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杂原子

杂原子

杂原子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875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2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57467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精细石油化工、石油化工、工业催化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六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第4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第3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等;杂原子的相关文献由2096位作者贡献,包括荣峻峰、于鹏、史春风等。

杂原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2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7467 占比:99.73%

总计:57623篇

杂原子—发文趋势图

杂原子

-研究学者

  • 荣峻峰
  • 于鹏
  • 史春风
  • 谢婧新
  • 宗明生
  • 舒兴田
  • 林伟国
  • 夏长久
  • 彭欣欣
  • 朱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物理化学学报编辑部; 智林杰
    • 摘要: 富碳纳米材料是指具有高分子结构特征又具有碳纳米材料性能特征的新型纳米材料,不仅具有富碳高分子明确的化学结构与组成,而且其结构单元、分子骨架、孔道与表面结构、官能团种类与位置、杂原子的引入与定位等重要的结构特征均可以通过结构单元的分子设计与可控的化学反应过程来实现较精确的调节与控制。
    • 王晋; 牛紫嫣; 乔枫瑞; 刘振民; 王潇潇; 潘瑞丽
    • 摘要: 镁碱(FER)沸石分子筛因其特有的孔道结构,在催化领域中广泛应用于羰基化、异构化和裂化等非均相反应,但其较小的孔径限制大分子扩散,使其使用寿命缩短,而且不同的反应对于FER沸石分子筛酸性的要求也大不相同,导致其在应用上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介绍了目前比较流行的3种FER沸石分子筛的改性策略,分别是合成纳米级FER沸石分子筛、FER沸石分子筛生成晶内中孔孔道和合成杂原子FER沸石分子筛。通过这些策略中的具体方法可以有效克服FER沸石分子筛的缺点,加强催化活性,增加催化活性位点,延长使用寿命。指出单一的改性方法很有可能带来非单一的改性结果,需要结合具体的催化实验进行表征和验证。今后的FER沸石分子筛改性方向主要是寻找廉价、高效的表面活性剂,在简化工艺流程的同时降低成本。
    • 叶正扬; 龙军; 代振宇
    • 摘要: 沥青中大量的沥青质分子均含杂原子,通过计算化学方法,可以分析杂原子对沥青质二聚体结构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并探究其影响机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杂原子的存在使分子的静电势分布差别明显。对于稠环结构相似的沥青质分子,共轭硫原子使得分子的相互作用减小,含硫沥青质较远的质心距离和硫原子相对较弱的负电势使分子的取向和质心距分布更加随机。共轭氮原子作为强负电中心,强排斥增大分子取向偏离最低能量构型的能垒,从而使沥青质二聚体的构型取向更加趋于固定。同时分子动力学结果显示,含硫沥青质对温度敏感,温度升高更严重地加剧分子排列无序;而含氮沥青质在较高温度下依旧保持相对的有序排列。
    • 徐斯然; 阴恒铂; 薛冬萍; 夏会聪; 赵舒琰; 闫文付; 木士春; 张佳楠
    • 摘要: 为了进一步实现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能量转化技术的大规模开发和应用,提高催化剂的成本效益是先决条件.目前,与铂族等贵金属基催化剂相比,原子分散的金属-氮-碳(M-N-C)催化剂也在提高活性位点密度、原子利用率和催化活性等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潜力,是最有望代替铂基催化剂的首选材料.在原子分散M-N-C催化剂的制备过程中,获得活性位点均匀分散且结构体系最优化是挑战性问题.基于此,我们重点研究了各种有利于原子分散的M-N-C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以及不同催化剂中原子的化学环境调控对催化位点的影响.本文从M-N-C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反应机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着重讨论了双金属位点、原子簇结构和杂原子对催化位点的化学环境调控.最后,提出了原子分散M-N-C催化剂大规模应用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优化的发展方向.
    • 潘杰; 王明新; 高生旺; 夏训峰; 韩雪
