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红外吸收光谱

红外吸收光谱

红外吸收光谱的相关文献在1972年到2022年内共计404篇,主要集中在化学、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7篇、会议论文36篇、专利文献177188篇;相关期刊210种,包括功能材料、岩矿测试、超硬材料工程等; 相关会议32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第十三届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等;红外吸收光谱的相关文献由1139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全莉、亓利剑、王一丁等。

红外吸收光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7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3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77188 占比:99.80%

总计:177551篇

红外吸收光谱—发文趋势图

红外吸收光谱

-研究学者

  • 陈全莉
  • 亓利剑
  • 王一丁
  • 宁兆元
  • 郑传涛
  • 尹作为
  • 江美福
  • 于万里
  • 侯惠奇
  • 刘衔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程素珍
    • 摘要: 通过X射线荧光、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等检测方法分析了延庆硅化木的矿物学特征.结果表明:2个不同植物种属但在同一埋藏地形成硅化木标本成因相似,其颜色与所含元素种类及含量密切相关.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不同颜色和植物种属的硅化木主要组成物相一致,为SiO_(2),其他矿物极其微量.2个硅化木标本的红外吸收谱带基本一致,均显示典型的石英质玉石红外吸收光谱,且含有少量吸附水.偏光显微镜下显示2个硅化木标本的主要矿物成分均为隐晶质石英.延庆土城子组硅化木的沉积环境为较浅的湖沼沉积,当时处于半干旱-半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并伴随火山活动.
    • 马卓; 李亚飞; 卢洋; 宋芳; 郑传涛(指导); 王一丁
    • 摘要: 基于非分散红外吸收光谱技术,利用CO气体分子在4.6μm处的基频吸收带,采用宽带红外热光源和双通道热释电探测器,研制了一种用于早期火灾探测的红外CO传感系统。根据系统检测原理,对CO分子在红外波段的吸收谱线进行了选择;推导了光学矩阵理论,设计并优化了气室结构,优化后气室的吸收光程达到180 cm。对研制的锁相放大器进行标定,1σ检测下限为0.15μV,背景噪声为38.89~43.23μV。对传感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实验测试。结果显示,CO的检测分辨率优于2.00×10^(-5),响应时间为35~38 s。对纯氮气(N_(2))样品进行了长达80 min的监测,其浓度波动范围为-1.42×10^(-5)~1.51×10^(-5),当积分时间为0.25 s时,系统的检测下限为1.54×10^(-6);当积分时间为300 s时,系统的理论检测下限可达3.50×10^(-7)。引入卡尔曼滤波算法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对纯氮气进行长达80 min的探测,引入该算法后系统的检测下限降低到原来的23%,同时,当积分时间为0.25 s时,检测下限降低到3.60×10^(-7)。利用该传感系统,开展了棉花、纸张和木材的火灾阴燃实验,研究了CO浓度随阴燃时间的变化关系,验证了可通过CO浓度的变化来探测火灾发生的方法,证实了该传感系统呈现出良好的早期火灾探测能力。
    • 王健; 谢松志; 谢贞建; 李小红; 周闯; 肖龙泉; 张崟
    • 摘要: 仪器分析实验是本科基础实验之一,现在由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和疫情防控的形势对仪器分析实验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笔者探讨了在新形势下仪器分析实验的新教学模式,以红外吸收光谱这节实验课为例,具体阐述了创新的虚拟仿真辅助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和课程思政的具体应用,旨在打破传统实验课教学的束缚,提升仪器分析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 傅金凤; 王娟
