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1世纪第五届全国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
21世纪第五届全国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

21世纪第五届全国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江苏扬州
  • 出版时间: 2016-05-14

主办单位: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会议文集:21世纪第五届全国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CRISPR系统的在分型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CRISPR参与的免疫过程主要包括3个阶段:适应、表达和干扰,目前CRISPR-cas系统根据结合的cas蛋白以及crRNA的加工不同被大致分为3种类型(I、II、III型),每一种类型下面又有更细的分类,利用CRISPR位点进行细菌分型的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一些细菌中,例如结核分枝杆菌、沙门菌等。将CRISPR间隔区序列应用到间隔区寡核苷酸分型法中,对于结核分枝杆菌的分型应用开启了CRISPR分型的先河,让人们认识到CRISPR在区分一些基因序列同源性较高的细菌方面有比较好的效果。后面针对不同的细菌,研究人员都进行了尝试,包括鼠疫杆菌、植物源解淀粉欧文氏菌[2引等。直到2012年在沙门菌上面的应用,法国科学家建立了一个国际性的开放数据库,供全世界研究者进行数据分享和交流,使得该方法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研究的深入,CRISPR与其他分型方法的结合运用日益成为热点,包括MLST、MVLST、PFGE、RFLP、VNTR等。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CRISPR与其他分型方法结合使用对细菌的更进一步区分有很好的分辨力,特别是针对某个血清型或者某个PFGE型的时候。
  • 摘要:本文从生物信息学角度、新基因功能获得与缺失、与新基因编码产物互作蛋白的分析等方面综述了适用于病原菌新基因功能研究的策略,为基因分子生物学等相关领域提供参考.此外,本文还结合常规的新基因研究方法,将芯片技术,2D-DIGE技术渗透入病原菌新基因研究策略中,使研究者能更快捷准确的找出新基因功能研究的切入点,进而制定切实可行的新基因功能的研究方案,文章指出谷胱甘肽S转移酶pull-down(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ull-down,GST pull-down)技术利用GST对谷胱甘肽的亲和作用,从蛋白混合液中分离出相互作用蛋白,是进行体外研究蛋白相互作用的有效方法。另一种蛋白相互作用常用的研究方法是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免疫共沉淀是以抗体和抗原之间的专一性作用为基础来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经典方法,也是确定两种蛋白质在完整细胞内生理性相互作用的有效方法[29]。当细胞在非变性条件下被裂解时,完整细胞内存在的许多蛋白质与蛋白质问的相互作用被保留了下来。
  • 摘要:本文就国内外啮齿动物中关于巴尔通体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作出综述分析,研究表明,同一种巴尔通体种可以将不同的啮齿动物作为其贮存宿主,具有宿主多样性特征;同时同种啮齿动物可感染不同的巴尔通体种,而且同一种啮齿动物体内也可同时感染两种巴尔通体。不论国内外,巴尔通体菌具有其显著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地区巴尔通体的优势菌种也有所不同,而且还具有其特异性和潜在的新种。不同地域的啮齿动物也具有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作为巴尔通体的主要贮存宿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巴尔通体的遗传多样性。
  • 摘要:目的:利用温控表达调节系统稳定表达噬菌体PhiX174裂解基因E制备肠炎沙门菌C50041△spiC△crp减毒株菌影.rn 方法:将温控表达质粒pBBR1MCS2-E电转化至C50041△spiC△crp,42℃诱导基因E表达制备菌影,通过测定OD600nm值和活菌计数绘制生长曲线及裂解曲线,计算裂解效率;比较不同诱导浓度之间裂解效率的差异;电镜观察所制备的菌影形态;并对菌影的核酸装载能力和安全性进行初步验证.rn 结果:成功制备了肠炎沙门菌C50041△spiC△crp减毒株菌影,诱导起始OD600nm值在0.4~0.6时,裂解效率达99.99%,电镜观察菌影结构完整、跨膜孔道清晰,具有核酸装载能力和良好的安全性.rn 结论:肠炎沙门菌C50041△spiC△crp减毒株菌影的制备,为其作为疫苗和疫苗载体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摘要:目的:通过构建2型猪链球菌(SS2)细胞分裂调控蛋白divIVA基因突变株△divIVA,研究该基因在调控细胞分裂及SS2致病性中的作用.rn 方法:构建中间携有壮观霉素(Spc)抗性,两端为divIVA基因同源臂的敲除质粒pUC18:divIVA,将pUC18:divIVA电转入SS2感受态细胞中,利用细菌同源重组获得△divIVA突变株;比较SS2与△divIVA基本生物学特征、细胞体外实验和小鼠体内毒力实验差异,分析divIVA基因功能及作用.rn 结果:经组合PCR和组合酶切验证成功构建敲除质粒pUC18:divIVA,经PCR及测序分析成功构建△divIVA.比较SS2与△divIVA生物学特征发现,△divIVA生长速率减慢,菌落直径变小;通过显微观察发现,△divIVA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细胞荚膜变薄,细胞分裂畸形,隔膜形成异常,细胞聚集形成团块等;体外细胞实验表明,△divIVA对Hep-2细胞的黏附能力增强,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抗吞噬能力减弱,对人中性粒细胞(PMNs)的抗吞噬能力减弱;动物感染实验表明,△divIVA菌株对小鼠无致病性.rn 结论:以上结果表明divIVA基因对SS2细胞分裂及致病性调控具有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总结和分析河南省人间狂犬病流行特征,探讨防控策略.rn 方法:收集并整理河南省1951-2015年人间狂犬病疫情相关资料,对2007-2015年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用SPSS17.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河南省人间狂犬病上世纪80年代曾严重流行、90年代得到有效控制.本世纪初以来疫情上升明显,近10年又有下降趋势.病例以农村地区居民为主,男多于女,多为35-65岁组及15岁以下组人群.7-9月份是发病高峰期.豫东和豫南是人间狂犬病病例较为集中区域.病例平均潜伏期为60天,平均病程为3天.病例暴露后约45.9%未作任何伤口处理,76.5%未曾接种疫苗,伤口肉眼可见出血的占93.6%,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注射率仅为0.64%.传染源98.7%是犬只,其中非栓养犬占82.1%以上.犬只狂犬病毒感染率为0.63%-6.00%.农村地区犬只免疫率为0.64%,人犬比值平均为6.50.rn 结论:河南省是狂犬病流行地区,应开展以农村地区为重点的综合防控.
