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转移
肝脏转移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99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8051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医学信息、中国基层医药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1年北京医学会消化系病学术年会、第三届全军胃肠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普通外科热点论坛、第19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6年CSCO学术年会等;肝脏转移的相关文献由291位作者贡献,包括丁友成、凌保存、刘凯等。
肝脏转移—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8051篇
占比:99.74%
总计:38150篇
肝脏转移
-研究学者
- 丁友成
- 凌保存
- 刘凯
- 周主青
- 姬乐
- 尉维录
- 康睿
- 张辉
- 徐其佐
- 李宏英
- 李辉
- 谢凯
- 赵中辛
- 钟明安
- 靳莉
- 韦之见
- 马文娟
- Graf N.
- Lian-Xin Liu Wei-Hui Zhang Hong-Chi Jiang An-Long Zhu Lin-Feng Wu Da-Xun Piao Department of Surgerythe First Clinical College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arbin 150001Heilongjiang ProvinceChina Shu-Yi Qi Department of VIPthe First Clinical College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arbin 150001Heilongjiang ProvinceChina
- Luithle T.
- Macherla Radhamanohar
- Szavay P.
- 丁大明
- 丁德权
- 万明
- 于沈明
- 于浩
- 代晓强
- 任旭
- 任苓
- 何乐建
- 何建苗
- 何昌霞
- 何裕民
- 余磊
- 侯会池
- 俞修坤
- 傅家庆
- 党建波
- 关崇丽1
- 农云
- 冯克海
- 冯源
- 凌平
- 凌月蓉
- 刘亚斌
- 刘亚贝
- 刘凯(译)
- 刘卫平
- 刘坦
-
-
李俊博;
冯源;
杨志强;
李生伟
-
-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选择性内放疗加化疗对无法切除的结直肠肝转移患者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CNKI、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心等电子文献数据库中截至2021年7月发表的文章。以中文和英文撰写的文章均被考虑在内。只选择随机对照试验,通过缓解率、病情进展、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评价联合治疗的疗效。结果:本研究纳入4个随机对照试验,共报告1238名参与者,其中622名接受选择性内放疗加化疗,616名接受单纯化疗。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的患者客观缓解率较高(RR = 2.04, 95% CI 1.02~4.09, P = 0.04),进展期较低(RR = 0.36, 95% CI 0.16~0.82, P = 0.02),无进展生存期(HR = 1.61, 95% CI 0.70~3.72, P = 0.27)和总生存期(HR = 1.22, 95% CI 0.84~1.10, P = 0.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选择性内放疗对肝脏病灶的短期显著改善并不能转化为长期生存的益处。
-
-
刘坦;
骆童;
魏晓明;
吕东来
-
-
摘要: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组织肿瘤,起源于Cajal间质细胞[1]。据报道,约三分之二的复发患者存在肝转移[2],中位复发时间约2年[3]。在影像学上,GIST主要表现为实性和边界良好的病变,极少出现纯囊性病变[4]。现将1例GIST肝脏转移灶呈囊性改变患者的诊治经过报告如下。
-
-
马丽苹
-
-
摘要: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肝脏钙化性转移瘤MSCT(多排螺旋CT)的影像特征及诊断分析.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104例确诊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瘤患者,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所有患者均行MSCT检查,分析MSCT对直肠癌肝脏钙化性转移瘤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104例患者原发疾病均为结直肠癌,68例经病理确诊为肝脏钙化性转移瘤,36例未发生钙化;经MSCT检查,有63例存在肝脏钙化性转移瘤现象;MSCT检查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1.76%、97.22%、93.27%,与金标准检查一致性为0.856,一致性好;63例患者转移瘤内钙化病灶形态多以细颗粒或砂砾样呈现,钙化分布于转移瘤中心居多,且多存在低密度范围区;左、右半结肠转移瘤钙化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肠癌肝脏钙化性转移瘤MSCT影像主要表现为花瓣样强化,呈现于病灶中心居多,且MSCT在结直肠癌肝脏钙化性移转瘤中具有较高诊断效能,可为早期结肠癌肝脏钙化性转移瘤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
-
蒋春霞
-
-
摘要:
目的 为了乳腺癌肝脏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方法 筛选2017年3月-2020年4月在我院进行乳腺癌肝脏转移治疗的病患92例,主要用乳腺癌分子分型法对病患进行诊断.结果 两组病患的病理类型的比较,两组病患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两组患者的cTNM分期、分子亚型、淋巴结转移数目、肝脏多发性转移灶情况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临床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病患的过程中应该利用分子检测方式给病患进行病理分型,并重点检查病患的cTNM分期、分子亚型、淋巴结转移数目、肝脏多发性转移灶情况.通过这些指标的对比,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本次研究同时为乳腺癌治疗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
-
-
潘伯渠
-
-
摘要:
目的 分析同期微创术治疗大肠癌合并肝脏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大肠癌并肝脏转移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同期腹腔镜与开腹联合手术,研究组给予同期微创术(腹腔镜下大肠癌根治手术与腹腔镜大部切除手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并发症及生存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出血量为(1103.28±243.53)mL、手术时间为(510.52±118.59)min、输血量为(815.41±115.42)mL、排气时间为(73.25±7.52)h及首次下床时间为(6.92±0.84)d,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切口感染、胆汁淤积、胆瘘等并发症发生率(20.00%)与对照组(26.67%)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研究组术后1年(100%)、2年生存率(96.6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 与同期腹腔镜与开腹联合手术比较,同期微创术治疗大肠癌合并肝脏转移患者手术时间与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后生存率良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
-
-
王文静;
朱晓峰;
胡安斌;
陈庆
-
-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肝移植对无法切除的肝脏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疗效,并结合文献探讨其综合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例GIST术后肝转移病例行肝移植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1例63岁女性因十二指肠间质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另1例46岁女性因小肠间质瘤行小肠部分切除术,分别于13年和5年后出现了无法切除的多灶性肝转移.2例均给予序贯伊马替尼和苏尼替尼治疗,并联合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分别经过2年及1年8个月治疗,无缓解,接受了肝移植手术,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病理证实为转移性GIST,术后均接受免疫抑制剂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的治疗,分别随访31个月和24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肝移植可作为不可切除的肝转移性GIST病人治疗的一种选择,联合TKI靶向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延长生存期,改善预后.