    • 摘要: 淀粉是由葡萄糖分子聚合而形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不同来源的淀粉其结构也不尽相同。波谱技术具有检测灵敏度和准确度高、分析特征性强、非破坏性等特性,因此在研究淀粉结构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利用波谱分析技术对抗性淀粉结构和性质等方面的研究鲜有综述报道,因此本文以富含抗性淀粉的香蕉为对象,概述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质谱以及X-射线衍射这些波谱技术的应用情况。首先对这些波谱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特点进行了归纳,其次阐述了其在香蕉淀粉及抗性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分子结构、晶型、结晶度等方面的应用。期望为应用波谱技术研究淀粉及抗性淀粉提供参考。
    • 肖瑞红; 龚芳; 张海燕
    • 摘要: 天然血珀主要产地在缅甸,非常稀少珍贵,通常颜色灰暗杂质较多,有些商家常采用烤色工艺把金珀加工成血珀,扰乱消费市场。文章选取2块缅甸金珀进行170°C、200°C的烤色实验,得到不同烤色程度的琥珀样品,把烤色样品与3块天然血珀进行测试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烤色温度的增高,琥珀的脆性增强,裂隙增多,裂隙处颜色较深,气泡均爆破成圆盘状,荧光颜色从强蓝白色荧光向深褐黄色转变。天然血珀则颜色分布均匀,过度自然,裂隙颜色与体色相近,有气泡群,无荧光。常规宝石学特征是琥珀烤色处理以及烤色琥珀与天然血珀鉴定的重要标识;FTIR光谱I=2930 cm^(-1)/I=1735 cm^(-1)比值是天然血珀与烤色血珀红外鉴定的关键证据;FTIR光谱I=1458 cm^(-1)/I=1374 cm^(-1)比值是天然血珀与烤色血珀红外鉴定的关键依据;FTIR光谱977 cm^(-1)吸收峰,为辅助鉴定依据。
    • 郑凯; 徐康靖; 张长飞; 陈思佳; 曹世海; 刘献锋
    • 摘要: 依据未知物质对发射光谱产生特定谱线选择性吸收,对其进行定性分析;依据已知物质对发射光谱强度吸收程度,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物质对200~800 nm和2.5~25μm光选择性吸收,分别得紫外可见和红外吸收光谱物质。在紫外吸收光谱教学中,对不同种类吸收光谱进行分类比较;在红外光谱教学过程中,根据羰基上直接相互连结不同原子,通过分析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的差异,从分子结构上剖析了羰基吸收波数差异原因,通过深入比较并研究,可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 陈全莉; 丁薇; 徐丰舜; 刘衔宇; 王海涛
    • 摘要: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秦古镇小林扒矿区产出了一类较为特殊的绿松石.这类绿松石颜色多为浅绿色、浅黄绿色或浅苹果绿色,产出原石具滑感,性脆,亦称之为"油松".与其结构细腻度相当的绿松石原料相比,此类绿松石密度普遍明显偏低,硬度偏小;经传统有机结合剂充填处理后,致密度及硬度均未见明显改善,无法作为首饰级材料使用,造成绿松石这类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严重浪费.以"油松"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仪器、红外吸收光谱仪、X射线粉晶衍射仪、电子探针仪以及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其化学组分及显微结构特征等进行测试,为有效利用这类绿松石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测试结果表明,"油松"的相对密度为2.04~2.22;在长波和短波紫外光下荧光反应均显示为惰性."油松"的红外吸收光谱谱带主要分布在3700~3090 cm-1以及1638~466 cm-1范围内,其中3509和3462 cm-1处峰形尖锐的O H致吸收光谱、3277和3090 cm-1附近较宽缓的结晶水致吸收光谱特征与绿松石的官能团区吸收特征一致."油松"在高频区3700和3622 cm-1处具有高岭石或蒙脱石中O H致弱红外吸收谱峰.在1638 cm-1附近均出现有强度中等的较为宽缓的吸收峰,该吸收峰与绿松石中H2 O的弯曲振动致吸收谱峰一致.指纹区的吸收峰峰形及峰位均与一般绿松石有较大差异,为Si—O及P—O的混合吸收谱峰."油松"的主要化学组成元素为Si,Al和P,含有少量的Fe和Cu,并含有微量的Mg,Ca及Cr.组成元素的氧化物含量分别为:w(SiO2):25.60% ~30.90%,w(Al2 O3):26.55% ~28.29%,w(FeOT):5.35% ~5.90%,w(P2 O5):22.00% ~23.52%,w(CuO):5.10% ~5.87%."油松"中的Al2O3和P2O5的含量均低于绿松石成分理论值及其他各产地的天然绿松石.相对于天然绿松石中较低的SiO2含量(0.02% ~0.12%),"油松"中SiO2的含量明显偏高,均高于25%."油松"的主要组成矿物为绿松石,并含有一定量的粘土矿物蒙脱石及蒙脱石-高岭石,其硬度低,具有滑感,是"油松"硬度低,具有滑感且优化处理效果不显著的主要原因.