  • 摘要:目的:了解福建省HIV/AIDS感染者中合并HBV和HC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HIV合并HBV和HCV感染的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rn 方法:随机抽取福建省HIV抗体阳性人群送检血样共2028份,用ELISA法进行抗HBV表面抗原(HBsAg)和抗HCV抗体检,用BD公司的TrisTEST CD3+FITC/CD4+PE/CD45+PerCP三色荧光试剂盒进行CD4+T淋巴细胞检测.收集流行病学相关信息,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n 结果:2028例HIV/AIDS感染者中HIV/HBV、HIV/HCV和HIV/HBV/HCV的共感染率分别为16.22%(329/2028)、3.70%(75/2028)和0.79%(16/202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男性(OR=1.912,95%C:1.371~2.667)、重点人群(OR=0.746,95%CI:0.570~0.976)、羁押人群(OR=0.486,95%CI:0.259~0.909)是HIV/HBV共感染的影响因素;(2)男性(OR=2.227,95%CI:1.096~4.525)、少数民族(OR=5.04,95%CI:1.696~14.98)、初中及以下(OR=2.320,95%CI:1.071~5.025)、注射吸毒(OR=38.46,95%CI:11.46~129.11)、羁押人群(0R=5.687,95%CI:2.440~13.25)是HIV/HCV共感染的危险因素.未治疗组中,HIV/HBV和HIV/HCV复共感染组CD4+T淋巴细胞中位数均低于HIV单纯感染组,其中HIV/HBV共感染组与HIV单纯感染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治疗组中,HIV/HBV和HIV/HCV共感染组CD4+T淋巴细胞中位数均高于HIV单纯感染组,其中HIV/HCV共感染组与HIV单纯感染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rn 结论:福建省HIV/AIDS感染者中合并HBV和HCV感染情况仍较常见,尤其是HIV/HBV共感染率比较高,因此,应对HIV感染人群常规进行肝炎病毒筛查,在选择抗病毒治疗时机和方案时要综合考虑到两者共感染的情况.
  • 摘要:目的:调查宁夏鼠形动物体内巴尔通体的携带及自然感染情况,为宁夏鼠传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rn 方法:选择不同地区和生境,采用鼠夹法捕获鼠类,进行分类鉴定,解剖鼠类,无菌采集肝脾组织,进行巴尔通体的枸橼酸合酶基因(gl tA)379bp片段扩增和菌体培养.rn 结果:从银川市、平罗、灵武、西吉、原州、泾原县共捕获鼠类233只19种,其中11种自然感染巴尔通体,分离出巴尔通体63株,鼠类感染巴士通体的阳性率为26.92%.其中野栖鼠类:阿拉善黄鼠自然感染率为45.45%,朝鲜姬鼠感染率为41.67%,黑线姬鼠感染率为35.56%,子午沙鼠感染率为34.62%,三趾跳鼠感染率为30%,长尾仓鼠感染率为25%,长爪沙鼠感染率为20%,洮州绒平感染率为13.64%,五趾跳鼠感染率为11.11%.但家栖鼠类:小家鼠自然感染率均为零.rn 结论:首次在宁夏鼠形动物中检出巴尔通体,野栖鼠类自然感染率较高.人群存在与外环境的鼠类接触感染发病的风险.
