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Fe3+

Fe3+

Fe3+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32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01941篇;相关期刊345种,包括中学化学、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湿法冶金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08年浙江省纺织印染助剂情报网第18届年会、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第十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等;Fe3+的相关文献由1553位作者贡献,包括曾晞、牟兰、L·绍丹等。

Fe3+—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2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01941 占比:99.87%

总计:402466篇

Fe3+—发文趋势图

Fe3+

-研究学者

  • 曾晞
  • 牟兰
  • L·绍丹
  • 徐清艳
  • 汤立军
  • 王传路
  • 王宇斌
  • 王强
  • 丛威
  • 兰善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程雨丹; 杨诗译; 程德燚; 王艺霏; 刘学瑞; 徐慧
    • 摘要: 以龙柏为原料,经水热法绿色合成荧光碳点(CDs),并采用各种方法对其形貌、表面官能团、元素和存在状态进行表征,同时探究其对Fe^(3+)和抗坏血酸(AA)的连续定量检测效果.结果表明:Fe^(3+)对CDs的荧光强度有很强的猝灭作用,且具有很高的选择性,Fe^(3+)浓度在1~80μM、80~200μM范围内与荧光强度呈线性响应,检出限为0.65μM;AA的加入可使已猝灭的荧光恢复,且具有很高的选择性,线性范围为0~220μM,检出限低至0.74μM.该连续检测传感器在实际样品检测中具有很好的灵敏度、准确性和实用性.
    • 高楼军; 米竟; 柴红梅; 任宜霞; 孙雪花; 张钢强; 张琰
    • 摘要: 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2种三维微孔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其分子式为[Zn_(3)(DBA)(OH)(1,10⁃phen)_(2)]_(n)(1)和{[Zn_(2)(HDBA)(4,4′⁃bipy)_(1.5)]·H_(2)O}_(n)(2)(H_(5)DBA=3,5⁃二(2′,4′⁃对羧基苯基)苯甲酸;1,10⁃phen=1,10⁃菲咯啉;4,4′⁃bipy=4,4′⁃联吡啶)。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为三核锌基金属单元的三维微孔骨架,配合物2为双核锌基的微孔结构。与2相比,配合物1在水中具有较强的发光性能,可作为检测Fe^(3+)、Cr_(2)O_(7)^(2-)和丙酮分子的发光传感器,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
    • 侯淑华; 李仕琦; 汤立军
    • 摘要: 以罗丹明B为原料,设计合成一种新型水溶性荧光探针(L),并对其进行表征和光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探针L能在纯水体系(TRIS,pH=7.4)中快速识别游离M^(3+)(Cr^(3+)、Al^(3+)、Fe^(3+))金属离子,为荧光增强型探针,具有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探针L对Cr^(3+)、Al^(3+)、Fe^(3+)的荧光检测限分别为1.57×10^(-5)、1.43×10^(-5)和6.55×10^(-5) mol/L。表明探针L对生命体系或环境中3价金属离子的检测有潜在应用价值。
    • 朱圣加; 陈飞; 张柔; 付玉; 许伟; 罗云杰
    • 摘要: 在溶剂热条件下,利用CdI_(2)分别与邻菲啰啉(phen)、2,2′-联吡啶(bpy)反应得两个新的Cd配合物Cd(phen)_(2)I_(2)和Cd(bpy)_(2)I_(2)。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等方法对其表征。晶体结构分析表明,Cd(Ⅱ)离子与两个phen或bpy配体上4个N原子以及2个I原子配位形成畸变的八面体配位,借助π-π堆积和C-H…I氢键相互作用形成超分子构筑。此外,还研究了配合物Cd(phen)_(2)I_(2)对不同金属阳离子的荧光传感性能,结果表明Fe^(3+)具有较高选择性和明显的荧光猝灭响应。
    • 汪璐; 汲广博; 叶礼卉; 陈文轩; 芦湘; 曹茜
    • 摘要: 文章以常见中药材菊花作为生物质原料,通过热解炭化、超声透析等方法制备纯化,冷冻干燥得到固态碳量子点(carbon quantum dots, CQDs),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 FTIR)、拉曼光谱仪、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UV-vis)和荧光光谱仪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碳量子点水溶性好,发出蓝色荧光;由于C=C的π→π*跃迁,在205 nm左右处有一较弱的吸收峰;存在激发波长依赖性,最大激发波长约为370 nm,最佳发射波长约为460 nm;颗粒呈圆形,平均尺寸为3~5 nm。分析各种金属离子对其荧光强度的猝灭影响,发现低浓度下Fe^(3+)导致碳量子点荧光猝灭的线性关系,检测范围为0~7.5×10^(-5) mol/L和0~5.0×10^(-4) mol/L,检测限为1×10^(-5) mol/L。
