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会距离

社会距离

社会距离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370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2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36252篇;相关期刊291种,包括应用心理学、心理与行为研究、北京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十一届(2016)中国管理学年会、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第六届学术年会、第七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等;社会距离的相关文献由597位作者贡献,包括卢国显、王毅杰、王开庆等。

社会距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2 占比:0.99%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6252 占比:98.99%

总计:36622篇

社会距离—发文趋势图

社会距离

-研究学者

  • 卢国显
  • 王毅杰
  • 王开庆
  • 于军胜
  • 史斌
  • 张静
  • 王海忠
  • 蒋多
  • 许传新
  • 许巧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占友龙; 肖啸; 谭千保; 李琎; 钟毅平
    • 摘要: 在社会交往中,声誉关注是人类合作行为和道德判断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以往研究只是单独考察声誉关注或社会距离会如何影响道德决策行为,但两者如何交互影响道德决策尚不清楚,尤其是禁止性道德范畴领域(如,伤害他人行为)下道德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本研究要求被试在匿名或公开情境下决策是否愿意对不同社会距离他人(朋友、熟人、陌生人)实施疼痛电击以增加自己的金钱收益,同时记录其决策时的行为和神经反应。结果发现,匿名情境下被试对朋友的电击伤害要显著低于对熟人和陌生人的,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利己的利他主义”决策倾向;与朋友和陌生人相比,被试在涉及熟人的两难决策中花费了更长的时间,体验到了更强烈的厌恶情绪,并诱发了更大波幅的与情绪反应有关的P260成分,以及与认知推理有关的晚期正成分(LPP:300~450 ms),表现出一种典型的“熟人效应”。然而,行为与ERP指标上的这些差异在公开情境下均显著减弱了。这表明个体在禁止性道德范畴领域下的道德决策遵循着一种“利己的利他主义”的道德原则,熟人关系的不确定性会在道德决策中诱发强烈的负性情绪和认知负荷,而声誉关注削弱了利己倾向和人际关系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厌恶情绪和认知冲突。
    • 李堃
    • 摘要: 现有关于面子与个体行为关系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自我面子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少有系统探究他人面子意识对个体行为的作用,同时,也没有考虑这一影响在不同社会距离情境下的差异。研究显示,自我面子意识及其与他人面子意识的交互项对个体参与行为影响显著。高自我面子意识对个体参与行为有促进作用;且相对于低他人面子意识,在高他人面子意识情境下,高自我面子意识对个体参与行为的促进作用更显著。社会距离对面子意识和个体行为的关系有调节效应。文章研究对进一步解构“面子”这一中国本土文化现象及其作用边界具有探索意义。
    • 杨莎莎; 陈思静
    • 摘要: 惩罚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个体的惩罚行为,但个体对惩罚规范的感知与实际规范之间可能存在差异,这被称为规范错觉。为了更好地从这一角度理解第三方惩罚,我们需要回答的是:第三方惩罚中是否存在规范错觉?如果存在,其方向如何?会对个体自身的惩罚行为产生何种影响?实验1 (N=449)和实验2 (N=134)的结果表明,在违规情境中,人们往往低估了他人的惩罚水平,这导致自身较低的惩罚行为。实验3 (N=164)和实验4 (N=284)进一步发现,较弱的公正世界信念导致人们对他人惩罚水平的低估,从而影响了自身的惩罚行为,而社会距离调节了公正世界信念对规范错觉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规范错觉会受到内部(公正世界信念)和外部(社会距离)两个参照点的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第三方惩罚是一种注重维护规范的积极行为、而非注重个人收益的策略行为。
    • 俞玥
    • 摘要: 在语用学研究中,不同研究者在使用“社会距离”这一重要变量时,无法就其具体定义达成一致看法,不利于该变量在语用学领域的进一步研究。该文以社会距离对听话人不礼貌评价的影响为例,采用社会学家Nedim Karakayali所划分的社会距离四大维度,分别代表社会距离的四种定义。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探究不同社会距离定义对语用研究结果的影响,认为仅在采用情感距离作为社会距离定义时,社会距离高低会对听话人不礼貌评价产生显著影响。
    • 程玮彦; 严艳; 张小艺
    • 摘要: 主客交往是民族村寨旅游地的核心吸引物之一,如何增强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的情感联结,满足旅游者情感体验需求,是民族村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构建了民族村寨旅游者地方依恋、情感凝聚对社会距离的影响机制模型,并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旅游者地方依恋显著正向影响情感凝聚;旅游者地方依恋通过情感凝聚的完全中介作用对社会距离产生间接影响;情感凝聚显著正向影响亲近,显著负向影响回避。
