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美术考古

美术考古

美术考古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168篇,主要集中在绘画、世界各国艺术概况、艺术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397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文史哲、四川文物、新疆艺术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艺术学年会暨“跨界视野中的艺术理论”学术研讨会等;美术考古的相关文献由133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剑华、徐伟、范小平等。

美术考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7 占比:2.5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6397 占比:97.44%

总计:6565篇

美术考古—发文趋势图

美术考古

-研究学者

  • 黄剑华
  • 徐伟
  • 范小平
  • 廖旸
  •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编辑部
  • 叶康宁
  • 尚衍斌
  • 康家兴
  • 张建珍
  • 张朋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常青
    • 摘要: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藏传佛教美术考古在20世纪的发展与取得的成果。在西藏地区以外,现存最早的藏传佛教艺术制作于西夏国境内,对西夏藏传佛教艺术的调查与确认在20世纪取得了关键性进展。汉地蒙元时期藏传佛教遗迹主要保存在甘肃与杭州,学者们对它们作了初步探讨。西藏、内蒙古地区的寺院是藏传佛教建筑的主体部分,部分学者对之也做了初步调查与研究。西藏石窟与摩崖造像的发现,是20世纪藏传佛教考古的一项重要成果,填补了一项空白。另外,笔者对藏传佛教单体造像、绘画的研究以及不足之处也作了分析。最后,笔者论述了20世纪藏传佛教美术考古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该领域在21世纪的展望。
    • 胡宏涛
    • 摘要: “情境教育”这一理论成为独立学科架构只有短短数十年时间,但是它在全国已经成为许许多多学校炙热的教育理念和形式,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教育成效。“情境教育”理论强调,不同学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相应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沉浸式的进行学习,如此的方法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将外显的因素内化为内心感受,同时受到道德思想、审美趣味以及意志品质的陶冶提升综合素养。
    • 张浩
    • 摘要: 从古籍文献来看,早在西晋时期中国人就开始注意图像在美术研究叙述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图像与文本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由于图像运用存在着一些自身的弊端,因此导致了图像的运用在后期美术史研究中的衰退,进而美术史的研究就呈现出了重文轻图的失衡境况。直至20世纪西方学者基于图像学美术史研究兴起,图像的意义才重新被引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深入分析图像信息并使之与文献资料相互佐证又重新成为美术史研究的新方法。此后,以巫鸿为代表的美术考古与以方闻为代表的基于典型作品建立风格序列的研究方式也逐渐成为业界普遍认可的图文互证的研究方法。
    • 贡布多加; 索朗旺杰
    • 摘要: 熊文彬先生系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他长期从事西藏历史、艺术研究和教学工作,是西藏艺术研究领域执着的追梦人。作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其成果多次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在藏学界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先后出版《中世纪藏传佛教艺术——江孜白居寺壁画研究》《元代藏汉艺术交流》《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龙椅与法座:明代汉藏艺术交流史》《西藏通史·明代卷》《早期汉藏艺术》和《十二世达赖喇嘛传》等专著和译著,发表学术论文、译文百余篇。文章围绕熊文彬先生的学术经历,结合他在西藏艺术特别是西藏美术考古等领域所取得的骄人成就、学术影响及其学术观点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学术专访。
    • 韦昊昱
    • 摘要: 滕固极为重视美术考古与美术文物遗迹的考察保护工作,系统提出了“办、掘、保”相结合的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工作规划,通过文献与考古出土材料两者的结合,扩充了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思考视角、写作议题与讨论空间,为中国现代美术考古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体制性遗产。利用滕固日记、游记、艺术史论文、公文报告及其他相关民国报刊文献,对滕固的美术考古观念形成与实践活动加以梳理,可以揭示20世纪上半叶以滕固为代表的中国新派艺术学者力图推动民族文化转型、复兴民族艺术精神的治学努力与担当精神。
    • 刘祎恒; 吴京霓
    • 摘要: 美术考古学与其他考古学分支,如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等共同构成了完整系统的考古学,相比其他考古学分支,如近几十年一直备受关注的田野考古这种颇具趣味性的考古分支来讲,美术考古被划定成“小众”范畴,不被社会所熟悉,但美术考古的确是考古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衔接各考古学分支的层面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 李杰
    • 摘要: 科技美术考古学是一门多方法交叉学科,是新文科背景下的创新产物,其基本理论源于考古学、艺术学相关理论,并吸纳自然学科领域的方法,其核心艺术本体方法论的价值由于多学科的补充而得以充分彰显.作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新兴学科,其理论体系与独立方法论的构建是科技美术考古学学科成立的必需条件.
    •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编辑部
    • 摘要: 为促进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本刊办刊质量,《丝绸之路研究集刊》热忱欢迎学术界同行的支持。本刊由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任务是借同道之力,深入挖掘丝路历史、地理、民族、宗教、语言、文字、考古、艺术等问题的新材料,尤其关注与丝绸之路有关的美术考古、艺术考古等图像的相关研究,倡导"图像证史"的研究方法,试图透过历史文物,探索丝路上"人"的历史。
    • 摘要: 《中国美术研究:丝绸之路美术研究》与大家见面了。“美术考古研究”栏目中,陈履生的《油灯里的中国文化》,阐述了中国油灯的深厚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潘天波认为在功能——情景视角下,仰韶文化时期的彩绘“鹤鱼石斧图”,体现了史前人类在生死、权力、祭祀、家族等方面的初始民俗观念。
    • 李明凤
    • 摘要: 技术与艺术的关系自古以来备受关注,对立统一、相辅相成是普遍的观点。艺术是人们在客观的基础上经过主观的探索、提炼、裁剪和加工,来表达人类情感的一种形式;技术是经验、知识等积累的技巧,可以通过特定的方法来达到目标。要了解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就要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探究它们是如何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将从美术考古角度来分析“技”与“艺”的关系,更为具象的去阐述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