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646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欧洲哲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36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5513篇;相关期刊396种,包括现代哲学、哲学分析、求是学刊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决策论坛——企业精细化管理与决策研究学术研讨会、“思想的旅行:从文本到图像,从图像到文本”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批判理论的相关文献由680位作者贡献,包括傅守祥、李乾坤、刘光斌等。

批判理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36 占比:10.33%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5513 占比:89.51%

总计:6159篇

批判理论—发文趋势图

批判理论

-研究学者

  • 傅守祥
  • 李乾坤
  • 刘光斌
  • 单世联
  • 周来顺
  • 李晓培
  • 汪行福
  • 仰海峰
  • 冯建军
  • 刘利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晓丽
    • 摘要: 法兰克福学派是国外研究大众文化的重要学派之一,它以敏锐的目光对大众文化展开了理论批判。本文总结了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批判的理论来源,阐释了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要义,即大众文化的商品性批判、齐一性批判、欺骗性批判与操纵性批判。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理论贡献,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积极方面,但它也存在着局限性。因此,必须进一步认识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从而得出对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积极启示。
    • 杜宛玥; 郭丽双
    • 摘要: 近年来,资本主义议题在批判理论中几经消失与再现,反映了人们在现实生存境遇中与时代阵痛的被迫交锋,以及在理论上对批判理论内在使命的主动呼吁。美国著名批判理论家南茜·弗雷泽在反思当代批判理论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全面诊断。弗雷泽通过解蔽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的隐秘共生,勾勒出关于资本主义的地形-制度模型,回答了资本主义何以可能的问题。通过考察资本主义各阶段的运作样态,指认资本主义在多重本体论取向的历史博弈中完成着制度转型,回答了资本主义何以生成的问题。通过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层次弊端、重塑社会主义的解放愿景,回答了资本主义何以跨越的问题。弗雷泽的理论对于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深化资本主义批判和社会主义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一理论也不可避免地在扩大化的口号下呈现出相对狭隘的不足。
    • 张秀琴
    • 摘要: 21世纪以来,德国学界对《资本论》价值理论的研究独树一帜、成果斐然,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新文献派”“新阅读派”“新批判派”这三个重要思潮,新文献派侧重以文献学视角介入对马克思价值理论形成史和发展史的具体把握之中,对MEGA2首度公开的诸多新文献(特别是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工作相关的手稿、笔记和书信等)展开了深入且富有创造性的解读;新阅读派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传统,以货币逻辑来统摄价值运动的辩证法,并在此基础上深化了对马克思价值形式批判的认识;新批判派则在批判前两者过分强调抽象的形式逻辑(或者说体系逻辑)的过程中,阐明了应当将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特别是《资本论》中的价值理论)纳入具体历史语境和社会现实中进行考察,提出了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核心是价值批判。
    • 夏宁满
    • 摘要: 库恩的范式理论认为研究范式是形成常规科学的要素,是学术共同体必须遵守的理论体系,任何一门学科成为科学之前都要经过新旧范式之间的竞争和调整并逐渐走向成熟。受库恩范式理论启发,社会学家Guba&Lincoln依据学术共同体对某一研究领域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不同回答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范式划分为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四种研究范式。上述理论既为研究范式的解构提供了有力的分析依据,又为透视研究范式的重构提供了颇具说服力的分析框架。通过对四十年来教育语言学研究的考察,认为教育语言学在经历从前范式科学(与应用语言学竞争而建立起范式)到常规科学(既有范式发生动摇)再到新常规科学的连续变化过程中,其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赖以运作的理论体系均呈现出一系列明显的、质的区别性特征。据此,教育语言学研究可以相应地解构为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等四种研究范式。而从重构的观点看,单一的研究范式已经无法涵盖教育语言学的全部属性和知识全貌,因而从单一研究范式向多元研究范式过渡将成为未来教育语言学研究发展的主要趋势;另外,多元化的研究范式只有主动融入我国特有的语言文化背景,因地制宜,才能促进其自我成长,进而实现本土化。
    • 荆蕙兰; 贾颖
    • 摘要: 霍克海默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批判精神,从商品性、支配性、欺骗性、单一性等方面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工业,实现了由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到文化批判的飞跃。霍克海默文化批判理论在实践和理论上有着多方面的思想建树和局限性,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研究和剖析霍克海默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对于反思我国文化建设和推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黄天云
    • 摘要: “双减”政策落地,剑指之处,首当其冲的,便是当下社会越来越严重的“教育焦虑”。德国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在其新作《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阐述了这样的观点: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新的异化越来越多地充斥在我们的周围。罗萨对新异化的定义是:人们自愿地做某些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 李菡婷; 韩振江
    • 摘要: 作为当代德国新批判理论家的哈特穆特·罗萨,他以一种独特的时间视角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系统诊断,发现“社会加速”是现代性的核心,也是现代“新异化”社会的病态根源。他认为在空间和时间都被异化的前提下,人的行动、体验和关系也都发生了高度异化,人与世界的存在关系也就异化了。那么如何克服“新异化”?他探索了一种“共鸣”理论,以求“美好生活”替代新异化社会。因此,从“加速”“异化”到“共鸣”是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的核心逻辑,这一逻辑不仅是他对全球化时代的深度剖析,更是疫情时期世界的美好生活建设的可能性之一。
    • 刘利霞
    • 摘要: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批判理论家,费拉拉认为哈贝马斯版本的有效性概念无法充分契合当下的现代性,他试图构建一种与本真性内在相关的有效性概念,这种本真性的有效性有助于促进当下多元事实与普遍主义的真正和解,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现代性计划,同时也推进社会批判理论的更新。但这一方案仍然遭遇了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问题。
    • 吴子欣; 舒翔; 何嫄(译)
    • 摘要: 近期本尼特与杜弗勒芒特尔关于资本主义当代性的分析,体现了对弗朗索瓦·于连关于“生于布置(disposition)的潜能”与“默化”观念的改写,其中“中国”作为一种哲学研究工具,包含丰富的、尚未被充分发掘的系谱,该系谱将在一个新的地理政治学语境中重新构造批判理论。从思想史与文本语文学的角度来看,早期批判理论与“中国”发生碰撞有一个关键时刻,在这一时刻,瓦尔特·本雅明将“无为”(non-action)转化成一种思想的复合体,以充分思考不受恩于存在(Being)的种种可能性。
    • 陈晓; 潘科
    • 摘要: 埃里克·赖特在传统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和阶级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代西方平等主义和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建构出了以阶级利益和道德规范相结合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并据此指出不平等和不民主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最大的不正义,将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从经济领域扩展到道德领域。赖特的批判理论一方面坚持了马克思从阶级剥削角度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基础,另一方面规避了新自由主义和新左派无法从资本主义内部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困境。但是,赖特的批判理论也存在过于理想化以及具有修正主义、改良主义倾向的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