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肝动脉

肝动脉

肝动脉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754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74篇、会议论文42篇、专利文献13095篇;相关期刊492种,包括医学临床研究、医学影像学杂志、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等; 相关会议36种,包括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第九届全国生物医学体视学学术会议、第十二届全军军事病理学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军定量病理学学术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年中医药防治肿瘤学术年会等;肝动脉的相关文献由4714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孟超、刘晟、单鸿等。

肝动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74 占比:11.30%

会议论文>

论文:42 占比:0.28%

专利文献>

论文:13095 占比:88.41%

总计:14811篇

肝动脉—发文趋势图

肝动脉

-研究学者

  • 吴孟超
  • 刘晟
  • 单鸿
  • 王维
  • 董家鸿
  • 任杰
  • 沈中阳
  • 李槐
  • 王学浩
  • 郑荣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胡知峰; 汪国祥; 黄新宇; 汪和平; 王勇
    • 摘要: 目的探索肝癌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后并发肝脓肿诊治经验,加强临床医生对肝癌介入前的术前评估、脓肿的处理及不良预后因素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9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例肝癌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后并发肝脓肿病人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肝癌介入后肝脓肿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术前评估为高风险,其再次介入后发生感染或肝脓肿的风险更高;同时肝癌介入后周边脓肿治疗后多伴有癌灶进展。结论术前的风险评估、预后因素或危险因素的认识尤为重要;肝癌介入后肝脓肿的形成提示预后不良。
    • 王静; 贾建伟; 苗静; 郭丽颖
    • 摘要: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金龙胶囊治疗血瘀郁结证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及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48例血瘀郁结证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74例),对照组行TACE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金龙胶囊。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治疗后的CD3^(+)、CD4^(+)、CD8^(+)、CD4^(+)/CD8^(+)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CD3^(+)、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异常凝血酶原(DCP)、甲胎蛋白(AFP)水平低于对照组[(182±72)mAU/ml与(215±86)mAU/ml;(36±10)U/ml与(47±9)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的两胁胀痛、腹胀、嗳气纳差证候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两胁胀痛、腹胀、嗳气纳差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1.42±0.65与2.39±0.72;1.09±0.74与2.24±0.85;2.03±0.69与3.50±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1%与68.9%,P<0.05)。结论对实施TACE治疗的中晚期血瘀郁结证肝癌患者辅助应用金龙胶囊,可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并有效抑制肿瘤增殖,改善临床症状,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 杨杰
    • 摘要: 细菌性肝脓肿(pyogenic liver abscess,PLA)是肝脏感染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复发率[1]。PLA的感染途径主要有胆道途径、门静脉途径、直接侵犯、肝动脉途径、开放性创伤和隐源性途径等六种[1]。混合痔外剥内扎术(Milligan-Morgan,M-M)是国内外治疗痔的经典手术方式[2],但该术式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创面愈合时间较长,创面护理不当易引发手术部位的感染,细菌入血还可引发其他部位的感染。本文报告1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继发PLA患者的诊疗过程,以期为类似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
    • 彭秋; 高海燕; 陈志力; 杜勇; 邹兵
    • 摘要: 目的前瞻性分析移植门静脉系统血管间置、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左支分流术(iPV-LPV)及胃冠状静脉-门静脉左支分流术(CV-LPV)治疗小儿肝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21年3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4例肝外门静脉高压症患儿,入院后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iPV-LPV组(n=31)与CV-LPV组(n=33)。均在术后比较两组患儿围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于两组入院及术后6周时检查并比较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脾脏长度、脾脏厚度及血小板计数(PLT)和血红蛋白(Hb)水平,最后统计并比较两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iPV-LPV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76.9±47.5)min、(54.2±12.8)mL、(27.5±4.1)h、(2.4±0.5)d和(8.1±1.7)d,CV-LPV组分别为(210.4±50.4)min、(59.7±15.7)mL、(27.4±4.0)h、(2.8±0.9)d和(9.8±2.4)d;iPV-LPV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CV-LPV组(P0.05)。iPV-LPV组术前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脾脏长度和脾脏厚度分别为(375.4±72.4)mL/min、(1421.4±304.5)mL/min、(13.5±2.7)cm和(4.5±0.9)cm,术后分别为(514.7±94.8)mL/min、(1104.1±124.8)mL/min、(10.6±2.0)cm和(2.9±0.5)cm,CV-LPV组术前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脾脏长度和脾脏厚度分别为(375.6±72.7)mL/min、(1422.0±304.9)mL/min、(13.4±2.7)cm和(4.4±0.9)cm,术后分别为(439.8±84.1)mL/min、(1280.4±235.7)mL/min、(11.8±2.3)cm和(3.5±0.7)cm;iPV-LPV组术后肝动脉血流量显著高于CV-LPV组术后,而门静脉血流量、脾脏长度和脾脏厚度显著低于CV-LPV组术后(P0.05)。结论与CV-LPV相比,iPV-LPV治疗小儿肝外门静脉高压症能够更好改善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脾脏长度、脾脏厚度及血清PLT水平,更有利于患儿术后恢复。
