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脊髓炎

脊髓炎

脊髓炎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484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5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3095篇;相关期刊237种,包括吉林中医药、中国针灸、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中医内科高峰论坛、第十五届全国儿科神经学术会议、2009年全国法医司法鉴定学术研讨会等;脊髓炎的相关文献由117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红、范根成、郭伟伟等。

脊髓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5 占比:1.47%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3095 占比:98.49%

总计:23450篇

脊髓炎—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琪棋; 鲍婷婷; 赵林华
    • 摘要: 脊髓炎(Myelitis)是指各种感染或变态反应所引起的脊髓炎症,会导致机体出现瘫痪、肌力减退,肢体疼痛、麻木,大小便失禁等症状。西医多使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治疗,患者多遗留各种后遗症。仝小林院士基于脏腑风湿理论体系,辨证地将脊髓炎归于顶焦髓系的范畴,明确脊髓炎的病因病机是感于外邪、因于邪伏、根于脏腑内虚,针对顶焦髓系病提出首辨刚柔、当分虚实的辨治方法,以扶正祛邪、益精填髓作为脊髓炎基本治则,药物用量方面,主张重剂起沉疴,使用大剂量药物对脊髓炎进行治疗。
    • 杜云鹏; 邹伟
    • 摘要: 该文介绍邹伟教授运用调神通阳针刺法治疗脊髓炎的临证经验。
    • 包伯航; 刘文琛; 卢明; 刘辰鑫
    • 摘要: 从现代医学视角出发,对晋唐文献中的“脚弱病”和“脚气病”进行辨析与解构,指出“脚弱病”与“脚气病”在概念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中“脚气病”主要表现为下肢水肿和呼吸困难,而“脚弱病”则更倾向是一种以肢体运动障碍及感觉障碍为特征性表现的疾病。且从“脚弱病”所表现出的屈弱不能行、缓纵不遂、膝至脚不仁、少腹不仁、气上肩息等主要证候,以及起病隐匿,发病一周前可能存在发热病史等特点来看,“脚弱病”与现代医学中的吉兰-巴雷综合征、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存在较强的关联。
    • 刘亚娜; 孟永胜; 张喜丰; 石宏
    • 摘要: 目的 探讨Ⅰ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继发抗NMDAR脑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Ⅰ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继发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儿,女,8个月,体重7 kg,临床表现有发热、肢体障碍、抽搐、运动发育倒退、吞咽功能损伤、表情淡漠等,头颅及全脊柱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提示多脑叶、脑干及脊髓受累,予糖皮质激素和人血丙种球蛋白冲击等对症治疗后体温正常。出院第6天再次出现体温波动,逐渐出现强直状态,吞咽功能消失,在脑脊液及血清中检测出抗NMDAR抗体弱阳性,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脑炎——抗NMDAR脑炎。再次使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20 mg·kg^(-1)·d^(-1))联合人血丙种球蛋白(1 g·kg^(-1)·d^(-1))冲击治疗,连续应用3 d,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延长应用至7 d,后每3 d减量5 mg·kg^(-1)·d^(-1),直至口服醋酸泼尼松片(2 mg·kg^(-1)·d^(-1)),3个月逐渐减停。患儿体温正常,强直状态消失,吞咽功能完全恢复,表情多样,未再抽搐,肢体障碍仍存在。结论 Ⅰ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后出现体温波动、强直状态、吞咽功能消失等表现,应注意继发抗NMDAR脑炎,尽早完善血清及脑脊液中抗NMDAR抗体等监测,及早进行个体化的免疫治疗,促使神经功能恢复。
    • 孙亚婷; 邵若晨; 李晓晖; 任士卿
    • 摘要: 患者男性,36岁。因左侧胸背部疼痛10天,于2021年1月16日入院。患者10天前因“感冒”诱发左侧胸背部疼痛,局部皮肤及躯干过伸时触痛明显,活动后症状减轻,病程中无肢体麻木无力、大小便障碍。为求进一步诊断与治疗,遂于2021年1月16日至我院就诊,门诊以“急性脊髓炎待查”收入院。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 杜娟; 周晨光; 李谦; 赵凯; 卢宏; 王建平
