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Cr3+

Cr3+

Cr3+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00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98236篇;相关期刊154种,包括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安徽农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天津市土木工程学会给水排水分科学会第六届第一次年会等;Cr3+的相关文献由574位作者贡献,包括党亚固、王小平、费德君等。

Cr3+—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9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98236 占比:99.95%

总计:398436篇

Cr3+—发文趋势图

Cr3+

-研究学者

  • 党亚固
  • 王小平
  • 费德君
  • 华春
  • 罗建洪
  • 和文祥
  • 曲荣君
  • 李丽
  • 李仲谨
  • 李志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侯淑华; 李仕琦; 汤立军
    • 摘要: 以罗丹明B为原料,设计合成一种新型水溶性荧光探针(L),并对其进行表征和光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探针L能在纯水体系(TRIS,pH=7.4)中快速识别游离M^(3+)(Cr^(3+)、Al^(3+)、Fe^(3+))金属离子,为荧光增强型探针,具有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探针L对Cr^(3+)、Al^(3+)、Fe^(3+)的荧光检测限分别为1.57×10^(-5)、1.43×10^(-5)和6.55×10^(-5) mol/L。表明探针L对生命体系或环境中3价金属离子的检测有潜在应用价值。
    • 高培鑫; 董鹏; 周泽云; 张晓娟; 李亚男; 杨建奎; 黎倩; 陈可; MOLOKEEV Maxim S; 周智; 夏茂
    • 摘要: Cr^(3+)激活荧光粉因其具有远红光和近红外光发射的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合成了一系列(La,Gd,Y)_(2)MgTiO_(6)∶Cr^(3+)荧光粉,在345 nm紫外光激发下,其发射波段为700~900 nm。采用离子取代策略对其光谱进行了调谐,通过Gd或Y取代La位点,发射主峰从766 nm分别蓝移至737 nm和757 nm;150°C下的热稳定性从41.7%分别提升至69.1%和67%。系统研究了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荧光寿命、热稳定性能和带隙变化等。Gd和Y离子取代会导致晶格收缩,引起电子云重排效应变化,最终导致发射光谱蓝移。改性后荧光粉的发射光谱与光敏色素FR(P_(FR))的吸收(730 nm)具有更好的匹配性,表明其在植物生长照明中的应用前景,这也证明通过阳离子取代策略调控Cr^(3+)的发光性能可为未来植物生长灯用荧光粉的研发提供思路。
    • 陶隆凤; 史淼; 徐丽娟; 韩秀丽; 刘倬君
    • 摘要: 尖晶石[(Mg,Fe,Zn,Mn)(Al,Cr,Fe)_(2)O_(4)]是一种典型的镁铝氧化物,常用于宝石、陶瓷及微晶玻璃材料中。近年来,一种颜色为矢车菊蓝色的天然尖晶石晶体出现在市场中,备受收藏者和设计师们的喜爱,其价格也不断攀高。天然钴尖晶石常呈矢车菊蓝色,透明,长波紫外光下显示弱-中等的绿色荧光,短波呈惰性,变色钴尖晶石在日光下常呈矢车菊蓝色而在白炽灯下呈紫红色。采用电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显微聚焦激光拉曼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阴极发光等测试技术获得了天然钴尖晶石和变色钴尖晶石的谱学特征,并探讨了其颜色成因和变色机理。结果表明:天然钴尖晶和变色钴尖晶石属于镁尖晶石,其主要化学成分为MgO和Al_(2)O_(3),平均含量分别为25.77%和71.37%;此外,过渡族元素Zn,Fe,Co和V含量较高,其平均含量分别为1337.85,831.53,99.52和58.26μg·g^(-1)。天然钴尖晶石与变色钴尖晶石的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与普通尖晶石的特征峰基本一致,其中红外光谱在517,589和704 cm^(-1)处的主位均发生红移,其红移范围在5~33 cm^(-1)之内;拉曼特征峰集中在300~800 cm^(-1)范围之内。结合化学成分分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阴极发光测试结果,认为天然钴尖晶石的颜色是因晶格中所含Co^(2+),Fe^(3+)和V^(3+)中的电子跃迁共同作用所致。