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催化臭氧氧化

催化臭氧氧化

催化臭氧氧化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3年内共计531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化学工业、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9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450210篇;相关期刊84种,包括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天津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43届技术交流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全国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2010年年会、第十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海峡两岸水处理化学研讨会等;催化臭氧氧化的相关文献由1341位作者贡献,包括马军、陈忠林、齐飞等。

催化臭氧氧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9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50210 占比:99.96%

总计:450398篇

催化臭氧氧化—发文趋势图

催化臭氧氧化

-研究学者

  • 马军
  • 陈忠林
  • 齐飞
  • 鲁金凤
  • 徐冰冰
  • 李来胜
  • 沈吉敏
  • 王建兵
  • 张秋云
  • 李旭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帅; 孙文全; 孙永军; 王英琨; 徐昊
    • 摘要: 采用浸渍法制备Cu/人造沸石催化剂并研究其在煤化工废水的催化臭氧氧化降解性能。研究煅烧温度和Cu(NO_(3))_(2)浸渍浓度以及废水催化反应工况条件(pH、O_(3)发生量、催化剂投加量)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并得出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通过投加叔丁醇研究催化臭氧氧化对煤化工废水的降解机制,并对最佳工况条件下处理的水样进行紫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最佳煅烧温度和浸渍液浓度分别为400°C和0.8 mol/L。最佳pH、O_(3)发生量和催化剂投加量分别为7.8、2 g/h和60 g/L;最佳制备与工况条件下,煤化工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和总酚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2.4%和51.9%,煤化工废水中的有机物得到有效降解,·OH对煤化工废水的降解有重要作用。
    • 肖月鹏
    • 摘要: 将过渡金属Mn负载于载体Al_(2)O_(3)上,作为催化臭氧氧化制药废水的催化剂,研究单独臭氧氧化与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对制药废水COD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催化剂的加入大幅提升了对COD的去除率,由单独臭氧氧化的31.7%提升至催化氧化的53.3%,调节pH值为8时,其催化氧化去除率可达60%。
    • 范景福; 何庆生; 李友臣; 曹玉红
    • 摘要: 采用催化臭氧氧化反应塔处理炼油废水二级生化出水,分别考察了不同反应塔结构形式和不同催化剂对COD的去除效果,并利用最佳的反应器结构和筛选的催化剂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器设置内筒,且催化剂填充在内筒中,分别从反应器的顶部和底部进水进气,气液两相在催化剂层逆流通过并发生反应时,处理效果最佳;3号催化剂,即柱状活性炭负载活性金属催化剂Cu-Ce/AC,对臭氧氧化处理炼油废水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在进水pH为7.0~9.0、臭氧投加量为100 mg/(L·h)、停留时间为90 min的最佳反应条件下,出水COD低于40 mg/L,满足后续处理要求。
    • 徐新月; 张月晶; 孙磊; 袁向娟; 夏东升
    • 摘要: 通过水热合成和沉积沉淀法合成了一系列双金属Ce和Ni掺杂OMS-2(Ce/Ni-OMS-2)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催化臭氧氧化去除草酸(OA)的研究。系统地考察了掺杂比、催化剂投加量、OA浓度、初始pH值对Ce/Ni-OMS-2催化臭氧降解草酸的影响,其中双金属掺杂催化剂Ce/Ni-OMS-2(1∶5)在反应30 min后,OA的降解率达到了100%。通过多种表征手段对催化材料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全面探讨,双金属Ce和Ni通过替换孔道中的K^(+)成功掺杂到OMS-2中,显著增加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低价Mn的含量。此外,氧化还原对Ce^(3+)/Ce^(4+)和Ni^(2+)/Ni^(3+)的存在,增强了电子转移能力,促进了氧空位的形成和活性氧物种的生成。因此,合成的Ce/Ni-OMS-2(1∶5)作为一种高效且稳定的催化剂,在催化臭氧氧化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 陈晓飞; 王蕊; 何广湘; 马磊; 祁浩杰; 陈平
