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结构化理论

结构化理论

结构化理论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56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经济计划与管理、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2293664篇;相关期刊136种,包括现代哲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第六届学术年会、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社会政策研究”分论坛、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等;结构化理论的相关文献由208位作者贡献,包括乔丽英、于洪彦、刘金星等。

结构化理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8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293664 占比:99.99%

总计:2293818篇

结构化理论—发文趋势图

结构化理论

-研究学者

  • 乔丽英
  • 于洪彦
  • 刘金星
  • 张学艳
  • 金小红
  • 兰垂洪
  • 姚上海
  • 孟庆国
  • 宋宁而
  • 宋枫卓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温欣; 王晓恬
    • 摘要: 从大学生“社恐”的现实问题出发,运用田野观察和网络民族志的方法,基于吉登斯结构化理论视角分析该现象的社会根源、系统特征与行动者因素。大学生“社恐”现象具有身份符号的工具性、行为的表演性和系统的脱嵌性等群体性特征。“加速社会”下科技发展、社会变迁和生活步调的加速是大学生“社恐”问题的社会根源;制度的个体化所带来的人际关系的离心化和社会交往的消费化是其系统特征;个体层面,大学生“社恐”是一种安全感缺失的焦虑应对方式和社会信任不足时自我低欲望的表现。大学生“社恐”现象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异化,面对大学生“社恐”问题,需要从社会结构、社会系统与大学生群体自身入手,构建包容性社会结构,建立健康有序的社会交往系统,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推动其积极参与社会交往,回应数字化社会大学生的主体性诉求。
    • 郭经芳
    • 摘要: “要素”和“要素间的联系”是结构化理论的具体呈现方式。在结构化理论与教学的关联方面,教学的结构化即是将“要素”和“要素间的联系”作为剖析文本纹理的切入点,通过梳理“要素”对文本主旨、情感、理论的推进脉络实现对文本的结构化解读。因此“文眼”概念在文本中的作用似乎变得顺理成章。“文眼”是对文本进行结构化解读时必须掌握的关键要素,是把握文本主旨、艺术特色和情感意蕴的肯綮。
    • 贾玉娇; 范家绪
    • 摘要: 当前学界对中国空巢老人“孤独死”现象的研究尚处初步,且多为描述性分析,缺乏有说服力的理论分析框架。以结构化理论为视角,构建“个体行动—社会结构—结构二重性”的分析框架,以此来探析中国空巢老人“孤独死”现象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空巢老人“孤独死”现象的产生是个体行动(空巢老人行动的例行化和区域化)、社会结构(资源的丧失和规则的缺失)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为此,空巢老人“孤独死”现象的治理,需要从个体行动、社会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层面切入。
    • 祁宁宁; 胡红杏
    • 摘要: 结构化教学以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品德结构为中心,是依赖结构化意识、思路和方法,促使学生思维结构层次不断提升,思维能力有效发展的教学。科学课堂开展结构化教学的价值在于培育学科思想观念、发展学科能力以及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基于社会结构化理论建构新型的"结构化"课堂教学模式,需重构"以学习者为中心"课堂教学结构,包括师生能动者的能动性体现、教学资源的优化和整合以及教学规则的重塑等方面。
    • 袁景蒂
    • 摘要: 高校科研人才评价关系到国家科研创新与科技发展。理论上,高校科研人才评价具有工具理性与对话理性的双重内涵,且对话理性作为高校科研人才评价的基础,应先于工具理性。现实中,高校科研人才评价存在工具理性僭越、对话理性式微的结构化矛盾。究其根源在于:时空抽离下的系统整合加剧工具理性膨胀,行为惯例导致被评价者话语意识缺失,基于“绩效”逻辑的评价结构巩固基于工具理性的评价者中心、外部评价为主、以评为中心的结构性原则。重构高校科研人才评价机制需建构基于对话、协商的评价理解范式,促进多元评价主体权利再分配,推动评价规范再生产。
