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聚磷腈

聚磷腈

聚磷腈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9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25761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材料导报、功能材料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2016年塑料助剂生产与应用技术信息交流会、2013年塑料助剂生产与应用技术信息交流会、2012年中国阻燃学术年会等;聚磷腈的相关文献由63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秀芬、宝冬梅、于杰等。

聚磷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8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25761 占比:99.91%

总计:125874篇

聚磷腈—发文趋势图

聚磷腈

-研究学者

  • 王秀芬
  • 宝冬梅
  • 于杰
  • 何敏
  • 左晓玲
  • 张道海
  • 田琴
  • 秦舒浩
  • 罗迎春
  • 谭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宋昆朋; 王银杰; 方祝青; 刘吉平; 阮方
    • 摘要: 以聚(环三磷腈-co-4,4'-二羟基二苯砜)微球(PZS)作为ZIF-67晶体的生长基板,通过原位自组装法设计制备了一种新型核壳结构的ZIF-67/聚磷腈复合微球ZIF-67@PZS.通过调节原料配比确定了ZIF-67@PZS较佳的结构形貌.结果表明,在六水合硝酸钴:2-甲基咪唑:三乙胺的摩尔比为1:4:4,PZS与六水合硝酸钴的质量比为5:1的条件下,制备的聚磷腈复合微球ZIF-67@PZS的品质较高;相较于ZIF-67和PZS,ZIF-67@PZS的初始分解温度分别提高了119°C和20°C,800°C的质量保留率分别提高了25.4%和4.7%,表现出更加优异的热稳定性能;通过观察梯度时间下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进一步推测了ZIF-67@PZS的可能形成机理.
    • 摘要: 专利申请号:CN201810883372公开号:CN109161023A申请日:2018.08.06公开日:2019.01.08申请人:浙江工业大学一种聚磷腈微球为碳源的二硫化钼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六氯环三磷腈(HCCP)和4,4'-二羟基二苯砜(BPS),在超声作用下通过一步沉淀缩聚法得到聚磷腈(PZs)纳米微球。并通过水热合成法在聚磷腈(PZs)纳米微球表面原位生长一层二硫化钼纳米片。本发明提供一种比表面积大、颗粒均匀的聚磷腈微球为碳源的二硫化钼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张晓光; 毛明珍; 黎汉生; 王伯周
    • 摘要: 介绍了聚磷腈及中间体聚二氯磷腈的制备方法:聚磷腈由聚二氯磷腈和亲核取代试剂发生亲核反应制备;聚二氯磷腈由热开环和活性阳离子两种聚合法制备,热开环法又分为溶剂聚合、原位聚合和三氯化磷法.溶剂热开环聚合法由于获得的聚合物分子量分布较窄、分子量大和工艺条件温和等优点,适合于工业化制备.较全面地总结了聚磷腈在阻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导电材料、膜材料等领域近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 刘妍; 刘晓鹏; 戴荧; 王云; 袁定重; 刘晋彪; Chew Jia-wei
    • 摘要: 通过煅烧前驱体聚磷腈,制备了掺杂N,P和O的羧基官能化炭材料(CS―COOH).利用TEM,SEM,XPS和FTIR技术确定了CS―COOH结构.研究了CS―COOH从水溶液中吸附U(VI)情况,结果表明,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通过Langmuir模型计算得到在298 K下材料的最大吸附量为402.9 mg/g.CS―COOH在5次吸附-解吸循环后表现出良好的吸附结果.根据XPS分析,材料较好的U(VI)吸附能力主要归因于羧基及杂原子与铀酰离子之间的强共价键结合.
    • 解琳; 何文涛; 高京
    • 摘要: 无机纳米材料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比如平均粒径小、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呈现出独特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增强效应等,因此自被发现以来在各行各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其固有的组成和结构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大部分无机纳米材料无法降解,在溶剂或聚合物中分散困难等.在使用前通常需进行表面功能化处理,增加了其应用成本.采用聚合物微纳米材料代替无机纳米材料成为纳米材料开发的一个新思路.聚合物微纳米材料的制备通常采用两亲性分子的自组装或者在模板表面进行聚合的模板法.自组装法所需的两亲性分子的准备通常是一项琐碎的任务,而模板法需要预制可控尺寸和形状的模板,都是多步过程,因此,在温和的条件下开发尺寸可控的聚合物纳米粒子的简便方法是一个挑战.环状聚磷腈作为一种新发展起来聚合物微纳米材料,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可以通过快速的一步聚合和同时自组装过程容易地形成,并且立体形貌可根据组成和反应条件从零维调整到二维.与无机纳米材料相比,聚磷腈微纳米粒子由于其柔韧性,多种功能性、可调表面特性、生物相容性等,在药物控释、聚合物改性、锂离子电池、反应催化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关注.尽管如此,新型组成和结构的聚磷腈微纳米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仍有待进一步加强.比如,如何通过靶向基团或环境敏感性基团的引入进一步加强药物控释的效率,如何通过其他阻燃元素或无机结构的引入提高材料的阻燃效率,聚磷腈作为阻燃助剂可否进一部扩展到环氧树脂外的其他聚合物体系,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本文归纳了聚磷腈微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分别对不同形态的聚磷腈微纳米材料的制备条件、制备原理和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介绍,以期为制备不同组成和结构的聚磷腈微纳米材料提供参考.分析了聚磷腈微纳米材料在药物控释、聚合物阻燃、锂离子电池、反应催化等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严鹏威; 颜春; 马芸芸; 徐海兵; 刘东; 陈刚; 赵德刚; 祝颖丹