    • 王香平; 董庆文; 雷松涛; 李萍; 崔节虎
    • 摘要: 针对水中Fe^(3+)和乙醇进行选择性检测具有重要的环保意义。本研究采用溶剂热法,利用Zn(NO_(3))_(2)·6H_(2)O和3-吡啶-5-(4-羧基苯)-1,2,4三唑(HL)溶液制备出具有良好荧光性能的Zn-MOFs。环境不同,Zn-MOFs荧光淬灭程度不同。Zn-MOFs可以作为荧光传感探针,在检测水中Fe^(3+)时,其选择性和灵敏度都很高,可以进行定量分析。Zn-MOFs还可以快速、有效、有选择性地探测乙醇。
    • 刘勇刚; 李婷; 刘梦怡
    • 摘要: 本论文以黄连素为目标污染物,以Fe^(3+)催化新型氧化剂过氧化钙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地开展了基于铁催化过氧化钙氧化技术处理黄连素废水的研究。主要研究体系有Fe^(3+)催化过氧化钙体系以及针对Fe^(3+)催化过氧化钙体系中L-cys螯合强化体系。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试验,考察了Fe^(3+)催化过氧化钙及其强化体系体系处理黄连素废水的效果,探究了CaO_(2)、Fe^(3+)、L-cys投加量对黄连素废水中COD的去除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当黄连素浓度为11.9 mmol/L,CaO_(2)投加量为60 mmol/L、Fe^(3+)的投加量为60 mmol/L、L-cys投加量为1.5 mmol/L时,即C(CaO_(2))︰C(Fe^(3+))︰C(L-cys)︰C(黄连素)为5︰5︰0.125︰1时,COD去除效率最高,去除率为85%。
    • 吴冰滢; 张文皓; 张智琦; 曾边浩; 李兵; 高华生
    • 摘要: 为探索管道腐蚀产物对供水系统典型有机污染物臭氧氧化过程的影响,采用模拟含金属离子Fe^(3+)与腐殖酸/牛血清蛋白的试验水,进行均相催化臭氧氧化试验.结果表明,臭氧氧化腐殖酸的效率大于牛血清蛋白,持续氧化60 min,两者去除率分别达61.9%与13.8%;Fe^(3+)的存在对臭氧氧化腐殖酸和牛血清蛋白表现出了不同影响,前者去除率随Fe^(3+)投加量的增大而降低,最大由57.6%降至46.0%,后者去除率随Fe^(3+)投加量的增大而升高,最高由12.4%升至40.0%.Fe^(3+)共存条件下,两种污染物溶液的Zeta电位绝对值及其颗粒平均粒径均在臭氧氧化后降低;腐殖酸与Fe^(3+)间存在明显的凝聚作用,其颗粒平均粒径在Fe^(3+)投加后明显增大,而牛血清蛋白与Fe^(3+)间无明显凝聚,其颗粒平均粒径变化不大.对臭氧氧化有机污染物的机理展开讨论,表明腐殖酸与Fe^(3+)间的凝聚作用会抵消臭氧氧化过程中Fe^(3+)的催化作用.由此推论,管道腐蚀产生的金属离子Fe^(3+)对终端管网二次污染控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包括通过催化臭氧氧化作用以强化蛋白质污染物的降解,通过凝聚作用在过滤过程中协同去除腐殖质污染物.
    • 黄磊; 包磊; 郑蕾; 郭景春; 李超; 胡雨阳; 赵溪; 鲁敏
    • 摘要: 设计合成了三芳基咪唑衍生物探针P,利用^(1)H NMR、^(13)C NMR、HRMS等表征手段确认其结构。荧光光谱测试研究表明在PBS-THF溶液(v/v,1:9,pH=7)中,Fe^(3+)的加入会引起探针P溶液荧光增强,并且探针P对Fe^(3+)具有选择性、抗干扰性、灵敏性等良好的性能。在0~10µmol/L范围内,499 nm处的荧光强度差值(F-F0)与Fe^(3+)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646),检测限为0.5µmol/L。Job’s曲线、EDTA可逆性实验、1 H NMR滴定、HRMS实验验证了探针P与Fe^(3+)之间配位作用机理。探针P可以固载于试纸条上检验溶液中的Fe^(3+),还可以测定实际水样中的Fe^(3+)含量并获得94.7%~106.0%回收率。
    • 周祥; 逄建鑫; 叶正荣; 武冬明; 伊然; 崔晓东; 刘翔; 孙建波; 孙冲
    • 摘要: 目的 确立一种用于油田采出水中咪唑啉类缓蚀剂残余浓度检测的技术方法。方法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量了咪唑啉类缓蚀剂的紫外吸收光谱和吸光度,研究了油田采出水模拟溶液中矿化度、pH值及Fe^(3+)等对缓蚀剂吸光度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因素影响下缓蚀剂浓度与吸光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采出水矿化度的变化及Na^(+)、K^(+)、Ca^(2+)、Mg^(2+)、Cl^(-)、SO_(4)^(2-)、HCO_(3)^(-)等离子的存在对缓蚀剂的吸光度值影响很小,对缓蚀剂浓度检测的影响轻微。然而,采出水中可能存在的悬浮物对缓蚀剂吸光度的测量具有显著影响,检测之前需要对采出水进行过滤处理。在碱性环境中pH值的变化(7~11)对缓蚀剂的吸光度基本无影响,而在酸性介质中p H值的变化(2.5~7)导致缓蚀剂的吸光度在–0.02~0.02范围内波动,引起的缓蚀剂浓度检测误差约为±5 mg/L。采出水中可能存在的Fe^(3+)对缓蚀剂吸光度的测量影响很大,在缓蚀剂浓度检测过程中需要消除Fe^(3+)对吸光度测量的干扰。结论 提出了油田采出水中咪唑啉类缓蚀剂残余浓度检测技术方案:取缓蚀剂样品配制至少2种浓度的缓蚀剂溶液,测定特征吸收峰波长λ和吸光度A,确定缓蚀剂浓度与吸光度的关系式A=kC;取未知浓度缓蚀剂采出水样;过滤处理;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波长λ处测量水样吸光度A;Fe^(3+)检测及浓度C_(Fe^(3+))测定;不含Fe^(3+)时,依据C_(R)=A/k计算缓蚀剂残余浓度C_(R),含有Fe^(3+)时,依据C_(R)=(A-0.056 5C_(Fe^(3+)))/k计算缓蚀剂残余浓度C_(R)。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