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2549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儿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61篇、会议论文43篇、专利文献449824篇;相关期刊770种,包括疾病监测、首都公共卫生、上海预防医学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21世纪第五届全国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2014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十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细菌性痢疾的相关文献由439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秋云、等、张开瑞等。

细菌性痢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61 占比:0.52%

会议论文>

论文:4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49824 占比:99.47%

总计:452228篇

细菌性痢疾—发文趋势图

细菌性痢疾

-研究学者

  • 张秋云
  • 张开瑞
  • 不公告发明人
  • 张静
  • 贾蕾
  • 孙培源
  • 王全意
  • 谢培德
  • 王建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许阳婷
    • 摘要: 目的分析南京市1951-2019年细菌性痢疾流行变化特征,为细菌性痢疾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移动平均、joinpoint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对南京市1951-2019年细菌性痢疾年发病率时间变化进行分析。结果细菌性痢疾发病率在南京市整体呈下降趋势,5年移动平均曲线呈现先台阶式后滑道样线形下降。joinpoint分析显示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5.60,细菌性痢疾流行过程中有3个转折点,分别在1965年从升到降、1968年由降到略升和1984年下降。Morlet小波法时频分析小波系数实部和模方显示12和31为2个中心尺度,呈现的周期为20年和38年。小波方差显示有2个主周期,第一主周期在31尺度。从细菌性痢疾的周期、趋势分析结果看,目前南京市进入细菌性痢疾高发周期中。结论依据细菌性痢疾的变化特征,当前应该加强对细菌性痢疾的监测,及时做好疫情处置。
    • 夏炎
    • 摘要: 夏季到来,凉拌菜成各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式,但应注意食品安全问题,特别是要当心志贺菌食物中毒。志贺菌是人类细菌性痢疾最常见的病原菌,又叫痢疾杆菌。志贺菌在人体外的生活力弱,光照30分钟即可被杀死,60°C加热10~30分钟便会死亡。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良好,最适宜的温度为37°C,在蔬菜、瓜果、腌菜中能生存1~2周。熟食被志贺菌污染后,若长期存放在较高温度下,就会大量繁殖,食用后便会引起志贺菌中毒。凉拌菜是最容易被志贺菌污染的食品。
    • 窦海荣
    • 摘要: 一、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感染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1.临床特点潜伏期和传染期:菌痢潜伏期短,一般1~2天,短者数小时,长者可达1周。病人在潜伏期末即可排出病原体,临床症状期传染性强。2.症状和体征菌痢起病急,畏寒高热。消化道症状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便后仍有里急后重的感觉,有左下腹压痛伴肠鸣音次数增多和肠鸣音响亮,每天排便10~20次以上,大便常呈黏液脓血便。大多数病人1~2周病愈。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病程超2个月以上会转为慢性菌痢。
    • 窦海荣
    • 摘要: 一、肠道传染病的传播肠道传染病是由多种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常见的包括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手足口病及其他感染性腹泻等。夏季是肠道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高峰季节,这些疾.病发病急、传播快、传染性强、危害性大。
    • 田祎; 黄瑛; 陈艳伟; 吕冰; 张新; 曲梅; 贾蕾; 王全意
    • 摘要: 目的分析2016-2019年北京市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细菌性痢疾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病例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选择2016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北京市细菌性痢疾的发病资料,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组间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2016-2019年北京市细菌性痢疾临床诊断病例数和发病率均逐年下降。20~39岁组为病例数最多年龄段,共10994例,占37.95%,每年的7和8月为发病高峰,病例数高发区域均呈环形带分布,每年城区发病率均高于郊区(χ_(2016)^(2)=152.600,χ_(2017)^(2)=49.658,χ_(2018)^(2)=191.441,χ_(2019)^(2)=387.587,P均<0.001)。结论北京市细菌性痢疾呈男性、学龄前儿童发病率高的特点,7和8月为发病高峰,病例数高发区域均呈环形带分布,应在高峰期针对重点人群和地区开展宣传教育。
    • 韩捷思
    • 摘要: 肠道传染病是经口-粪途径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包括霍乱、痢疾、病毒性肝炎(戊肝、甲肝)、伤寒、副伤寒及脊髓灰质炎等,具有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易导致疫情爆发,且伴有较高的死亡风险,以亚、非、拉等地区尤为突出,是全球重点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对甲乙类法定肠道传染病的防控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现本文对其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阐述,旨在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 莫毅; 陈骏籍; 莫兆军