-
-
饶彬;
吴耀忠
-
-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癌肝脏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146例女性乳腺癌肝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2例手术治疗前发生肝转移者为术前肝转移组,84例手术治疗后发生肝转移者为术后肝转移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生存时间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乳腺癌患者的年龄、月经状态、病理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的临床肿瘤分期、分子亚型、淋巴结转移数目、肝脏多发性转移灶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临床肿瘤分期低、淋巴结转移数目少、肝脏多发性转移灶局限、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均是术前乳腺癌肝转移患者和术后乳腺癌肝转移患者生存的保护因素(均P<0.05),各分子亚型中,三阴性型乳腺癌肝转移患者死亡风险最大(P<0.05).结论 乳腺癌发生肝脏转移后预后较差,原癌基因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型乳腺癌肝转移患者相对于Luminal型患者预后生存时间更短,临床肿瘤分期低、淋巴结转移数目少、肝脏多发性转移灶局限、放射治疗、靶向治疗是乳腺癌肝转移患者术后生存的保护因素.
-
-
-
邢宝才
- 《第19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6年CSCO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超过50%的结直肠癌患者会发生肝脏的转移,其中20%~25%的患者在诊断结直肠癌时同时合并有肝脏的转移,大约2/3的结直肠癌患者是因为肝转移死亡.因此,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es,CRLM)的整体治疗策略的合理与规范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存.CRLM不同于其他实体瘤的肝脏转移,由于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较好,大部分结直肠癌患者发现肝脏转移的时候,仅有局限于肝脏的转移性病变,而不像其他许多实体肿瘤,一旦出现肝脏的转移,往往伴随着全身其他部位转移存在.按照目前的ESMO指南推荐,CRLM患者获得根治性治疗的机会明显增加。在这里主要是把外科切除,消融与立体定向放疗这些根治性局部治疗方法的近来研究进展向大家做一介绍。
-
-
李攀;
钱家鸣
- 《2011年北京医学会消化系病学术年会》
| 2011年
-
摘要:
目的:多数神经内分泌肿瘤由于起病隐匿,常常在诊断时已发生肝脏转移。但其与其它肿瘤发生肝转移不同的是,即使发生肝转移,转移灶也进展缓慢,患者存活时间较长。本研究拟对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旨在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6年1月至2010年7月间病理科确诊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住院病例共43例。结果:①一般资料:男∶女为1∶1.15 ( 20/23 ),中位发病年龄为47.5岁(26~70岁),出现症状至确诊的中位时间为4月((0~120月)。②临床表现:非功能性和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之比为1.87∶1(28/15)。首诊症状主要包括:(1)神经内分泌激素分泌相关的症状:腹泻8例(18.6%),低血糖3例( 7.0% ),皮疹消瘦糖尿病2例( 4.7% ),阵发面部潮红1例(2.3%);②原发灶及肝脏占位灶相关的症状:腹胀11例( 25.6%),腹痛10例(23.3%),肛周疼痛大便变细1例(2.3%),腹部包块1例( 2.3% ),阴道出血1例(2.3% ),中枢性尿崩1例(2.3%),右颈部包块1例(2.3%),尿频1例(2.3%);(3)无任何症状,仅因体检发现肝脏占位而确诊:8例(18.6%)。结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患者临床症状多样且隐匿,一般情况较好。其来源以消化道最常见,其中原发灶又以胰腺最常见。仅行常规影像学检查易误诊或漏诊,且原发灶检出率较低。手术病理为其确诊的主要方式,但原发灶内镜活检病理或B超及CT引导下肝脏穿刺病理也有助于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