  • 摘要:目的:采用SARIMA模型对福建省菌痢发病进行预测和评价,为趋势研判提供可靠的定量数据基础.rn 方法:回顾性评价利用Eviews5.0软件基于SARIMA模型对福建省2013年9-12月菌痢的定量预测结果,再对2004年1月-2016年3月菌痢月发病数分析和修正模型,然后预测2016年4-12月发病数.rn 结果:福建省2013年9-12月菌痢预测数据和实际数据相对误差平均值为-12.52%,预测准确度高.2004年1月-2016年3月福建省菌痢月发病序列呈下降态势和周期性波动.对原序列取自然对数、1次1阶非季节差分和1次12阶季节差分后序列得到平稳化,SARIMA(0,1,1)(1,1,1)12、SARIMA(1,1,0)(1,1,1)12、SARIMA(1,1,1)(1,1,0)12、SARIMA(1,1,2)(1,1,0)12参数有统计学意义,残差为白噪声,其中SARIMA(0,1,1)(1,1,1)12拟合优度较好,表达式为:(1-L)(1-0.92L12)log(yt)=(1-0.67L)(1-0.89L12)εt.2004年1月-2016年3月菌痢发病数静态预测值和实际值吻合较好,RMSE为26.89,MAE为15.54,MAPE为14.10,希尔不等系数(Hheil Inequality Coefficient)为0.09.2016年4-12月菌痢动态预测S.E较小,精度较高.rn 结论:SARIMA模型可对福建省菌痢发病数进行较准确的短期预测,为趋势研判提供可靠的定量数据基础.
  • 摘要:目的:利用拟合ARIMA模型对深圳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病趋势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和预测,为制定HFRS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深圳市2005年~2015年HFRS季度发病资料,通过SPSS19.0软件拟合ARIMA模型,预测2016年各季度的发病数.结果:最终拟合为ARIMA(0,0,0)(0,1,1)4模型,残差为白噪声序列,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6.7%.2016年第一季度HFRS发病的预测值符合实际值的变动趋势.结论:ARIMA模型能较好模拟深圳市HFRS的发病趋势.
  • 摘要:目的:探索福建省戊型肝炎(戊肝)发病的空间聚集性、聚集区域及其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rn 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取福建省20102015年戊肝监测资料,用SAS9.0软件进行频数计算等统计分析,用ArcGIS10.2软件对各县区发病率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rn 结果:2010-2015年福建省戊肝报告发病率介于2.34/10万~3.36/10万之间,年均为2.85/10万.各年全局Moran's I依次为0.35、0.41、0.33、0.50、0.22、0.12,P值均<0.05.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出,2010-2015年各年戊肝发病分别有8、8、6、11、8、9个热点区域,其中90.00%(45/50)的热点区域在三明市所辖的县区;83.33%(10/12)的三明市所辖县区在2010-2015年间成为热点区域.戊肝的发病水平、发病季节性、城乡分布、高发人群等特征在热点区域与非热点区域间均存在显著差异.rn 结论:福建省戊肝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该空间聚集现象具有一定程度的集中性、连续性和扩散趋势.三明市是防控的重点区域,应进一步深入调研其空间聚集的影响因素.
  • 摘要:目的:了解云南西部地区居民区小型兽类携带病原体情况,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在滇西地区8个州(市)中抽取的10个县(市、区)40个自然村中,随机抽取800户家庭(每村20户),进行室内捕鼠,采集鼠脾脏标本并提取基因组DNA,鼠肺标本提取RNA,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或免疫学方法,检测鼠疫、巴尔通体、伯氏疏螺旋体、巴贝西原虫、人粒细胞无形体、埃立克体、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病原体.rn 结果:捕获9种421只小型兽类,采集脏器样本404份,血清样本325份.检出鼠疫F1抗体两种方法共同阳性血清1份;扩增到巴尔通体枸橼酸合酶(gltA)基因64份,阳性率为15.84%,基因分析表明属六种基因型;检出伯氏疏螺旋体5S~23SrRNA间隔区基因5份,阳性率为1.24%,系统发育树显示均为Borrelia afzelii型;检出1例复合感染.其余病原体检测均为阴性.rn 结论:滇西地区室内小型兽类感染病原体种类多,分布广,对人类健康有一定的危害,需加强监测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 摘要:目的:探索福建省非典型埃尔托霍乱弧菌(aEVC)的进化变迁规律,了解aEVC的变异株种类、基因特征,并分析不同类别变异株对霍乱流行趋势的影响.rn 方法:运用单基因片段分析技术,选择1962-2005年代表性01群埃尔托霍乱菌株49株,对ctxB基因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比对分析,确定ctxB基因型;同时对毒力因子tcpA和rstR基因分别进行古典型(Cl)和埃尔托型(El)特异的PCR扩增,确定其基因型别.结合ctxB、tcpA、rstR3种基因不同型别的组合形式,确定福建省aEVC菌株的多样性.rn 结果:1986年前菌株ctxB基因以埃尔托型B3型为主占92%(23/25),而1994年后菌株以古典型B1型为主占95.8%(23/24).根据ctxB、rstR、tcpA3种基因不同型别的组合形式,1986年前菌株88%(22/25)表现为埃尔托型基因特征B3、El、El,1994年后菌株100%(24/24)表现为杂合型(Hybrid)变异株基因特征B1、El和(或)Cl、El.rn 结论:福建省霍乱菌株存在aEVC进化事件.ctxB、rstR、tcpA基因表现为B1、El和(或)Cl、El的杂合型变异株是福建省aEVC的主要特征型别,此类菌株子1994年后全面取代原来流行的埃尔托霍乱弧菌.不同血清型的aEVC变异株对菌株流行能力的影响不同,稻叶型埃尔托型菌株比杂合型流行时间要长,而小川型杂合型菌株比埃尔托型流行时间要持久.