    • 摘要: 在高效催化臭氧氧化煤化工废水过程中,水中的硅酸盐会使催化剂失活。本研究以ZSM-5分子筛为载体,使用等体积浸渍的方法成功制备了一系列抗硅催化剂,考察了活性组分种类、前驱体盐溶液种类、焙烧温度和活性组分负载量等相关工艺参数对催化剂抗硅性能和催化臭氧氧化降解含硅间甲酚模型废水效果的影响,并对抗硅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ZSM-5分子筛以Fe(NO_(3))_(3)·9H_(2)O作为前驱体盐浸渍,500°C焙烧,活性组分Fe负载量为3%(质量分数)时的抗硅催化剂呈现出优异的空间结构、最佳的抗硅性能和最高的催化臭氧氧化TOC去除率,此时间甲酚转化率为100%,TOC去除率为36.35%。同时,该催化剂在进行了240 h寿命实验后仍保持优异的催化活性和抗硅稳定性。
    • 孟冠华; 丁素云; 刘宝河; 张林森; 陈娇玉
    • 摘要: 采用离子交换-原位沉淀法,以D201阴离子交换树脂负载水合氧化铁(HFO)制备催化剂HFO/D201,在动态实验条下对磺胺甲恶唑(SMX)进行催化臭氧氧化降解实验。分别考察了溶液初始浓度、pH、流速、催化剂及臭氧投加量对SMX去除率的影响,并探讨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增大臭氧和催化剂的投加量、减小流速和溶液初始浓度均可提升SMX的去除率,当pH接近HFO/D201的零电荷点时,催化效果最佳。在臭氧剂量为1.85 mg/L,HFO/D201投加量为0.8 g/L,SMX初始浓度为10 mg/L,流速为4 mL/min,不调节溶液pH(pH值=5.25)的条件下,SMX的去除率可达92.67%,比臭氧氧化体系提高了57.75%。通过自由基抑制剂投加实验间接推断出,在HFO/D201催化臭氧氧化SMX的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O^(-)_(2)氧化及臭氧分子直接氧化。
    • 张远; 郭子毅; 王栋
    • 摘要: 采用水热—高温煅烧法制备了不同钴负载量的钴、氮、硼掺杂氧化石墨烯催化剂,并以布洛芬、对氯苯甲酸和草酸作为模型污染物进行了催化臭氧氧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钴负载量8%、焙烧温度500°C条件下制备的催化剂活性最高;在反应温度为323 K、pH为6.8、催化剂加入量为0.25 g/L、布洛芬质量浓度为50 mg/L、反应时间为10 min的条件下,布洛芬去除率可达99%。该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降解布洛芬的过程符合表面自由基参与的准一级动力学模型,且催化臭氧体系的反应速率常数约为单独臭氧体系的5倍。经高温再生的催化剂第5次使用时,催化活性仍能达到初次使用的92.1%。
    • 姜宏斌; 代文臣; 张娆; 徐晓晨; 陈捷; 杨光; 杨凤林
    • 摘要: 以α-Al_(2)O_(3)为支撑层,UiO-66为分离层,Co_(3)O_(4)为催化层,构建了Co_(3)O_(4)/UiO-66@α-Al_(2)O_(3)陶瓷膜.对其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分离催化性能.结果表明,该陶瓷膜对喷涂行业废气中苯与吡啶两种主要成分体现出良好的分离性,透过侧的气体中吡啶与苯的摩尔浓度比值可由给料侧的1提高至17;体系中引入臭氧后,给料侧苯的浓度明显降低,其去除率可达到89%.透过侧的吡啶去除率仅为27%,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保留,剩余的吡啶经收集后可进行单独的深度处理.Co_(3)O_(4)/UiO-66@α-Al_(2)O_(3)陶瓷膜在对喷涂行业废气中苯成分高效降解的同时,能够有效解决喷涂行业废气处理过程中氮氧化物的排放问题,有望成为喷涂行业废气预处理工艺的理想选择.
    • 塔斯很·阿勒太
    • 摘要: 煤化工废水中含有大量难处理的有机物,处理难度较高,采用现有方法处理后,煤化工废水的TDS值仍较高,为此将催化臭氧氧化与A/O-MBR联用技术用于煤化工废水的处理。先对煤化工废水进行萃取脱酚处理,以去除废水中的酚类物质,同时提升废水的可氧化性,然后采用催化臭氧氧化技术对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处理,最后利用A/O-MBR技术对废水进行生化处理,以实现煤化工废水的固液分离。实验结果证明,采用催化臭氧氧化与A/O-MBR联用技术方法处理的煤化工废水,其TDS值小于传统方法,表明该方法在煤化工废水处理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王勇; 杜明辉; 张宁; 高群丽; 张耀宗; 孙晓明
    • 摘要: 催化臭氧氧化工艺是处理难降解废水的有效手段,但仍存在臭氧利用率较差、催化效率低、催化剂活性组分流失等问题.本文以α-Fe_(2)O_(3)作为臭氧催化剂,通过SEM、N_(2)吸附/脱附等方法表征了α-Fe_(2)O_(3)的结构,构建了α-Fe_(2)O_(3)催化臭氧氧化处理苯酚废水体系,优化催化条件,提高处理效率,并对催化机理和催化剂稳定性进行了深入讨论.结果表明:①α-Fe_(2)O_(3)表现为团聚的不规则球状,且比表面积较大,达83.38 m^(2)/g,具有良好的臭氧催化潜力.②臭氧投加量和pH对催化体系的影响明显,但α-Fe_(2)O_(3)投加量的变化对降解效果的控制并不显著,在优化的条件下反应30 min时COD的去除率可达97.67%,较单独臭氧提高了41.33%.③在催化臭氧氧化中投加TBA和Na_(3)PO_(4)分别屏蔽·OH和路易斯酸性位点后,COD的去除率分别降低了17.01%和20.92%,这表明在α-Fe_(2)O_(3)表面的路易斯酸性位点产生的·OH是COD去除率高的主要原因.④α-Fe_(2)O_(3)在重复试验中保持了较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6次重复后对COD的去除率仍可达到93.07%,流失率为1.05%.研究显示,α-Fe_(2)O_(3)表现了优异的臭氧分解协同作用,具有良好的苯酚持续去除能力和结构稳定性,可为高效去除含酚废水或难降解废水提供技术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