由于Co^(2+)发生自旋禁阻跃迁^(4)T_(1g)(^(4)F)→^(4)T_(1g)(^(4)P)使得可见光橙黄区(550~630 nm)内产生吸收带,而V^(3+)的外层电子跃迁(^(3)T_(1g)→^(3)T_(1g)(^(3)P))和Cr^(3+)的外层电子跃迁(^(4)A_(2)→E_(2))使得可见光蓝紫区(400~490 nm)内产生吸收线,可见光中红光和蓝光均匀透过,从而使其产生变色效应。该研究基本确定了天然钴尖晶石的谱学特征和成色机理,以及变色钴尖晶石的变色效应,为其科学鉴别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有助于天然钴蓝色尖晶石与普通蓝色尖晶石、合成钴蓝色尖晶石的区分,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商贸学应用价值。
    • 王洋; 韩维岐; 郭莉莉; 金哲
    • 摘要: 用20 mL水超声提取2 g剪碎后的烟用接装纸样品30 min,分取8 mL提取液,加入200 mmol·L^(-1)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螯合剂)溶液100μL,在体系酸度为pH 6.0条件下,于45°C反应10 min。反应结束后,加入正十二醇(萃取剂)60μL和甲醇(分散剂)100μL,涡旋,离心,取上层有机相,用甲醇定容至0.5 mL,过滤至色谱瓶中待测。以ZORBAX SB-C_(18)色谱柱为固定相,以不同体积比的甲醇-水混合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分离后的目标物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于258 nm进行检测。结果显示:Cr^(3+) 、Cr^(6+)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均为2.00~100.00μg·L^(-1),检出限(3S/N)分别为3,6μg·kg^(-1);对实际样品进行加标回收试验,Cr^(3+) 的回收率为90.7%~105%,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7)为4.2%~7.3%,Cr^(6+)的回收率为84.1%~106%,测定值的RSD(n=7)为4.5%~7.6%;Cr^(3+) 、Cr^(6+)的富集因子分别为25.6和9.5;方法用于5份实际样品分析,其中4份样品中均检出Cr^(3+) 和Cr^(6+),并且Cr^(6+)检出量均比Cr^(3+) 检出量高。
    • 陈强强; 齐迹; 郭宇; 吴红梅
    • 摘要: 以多氨基硅烷(NQ-62)为改性剂,采用后嫁接法制备了氨基改性的SBA-15介孔分子筛(SN-SBA-15)。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电镜、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X-射线衍射、氮气吸附-脱附、热重、红外光谱等表征手段对样品的形貌、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SBA-15相比较,SN-SBA-15的比表面积和孔径较小,但表面形貌和晶体结构没有明显改变。以SN-SBA-15为吸附剂,对水中Cr^(3+)的吸附过程进行了动力学与热力学行为分析。研究表明,氨基改性过程可以显著增强SBA-15对Cr^(3+)的吸附能力,当溶液初始pH值为6.0,吸附时间为390 min,其最大吸附量可达88.6 mg/g。SN-SBA-15对Cr^(3+)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行为可以用Langmuir模型描述,吸附为自发、吸热、熵增加的过程。而且,SN-SBA-15重复再生后吸附性能较稳定,经过5次吸附与再生循环,吸附量仅降低了16.1%。
    • 战盈霏; 刘春光; 王明炜; 杨健; 祝汉成; 严端廷; 徐长山; 刘玉学
    • 摘要: 同时可作为磁共振成像造影剂与近红外余辉光学成像光学探针双功能的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采用自蔓延燃烧法制备了不同掺杂浓度的GdAlO3:x%Cr3+及GdAlO3:1%Cr3+,y%Eu3+近红外长余辉发光纳米粒子.并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发和发射光谱及发光动力学分析等技术手段,较系统地研究了其微结构及光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Cr3+取代了GdAlO3中的Al3+的格位,单掺样品的平均粒子尺寸约为202 nm.GdAlO3:x%Cr3+样品的激发谱显示,激发峰来源于Cr3+和Gd3+的跃迁;在583 nm的激发下,在650~750 nm近红外范围内,出现四个近红外光发射峰.其中,725 nm处的发射峰归属为禁戒跃迁2 E到4 A2的零声子线,700和750 nm处的发射峰则为声子边带的发射.