评估膈肌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预测疾病转归、指导制定治疗决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文章对膈肌超声在评估膈肌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黄嘉炜; 王明军; 韩佳欣; 梁柱; 王志刚
    • 摘要: 膈肌是人体中最主要的呼吸肌,除协助呼吸外,还与腹肌共同参与人体排便、排尿、分娩、呕吐等动作的完成。手术、麻醉、呼吸机的使用等带来的医源性伤害,以及膈肌本身的一些原发性和继发性疾病诱发的损伤会影响膈肌的功能,导致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术后呼吸困难、脱机困难等。在膈肌功能测定中,经膈神经磁刺激所诱发出的颤搐性跨膈压被认为是客观评估膈肌强度的金标准。但跨膈压的测定需留置胃-食道囊管,从而影响了其临床应用。超声由于具有无创、床旁实时动态观察、安全方便等优势,在临床应用中优于跨膈压测定、膈肌肌电图、放射学检查等方法。膈肌超声指标包括膈肌移动度、膈肌厚度、膈肌增厚率(DTF)、膈肌收缩速度、膈肌偏移-时间指数、膈肌浅快呼吸指数(D-RSBI)、膈肌增厚浅快呼吸指数(DT-RSBI)、膈肌对合角度、剪切波弹性成像(SWE)等。目前膈肌超声主要应用于指导机械通气撤机拔管时机、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预测术后恢复及指导康复治疗等。基于此,本文对膈肌功能测定及近年来膈肌超声评估的进展进行综述。
    • 刘其河; 杨焱; 文倩倩; 蔡庆勇
    • 摘要: 支气管源性囊肿为一种先天性病变,发生于膈肌罕见。该文报道1例膈肌支气管源性囊肿被误诊为肺囊肿的患者。其为46岁女性,因行胸部CT检查发现胸腔内肿块入院,结合MRI结果,术前诊断为右下肺囊肿,排除手术禁忌证后于胸腔镜下切除囊肿,术中发现囊肿发生于膈肌,与右下肺组织分界清晰,最终病理诊断为膈肌支气管源性囊肿。术后随访半年,患者情况良好。
    • 黄园琴; 杨佳; 左文霞; 周文俊; 刘彬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测量膈肌厚度变化率(TF)和膈肌移动度(DM)对心脏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撤机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在该院行心脏术后出现ARDS的246例患者。撤机前行自主呼吸试验,并用超声评估患者膈肌功能。测量TF、DM、氧合指数(PaO_(2)/FiO_(2))、浅快呼吸指数(RSBI)等。结果撤机成功组209例,撤机失败组37例。撤机成功组与撤机失败组机械通气时间[(18.33±5.54)d vs.(20.77±4.16)d]、最大呼气末膈肌厚度(TdiFRC)[(0.31±0.11)cm vs.(0.25±0.09)cm]、最大吸气末膈肌厚度(TdiFVC)[(0.29±0.07)cm vs.(0.22±0.08)c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aO_(2)/FiO_(2)(199.71±69.27 vs.153.77±77.21)有明显差异(P<0.05)。撤机成功组TF明显高于撤机失败组[(40.78±15.77)%vs.(37.65±9.18)%,P<0.01],RSBI明显低于撤机失败组[(74.26±25.61)次·min^(-1)·L^(-1) vs.(89.89±34.51)次·min^(-1) L^(-1),P<0.01]。TF预测成功撤机的灵敏度85.00%,特异度89.03%,AUC为0.809(95%CI:0.749~0.869)。结论膈肌超声可能对心脏术后ARDS患者撤机有预测价值。
    • 李静; 沈骁; 孙加奎; 孙芳; 薛寅莹; 章文豪; 章淬
    • 摘要: 目的明确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术后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中膈肌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其对呼吸机撤机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入选2019年1月—2021年9月入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行孙氏手术且合并心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55%)的ATAAD患者43例,术后应用床旁超声测定膈肌增厚率(DTF)及膈肌移动度,根据DTF分为膈肌功能正常组及障碍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及机械通气相关临床预后等指标。结果纳入研究的ATAAD患者中膈肌功能障碍(DTF<20%)29例,发生率为67.4%(29/43)。与正常组相比,障碍组平均DTF明显小于正常组(P<0.001),平静呼气末移动度及最大呼气末移动度均小于正常组(P<0.001)。两组患者术后左室射血分数及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与膈肌功能正常组相比,障碍组主动脉阻断时间(P=0.001)及体外循环时间(P=0.002)更长,而两组之间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膈肌功能障碍组的机械通气时间较正常组延长(P<0.001),且住ICU时间也明显延长(P=0.011)。拔管后无创辅助通气的比例、再次气管插管的比例及行气管切开术的比例,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膈肌功能障碍在ATAAD术后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发生普遍,且与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相关,以超声评价其膈肌功能简便可行,并对术后撤机具有预测及指导价值。
    • 邹云召
    • 摘要: 目的探讨脑卒中康复训练中呼吸对肩屈受限的影响并结合临床分析背后的成因。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天津市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诊断为脑卒中的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呼吸训练,対照组35例和治疗组35例,1次/d,每次45 min,连续治疗3个月,测量前后肩屈角度的变化。结果经过康复训练后,两组的APOM和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结合呼吸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恢复期肩屈受限的异常模式,为康复训练提供全新的治疗方向。
    • 霍飞翔; 李响; 张洪蕊; 杨帅
    • 摘要: 目的:探讨系统性呼吸训练对颈髓损伤患者膈肌运动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和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增加系统性呼吸训练,观察周期为6周,对比2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膈肌运动幅度及呼吸困难程度。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峰值呼气流速(PEF)、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及膈肌运动幅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的FVC、FEV1、PEF、MVV值及膈肌运动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Brog呼吸困难评分从第3周均较第1周明显降低(P<0.05),且从第4周开始,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系统性呼吸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改善颈髓损伤患者的膈肌运动及肺功能,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呼吸功能训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