    • 廖思颖; 胥昕延; 余欣欣
    •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心理求助污名、公众污名、社会距离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之间的关系。采用方便取样,用社会距离量表、心理求助污名量表、贬低—感知量表和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量表对891名高中生进行测量,分别对公众污名和社会距离建立中介模型。结果显示:(1)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与社会距离、公众污名呈显著正相关(r=0.249,P<0.01;r=0.266,P<0.01),与心理求助污名呈显著负相关(r=-0.501,P<0.01);心理求助污名与社会距离、公众污名呈显著负相关(r=-0.249,P<0.01;r=-0.193,P<0.01);社会距离与公众污名呈显著正相关(r=0.223,P<0.01)。(2)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公众污名和社会距离在心理求助污名和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链式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3.21%。结论如下:心理求助污名可以直接预测高中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还可以通过社会距离和公众污名间接影响高中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水平。
    • 徐延辉; 邱啸
    • 摘要: 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对于推进我国市民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经济社会学视角是探讨社会经济地位、社会距离与农民工市民化意愿之间关系的重要理论视角。采用国家卫计委数据研究发现,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呈现多样性,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有助于增强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社会距离则会降低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社会距离对市民化意愿的阻碍作用。因此,增强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需要不断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提升农民工的社会经济地位;从日常生活入手,使农民工享受各种公共服务,促进农民工的社区参与,缩小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
    • 陈庆宾; 吴素红
    • 摘要: 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局限与历史使命迫切要求思政工作者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实践。本研究基于学科融合的视角,借鉴建构水平理论和心理距离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时间距离与社会距离对大学生爱国主义认知、情感与行为培育的影响,提出了未来开展实证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路径,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对当代大学生新时代对爱国主义主流价值观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把握,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新闻宣传部门提供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创新教育的心理学依据。
    • 候华北
    • 摘要: 为统一法律适用,法院系统内部出台了多项措施,但其忽视了法院内部的隐性监督机制一一非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在信息传播、识别异化行为以及实施惩罚方面的独特优势,降低了正式制度的实施成本,从而确保了同一法院同案同判的高概率。在初始阶段,通过非正式沟通加快信息流动速度,便于形成对法律适用的共同知识。在识别阶段,社会距离的缩短使得破坏法律适用不统一现象得以快速识别。在“惩罚”阶段,非正式约束通过群体厌恶、异议评价等约束法律适用行为,其效果呈现长效性。但非正式约束也有其自身的缺陷,为此需要向正式制度的变迁,可通过区域内卷宗的有限公开实现线索向信息的推送;通过识别主体多元化和技术智能化,增加偏离预警提示;通过增加同案不同判论证负担,提高“惩罚”程度。
    • 邓磊; 杨红升
    • 摘要: 社会贴现指的是人际交往过程中利他行为随着个人之间的社会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少的现象.其研究任务首次将社会距离进行了量化,以个体愿意舍弃金额的数量换取他人获得定额的行为作为利他的标准.解释水平理论为社会贴现的内涵提供了理论基础,并解释了其内部机制.未来研究可以从自我结构的角度对社会贴现进行解释,也可以尝试使用社会支持相关的指标代替金钱,以避免金钱概念的启动所导致个体偏向自私的结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