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群桩基础

群桩基础

群桩基础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4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水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7篇、会议论文46篇、专利文献57508篇;相关期刊171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低温建筑技术等; 相关会议41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2015年四省两区一市特大桥梁学术交流会暨鲁粤辽湘路桥技术论坛、第四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学术研讨会等;群桩基础的相关文献由1078位作者贡献,包括万梦华、张振礼、曾友金等。

群桩基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7 占比:0.53%

会议论文>

论文:46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57508 占比:99.39%

总计:57861篇

群桩基础—发文趋势图

群桩基础

-研究学者

  • 万梦华
  • 张振礼
  • 曾友金
  • 柳俊
  • 叶爱君
  • 徐光明
  • 王志华
  • 陈志坚
  • 马建林
  • 吴兴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现伟; 宋文博; 徐津明; 葛德鑫; 姚康
    • 摘要: 建立了饱和地基与群桩地基动力相互作用解析模型,对不同基桩间距和长细比下的群桩基础动力阻抗进行了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频率内,随着基桩长细比的减小,群桩基础水平动力阻抗逐渐增大,竖向动力阻抗则越早出现峰值;随着桩间距增大,动力阻抗随频率变化程度和阻抗峰值均会增加。
    • 罗乐根
    • 摘要: BIM正向设计目前多用于钢梁、主塔、钢锚梁等构造,对于钢筋构造的BIM正向设计尚未涉及,为此将黄茅海大桥基础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桩基、承台、塔座钢筋实现其基于BIM参数化驱动的正向设计。创建了融入设计关联参数的参数化BIM模型库,搭建了基于BIM平台的尺寸线、标注符号、颜色、线宽、图幅、字体和视图等配置系统,介绍了图纸标注、调整布局以及工程量统计的方法,最终形成二维图纸交付成果。
    • 赵铭睿; 肖立; 刘洋; 张博超
    • 摘要: 超大容积LNG储罐结构自重大,安全等级高,具有冷量逸散需求,通常采用高承台群桩基础。桩基础将上部结构荷载传递到地基中,对结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储罐结构特点和地震响应分析结果,建立结构力学分析模型,对比分析不同基础方案的安全稳定性和经济性。研究结果能够对超大容积LNG储罐桩基础方案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 尚黛梦; 魏凯; 钟茜; 秦顺全
    • 摘要: 台风是我国主要的灾害性天气系统之一,台风作用下桥址区会产生巨浪、强潮、急流,导致桥梁群桩基础承受巨大的波流力。极端环境下的海洋环境参数浪、潮、流会相互作用,而现有的设计规范中较少考虑浪-潮-流的相关性,从而导致设计的保守。为研究台风浪-潮-流相关性对桥梁群桩基础波流力的影响,该文基于SWAN+ADICIRC耦合模型获取49条台风作用下浪-潮-流数据,采用三维嵌套Frank Copula模型得到浪-潮-流三维联合分布,建立100年重现期环境等值面,并采用势流理论与莫里森方程进行波流力计算。对不考虑浪-潮-流相关性与考虑浪-潮-流相关性计算得到的波流力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考虑浪-潮-流相关性比不考虑浪-潮-流相关性计算得到的群桩基础波流力减小17.40%;波流力与有效波高、谱峰周期和流速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而对潮位的变化并不敏感;在考虑了浪、潮、流相关性后,水平剪力和基底弯矩对应的环境参数组合不再一致。
    • 张常轩