    • 摘要: 目的 比较以急性脊髓炎为首发表现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与多发性硬化(MS)患者的临床特征,侧重比较脊髓影像特点.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确诊并治疗的83例NMOSD患者(NMOSD组)和34例MS患者(MS组)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以急性脊髓炎为首发表现.NMOSD组患者的特异性水通道蛋白4抗体(AQP4-IgG)均为阳性.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脑脊液(CSF)检测结果、急性期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以及脊髓磁共振成像(MRI)平扫与增强特点等.结果 与MS组比较,NMOSD组女性占比、EDSS评分和自身免疫性抗体阳性率较高,CSF压力和寡克隆区带阳性率较低(P0.05).与MS组比较,NMOSD组斑片状强化和脊膜强化的占比较高,结节状强化占比较低(P<0.05).结论 NMOSD患者多见于女性,多合并自身免疫性抗体阳性.急性期MS与AQP4-IgG阳性的NMOSD患者在脊髓影像学上可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MRI脊髓扫描显示长节段横贯性脊髓损伤、亮斑信号,增强扫描出现斑片状不均匀强化或脊膜强化可能提示NMOSD.
    • 崔羽楠; 苗延巍
    • 摘要: 目前,脊髓磁共振成像存在诸多局限性,近年来随着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应用,改善了脊髓成像质量,使定量测量成为可能,并逐渐应用于各种脊髓疾病诊断.作者对脊髓DTI成像技术及在健康脊髓、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脊髓压迫症、脊髓炎、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和肿瘤等多种脊髓疾病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脊髓DTI成像除能定量描述健康脊髓的扩散特点,还能早期诊断各种脊髓疾病并明确病变范围,监测病情进展及评估术后恢复情况.
    • 江雪梅; 何治会
    • 摘要: 青春期患儿急性脊髓炎特点,若未能及时干预,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及后遗症,给予正确治疗护理非常重要.因此早期发现、治疗护理对预后影响重大.本文总结了1例急性脊髓炎青春期患儿的临床治疗护理.现报告如下.
    • 李妙贞; 郭娟; 陈建梅
    • 摘要: 目的:综合护理干预应用在脊髓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抽取我院56例脊髓炎患者为目标,采取计算机单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将综合护理干预应用在观察组中,将常规护理干预应用在对照组中,分析临床数据.结果:观察组的躯体活动、睡眠、精力、情绪反应数据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有意义(P<0.05).结论:通过将综合护理干预实施在脊髓炎患者护理过程中,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李业; 李天骄; 于生元
    • 摘要: 背景带状疱疹相关性脊髓炎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相对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在免疫力正常的人群中罕见。目前对该病的研究较少,多为个案报道。目的探究带状疱疹相关性脊髓炎的临床病程特点及预后,提高临床医师对带状疱疹相关性脊髓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20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出院的18例带状疱疹相关性脊髓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8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36~80(57.83±12.62)岁。其中16例以带状疱疹为首发症状,2例以脊髓炎为首发症状,带状疱疹出现距脊髓炎发病平均间隔时间为(21.22±18.40)d,脊髓炎症状达高峰的平均时间为(12.72±8.99)d。皮疹分布于颈段9例,胸段10例,腰段2例。影像学表现以后角受累多见,异常信号多位于颈髓。4例符合2015年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诊断标准。1例病程中多次出现带状疱疹,后经水痘-带状疱疹病毒DNA检测呈阳性。疾病严重时平均扩展残疾状态量表评分为5.67分,经过平均42.2个月随访间隔,大多预后良好,后期随访扩展残疾状态量表评分平均为3.61分。尽管部分患者应用多种联合治疗措施,但后期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2例患者后期出现复发。结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脊髓炎好发中老年人。皮疹多累及颈、胸段,且多与脊髓炎在发病时间及脊髓节段上存在相关性,激素及抗病毒药物治疗有效。少部分患者可合并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或存在后期复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