  • 摘要:本文就华佗在人兽共患病领域的成就进行了阐述,总结了人兽共患病的治疗方法,对于皮下寄生虫病采取让伤口每天与冷水接触1次,当雌虫伸出时,用小棒卷虫,每天卷出一段虫体,约3周可将全虫卷出;还有用棉线一端系住虫头,另一端牵引逐日慢慢地拉,直至取出全虫使伤口渐愈合,对囊虫病采用槟榔、南瓜籽等驱除,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 摘要: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是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1947年从关在乌干达的寨卡树林中恒河猴血液分离发现而得名,1954年从感染者血液中分离到病毒。ZIK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 us),与登革热病毒、黄热病毒、乙脑病毒、西尼罗病毒相似。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ZIKV可分为非洲系和亚洲系两大谱系,目前在南美洲流行主要为亚洲谱系毒株。ZIKV流行主要有丛林型和城市型两种。前者通过受到感染的伊蚊属蚊子叮咬在非人灵长类流行,在城市中流行也是经由受感染的伊蚊在人间传播流行。还可能由怀孕的母亲在怀孕或生产过程中传播给胎儿或婴儿,也可能发生性传播或输血传播。感染后,仅有20%的患者出现症状,包括轻微发热、皮疹、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等,这些症状通常持续2-7天。寨卡病毒病可能会造成神经和自身免疫系统的并发症,如格林-巴利综合征(GBS)。2016年4月13日,美国CDC确认孕妇感染ZIKV可引起婴儿小头畸形症等出生缺陷,该病毒主要有嗜神经性特点。
  • 摘要:本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了空肠弯曲菌llhF突变株以及回复株,在此基础上对flhF基因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生化鉴定及生长曲线测定结果显示jlhF基因失活并不影响空肠弯曲菌正常生长代谢。在透射电子显微镜视野中,野生株和llhF回复株可见完整鞭毛结构,而llhF突变株则大部分表现为无鞭毛表型,3株细菌穿刺接种MH半固体培养基后,野生株和llhF回复株可从接种处向四周扩散生长,形成明显的环状结构,而lhF突变株只能在接种处生长,运动力明显减弱,表明llhF基因与空肠弯曲菌鞭毛生成以及运动力息息相关。毒力相关表型研究结果显示lhF基因失活后,空肠弯曲菌的自身凝集性以及对宿主的定植力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另外与野生株NCTC11168相比,jlhF突变株生物膜形成能力更是表现出显著性下降;在Caco-2细胞的黏附、侵袭实验中,jlhF基因失活使得突变株的黏附率只有野生株的52.16%,而侵袭率更低,仅为26.54%;回复JlhF基因后,以上表型均有一定程度的回复。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jlhF基因失活会使鞭毛结构相关基因fliF,fliM,flhA,flhB,flgC,flgI,flgE.flgaA和jlaB在转录水平上均表现为下调表达;回复llhF基因后,基因表达下调变化有所减少,有些基因甚至表现为上调表达,另外其对鞭毛合成过程中早期表达的基因fliF,//M和jlhA的影响较大,对sigma28因子依赖的flaA的影响也要大于sigma54因子依赖的flaB,因此推测在空肠弯曲菌中,flghF基因可能在鞭毛合成过程早期便发挥调控作用,而且更倾向于调节sigma28因子依赖的鞭毛基因表达。
  • 摘要:本研究利用overlap-PCR技术将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球状部(HAl-2,aa62-284)基因连接到鼠伤寒沙门菌鞭毛蛋白基因fliC)的N端,获得目的基因片段HAI-2iQfC(2187bp),另外还单独扩增了HAl-2片段(669bp)。将它们分别与pCold载体连接、转化,通过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出HAl-2-fliC和HAl-2蛋白。SDS-PAGE结果显示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能够成功表达出HAl-2-fliC和HAl-2,蛋白大小与预期一致。分别用抗fliC和抗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多抗血清对蛋白进行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HAl-2-fliC和HAl-2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另外,TLR5生物活性试验显示,HAl-2-fliC能刺激HEK293-mTLR5细胞分泌高水平IL-8,说明HAl-2-fliC具有体外活化TLR5的生物功能,而HAl-2蛋白则不能。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融合蛋白能正确折叠出HAl-2和fliC两部分的天然构象。将HAl-2和HAl-2-fliC以腹腔注射方式免疫C3H/HeJ小鼠,间隔14和28天进行加强免疫,并设立PBS为阴性对照。在二免、三免12天分别采血,通过ELISA和HAI试验检测小鼠血清中的抗体水平。与HAl-2免疫组相比,HAl-2-fliC诱导出显著且强烈的血清JgG抗体应答,且在小鼠体内维持至少3个月。另外,检测了三免12天小鼠血清中的IgG亚型,结果表明融合蛋白能诱导产生相似水平的IgGl和IgG2a应答,均显著高于HAl-2免疫组,同时能诱导产生高水平的HAI抗体。综上所述,融合蛋白中的鞭毛蛋白能够显著提高HAl-2的免疫原性,促进HAl-2特异的免疫应答,融合蛋白可以成为一种有潜力的H7N9亚型禽流感亚单位疫苗候选株。
