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荷载传递法

荷载传递法

荷载传递法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51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3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117435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第四届建筑结构抗震技术国际会议、2011年公路工程抗震减灾国际技术研讨会等;荷载传递法的相关文献由364位作者贡献,包括赵明华、贺炜、邹新军等。

荷载传递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3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7435 占比:99.87%

总计:117585篇

荷载传递法—发文趋势图

荷载传递法

-研究学者

  • 赵明华
  • 贺炜
  • 邹新军
  • 龚维明
  • 王奎华
  • 何春林
  • 刘晓明
  • 吴文兵
  • 张忠苗
  • 施建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柳婷婷
    • 摘要: 研究嵌岩桩竖向承载特性,基于荷载传递法理论,采用双曲线函数来表征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的荷载传递规律,建立了一种可考虑嵌岩段侧阻力的嵌岩桩承载力计算模型;结合工程算例,根据理论分析和地基土性质,确定合理的模型参数,采用荷载传递的迭代法,计算桩顶荷载位移变化规律,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荷载较小时,桩顶荷载位移曲线变化相一致;随着荷载逐渐增大,计算值与实测值间存在一定误差,但整体变化趋势相一致,证明嵌岩桩承载力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当缺少现场试验时,可根据所提模型,对嵌岩桩极限承载力进行预测。
    • 张沛; 石雨恒; 费康
    • 摘要: 基于荷载传递法,考虑桩桩相互作用并引入Pyke准则模拟桩土界面上的加卸载行为,确定桩土相互作用模型参数,从而建立能量桩双桩基础的沉降特性分析方法,并推广到能量桩群桩。通过与文献中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靠性。结合算例,利用该方法对在纯力学荷载、纯温度荷载以及热力耦合作用下的能量桩群桩基础沉降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力学荷载作用下,群桩位移比随着桩顶荷载水平的增大而减小;温度荷载作用下,群桩桩顶位移方向一致;热力耦合作用下,群桩的桩顶位移情况与具体的桩顶荷载水平和桩身温度增量有关。在桩顶荷载较小时升温,可能会出现单桩桩顶上抬而群桩桩顶下沉的情况。
    • 周芝林
    • 摘要: 挤密螺纹桩(以下简称螺纹桩)桩身螺纹结构的存在,改变了桩身与桩周土的力学作用方式,能有效增强螺纹桩复合地基承载能力及控制沉降的能力。掌握地面堆载引起的螺纹桩与桩周土的差异沉降和中性点位置可为其分析、设计及状态评估提供参考和依据。基于荷载传递法,建立螺纹桩复合地基单桩力学模型。依据桩侧土与螺纹下地基土处于3种不同的弹塑性变形阶段,分别推导轴力解析表达式并确定了中性点位置。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验证理论计算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二者轴力沿桩身分布曲线吻合较好,螺纹桩中性点深度比处于0.40~0.50之间,中性点位置误差低于12%。随着荷载的增加,误差逐渐减小,说明提出的轴力计算方法能较好应用于螺纹桩。桩长由4 m增加到8 m时,中性点深度比增加了20.54%。螺纹桩螺纹宽度在0.05~0.2 m,螺纹间距在0.15~0.6 m范围变化时,中性点位置变化幅度均不超过3.1%,表明螺纹宽度与螺纹间距对中性点位置影响较小。考虑复合地基中螺纹桩受桩侧负摩阻力影响的特点,分析模型满足了螺纹桩的受力特点,且计算过程简便。研究成果可为螺纹桩的设计计算与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 李镜培; 冯策; 李林