    • 余海洋; 王凯; 李绍钦; 贾中芝
    • 摘要: 肝移植术后非闭塞性肝动脉低灌注(NHAHP)在临床上并不少见,通常发生于肝移植术后的30 d内;NHAHP会导致移植肝缺血、损伤,甚至失功能。NHAHP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有以下多种机制共同参与:脾动脉盗血、门静脉高灌注、及其所致的肝动脉血流反应性降低、肝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增加等。NHAHP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均缺乏特异性。虽然DSA是诊断NHAHP的金标准,但其为有创检查,只用于需要腔内介入治疗的患者;彩色多谱勒血流图联合超声造影是目前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脾动脉主干栓塞是治疗NHAHP的首选方法,其安全有效,能够迅速改善NHAHP。
    • 李斌; 刘遥; 冯颖; 王宪波
    • 摘要: 目的观察扶正解毒消积方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肝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4例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组56例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应用扶正解毒消积方,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3、7 d肝功能指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变化;观察2组第1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不良反应发热、呕吐、疼痛发生情况;观察2组患者肿瘤无进展生存期。结果治疗组疗程结束后3 d ALT、TBiL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第1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发热、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肿瘤无进展生存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扶正解毒消积方能改善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患者肝功能,减少对患者机体的毒性作用,减轻发热、呕吐、疼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无进展生存期。
    • 王营; 于建秀; 毕晓妮; 丁鹏飞; 杜英东; 姜璐; 邢年伟; 赵堂海
    • 摘要: 目的探讨生化指标及多普勒超声检查变化规律在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栓诊治中的应用。方法1例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栓患者成功进行了血管重建及血管内介入治疗,回顾性分析治疗过程中相关生化指标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变化的资料,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栓治疗过程中生化指标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变化的规律。结果患者肝移植术后第7天出现肝动脉血栓,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均明显升高,其中γ-谷氨酰转肽酶最早在血栓确诊前3d即开始升高。胆碱酯酶在肝动脉血栓之后出现下降趋势。以上各种生化指标变化在血流恢复第2天后达到高峰,血流恢复后第3天开始下降。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在血栓形成前3d可探及门静脉流速明显增加。结论γ-谷氨酰转肽酶开始升高和/或者多普勒超声检查门静脉流速明显增加应考虑早期肝动脉血栓形成。
    • 张佳斌; 栗光明
    • 摘要: 肝移植作为终末期肝病和肝脏原发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并逐渐取得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成人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已很少发生,但术后血栓形成、吻合口狭窄等血管并发症在活体肝移植、劈离式肝移植受者中仍较为常见,治疗不当可导致移植物丢失和受者死亡。笔者从事肝移植工作多年,见证了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诊治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文从肝动脉并发症、门静脉并发症、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并发症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评述不同血管并发症的诊治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提高移植物和受者生存率,促进临床肝移植的发展提供参考。
    • 曾维; 颜杰; 甘欣怡; 张慧; 陈伟; 张银萍; 李澜哲
    • 摘要: 目的通过腹部CT血管造影(CTA)观察肝动脉肝外解剖变异情况,结合相关文献提出肝动脉解剖变异新分型。方法筛查220例患者的腹部CTA影像资料,利用自带工作站对其进行三维重建,充分观察肝动脉的解剖变异情况,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归类。结果220例患者的腹部CTA中,参照Michels分型有192例(87.27%),未包括在Michels分型内有28例(12.72%)。从肝总动脉(CHA)起源变异、CHA分叉变异以及肝左右动脉起源变异3个方面对其解剖进行重新分析归类:将CHA起源变异分为7型,其中Ⅰ型205例(93.18%),Ⅱ型7例(3.18%),Ⅲ型2例(0.90%),Ⅳ型1例(0.45%),Ⅴ型3例(1.36%),Ⅵ型1例(0.45%),Ⅶ型1例(0.45%);CHA分叉变异分为3型,其中Ⅰ型213例(96.81%),Ⅱ型6例(2.72%),Ⅲ型1例(0.45%);肝左右动脉起源变异分为8型,其中Ⅰ型168例(76.36%),Ⅱ型17例(7.72%),Ⅲ型22例(10.00%),Ⅳ型4例(1.81%),Ⅴ型2例(0.90%),Ⅵ型5例(2.27%),Ⅶ型0例,Ⅷ型2例(0.90%)。结论多层螺旋CTA可以精确评估肝动脉的解剖变异,肝动脉肝外起源变异复杂,未被分型的变异发生率较高,结合文献报道与本研究结果提出的肝动脉解剖变异新分型,可为临床提供详尽的解剖学依据。
    • 王雅静; 徐竟益; 刘影; 任志忠; 王天霄; 汪桠琴; 张跃伟
    • 摘要: 目的观察以FOLFOX方案为核心的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联合靶向及免疫治疗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C期肝细胞癌(HCC)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接受HAIC联合靶向及免疫治疗的BCLC-C期HCC患者,记录患者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计算总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以及治疗及随访期间不良事件。结果治疗后ORR、DCR分别为57.14%(12/21)和95.24%(20/21)。随访4~33个月、中位时间15个月,期间13例死于肿瘤进展;中位OS为11.0[95%CI(6.47,15.52)]个月,中位PFS为5.0[95%CI(4.23,5.76)]个月。不良事件中,1~2级较为常见;治疗期间16例出现3级不良事件,其中1例死于免疫相关性肺炎,15例均于下一治疗周期前恢复。结论FOLFOX-HAIC联合靶向及免疫治疗BCLC-C期HCC安全、有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