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精神结构

精神结构

精神结构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22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763156篇;相关期刊187种,包括公安研究、江海学刊、求索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第二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暨2006年学术研讨会等;精神结构的相关文献由23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晓华、王海滨、秋风等。

精神结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5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63156 占比:99.99%

总计:1763385篇

精神结构—发文趋势图

精神结构

-研究学者

  • 王晓华
  • 王海滨
  • 秋风
  • 刘士林
  • 张学昕
  • 方竹兰
  • 昌切
  • 朱和双
  • 李殿森
  • 李玉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海滨
    • 摘要: 与注重主观体验和逻辑分析的精神哲学不同,在以实践为基石的历史唯物主义论域中,马克思开辟了一条新的精神哲学道路。在内在精神结构划分的问题上,基于实践哲学把握精神世界的基本维度:作为现实关系及其历史的产物,人的感觉、意识、观念、思维以及所运用的“范畴”,呈现出明显的受动性;情感、目的、意志、觉悟、想象等精神因素,在实践中可以发挥内在驱动性作用,显示出精神的能动性;“自由自觉的活动”“按照美的规律塑造”“最高的精神生产”“自由的精神生产”“自由个性”“自由王国”等,体现出精神结构之中的超越性维度。在推进精神发展的问题上,从“精神实现”的理论逻辑转向“精神解放”的实践逻辑;以历史性眼光审视德性、信仰、理性等精神追求;深入具体的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铺平走向精神解放的现实道路。把在后来者那里被相对遮蔽起来了的马克思精神哲学,与向来推崇精神修养的中华文化进行互鉴,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 邓发琴
    • 摘要: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经典四大悲剧之一,主角麦克白本是一位骁勇善战、受人敬仰的将军,因一念之差企图攫夺看似唾手可得的王位,违背了自己一直遵守的荣誉观念,一步步走向了无法回头的恶,在无尽的怀疑、恐惧中痛苦,最终被毁灭。本文认为麦克白的悲剧是他打乱了自身的精神结构,在想象的恐惧中走向了毁灭。
    • 李晓元; 王梓一
    • 摘要: 从海洋文化到闽南海洋文化的概念界说,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又从特殊到一般的概念融合和递进逻辑。学界对海洋文化概念界定的缺陷主要在于对海洋文化内涵的理解尚游离于世界意义和工作世界文化本质之外。以海洋为通道或介质的世界意义和工作世界本质是海洋文化和闽南海洋文化的核心要义。闽南海洋文化蕴含着闽南海洋文化的特殊意义,又承载着中国或世界海洋文化的一般意义,是循着先大陆后海洋的空间逻辑行进的,是内生文化与外生文化互构而成的文化;而包容与开放意识并行、和谐与冲突精神并行、崇商与重道精神共生、故乡与异乡精神并存、爱国爱乡与世界精神互构等精神,构成其精神内涵或精神结构
    • 王兆胜
    • 摘要: 作家散文批评以其突出的学理性、学术性、前沿性、创新性,表现出与众不同也具有引领性的"散文批评"风格,其较强的问题意识也将"散文批评"提升到一个高度和境界。这些文本具有一定的经典性,也是不同时代发出的关于"散文批评"的最强音,整体上又表现出一种关于散文思想变革、文体创新以及更具前瞻性的努力追求,从而将"散文批评"带入一个更加自由奔放的场域。尽管作家散文批评具有随意性过强,不够全面、系统、科学等局限性,但探讨和发现其精神结构、文体特点、价值意义,特别是站在学院派角度观察其成败得失,是一项颇有意义的工作,以补正长期以来较为单一的学院派"散文评论"。
    • 吴建国
    • 摘要: 《没有女人的男人们》以“同心圆”叙事手法,揭示了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人生际遇、审美意识和伦理思考,凝结着真实的历史可感性和厚重的“精神结构”.海明威通过对各篇故事场景的独特设计,以及对这群“没有女人”的“硬汉们”的生活方式和两性间二元对立的紧张关系的描写,阐释了小说集篇名所蕴含的意义,凸显了男性与女性话语权的转移,使作品的艺术结构与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精神结构形成了同构对应的关系,表现出他对社会生活和时代特征的整体性的透视和评价,一个具体场景的展现,即可烛照出这一代人的生活的整体面貌.
    • 刘克华; 白露
    • 摘要: 在日本民间信仰传承中,妖怪是指超出人类理解范围的奇异现象,或者是指引发这些现象、拥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的非日常、非科学的存在.在近代科学、物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妖怪学"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在都市传说、科幻小说等各个领域大放异彩.近年来妖怪文化通过电视剧、动漫等现代传媒途径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本文以日本动漫《怪化猫》为例,通过分析日本妖怪文化中妖怪主体、故事结构、传达意义、社会效果等方面在都市化改造进程的变化趋势,探究日本人精神结构、信仰所发生的变化.
    • 王海滨
    • 摘要: 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与精神系统在新时代如何调整、转化和重建,进而推动整个内在精神世界与使命担当能够良性互动,乃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本文以建构和梳理清晰的内在精神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作为分析框架,并回到共产党人精神世界重建的思想源头,研析共产党人的精神基地和精神家园.以构建分析框架和运行机制为经,以从精神基地出发为纬,并在对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大众的精神世界重建问题进行参照性的比较研究中,初步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方略和具体路径.
    • 庞井君
    • 摘要: 人类文明的向度。人类精神结构可分为科学认知体系、宗教信仰体系、审美艺术体系三大板块,三者相互独立,各司其职,此消彼长,共同建构了人类精神价值体系。比较而言,源于古希腊的欧美文明以科学认知体系见长,印度文明以精神信仰体系见长,中华文明则以审美艺术体系见长。而不同文明最终都将导向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标志的人类解放。实现这一目标,要在承认科学认知价值的同时,防范科技肆意泛滥和野蛮生长,以信仰和审美的力量对科学认知体系做出价值规训和导引。
    • 黎跃进1
    • 摘要: 夏目漱石是明治时代具有深厚汉学功底的大文豪,小时候家庭环境的影响和汉学教育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汉学基础。作为西学一边倒的反拨,汉学在明治中期有过一定程度的复兴,对日本当时的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汉文化鼎足而立的儒、释、道的许多元素成为夏目漱石精神世界的重要内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