在0.2% ~2.0% 的掺杂浓度范围内,随着Cr3+掺杂浓度的增加,这些发射峰的强度先增强后减弱,最优浓度为1%.而位于735 nm处的发射峰强度随C r3+浓度增大而增大,其归属于C r3+-C r3+对的发光.同时,单掺样品可观察到位于725 nm的长余辉发光,其中GdAlO3:1%Cr3+纳米粒子的余辉时间最长,并超过30 s.在上述Cr3+最优浓度(1%)基础上,通过Eu3+取代GdAlO3基质中Gd3+的格位,实现了Eu3+/Cr3+共掺杂.实验发现,在266 nm激发下,在红光区域范围内可观察到以位于614 nm处的发射为主的一系列发射峰.尤其,由于存在Eu3+到Cr3+的能量传递,在近红外区出现了位于725 nm处Cr3+的近红外发射峰.当Eu3+浓度为13% 时,与Cr3+单掺杂样品相比,其样品的平均粒子尺寸虽然减小到167 nm,但在275 nm紫外光照射5 min停止后,发现共掺样品在位于725 nm处Cr3+的余辉发光强度明显增强.通过比较分析单掺和共掺样品的吸收和发射光谱及发光动力学的结果,验证了由于E u3+到C r3+的持续能量传递可引起较显著地近红外余辉发光增强的结论.同时,该研究为设计新型的近红外长余辉发光纳米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 叶海燕; 董发勤; 边亮; 何辉超
    • 摘要: 四川盆地大气层具有湿度高和流通性弱的特征,冬春低温季节易形成雾霾.本文着重构建了低温高湿条件下的石英、方解石纳米颗粒与甲苯、Cr3+共存体系,系统测试了石英、方解石颗粒与甲苯、Cr3+耦合前后Zeta电位值、胶体粒径及团聚形态、亲疏水性的变化趋势,以模拟研究四川盆地低温高湿静稳大气环境中矿物颗粒、有机物、重金属离子之间的耦合作用规律.研究发现:甲苯、Cr3+与石英、方解石之间存在显著的成键耦合作用,甲苯、Cr3+存在时会大幅度降低高湿度环境中石英、方解石颗粒的Zeta电位值,增大两种矿物颗粒在低温条件下的活跃度;Cr3+可通过静电作用力,促使石英、方解石颗粒在高湿度环境中形成粒径更大的团聚状胶体;甲苯吸附在石英和方解石颗粒表面会增强其疏水性,减弱高湿度水分对矿物胶体稳定性的侵扰.上述有关石英/方解石颗粒、甲苯、Cr3+在低温高湿条件下的界面成键耦合作用规律发现,对理解四川盆地雾霾形成机制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 姚媛君; 王娇; 刘娅娜; 韩辉; 王丽
    • 摘要: 文章设计合成了4-甲基-2,6-二(吡啶-2-酰基肼甲基)苯酚荧光探针(L),通过核磁共振氢谱,高分辨质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了其光谱性质.L在无水乙醇/水(V∶V=1∶1)体系中对Cr3+、Fe3+、Al3+均有响应,通过加入掩蔽剂NH4F可以除去Fe3+·Al3+的干扰,从而实现对Cr3+的选择性识别,其检出限为8.56×10-8 mol/L.等摩尔连续变化法实验表明,L与Cr3+以化学计量比1∶2结合形成新的络合物,结合常数为2.57×109 (mol/L)2.尿样检测的回收率为96.5%~105.5%,表明L对人体代谢物尿液中Cr3+的检测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王凤凤; 张国文
    • 摘要: 采用硼氢化钠还原法合成没食子酸和对硝基苯酚双功能化的银纳米粒子(GA-PNP-AgNPs),并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法、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粒度仪对合成的银纳米粒子进行了表征.GA-PNP-AgNPs呈分散的球形,粒径约为21 nm,且在390 nm处有一个特征吸收峰.当Cr3+存在时,GA-PNP-AgNPs发生聚集,溶液颜色由淡黄色变为橙红色.基于此,构建了一种检测Cr3+的比色传感器,线性范围为(0.04~2.0)μmol?L-1,检测限为0.013μmol?L-1.该方法选择性较好、经济简便,能够用于水样中Cr3+的实时检测,检测结果与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得的结果吻合.
    • 苑玉静; 刘义刚; 孟祥海; 韩玉贵; 赵鹏
    • 摘要: 为解决渤海D油田实施弱凝胶调驱后出现的剖面反转及优势窜流通道问题,抑制含水回升,从剖面反转形成机理及交替注入延缓剖面反转进程机理出发,以D油田油藏及地质特征为基础,借助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方法,选用调驱效果较好的Cr3+聚合物凝胶作为调驱剂,开展D油田剖面反转综合治理技术探索。研究结果表明:采用Cr^3+聚合物凝胶与水交替的方式进行开发可得到较高的采收率;从技术、经济角度考虑,聚水交替注入体积比选用(4~6)∶1;采用最终采收率增幅较高的“解堵、调剖、堵水、Cr^3+聚合物调驱剂与水交替注入”的综合治理技术,可更好地改善吸液剖面反转现象,更大程度释放油田潜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