    • 摘要: 针对软黏土流变效应引起土体的体积压密,使其强度随时间逐渐提高,从而软黏土中的静压桩在桩周超孔隙水压力消散后承载力仍持续增长的问题,在考虑静压桩的沉桩效应和桩周土初始固结的基础上,采用双曲线型函数描述桩侧和桩端的荷载传递特性,结合荷载传递法推导承载条件下桩周土的应力状态.在此基础上,根据流变模型和桩周土体的受力状态,采用拟似超固结比的变化模拟桩周土体的流变行为,分析桩周土体长期流变过程中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提出软黏土中静压桩长期承载力的理论预测方法.通过现场静载荷试验对本文解答进行验证,研究软黏土中静压桩长期承载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土体参数对静压桩长期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软黏土中静压桩承载力的长期时效性主要来源于桩身下部侧摩阻力随桩周土流变的发展,承载力在流变初期增长迅速,随流变时间发展速率逐渐变缓,且流变系数和回弹系数越大的土层中承载力的增长较为显著.该计算方法可为上部结构拆除后旧桩的承载力确定及其再利用提供参考.
    • 何庆华; 于泽泉; 岳伟杰; 谭伟源; 李正凯
    • 摘要: 由于岩溶地质条件十分复杂,给桩基础的设计和施工带来很多隐患.不同的溶洞顶板厚度将会对基桩桩端极限承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岩溶地区嵌岩桩的极限承载力以及岩溶顶板安全厚度的问题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首先针对嵌岩桩承载机理提出一种嵌岩桩竖向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并运用至岩溶地区.针对岩溶区嵌岩桩"见洞就穿"的处理方法,分别对嵌岩桩贯穿溶洞和桩端置于顶板上的承载力进行理论分析,得出嵌岩桩贯穿溶洞对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入基岩后,桩身轴力急剧下降,且下降趋势基本呈线性,且使用荷载传递法分析贯穿溶洞的基桩承载力有较高精度.
    • 刘平; 张擎宇; 丁嘉毅
    • 摘要: 本文从离心模型试验成果、超长单桩静载试验成果、工程实践及其他学者研究成果中,论证了普通单桩存在有效桩长。详细解释了有效桩长的含义,并对有效桩长的计算模型、分析理论进行了详尽地描述。同时提出了在一定条件下,合理确定有效桩长就是合理设计桩长。
    • 王立兴; 吴文兵; 杨晓燕; 张云鹏; 王奎华
    • 摘要: 基于虚土桩模型,研究了桩端应力扩散效应对单桩沉降的影响。结合虚土桩模型和Boussinesq解,提出考虑桩端应力泡形扩散的应力泡形虚土桩模型来考虑桩端土对桩的支承作用;利用荷载传递法,对桩周土采用双折线模型,推导得到层状地基中考虑桩端应力泡性扩散的单桩沉降解析解;讨论了弹性极限位移、弹性抗剪切刚度系数、附加应力值等参数对单桩沉降的影响;结合工程实测数据,将该方法与现有理论解进行对比,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性。应力泡形虚土桩模型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较严格地给出桩端应力扩散边界,具有更广泛的工程应用价值。
    • 王立兴; 吴文兵; 杨晓燕; 张云鹏; 王奎华
    • 摘要: 基于虚土桩模型,研究了桩端应力扩散效应对单桩沉降的影响.结合虚土桩模型和Boussinesq解,提出考虑桩端应力泡形扩散的应力泡形虚土桩模型来考虑桩端土对桩的支承作用;利用荷载传递法,对桩周土采用双折线模型,推导得到层状地基中考虑桩端应力泡性扩散的单桩沉降解析解;讨论了弹性极限位移、弹性抗剪切刚度系数、附加应力值等参数对单桩沉降的影响;结合工程实测数据,将该方法与现有理论解进行对比,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性.应力泡形虚土桩模型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较严格地给出桩端应力扩散边界,具有更广泛的工程应用价值.
    • 李文勇; 张浩; 关宏信; 李文静
    • 摘要: 为研究预应力管桩单桩极限承载力,采用指数函数模型计算和分析预应力管桩桩周摩阻力-沉降关系、桩端阻力-沉降关系.以安慈高速预应力管桩单桩极限承载力为例,进行指数函数模型计算和静载试验,并对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指数函数模型的计算结果与静载试验的结果较为相近,该模型可以有效预测软土中预应力管桩单桩极限承载力,可为类似工程估算桩土沉降提供指导.
    • 雷皓程; 赵炼恒; 张鹏鹏; 龙秋亮
    • 摘要: 成层软土地基中,桩基础在竖向与水平荷载联合作用下桩身内力与位移的计算为一复杂非线性问题.同时获取单桩桩顶的各向位移对多向荷载下的群桩计算有重要意义.采用侧阻软化模型、端阻双曲线模型和p-y曲线模型分别描述桩侧土、桩端土的竖向与水平向荷载传递性状,利用挠曲线微分方程将荷载传递法与p-y曲线法结合,建立轴横向受荷桩的分析模型,通过有限差分法求解挠曲线方程以获得桩身内力与各向位移.工程实例分析表明,结合荷载传递法与p-y曲线法的轴横向受荷桩分析方法能准确计算桩身的P-Δ效应,并能同时准确地获得桩顶竖向位移与水平位移的大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