    • 摘要: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一种常见的由志贺菌属引起的多发性消化道传染病。全球每年志贺菌导致的发病人数估计为1.65亿,约16万病例死亡[1]。尽管近30年来细菌性痢疾病死率显著下降,但是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在贫穷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仍对儿童造成严重的疾病负担。儿童频繁发生感染性腹泻容易导致发育迟缓和营养不良,影响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增加了肺炎和麻疹等其他传染病等感染死亡的可能性[2]。抗生素的滥用以及人口国际流动使得耐药/多耐药菌群在全球传播,开发有效的痢疾疫苗成为公共卫生重点。痢疾疫苗的研究虽取得了不少进展,但至今仍未有大规模上市使用的痢疾疫苗。本文对痢疾的流行特征、疫苗研发和临床试验结果等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为下一阶段痢疾疫苗的开发和临床试验设计提供参考。
    • 黄先菊; 董悦; 王晶; 李竣; 杨光忠; 石召华
    • 摘要: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筛选香连片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TCMSP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查找筛选其活性成分的对应靶点.收集有关细菌性痢疾相关疾病的靶点,映射至香连片活性成分靶点基因,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及共同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将共同靶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从香连片中筛选出42个活性成分,19个与细菌性痢疾相关疾病的作用靶点;GO功能富集筛选得到生物学过程相关条目12条、分子功能相关条目5条及细胞组分相关条目6条;KEGG通路富集筛选得到8条相关通路,涉及钙信号通路、癌症通路、跨膜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通路等.这表明香连片可能通过钙信号通路、癌症通路、跨膜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等,对细胞增殖、凋亡、炎症反应等过程产生影响从而拥有抗细菌性痢疾相关疾病功能,此外预测中表明其作用还涉及多条癌症通路,可为其预防癌症研究提供一定依据.
    • 王燕; 孙成栋; 白爱华
    • 摘要: 目的 探讨医院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017年4月至2019年10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就诊的细菌性痢疾患者纳入痢疾组,调查分析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特征,同时选取该院同期健康体检者172例纳入对照组,分析细菌性痢疾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对研究结果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172例细菌性痢疾患者中,男91例,女81例,50.58%的患者发病年龄19~40岁,68.02%的患者发病于7―9月,福氏志贺菌占62.21%,50.00%的患者发病第1天就诊,100%的患者出现腹泻、大便性状改变,95.35%的患者出现腹痛,76.16%的患者出现发热;痢疾组常食用生冷食品、常食用海产品、发病前1周接触腹泻病例、无独立卫生间、常在外就餐、常食用剩饭菜、仅水冲洗手、居住环境潮湿、长期处于人口流动量大的场所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常饭前洗手、常便后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经常晒太阳人群占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常食用生冷食品(OR=3.971)、常食用海产品(OR=2.176)、发病前1周接触腹泻病例(OR=3.666)、常在外就餐(OR=3.218)、常食用剩饭菜(OR=5.046)、居住环境潮湿(OR=3.454)、长期处于人口流动量大的场所(OR=4.247)均为细菌性痢疾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均P<0.05),常饭前洗手(OR=0.312)、常便后洗手(OR=0.475)、用肥皂(OR=0.254)或洗手液(OR=0.371)洗手、经常晒太阳(OR=0.469)均为细菌性痢疾发生的相关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 细菌性痢疾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高发年龄为19~40岁,多发生于7―9月,常食用生冷食品、常食用海产品、发病前1周接触腹泻病例、常在外就餐、常食用剩饭菜、居住环境潮湿、长期处于人口流动量大的场所均为细菌性痢疾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常饭前洗手、常便后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经常晒太阳均为细菌性痢疾发生的相关保护因素.
    • 罗蓉; 解丽洁; 沈嵩喻
    • 摘要: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联合血常规诊断小儿细菌性痢疾的价值.方法:以50例细菌性痢疾患儿为对象,以5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检测两组CRP、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分析其与细菌性痢疾的关系.结果:观察组CRP、WBC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高于对照组.CRP、WBC、中性粒细胞计数、联合检测诊断小儿细菌性痢疾的AUC分别为0.896、0.812、0.889、0.950;联合检测诊断小儿细菌性痢疾效能高于CRP、WBC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单独检测(P<0.05).结论:CRP、WBC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在小儿细菌性痢疾的早期诊断中效能较好,可作为临床辅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