    • 胡开艳; 何立言; 黄大惠; 黎力
    • 摘要: 因"美国紫云母"(斜红磷铁矿)紫色纯正,颜色鲜艳,受到市场热捧,价格不菲,利润可观,导致许多仿制品出现.近期,市场上出现一种紫色玉石仿斜红磷铁矿,为确定其矿物成分和元素,采用常规测试、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红外光谱仪以及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对该样品的矿物宝石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该样品结构为胶结结构,油脂光泽,折射率:1.54(点测),密度:2.25 g/cm3,硬度偏低,小刀可划动,内含不规则状矿物颗粒、不规则状白色矿物颗粒包体以及点状黑色包体,表面有铸造时降温造成的收缩孔,颜色呈团块状不规则分布.红外光谱图与三水铝石相符合,则其主要矿物应为三水铝石,同时可见2912 cm-1、2842 cm-1显示有机峰位,则组分中应有有机物参与.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试主要元素含Al,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该样品可见291nm、405nm、531nm、564nm、622nm吸收峰.综合分析结果:这是一种压制三水铝石仿斜红磷铁矿,依照国标GT/T 16552定名为:仿斜红磷铁矿.
    • 赵心怡; 韩冬; 罗红军; 沈文斌; 杨功俊
    • 摘要: 本文采用元素分析、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NMR)波谱(包含1H NMR、13C NMR、DEPT、1H-1H COSY、1H-13C HSQC和1H-13C HMBC)等方法对德拉沙星葡甲胺进行了结构分析,确证了德拉沙星葡甲胺的结构,分析了其IR谱图特征吸收峰对应的基团,对其1H和13C NMR信号进行了完整归属.并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热重分析及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对德拉沙星葡甲胺的晶型进行了初步研究.
    • 黄莉莹; 陈全莉; 高欣欣; 杜阳; 徐丰舜
    • 摘要: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一类利用新型无机结合剂处理的绿松石,经此类方法处理的绿松石与天然绿松石极为相似,普遍表现为结构细腻、呈现玻璃-蜡状光泽,行业上称之为"加瓷"处理绿松石(简称"加瓷"绿松石).采取常规宝石学仪器、红外吸收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以及能谱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加瓷"绿松石的宝石学性质、振动光谱特征以及化学成分组成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加瓷"绿松石样品的密度大都小于2.200 g·cm-3,与处理前密度有关,故用于"加瓷"处理的样品以密度较低的绿松石为主;"加瓷"绿松石均表现为典型的低密度、较细腻的结构外观和蜡状-玻璃光泽的组合特征,与品质相当的天然绿松石特征不一致,可作为"加瓷"绿松石重要的辅助性鉴别特征."加瓷"绿松石在长、短波紫外荧光下的发光性与天然绿松石近于一致;显微观察下铁线、裂隙凹陷处常出现白色融出物,孔道内可见毛发状结晶体."加瓷"绿松石的主要化学成分与天然类似,以CuO,Al2 O3和P2 O5为主,并含有一定量的FeO T(铁的氧化物),ZnO、SiO2,K2 O和CaO.其中,"加瓷"处理绿松石样品中SiO2含量基本在6.40% 以上,均高于天然绿松石中的SiO2含量(1.96% ~6.25%),而Al2O3和P2O5含量都较天然绿松石偏低,磷铝比例基本与天然绿松石一致,为1.10左右.利用"加瓷"绿松石较高的SiO2含量和表面特征可将其与天然绿松石进行有效鉴别."加瓷"绿松石与天然绿松石的红外吸收光谱特征基本一致."加瓷"绿松石的UV-Vis光谱表现为620~750 nm处的吸收峰以及425 nm附近处较为锐利的吸收峰,因颜色不同峰位稍有偏移,但总体与天然绿松石的UV-Vis光谱特征趋于一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