  • 摘要:本文对在中国分得的黑龙江立克次体和立克次体中毒力最强的立氏立克次体在感染与免疫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指出段长松等采用眼眶静脉丛注射将黑龙江立克次体感染BALB/c小鼠,定量PCR检测感染小鼠血液和主要器官中立克次体数量。结果在感染后第l天便可以检出少量立克次体,第3天立克次体量显著增长,第6天达到顶峰,第9天立克次体量显著下降。该结果证明黑龙江立克次体能够在BALB/c小鼠体内建立有效的感染。另外,黑龙江立克次体感染第6天,小鼠肺和脑组织中检出高水平的立克次体,说明立克次体扩散到了肺和脑这两个重要的器官,肺和脑损伤是立克次体感染致命的最重要原因,齐永等采用膜不通透的生物素标记黑龙江立克次体表面蛋白,并用链亲和素亲和层析分离生物素标记的表面蛋白,再将层析分离的表面蛋白做等电聚焦和SDS-PAGE双向电泳,最后用串联质谱对电泳分离的表面蛋白进行鉴定。鉴定出黑龙江立克次体的25种表面蛋白,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粘附分子—3(Tim-3)最初被认为是Thl细胞的特异性受体,它通过调节Thl细胞的功能,维持免疫平衡和免疫耐受。研究发现Tim-3也在人血管内皮细胞上表达。血管内皮细胞是立克次体感染最主要的靶细胞。
  • 摘要:本文就Th17/Treg细胞及其免疫失衡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的作用研究进行综述,研究发现,Th17/Treg细胞平衡的紊乱可致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发生和进程,因此,控制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致病机制中的前炎症微环境,调整Th17/Treg细胞的平衡,以Th17/Treg细胞平衡为目标的治疗,可以包括在细胞因子、细胞靶点、信号通路等不同层面进行靶向调控。
  • 摘要:本文就沙门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做一综述,着重介绍沙门菌与宿主免疫应答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沙门菌可以逃逸TLRs和NLRs信号通路,沙门菌还可以逃逸宿主的获得性免疫应答。在沙门菌感染过程中,其可以通过干扰DCs的功能进而阻断T细胞的活化。沙门菌侵染进入DCs之后,在胞内形成SCV泡,并向细胞浆中分泌毒力蛋白SpiC等,这些效应蛋白可以抑制吞噬体和溶酶体的融合,进而阻止DCs胞内的细菌的降解,同时胞内的沙门菌也可以降低抗原表达量,这些机制干扰降低了DCs的抗原提成能力,进而影响T细胞的功能。此外,沙门菌可以通过诱导NK细胞和吞噬细胞产生NO来抑制T细胞的功能,同时沙门菌也可以通过细菌释放的LPS直接抑制T细胞的功能,但其中的机制有待我们的研究阐。总之,沙门菌可以进化出高效的策略阻碍应对获得性免疫应答的发生和功能,进而维持自身的持续感染。
  • 摘要:准噶尔盆地荒漠大沙鼠鼠疫自2005年发现至今,经过10余年的研究工作,大沙鼠鼠疫疫源地的主要宿主和媒介动物现已基本查清,但该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规律尚有待明了.本文就该鼠疫疫源地的发现及其组成和近年来动物鼠疫流行情况综述,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荒漠大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面积大,该地鼠类及其寄生蚤种类多,组成复杂,结构相对稳定。而且该地大沙鼠动物鼠疫几乎呈现连年流行态势。鼠疫自然疫源地可以不依赖于人类而独立存在,但随着西部大开发,人类会不断地介入该地。这样动物鼠疫就可能传染到人,甚至引起人类鼠疫大流行。因此,除了做好动物鼠疫监测,及时发现动物鼠疫疫情外,更要做好人类鼠疫监测工作,以防动物鼠疫扩散到人。
  • 摘要:目的:分析1990年和2013年福建省人群腹泻病疾病负担及其变化趋势.rn 方法:利用2013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分析1990和2013年福建省人群腹泻病的死亡、疾病负担情况,比较福建省1990和2013年腹泻病导致的死亡率、标化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及DALY率等变化情况.rn 结果:1990~2013年估计福建省腹泻病死亡数从1990年的2136.5例下降到2013年的138.6例,标化死亡率从1990年的7.6/10万下降到2013年的0.4/10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分年龄组看,其标化死亡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0~4岁有发病小高峰.1990~2013年估计福建省腹泻病DALY、YLL及YLD分别从1990年的174.6千人年、140.7千人年及33.9千人年下降到2013年的16.8千人年、5.5千人年及11.3千人年,标化DALY率、标化YLL率及标化YLD率分布从1990年的472.7年/10万、378.3/10万及94.5/10万下降到2013年的55.3年/10万、17.3/10万及38.0/10万.2013年,腹泻病DALY的主要组成部分为YLD,占67.3%.rn 结论:福建省腹泻病疾病死亡率及疾病负担有所下降,YLD已经成为福建省腹泻病的主要组成部分,而腹泻病重点关注人群应该是5岁以下儿童以及老年人群.