    • 摘要: 综述了聚磷腈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含环氧基、乙烯基、三氟甲基等结构的聚磷腈用于阻燃材料,提高了阻燃剂与树脂基体的相容性;含氟和接枝聚氨酯结构的聚磷腈用于特种橡胶与弹性材料,提高了其耐化学药品腐蚀性和弹性;两性聚磷腈聚磷腈微球用于生物医学材料,提高了药物负载能力和缓释效果;含磺酸基、冠醚等结构的聚磷腈用于膜材料,提高了膜材料的电导率和稳定性;含强吸电子基团或大共轭体系基团的聚磷腈用于光学材料,提高了其光电性能;含阴离子三氟硼酸基的聚磷腈用于固体电解质,提高了其电导性能.最后,进一步展望了聚磷腈的应用前景.
    • 李永建; 亓玉刚
    • 摘要: "我刚从下属泰星公司回来,我们的聚磷腈产品量产后,产品质量很稳定。这条生产线在国内首屈一指。"近日,见到笔者,山东能源淄矿集团新升实业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树新就高兴地告知这一消息。新升实业是一家煤矿转型企业,响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号召,先后关停了两对生产井口。仅用4年时间,他们就重新焕发青春活力,成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代表企业之一。
    • 任博; 胡晓青; 程锦; 史尉利; 赵逢源; 杨朋; 余慧镭; 石媛媛; 敖英芳
    • 摘要: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olyphosphazene(PAGP) microspheres controled release of growth factors on the adhesion and proliferation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Methods Two kinds of functional poly(alanine ethyl ester-co-glycine ethyl ester) phosphazene microspheres with different ratios of side-substituent groups were synthesized using the emulsion technique.The rate of degradation/hydrolysis of the polymers was carefully tuned to suit the desired application for controlled release.The enzyme-linked immune sorbent assay was utiliz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temporal controlled release strategy of microspheres loaded with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TGF-β1) and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l(IGF-1) respectively.The cell adhesion and proliferation stimulated by different growth factors were evaluated by acridine orange staining.Resuits The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wo PAGP microspheres was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SEM images.The average diameter of two microspheres was 54.22 ± 19.19 μm and 34.11 ± 18.82 μm respectively.The release assay showed that two kinds of microspheres had different release characteristics,with earlier outburst of TGF-β1 and IGF-1 for them to cooperate and later sustained release of TGF-β1 to stimulate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tem cells.The result of the acridine orange staining demonstrated that PAGP microspheres supported cell adhesion and growth without obvious cytotoxicity.Meanwhile,the growth factors release strategy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proliferation of BMSCs.Conclusion The two polyphosphazene microspheres have a great release-control effect and their controlled release system will have a promising prospect in the future tissue engineering field.%目的:考察聚磷腈微球搭载生长因子时间缓释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粘附和增殖的影响.方法:根据聚磷腈聚合物侧链氨基取代比例不同,应用双乳液法制备两种聚磷腈缓释微球,分别装载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使用ELISA探索其体外缓释性能并设计生长因子时空缓释策略,并利用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测试聚磷腈微球材料的生物活性、细胞粘附性,以及吖啶橙染色方法比较生长因子缓释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两种聚磷腈微球具有不同的形貌特征,分为表面光滑和粗糙两种微球,粒径分布集中,两种微球的平均粒径分别为54.22±19.19 μm和34.11±18.82 μm.体外释放试验提示两种微球具有不同的缓释特性,设计时间缓释策略为早期突发释放TGF-β1和IGF-1发挥生长因子协同作用,后期持续释放TGF-β1诱导干细胞分化.吖啶橙染色结果显示聚磷腈微球支持细胞粘附和生长,无明显细胞毒性,并且生长因子时空缓释策略能够明显提高BMSCs的增殖效果.结论:聚磷腈缓释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效能,两种微球构建的时间缓释体系能够在组织工程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贺敏岚; 李伟; 张瑞红; 刘旭明; 李聪敏
    • 摘要: 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全氟磺酸型聚磷腈离子交换膜.将该膜作阳离子交换膜对污水进行电渗析处理,废水的氨氮浓度从3955mg/L降低到105mg/L,下降了约97.3%,具有较好的去除效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