    • 摘要: 针对黄河河道砂卵石地质条件下的群桩基础施工,结合现场实际,对围堰的结构形式、围堰与桩基施工的先后顺序进行了方案比选,对钢便桥、钢筋混凝土沉井、钢平台、桩基施工平台、桩基施工组织顺序等关键施工环节进行了深入研究,侧重对裸岩地质河床钢管桩基础施工方法、钢筋混凝土沉井下沉工序施工方案优化、桩基施工平台形式及吊装设备的设置方案进行了专题研究,对桩基冲孔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涌水、漏浆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案,确保了复杂地质条件下群桩基础施工质量,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 胡俊杰; 刘杰; 杨越
    • 摘要: 为探究双向循环荷载下海上风机群桩基础累积变形特征,依托南海某在役海上风电工程,利用ABAQUS建立了精细化三维有限元模型,引入了改进土体刚度衰减模型并嵌入用户子程序USDFLD中实现了双向循环荷载下海床土体刚度衰减的模拟,同时进一步引入双向循环正弦变化荷载并利用用户子程序DLOAD实现了模型复合加载。基于数值结果,分析了不同幅值、不同循环次数双向循环荷载作用下群桩基础侧向累积位移及桩身弯矩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双向循环荷载下随着荷载循环次数的增加各桩泥面处水平位移、桩身弯矩均不断增大,表现出明显的累积效应;双向循环荷载下群桩前排桩桩身泥面处水平位移、弯矩最大,中排桩次之,后排桩最小;当水平(竖向)荷载相同时,桩基侧向变形随着水平(竖向)荷载增加而增加,且水平(竖向)荷载越大增加幅度越剧烈,但同时存在最小水平循环荷载使得双向循环荷载下各桩侧向位移累积并不明显,且较单向水平循环荷载基本接近。
    • 倪飞; 陈红; 罗云峰; 朱庆; 王浩丞
    • 摘要: 三维水下地形的常规量测装备及方法还不能实现模型试验中涉水结构物周围全区域水下地形的瞬时绘制,致使目前还几乎没有对桥梁群桩基础周围局部冲刷发展特性进行细致地研究。因此,研制了一种河工模型试验中涉水结构物周围冲淤地形实时测绘系统,量化了实时测绘系统的各项设计参数,并据此研究了群桩基础周围局部冲刷随时间的动态发展变化特性。结果表明,测绘系统能够实现群桩基础局部冲刷发展全过程的动态实时测绘,效率高,误差小。局部冲刷发展过程中,在三维旋涡体系共同作用下,群桩基础上游河床率先出现冲刷,且冲刷发展比下游要快,冲刷深度和范围也比下游要大;冲刷坑也会同时向上游和下游发展,而且冲刷向上游发展很快,向下游发展较慢,极限冲刷深度值出现在群桩基础外侧靠近迎水面处。
    • 李凡; 郭红兵
    • 摘要: 通过建立模型,用室内竖向载荷试验对混凝土方量3种基础形式的承载机理及沉降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相近基础方量的承载力,群桩基础的控制特性和承载力小于单室墙和两室墙基础,且随着沉降量的增加,载荷差也在不断增加。通过对比桩(墙)之间的摩阻力分布,得出格栅式地下连续墙基础与群桩基础的摩阻力分布形状图。最后得出结论,软土地基中,格栅式连续墙基础优于群桩基础结构,具有提高基础承载力,减少沉降及降低混凝土用量等优点。
    • 任光明; 伍禹安; 范荣全; 董斌; 李刚; 蒲书豪
    • 摘要: 探讨微型桩群桩基础在粉质黏土地层条件下的群桩效应和竖向承载性能。通过在川西地区开展的现场真型试验,将现场试验结果、数值模拟以及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微型桩群桩基础在该地层条件下具有良好的抗压性能,试验基础极限抗压承载力可达2700 kN,利用实体周长法得出的群桩效应系数与数值模拟方法最为吻合。在粉质黏土地层条件下进行初步设计时,桩间距可在4~5倍桩体直径的范围内取值并采用实体周长法计算其群桩效应系数。
    • 张沛; 石雨恒; 费康
    • 摘要: 基于荷载传递法,考虑桩桩相互作用并引入Pyke准则模拟桩土界面上的加卸载行为,确定桩土相互作用模型参数,从而建立能量桩双桩基础的沉降特性分析方法,并推广到能量桩群桩。通过与文献中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靠性。结合算例,利用该方法对在纯力学荷载、纯温度荷载以及热力耦合作用下的能量桩群桩基础沉降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力学荷载作用下,群桩位移比随着桩顶荷载水平的增大而减小;温度荷载作用下,群桩桩顶位移方向一致;热力耦合作用下,群桩的桩顶位移情况与具体的桩顶荷载水平和桩身温度增量有关。在桩顶荷载较小时升温,可能会出现单桩桩顶上抬而群桩桩顶下沉的情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