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

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基础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篇、专利文献439683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中国病理生理杂志、医学临床研究、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等; 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的相关文献由522位作者贡献,包括饶志仁、杨志军、段丽等。

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7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439683 占比:99.97%

总计:439810篇

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发文趋势图

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

-研究学者

  • 饶志仁
  • 杨志军
  • 段丽
  • 徐如祥
  • 李凡
  • 李娜
  • 陈良为
  • 魏玲
  • 俞惠民
  • 刘萍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尹燕; 庄霞梅; 李晓明; 王海; 李君伟; 何四平; 金科
    •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星形细胞病的头颅MRI特征及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儿童自身免疫性GFAP星形细胞病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改变。结果: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3例)、头痛(3例)、头晕(1例)、嗜睡(2例)、精神行为异常(2例)。脑内异常信号患者9例,其中5例表现双侧基底节、丘脑、侧脑室周围及皮层下脑白质内多发对称性线样、条状异常信号,于T_(2)WI、FLAIR序列呈高信号,仅2例出现脑白质放射状强化,最常见的是软脑膜异常强化(5例)。结论:目前儿童自身免疫性GFAP星形细胞病头颅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 王文雯; 李梅
    • 摘要: 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胶质细胞病系2016年提出并命名的一种新型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累及脑膜、脑实质或脊髓的炎症或者上述各部位炎症的组合。通常以发热、头痛、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阳性为首发症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主要以血清和(或)脑脊液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GFAP-IgG)阳性为诊断标准,且脑脊液GFAP-IgG阳性预测值高于血清,推荐基于细胞的检测和基于组织的检测为检测GFAP-IgG的有效方法。应注意与其他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颅内炎症性和肿瘤性病变相鉴别。大多数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少数可遗留后遗症或复发。本文综述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胶质细胞病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以期加深对疾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 钟长世
    • 摘要: 目的:探讨低剂量氨磺必利联合奥氮平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经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泉州市第三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奥氮平治疗,研究组给予低剂量氨磺必利联合奥氮平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抽象能力、语言、定向力、注意力、视空间能力)、血脂水平[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治疗效果以及神经因子水平[同型半胱氨酸(Hcy)、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生长因子(NGF)]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抽象能力、语言、定向力、注意力、视空间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脂水平更优(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更高(P<0.05),研究组神经因子水平更优(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更低(P<0.05)。结论:应用低剂量氨磺必利联合奥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有利于改善认知功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
    • 秦晶晶; 王梦涵; 周晨光; 杜娟; 李明月; 王建平
    • 摘要: 目的 总结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相关疾病(MOGAD)合并抗体重叠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与结果 纳入2016年4月至2021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10例MOGAD合并抗体重叠综合征患者,其中7例合并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IgG阳性、2例合并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CASPR2)-IgG阳性、1例合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IgG;男女比例为1∶2.33,平均发病年龄20.70岁;5例有前驱感染史;首发症状以头痛、发热最常见;入院时平均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为2.40分。5例颅内压升高,8例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增加,无一例合并肿瘤。9例头部MRI异常,可同时累及幕上和幕下,以皮质下白质、脑干、丘脑、小脑常见;增强扫描可见点片状、结节状强化,部分伴脑膜线样强化;6例脊柱MRI异常,尤以颈胸髓常见,表现为长节段脊髓损伤;2例累及视神经。经免疫调节治疗后部分或完全缓解,出院时EDSS评分下降1~3.50分,平均随访12.80个月,3例复发,再次经免疫调节治疗反应良好。结论 MOGAD合并抗体重叠综合征可同时或先后检出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IgG与其他类型自身免疫抗体,但可仅表现为其中一种疾病症状,对免疫调节治疗反应良好。