    • 摘要: 利用高温热解的方式制备由氮、硫元素掺杂改性的生物碳质纤维材料,并借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多种技术对材料性质进行分析。实验以制备材料为催化剂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水中的磺胺异噁唑(SSX),研究其降解效果,探讨材料活化PMS的机理。结果表明:N、S的掺杂显著提升了材料活化PMS降解SSX的性能,其中NSC-5的催化性能最佳,当NSC-5投加量为0.4g/L、PMS浓度为0.25mmol/L、SSX浓度为10mg/L时,反应90min后可去除80%以上,反应速率是生物碳质材料(BC)参与进行反应的2.7倍,这与其表面增加的官能团相关。电子顺磁共振(EPR)结果表明,SSX降解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组分是单线态氧(^(1)O_(2))、硫酸根自由基(·SO_(4)^(-))和羟基自由基(·OH),氮硫的掺杂加快了电子转移速率,进而提高材料的催化活性。
    • 摘要: 项目简介及应用领域挥发性有机气体(VOCs)是导致大气雾霾的重要诱因,VOCs的排放涉及化工、喷涂、印刷、制药、塑料和橡胶加工等众多行业,其成分复杂,大体包括三苯类(芳香烃、多环芳香烃等)、含氧类VOCs(醇类、酮类、酚类、醛类和酯类等)烃类(如烷烃、烯烃)、含杂原子VOCs(如卤代烃等)以及低碳烷烃类(如乙烷、丙烷等)。
    • 杜恒星; 曹丽霞; 李蕾; 朱书全; 李望良
    • 摘要: 重质油是非常优质的加氢原料,但是重质油中含有大量的硫、氯、钙等杂原子化合物,在加工过程中会造成催化剂失活、堵塞反应器和设备腐蚀等问题.相转移催化法是一种有效脱除非均相中杂原子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加快反应速率等特点.综述了相转移脱除重质油中杂原子技术的研究进展,对比了常用相转移催化剂的优、缺点.从化学反应和溶解性等角度,阐述了有机氯化物、有机硫化物、有机钙化物的相转移脱除机理,并分析了相转移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空间位阻小、分子结构对称性好的相转移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烷基链较长、含有较多羧基、酯基等官能团的相转移催化剂催化性能较好.最后对相转移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研发性价比高、稳定性好、无二次污染的新型相转移催化剂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 林雄超; 殷甲楠; 丁雄文; 王永刚; 徐振刚
    • 摘要: 以淖毛湖煤为原料,进行加氢直接液化,考察了加氢温度与转化率和油收率的关系,并解析了加氢条件下煤中硫、氮和氧的迁移转化特性.结果表明,淖毛湖煤具有良好的液化性能,400?°C和2?MPa氢初压条件下即可达到69.6%的转化率和55.3%的油产率.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气相色谱-原子发射光谱?(GC-AED)等方法对产物分析发现,以弱键合结构存在的硫、氮和氧等杂原子易发生加氢裂解生成H2S、NH3、H2O等.液化油品中含硫化合物主要以噻吩及噻吩同系物为主;含氮化合物含量极低,主要由含氮杂环化合物构成;含氧化合物在液化油中主要以酚及酚的同系物为主.存在于芳香结构中的杂原子会随着自由基缩合反应,生成更稳定的含杂原子稠环化合物富集在液化残渣中.
    • 梁苏卓成; 姬国勋; 孙新利; 王波; 张仕通; 代星
    • 摘要: 将Si引入冠醚有希望大幅度提升其对阳离子的络合能力,但其中的调控机理尚不清晰.基于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以12-冠-4、1,1-2甲基-1-硅杂12-冠-4、1,1,2,2-4甲基-1,2-2硅杂12-冠-4、1,1,2,2,4,4,5,5-8甲基-1,2,4,5-4硅杂12-冠-4和1,1,2,2,7,7,8,8-8甲基-1,2,7,8-4硅杂12-冠-4络合Li+为计算模型,探究了冠醚与Li+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由于O—Li+配位键的键长增加,掺杂Si的数量为2和4的Si杂12-冠-4对Li+的共价相互作用略弱,但静电相互作用和色散相互作用更强、Pauli排斥作用更小,最终导致所有Si杂12-冠-4对Li+的络合能力都比12-冠-4更强.上述有利因素源于Si—O键中Si的电子显著向O极化,同时,Si杂12-冠-4中—SiMe2—SiMe2—和—CH2—SiMe2—单元远离Li+,有效避免了Si—Li+之间的静电排斥.揭示的冠醚-Li+相互作用机理将为未来设计与合成杂原子冠醚提供理论指导.
    • 季甲; 侯银玲
    • 摘要: 用非金属元素、金属与非金属共掺杂钛酸盐制备了一系列杂原子改性的钛酸盐热敏电阻材料,并测试了其性能,以便甄选符合工业化生产的制备工艺.结果发现:通过对预烧粉体材料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得出掺入量为0.5%时得到的形貌最佳;1350°C进行烧结居里温度基本达到产品上限,再继续升高温度对提升居里温度效果不明显;随着掺杂量的增大,热敏电阻的阻值数据逐渐上升,0.005 mol为最佳掺杂量,重复性实验平均阻值为50Ω,阻值分布范围较小,数值较集中,符合批量生产要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