  • 摘要:目的:分析陕西省甘泉县炭疽暴发流行病学特征,提出控制措施.方法:对甘泉县炭疽暴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暴发地区历史疫情资料,采集病例标本及环境样本开展实验室检测,对炭疽病例个案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描述病例三间分布,分析影响暴发流行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结果:甘泉县炭疽疫情暴发系一次同源感染的多点暴发,共计19例病例,以青壮年为主,分子分型为MLVA15-31基因型.结论:经采取扑杀病畜、隔离治疗病人、环境消毒、预防接种等综合措施,疫情历时14天.加强炭疽监测,及时发现疫情是陕西省降低炭疽发病的关键防治措施.
  • 摘要:目的:了解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内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动物中的分布情况,为疾病防治工作和科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在疫源地内选择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区三个不同生态环境,分别采集鼠类、家畜家禽粪便、舌根、咽拭子及肠道内容物等样品,进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离、鉴定,并用PCR方法进行毒力基因测定.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rn 结果:共检测各类样品3260份,检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65株,总检出率为1.99%;绝大多数菌株检自猪体中,包括了0∶3/3、0∶5/1A、0∶4/4血清生物型;其中0∶3/3型致病性菌株携带ail、ystA、yadA、VirF.rfbc毒力基因,并在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都有分布,以农区检出率最高为9.95%.rn 结论:内蒙古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的猪、鼠体内携带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猪是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主要携带者;感染情况以农区为重,半农半牧区次之,最轻为牧区.
  • 摘要:目的:建立炭疽芽孢杆菌临床强毒株和疫苗株的鉴别诊断方法,为炭疽疫情诊断和疾病控制提供参考.rn 方法:以炭疽芽孢外壁胶原样蛋白的编码基因bclA和pXO1质粒上的aat序列为靶点,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片段多态性和测序结果分析可变串联重复序列(VNTR).在生物安全3级实验室分离炭疽菌体蛋白,使用MALDL-TOF/TOF质谱仪进行检测,BioTyper软件分析图谱.rn 结果:炭疽分离菌株与Ⅱ号、无荚膜疫苗株,VNTR分析结果都有不同.2个分离株测定bclA基因序列全长均为1113bp,编码的蛋白包含66个GXX重复和5个BclA重复.质谱分析发现,2个分离菌株菌体蛋白表达峰图基本一致,而2个疫苗株与之相比有很大的差异,许多蛋白的表达都明显下调.rn 结论:两种方法都能够有效鉴别本次分离的炭疽临床菌株和疫苗菌株.
  • 摘要:目的:了解分析2015年深圳市鼠疫监测数据,及时掌握鼠疫流行的动态,为防控人间鼠疫的发生和流行提供依据.rn 方法:监测方法按照《广东省鼠疫监测工作方案》(粤卫办[2015]107号)进行,对深圳市2015年鼠疫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本次调查共捕获鼠形动物418只,经鉴定隶属于2目2科4属5种,其中褐家鼠304只,占捕获鼠形动物总数的72.73%,黄胸鼠30只,占捕获鼠形动物总数的7.18%,臭鼩鼱78只,占捕获鼠形动物总数的18.66%,发现34只鼠形动物寄生70匹蚤,染蚤率为8.13%,总蚤指数为0.17.rn 结论:本市鼠疫疫源地目前处于鼠疫流行周期的静息期,尽管深圳市在鼠疫宿主动物病原学、血清学和健康人群血清学检测的结果均未发现有鼠疫流行的信息,我市的总鼠密度达到7.0%,提示存在可能传播鼠疫的媒介宿主动物和适合的自然环境,仍应做好联防联控工作,加大鼠疫宣教,降低鼠疫传播风险.
  • 摘要:目的:了解福建省啮齿动物巴贝西原虫的感染状况以及基因特征.rn 方法:收集本省6个地区野鼠和家鼠的全血,采用PCR扩增巴贝西原虫18S rRNA片段,PCR产物纯化测序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rn 结果:我省鼠类中巴贝西原虫感染率为9.57%,家鼠的感染率为2.82%,其中褐家鼠和黄胸鼠感染率分别为2.00%和5.26%.野鼠的感染率为13.04%,板齿鼠、黄毛鼠、社鼠和针毛鼠4个鼠种感染巴贝西原虫,感染率分别为35.14%,1.69%,66.67%和6.06%.野鼠的巴贝西原虫感染率高于家鼠的感染率(P<0.05).各地区间、不同性别以及鼠龄的感染率没有统计学差异.测序显示我省啮齿动物携带的巴贝西原虫序列完全一致,均为微小巴贝西原虫.rn 结论:福建省啮齿动物存在巴贝西原虫感染,存在对人群致病的风险.