    • 姜华; 张涛甫
    • 摘要: 何种“危机”,诱因何在近年来,关于新闻业危机的探讨比较常见。既有研究中,传媒经济、传播技术与职业理念,成为探讨新闻业危机与未来的三要素。这些研究有两个方面的缺失:第一,缺乏深远的历史视阈,不能对新闻业的危机给予全面考察;第二,对新闻业危机缺少结构化理论的视野。由于这些缺失,既有研究描述了新闻业危机的表象,却未能揭开造成当下新闻业困局的深层原因。本文从历史的视角,以结构化理论为分析框架,探讨造成传统新闻业危机的内在动因。
    • 杨方泽; 李庆林
    • 摘要: 数字时代,智能算法成为重点话题。在算法技术造就“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媒介传播过程中,内容提供者和受众两构件之间形成了相互建构的二元关系,改变了传统低效的线性传播模式,促进了数字时代注意力市场的结构化。但注意力市场建构只是表面,更需要反思的是注意力市场结构化后,社会经济、技术、政治与文化等方面产生的深层次变化。因此,在“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媒介传播过程中建构注意力市场,需要秉持技术中性论,才能找到新的路径。
    • 许悦; 陈卫平
    • 摘要: 本文依托嵌入性理论和结构化理论,构建资本下乡嵌入本地农村社区的系统性框架,从预嵌入、嵌入行为和嵌入结果三个环节对资本下乡本地嵌入的机制与效应展开分析。在案例研究的过程中,本文重点关注创业者的能动性及村企双方的直接互动过程,结果发现:(1)预嵌入因素(包括创业者资本和村企共识基础)有助于促进资本下乡的本地嵌入,而这一因素在以往研究中一直被忽视;(2)在嵌入过程中,下乡资本会通过文化嵌入(包括了解并遵从本地文化规则和变革并创新本地文化活动)、关系嵌入(包括采取曲尽人情的矛盾处理方式和构建本地社交关系)、结构嵌入(包括使用嵌入式人员和提供非契约贡献)三个维度实现本地嵌入;(3)本地嵌入不仅有助于下乡资本获取本地资源、创业者获得归属感,还会为本地农村社区创造共享价值。
    • 李智; 杨英法
    • 摘要: 城镇建设定位中的趋同问题在于缺少与农村产业的融合,实现传统农村产业融入城镇化进程是破解城镇建设趋同病的有效路径。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为验证农村产业与城镇建设融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提供了新的思路,结合农村产业与城镇场域之间的结构二重性逻辑,发现农村产业与城镇建设融合中存在城镇发展自身的公共性、现代性与经济技术理性,与农村产业中所内含的个性、传统性与小农理性,存在着内生结构性困境与约束。因此,从场域交融、系统整合与变迁以及摆脱制约的实践性三个维度,建构农村产业与城镇建设相融合的动力逻辑,为农村产业振业与城镇化建设有效衔接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与逻辑内涵。
    • 安涛; 梁志远
    • 摘要: 当前,学术界对信息技术能否真正提升教育效果存在争议。已有研究大多基于实证进行判断,尚缺乏学理上的解释与阐述。实际上,教育与信息技术是两种不同的存在,具有不同的实践逻辑。基于帕森斯的单位行动模型与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建构的“结构—过程”分析视角,对教师教学行动的分析发现,教育实践与信息技术应用之间存在目的、手段、理念、条件和过程等五方面的逻辑冲突:教育实践旨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信息技术应用则追求对认识对象的信息化处理;教育实践以身体在场的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信息技术应用则依靠硬件与软件,通过虚拟分身发挥作用;教育实践体现着工业文明的“以教为主”的理念,封闭的教室是其开展的条件,而信息技术内嵌着自由、开放与共享的信息文明理念,以开放的网络环境为运行条件;教育实践过程因教师行动的差异充满个性化,而信息技术应用则体现了建立在既定物理规律和数理逻辑上的形式化。教育实践与信息技术应用之间存在的逻辑冲突,导致了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低效。调适这些逻辑冲突,需要抓住学生发展这个逻辑契合点,以学生的生命充盈为鹄的,变革教育理念,丰富教学组织形式,践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促进技术的人性化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