    • 孙亚婷; 邵若晨; 李晓晖; 任士卿
    • 摘要: 患者男性,36岁。因左侧胸背部疼痛10天,于2021年1月16日入院。患者10天前因“感冒”诱发左侧胸背部疼痛,局部皮肤及躯干过伸时触痛明显,活动后症状减轻,病程中无肢体麻木无力、大小便障碍。为求进一步诊断与治疗,遂于2021年1月16日至我院就诊,门诊以“急性脊髓炎待查”收入院。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 董旭; 韩学昌; 邢群智; 葛军蒲; 闫向彪
    • 摘要: 目的 探索地佐辛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疼痛(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大鼠胶质细胞及镇痛效能的影响研究.方法 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选取雄性SD大鼠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四组,每组10只:对照组、模型组和低剂量、高剂量组.于手术后即刻至术后7 d,各组每天腹腔注射药物1次:低剂量、高剂量组分别给予浓度为2.5 mg/kg、10 mg/kg的地佐辛,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容积的0.9%生理盐水.于给药7 d后,观察大鼠脊髓L3~4节段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Iba-1)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蛋白表达水平.造模第1、3、5、7d定大鼠病侧机械缩足反射阈(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结果 模型组大鼠脊髓中Iba-1及GFAP的蛋白表达水平最高,分别为(0.09±0.003)、(2.12±0.35),对照组水平最低,分别为(0.05±0.001)、(1.01±0.26),两组在Iba-1及GFAP表达水平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的GFAP表达水平为(1.65±0.12),低于模型组的(2.12±0.35),两组在GFAP表达水平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的GFAP表达水平为(1.36±0.25),低于模型组的(2.12±0.35),两组在GFAP表达水平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个时间段,低剂量组、高剂量组的MWT和TWL均明显下降,低剂量组的MWT分别为(32.5±6.3、25.4±6.4、42.1±6.4、56.2±3.4),低剂量组的TWL(14.5±0.4、12.6±0.6、13.4±0.9、17.1±0.5),高剂量组的MWT分别为(33.9±7.3、23.5±5.3、41.9±6.3、57.0±5.3),高剂量组的TWL分别为(13.4±0.6、15.5±0.7、18.6±0.2、19.1±0.5),两组在各时间段MWT与TWL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的MWT和TWL分别为(31.5±5.6、29.5±5.1、21.5±4.1、22.5±5.3)与(16.2±3.2、11.5±3.8、9.1±2.3、8.1±1.9),其中MWT均低于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WL均高于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MWT和TWL分别为(63.5±4.4、64.5±3.4、64.6±4.6、64.2±3.8)与(19.5±0.5、19.6±1.0、19.4±0.4、19.7±0.8),与模型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佐辛能有效缓解CCI模型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地佐辛可抑制胶质细胞活性及迁移,达到下调GFAP蛋白水平的效果,其镇痛机制可能与此有关.
    • 郭昆典; 洪桢
    • 摘要: 目的 总结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星形胶质细胞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6-01—2020-12-31华西医院收治并确诊的4例自身免疫性GFAP星形胶质细胞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等资料.结果 4例自身免疫性GFAP星形胶质细胞病患者年龄23~67岁,男女比为1:1.4例患者均表现为脑膜脑炎或脑膜脑脊髓炎.4例头颅M RI均出现异常,其中1例见脑室周围放射状线样强化,1例见长节段脊髓异常信号.4例脑脊液抗GFAP抗体均为阳性,2例血清抗GFAP抗体阳性,2例合并其他神经系统自身抗体.所有患者行肿瘤筛查均未发现肿瘤.4例经免疫治疗后预后良好,随访均无复发.结论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脑膜炎、脑炎、脊髓炎或上述综合征的组合是自身免疫性GFAP星形胶质细胞病的主要临床表现,通过脑脊液抗体检测可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
    • 王鹏旭; 付文亮; 邢微微; 徐东刚
    • 摘要: 创伤性脑损伤(TBI)每年会影响全球数千万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军人作为特殊群体尤为高发.目前,对于TBI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ore,GCS).然而,CT检测的假阳性和患者暴露于电离辐射的高风险及GCS存在较大的主观性等限制了TBI尤其是轻中度TBI(mmTBI)的精准诊断.近年来,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泛素C端水解酶L1 (UCH-L1)正在成为新的TBI诊断血液标志物,其应用越来越广泛.该文梳理了GFAP和UCH-L1的理化性质、功能及其在TBI诊断中与已有标志物相比存在的优势,阐述了其在战时环境下的应用潜力,并展望了TBI快速诊断的研发趋势.
    • 黄刚; 王燕梅; 谢旭芳
    • 摘要: 患者男性,38岁。因右侧嘴角麻木6个月,右侧肢体麻木、轻度无力9天、头痛2天,于2018年10月4日入院,患者2018年4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嘴角麻木,无头晕、头痛,无肢体活动障碍及麻木等症状与体征,至当地中医诊所就诊,经中医理疗(具体方案不详)症状无改善,并逐渐进展至右侧面部麻木,再次至当地医院就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