  • 摘要:本研究利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对猪霍乱沙门菌强毒株C78-2和弱毒疫苗株C500的菌体蛋白进行了差异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C78-2中存在的特异蛋白点有5个.对5个特异蛋白点进行质谱分析,共有4个蛋白鉴定成功,分别是CheY蛋白磷酸化酶CheZ、细菌铁蛋白、OsmY蛋白以及核糖-5-磷酸异构酶RpiA.这些蛋白涉及了细菌趋化性、细胞毒性、细胞抗逆性和能量代谢等多个生物过程.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各基因在体外培养时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结果表明,osmY、bfr、cheZ和rpiA等基因在C78-2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C500,为C500致弱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 摘要:目的:为了快速、准确、便捷的检测和鉴定布鲁氏菌,本研究拟建立鉴定布鲁氏菌属的的MALDI-TOF-MS方法,利用现场分离菌株对该方法进行特异性和敏感性评价.rn 方法:收集布鲁氏菌标准菌株和地方流行株,应用MALDI-TOF-MS采集图谱,获取独特的蛋白质指纹图谱,汇总成标准图谱,建立布鲁氏菌鉴定数据库.并用39株布鲁氏菌菌株,对建立的数据库进行验证.rn 结果:经数据库鉴定,39株布鲁氏菌菌株与数据库中布鲁氏菌的匹配分数全部大于2.300,均报告为布鲁氏菌,表明鉴定结果的可信度很高.聚类分型结果表明,在蛋白质水平,MALDI-TOF-MS将测试的布鲁氏菌分成3大类.rn 结论:MALDI-TOF-MS对布鲁氏菌进行鉴定,具有快速,准确,灵敏等优点,可以实现对布鲁氏菌属的准确鉴定,对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 摘要:为揭示不同鸡白痢沙门菌菌株间的毒力差异,本研究对1960s-2010s期间不同来源的50株鸡白痢沙门菌的毒力进行分析,通过比较细菌对HD-11细胞的黏附率,并在其中挑选代表菌株利用鸡胚模型进一步筛选毒力强的菌株.取新鲜培养的鸡白痢沙门菌菌液以MOI=10∶1感染禽巨噬细胞系(HD-11)与鸡胚成纤维细胞系(DF-1),1h后裂解细胞并稀释涂板计数以计算其黏附率,S06004对HD-11的黏附率高于DF-1,证实HD-11细胞更适合作为鸡白痢沙门菌的细胞模型;并将S06004对HD-11细胞的黏附率设为1,以其它菌株的黏附率与S06004黏附率的比值来反映各菌株感染细胞的相对能力,结果表明,大部分菌株的黏附率与S06004相当,而四株细菌7101、B8605、S9804、S9876的感染率偏高,并且S9876的黏附率约是S06004的6倍.根据黏附结果,从50鸡白痢沙门菌中挑选10株为代表菌株,以103CFU/100μL的剂量尿囊腔接种16日龄海兰白鸡胚,并设立空白对照组,监测并统计孵育第17-20天的鸡胚死亡情况,初步筛选获得了3株鸡白痢沙门菌毒力较强的菌株:C79-13、6803和6201,其中6803和6201分离自上世纪60年代.本研究建立了鸡白痢沙门菌菌株毒力研究的模型,为进一步研究鸡白痢沙门菌的致病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 摘要:目的:探讨福建省2011~2015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状况,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对福建省卫生机构2011~2015年通过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报告的布鲁氏菌病数据进行分析.rn 结果:福建省布鲁氏菌病报告数由2011年的15例增加到2015年的115例,五年间共报告249例,发病率为0.13/10万,呈快速上升态势(Z=10.45,P<0.01).漳州和南平发病率居前,分别为0.42/10万和0.18/10万.区县数呈快速增加趋势(Z=25.86,P<0.01),由2011年的10个增加到2015年的37个;与2011年相比,2015年龙海、邵武、漳浦、南安、闽清等地增幅居前.农村和城市发病率分别为0.29/10万和0.03/10万,均呈逐年上升态势.5-8月份为发病高峰期.男性发病率(0.19/10万)显著大于女性(0.07/10万),x2=5.54,P<0.05.60~岁组发病率最高,为0.40/10万.农民和牧民是高发人群,占比65.46%.诊断时间小于7天的病例占比30.52%,近5年间趋势无统计学意义(Z=2.19,P>0.05).福建省2011~2015年共报告14起布病突发事件,发病23人,无死亡病例,罹患率0.56%.只有1例病例首次就诊被医院以布鲁氏菌病疑似病例收住院,其他病例均被各级医院以感冒、上感、肺结核、腰椎间盘突出、慢性胆囊炎等其它疾病诊治.rn 结论:福建省布鲁氏菌病疫情逐年趋于严峻,医疗机构诊断不及时,误诊较多,相关部门应根据流行特征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 摘要:本文以中国分离到的1533株不同来源大肠杆菌为目的菌,对其进行MIC测定,运用PCR法和基因测序检测PMQR基因(qnrA、qnrB、qnrC、qnrD、qnrS、oqxAB、qepA和aac(6》、Jb-cr),通过接合和转化实验获得基因阳性的接合子,对其进行MIC、PFGE和Southern blot等试验。