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金属有机框架

金属有机框架

金属有机框架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3年内共计3155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2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878101篇;相关期刊241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广东化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2012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中国化学会第十九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等;金属有机框架的相关文献由6894位作者贡献,包括钱国栋、崔元靖、杨雨等。

金属有机框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2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878101 占比:99.98%

总计:2878633篇

金属有机框架—发文趋势图

金属有机框架

-研究学者

  • 钱国栋
  • 崔元靖
  • 杨雨
  • 程鹏
  • 李东升
  • 董育斌
  • 吴亚盘
  • 彭新生
  • 王尧宇
  • 李建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柱; 戴友芝; 于芹芹; 伍倩; 蒋佳诚
    • 摘要: 金属有机框架(MOFs)具有层次化的多孔结构,其分散良好的金属组分可为催化反应提供足够的活性中心,在基于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中,MOFs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催化剂,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为提高该材料活化过硫酸盐(PS)的应用效果,通过对MOFs结构改性、MOFs与其他功能材料复合和MOFs与其他技术耦合3个方面进行研究,发现其在活化PS降解有机污染物过程中表现更出色,在提高材料稳定性、减少金属离子溶出、使材料易于分离以及提高选择性上取得了一定进展。
    • 夏雨沛; 张娜娜; 汪飞
    • 摘要: 低碳烃化合物是重要的燃料和工业原料,主要通过高级烃类的裂解和重组获得。然而,由于低碳烃在理化性质方面的相似性,传统方法难以对其高效的分离。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可以通过结构和功能的调控,实现对低碳烃的精准识别,从而获得高纯度烃类产物。本文,我们综述了功能MOFs材料对常见低碳烃分离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 陈跃颖; 盘盈滢; 杜文卿; 林晓明
    • 摘要: 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无记忆效应、低成本、寿命长等优点,被认为是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最有前途的储能技术.金属-有机框架(MOFs)具有超高孔隙率、功能多样性、结构可控及易制备等独特优点,被广泛应用在异相催化、电化学储存与转化、气体吸附和分离等领域中.对MOFs直接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重点总结了MOFs衍生材料(多孔碳材料、单一金属氧化物、多组分金属氧化物、磷化物等)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中的合成方法、结构及电化学性能.最后对MOFs及其衍生材料在锂离子电池正极和负极材料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新型电极材料的下一步开发方向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建议.
    • 王秀秀
    • 摘要: 收集了大量关于金属有机框架(MOFs)、磁性纳米材料(MNPs)和磁性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FCs)的信息。MNPs具有的高磁性、低毒性和稳定性等特点,MOFs有大量的高活性位点,具有多孔性、比表面积大等特点,MNPs与MOFs的结合形成了MFCs,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简要介绍了这些材料的合成方法,体现了MFCs在吸附、催化、靶向传递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 康子曦; 崔晓蕾; 范黎黎; 丰阳
    • 摘要: 在该研究型实验中,要求学生首先在室温下快速合成多种具有不同结构和水稳定性的金属有机框架;然后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红外光谱仪表征其微观结构和官能团组成,并结合软件模拟示意图,对其孔道结构建立初步认识;最后通过观察颜色变化和分光光度计法,定性和定量地分析比较不同金属有机框架的染料吸附能力,深入理解孔结构与吸附性能之间的关系。该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在面对材料化学复杂科学问题时,采取团队合作方式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的能力。
    • 罗欢; 郁佳; 张陈成; 梁志结; 毛庆辉
