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固
滕固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78篇,主要集中在绘画、中国文学、艺术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0877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文学与艺术、文艺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艺术学年会暨“跨界视野中的艺术理论”学术研讨会等;滕固的相关文献由6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洪伟、戚蕊、韦昊昱等。
滕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0877篇
占比:99.87%
总计:60955篇
滕固
-研究学者
- 王洪伟
- 戚蕊
- 韦昊昱
- 孟姝芳
- 彭锋
- 徐习文
- 沈宁
- 沈宁1
- 胡新华
- Eduard Kogel1
- 乔琳钧
- 何文婷
- 侯文生
- 刘慧玲
- 吕泥璇
- 吴智江
- 吴衍发
- 吴键
- 姜丽雯
- 孔令伟
- 崔凯
- 崔卫
- 张学峰
- 张宇
- 张晴
- 张波
- 张瑞
- 张能泉
- 彭宏
- 彭林祥
- 易晓浪
- 曾永仁
- 朱志荣
- 李福君
- 杨孝鸿
- 杭春晓
- 柯凯艳
- 殷晓蕾
- 沈玉
- 王冬梅
- 王威力
- 王建英
- 王彩芬
- 王燕
- 王珂
- 王茜
- 石建邦
- 石磊
- 程正宇
- 程沁
-
-
殷晓蕾
-
-
摘要:
本文在译介喜龙仁《艺术评论家苏东坡》一文基础上,全面阐述了其对苏轼绘画理论乃至宋画的认识与理解,进而追踪探源,剖析喜龙仁此文的写作缘由、目的及对后学研究苏轼绘画创作的启示。而将此文与滕固德文版《艺术评论家苏东坡》一文比较,可进一步彰显喜龙仁在西方汉学界苏轼绘画理论研究领域的开创之功。
-
-
张学峰
-
-
摘要:
滕固的美术史研究,在中西会通与方法论自觉上有开拓之功。标榜唐宋,关注写实技巧与视觉自然的发展;其历史分期,是一种启蒙叙事。关注中国风格如何形成,体现出民族—国家的叙事逻辑。其风格学象征着梁启超史学革命与整理国故运动的某种复合;其现代性体现在语言结构、创造论、进步论、民族精神和国家理念的建构等方面。现代性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
-
-
韦昊昱
-
-
摘要:
滕固极为重视美术考古与美术文物遗迹的考察保护工作,系统提出了“办、掘、保”相结合的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工作规划,通过文献与考古出土材料两者的结合,扩充了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思考视角、写作议题与讨论空间,为中国现代美术考古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体制性遗产。利用滕固日记、游记、艺术史论文、公文报告及其他相关民国报刊文献,对滕固的美术考古观念形成与实践活动加以梳理,可以揭示20世纪上半叶以滕固为代表的中国新派艺术学者力图推动民族文化转型、复兴民族艺术精神的治学努力与担当精神。
-
-
吴键
-
-
摘要:
在《艺术与科学》一文中,其时留日求学已有小成的青年滕固,以"文化科学"的视角观照其时的"科玄论战",尝试阐明新兴的"艺术学"的知识学基础。"科玄论战"的核心论题之一,就是心理、特别是其中幽微难言的情感部分及其相关的美与艺术领域,能否成为或狭义或广义的"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在论争一方的唐钺看来,在"所与性"的基础上,是可以通过因果律来构建心理活动的联系,将之纳入狭义科学的研究范式之中的;而在另一方的梁启超看来,关于情感方面的事项运用理智则构成了僭越,因而是广义科学也无法含纳的。经由对日本与西方理论资源的汲取,滕固调和了"情感"作为艺术活动的能动组织力量与被动"直观"材料这两个面向,针对其时围绕着"艺术科学"所展开的国际前沿探讨,初步阐明了作为"科学的研究"的"艺术学"的知识论理路。
-
-
董卉川;
张宇
-
-
摘要:
滕固是新文学早期浪漫抒情派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其小说创作集中于1920年代.滕固对英国的唯美主义文学极为推崇,其小说表现出了象征主义、现代主义、浪漫主义杂糅的特质.主要描写个体破灭的欲望、暴露个体丑恶的灵魂、呈现颓废病态的人生,在倾泻的感性情绪中渗透着深刻的理性沉思,在浪漫抒情的过程中伴随着持续的人道主义关怀.在小说创作末期,则展现出了现实主义写作的倾向.
-
-
陈世强
-
-
摘要:
滕固1930年代于德国研修美术史学,在找寻散佚海外的圆明园历史图像中,发现奥尔末于1873年拍摄的长春园西洋楼影像.此为圆明园1860年初次劫难后的历史镜头,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由此于1933年出版专著《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在图像存史的同时,对长春园西洋楼的形制样式进行风格分析比较.
-
-
-
石建邦
-
-
摘要:
滕固(1901—1941),字若渠,上海宝山月浦人。在民国文化史上,滕固虽然英年早逝,但无疑是一位多面手,既是小说家,又是中国美术史的开拓者,撰写的《唐宋绘画史》至今仍被奉为经典之作;他又积极从政,是国民政府行政院参事,负责文化艺术方面的事务。综其一生,他在文学创作、文艺批评、美术史、艺术考古、文物古迹保护乃至学术译介等方面均有卓著的贡献。
-
-
孔令伟
-
-
摘要:
19世纪中后期西方学者的中国美术史、中国古代画论研究,长期以“不懂绘画的汉学家”“不懂汉语的艺术史家”和善于处理单个问题的日本学者为主体而展开.滕固的出现及其研究成果无疑为国际视野中的中国艺术史研究带来了新经验,更是为中国艺术史研究的现代转型树立了“标本”,为中国艺术史研究反哺西方学术提供了好的榜样.联系到贡布里希、巴克森德尔对中国古代画论的高度评价①,我们更可看出中国古代艺术史、艺术理论中所蕴含的巨大价值.
-
-
-
韦昊昱
- 《第十二届全国艺术学年会暨“跨界视野中的艺术理论”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滕固(1901-1941)是民国时代中国文化史、艺术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之一,目前学界的滕固研究仍然呈现出"脸谱化"、"碎片化"的倾向,基本忽视了对其青年成长求学经历和个人文艺思想转变过程的考察.1918年18岁的滕固曾加入江苏吴江县同里镇的地方文学团体同南社,与当地其他青年文人多有艺文唱和交流,受到了同期同南社、南社等江浙文人组织"保存国粹,昌明国学"主张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他此后在面对中西文化交融碰撞时,所作出的某些人生价值抉择和学术发展走向,有助于在看待后期滕固于文学创作、艺术史与考古学研究中,面对西学方法论时所持的视角和态度上,能有全新的体认.本文在笔者前期既有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梳理考察了滕固的青年艺文活动史实,并逐步寻绎人物思想表层叙述背后的欲语还休与言出心曲,呈现出一个其在艺术史家形象之外的多元面貌,最终希望能够为扩充和推进目前学界对民国艺术史学理论研究的内容与意义,提供一个具体实证的人物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