研究发现,二十年来,大肠杆菌对多数喹诺酮类药物和喹噁啉类药物的耐药性提高了两倍以上,猪源分离株对喹乙醇耐药率最高,人源株也出现了一定程度耐药。PMQR基因在1533株大肠杆菌中的阳性率为33%左右,oqxAB为最流行的PMQR基因,其它较低。猪源菌株中oqxAB pg性率为52.2%,首次在1994年鸡源及鸭源、鹅源和鸽源菌株中检测到oqxAB基因。本研究中共分离到qnrA亚型2种,qnrB亚型5种及qnrS亚型2种。共获得66个菌株的接合子,六类药物耐药基因可随oqxAB基因一起转移。染色体突变和其它PMQR基因都不影响喹乙醇的耐药性,oqxAB基因是影响喹乙醇耐药性的关键因素。大肠杆菌oqxAB基因主要位于可转移的质粒上,成为oqxAB散播的重要因素。同一养殖场内,存在丰富多样的qnrS阳性质粒,新进的雏鸡可迅速从养殖场中获得qnrs基因并在鸡群中流行。qnrJ基因主要通过质粒播散或整合子等水平模式进行传播流行,也可在小范围内以克隆形式传播。
  • 摘要:目的:五热日巴尔通体(Bartonella quintana)由体虱在人群中传播,可引起战壕热、心内膜炎和杆菌性血管瘤等疾病.以往认为人类是唯一宿主,近年,国内外先后在食蟹猕猴和普通猕猴中发现这种巴尔通体.为进一步证实猕猴可作为五热日巴尔通体的自然宿主,本研究调查了来自国内4个地区、550只猕猴五热日巴尔通体的感染状况,并对菌株遗传特征进行了分析.rn 方法:采集北京、四川、广东和云南实验用猕猴全血和血清样品各550份,用于巴尔通体菌株分离和血清IgG检测.应用4个管家基因扩增及测序方法进行菌株鉴定、系统发育分析及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应用随机引物扩增方法分析不同宿主来源菌株RAPD指纹图谱差异;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血清中抗五热日巴尔通体IgG水平.比较不同地区、猴种及性别间五日热巴尔通体感染水平差异.rn 结果:接种培养550只猴血液样品,普通猕猴和食蟹猕猴分别为300只和250只,雌、雄分别为303只和297只,除四川外,其他地区猴血样培养均为阴性.250只四川猕猴中有8只分离培养到疑似菌株,感染率为3.2%,这8只宿主猴5只为雌性,3只为雄性.与五热日标准菌株比对的相似性为99%-100%,单基因及MLSA(gltA-ftsZ-groEL-rpoB)序列构建系统树均显示与五日热巴尔通体聚在同一分支(图1),鉴定菌株为五日热巴尔通体.普通猕猴血清阳性率为19.0%,感染水平明显高于食蟹猕猴(5.6%)(表1),不同地区、不同性别的猕猴感染水平无差异(p>0.05).应用3个随机引物扩增出来的RAPD指纹图谱显示四川猕猴菌株带型完全相同,有8条可辨别扩增带,与五热日巴尔通体人源菌株str.Fuller的带型基本一致,但在400bp和500bp处各缺失一条带;五热日巴尔通体与汉赛巴尔通体带型完全不同(图2).不同宿主来源菌株基因多态性分析显示五热日巴尔通体基因多样性特征明显,猴源菌株之间差异较小,与人源菌株差异较大.rn 结论:中国猕猴五热日巴尔通体感染水平较高,普通猕猴自然感染率及抗体水平明显高于食蟹猕猴,猴源菌株基因型与人源菌株有差异,进一步证实猕猴为五热日巴尔通体的自然宿主.
  • 摘要:耐药基因通常位于可移动元件上,携带耐药决定子的质粒是传播耐药性的重要途径,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在耐药基因型确定和预测耐药表型中可能成为一种简单、快速和高效的方法,并且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通过分析50株鸡白痢沙门菌的全基因组序列,获得一个新的耐药质粒pSPUR,目前在鸡白痢沙门菌中未见报道。该质粒仅存在于对氨苄西林的MIC值>512μg/mL的菌株(s9303,s9804,s98109,s09c6,s09c12,s09c13,s09c15)中。将s9804中的耐药质粒序列补充完整,其大小为42,895bp,用CGⅥew Server绘制质粒环状图,并利用NCBI Conserved Domain Search寻找该质粒的开放阅读框,进行功能注释。其上的耐药基因为bla TEM-1,含有IS1转座酶、IS240转座酶、Tn3转座酶和InsA转座酶四种转座酶。该质粒可能来源于以下两类质粒的重组,一类为:肠炎沙门菌pSE12-52质粒(GenBank:KT317614)、都柏林沙门菌pOU1114质粒(GenBank:DQ115387)、大肠杆菌pOLA52质粒(GenBank:EU370913)和志贺杆菌pLN12633质粒(GenBank:HE578058),另一类为:都柏林沙门菌pMAK2质粒(GenBank:AB366441)、肺炎克雷伯氏菌pKPX-2质粒(GenBank:AP012056)、肠炎沙门菌pFORCT质粒(GenBank:CP009767)和大肠杆菌pAPEC-078-ColV质粒(GenBank:CP010316),仍有一小部分来源未知。将s9804质粒电转化到大肠杆菌受体菌J53AzR中,与之相比,转化子J53(pSPUR)对氨苄西林的MIC值升高了512倍,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唑啉也升高了256倍,而对其它药物影响不大。该质粒可不同程度升高对B-内酰胺类药物的MIC值。但该转化子J53(pSPUR)对p-内酰胺类药物的MIC值比供体菌s9804高得多,机制不明,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