    • 摘要: 探讨两种多酸基棉织物的防紫外线与热稳定性。用柠檬酸和次亚磷酸钠的混合溶液对棉织物进行改性,再在改性棉织物上原位生长多钒酸盐、多钨酸盐基金属-有机框架,得到了多钒酸盐基棉织物和多钨酸盐基金属-有机框架基棉织物。测试了两种多酸基棉织物的防紫外线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两种多酸基棉织物的紫外线防护系数均由原棉织物的8.56提高到了100+,UVA和UVB透过率均降至5%以下;经800°C热分解,多钒酸盐基棉织物和多钨酸盐基金属-有机框架基棉织物的残炭率从原棉织物的13.98%分别上升到47.50%和36.97%。认为:制备的两种多酸基棉织物均具有优异的防紫外线性能和较好的热稳定性能。
    • 覃冰冰; 文嘉湘; 王海平; 刘捷威
    • 摘要: 以四羧基铑卟啉Rh(TCPP)Cl(TCPP=5,10,10,20-四(4-羧基苯基)卟啉)为配体,通过自组装的策略合成了铑卟啉金属-有机框架Rh-PMOF-7(Cd)和Rh-PMOF-9(Sr).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Rh-PMOF-7(Cd)和Rh-PMOF-9(Sr)具有三维多孔的结构.拓扑分析结果显示,RhPMOF-7(Cd)为(4,4)连接的pts拓扑网络,而Rh-PMOF-9(Sr)为(4,8)连接的网络且拓扑符号为{4^(20).6^(8)}{4^(6)},是新的拓扑网络结构.吸附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卟啉金属-有机框架均表现出良好的CO_(2)/N_(2)和CO_(2)/CH_(4)吸附选择性,其在沼气/天然气净化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童琳净; 黄思铭; 陈国胜; 欧阳钢锋
    • 摘要: 酶生物催化是一种在细胞微环境中进行的重要信号传递和代谢途径,可维持复杂的细胞网络之间的有序通讯及信号即时反馈,在生物传感、催化、纳米医药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然而,酶固有的脆弱性质极大地限制了酶分子在细胞外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合理设计金属有机框架(MOFs,metal-organic frameworks)材料,对酶结构进行束缚、固定是提高酶稳定性的前沿方法。本文综述了基于表面连接、渗透、原位包埋的3种酶@MOFs固定化策略,着重强调不同固定模式的适用范围及稳定化特性,并对酶@MOFs固定化研究的发展进行简单的展望。
    • 吕奉磊; 花伟; 邬慧蓉; 孙浩; 邓昭; 彭扬
    • 摘要: 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CO_(2)RR)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将CO_(2)转化为燃料和高附加值化学品,因而被广泛认为是“一石二鸟”的绿色技术来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然而,CO_(2)RR的大规模应用仍严重受限于缺乏高效稳定的CO_(2)RR催化剂.非均相分子催化剂和金属-有机框架因具有明确的结构且金属中心和配体可以调节与修饰,在CO_(2)RR的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中都展现出巨大潜力.本文综述了这些具有明确结构的金属-有机配位化合物的结构与界面调控应用于CO_(2)RR领域的工作.介绍了CO_(2)RR的基础电化学、催化剂的性能评价指标(包括过电位、法拉第效率、塔菲尔斜率、转化频率和电化学能量效率)和三种常用电解池(H型电解池、流动电解池和膜电极组件)的优缺点.重点总结近期非均相分子催化剂中金属中心、配体效应和分子-载体相互作用的调控及金属-有机框架的结构工程和原位重构等方面的重点工作.迄今,具有不同金属中心(如Mn、Fe、Co、Ni、Cu和Zn等)和配体(包括酞菁、卟啉和金属中心轴向配位等)的非均相分子催化剂和金属-有机框架被报道用于高效CO_(2)RR.调节催化剂-载体相互作用,抑制催化剂团聚并增强其导电性,可有效地提高分子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制备导电金属-有机框架、在金属-有机框架中引入活性位点或促进剂并控制金属-有机框架的原位重构,为构建高效CO_(2)RR催化剂带来更多机会.金属-有机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界面工程是发展高效CO_(2)RR催化剂的重要方向.然而,金属-有机配位化合物用于CO_(2)RR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充分发挥其潜力任重道远.根据目前研究面临的问题,总结和展望该领域未来应关注的方向:(1)定向合成新颖分子催化剂、金属-有机框架和载体及其结构和界面的精准调控;(2)非均相分子催化剂和金属-有机框架在CO_(2)RR的大规模应用;(3)追踪和调控非均相分子催化剂和金属-有机框架的重构;(4)阐明金属-有机配位结构和CO_(2)RR性能的构-效关系.本文为高效CO_(2)RR催化剂设计与合成提供一定参考.
    • 林玮昆; 史晓艳; 孙志鹏
    • 摘要: 离子电容器作为一种新型储能器件,其兼具了超级电容器的大功率密度与电池的高能量密度的特性,在便携式电子产品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等储能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作为离子电容器的核心组件,其电极材料的性能直接决定了整个器件的性能。因此,为进一步推动离子电容器的发展,开发出性能优异的电极材料势在必行。其中,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由于其具有大比表面积、高孔隙率、孔道规则且可调、结构和功能可设计性强等特点,MOFs及其衍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储能领域。重点综述MOFs及其衍生物作为离子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应用研究,讨论MOFs在应用于离子电容器电极材料时的电化学特性及其改性策略,为设计合成新型性能优异的MOFs基离子电容器电极材料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