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际信任

人际信任

人际信任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948篇,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5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2193篇;相关期刊618种,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与行为研究、社会心理科学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第十一届(2016)中国管理学年会、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北京农业经济学会2015学术年会等;人际信任的相关文献由1631位作者贡献,包括韦耀阳、杨群、刘喜文等。

人际信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25 占比:29.46%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70%

专利文献>

论文:2193 占比:69.84%

总计:3140篇

人际信任—发文趋势图

人际信任

-研究学者

  • 韦耀阳
  • 杨群
  • 刘喜文
  • 孟卫军
  • 尼春萍
  • 张银玲
  • 曹宝花
  • 王青
  • 辛自强
  • 陈喜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权小娟; 孙金
    • 摘要: 体育参与为社会资本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媒介与机会。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017)数据,分析现场观看体育比赛对不同层次社会资本的影响。发现:现场观看体育比赛对个体社会资本与社会参与具有显著的正向提升作用,且这种作用不因性别、年龄、户口类型、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现场观看体育比赛总体上对人际信任无显著影响,但对不同年龄、家庭经济条件者的影响存在差异。建议:积极倡导、构建以大众体育为载体的形式多样的社会资本建构路径,充分发挥体育参与的社会价值;同时不断深化、细化体育与社会资本研究,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 胡悦
    • 摘要: 人际信任的建立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形成是迄今国内外学者的共识,但人际关系的形成是否有助于增强人际信任没有充分研究。利用问卷数据分析人际关系对人际信任的影响。研究发现,人际关系越丰富,人际信任水平越高,但不是所有类别的人际关系均具有此作用,有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助于提升人际信任,有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反而会弱化人际信任
    • 费佐兰; 高启杰
    • 摘要: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巨大转变,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不局限于经济因素。基于此,利用2017年对北京市16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调查数据,采用OLS估计方法,分析居民社会参与、社会公平、人际信任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显示,居民社会参与、社会公平和人际信任显著地正向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社会参与和社会公平对农业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大于非农业籍居民,而人际信任对非农业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却大于农业籍居民;非城六区居民主观幸福感受社会参与、社会公平、内核层信任和外层信任的影响程度大于城六区居民,仅有中间层信任的影响程度是城六区居民大于非城六区居民。
    • 马建青; 黄雪雯
    • 摘要: 为考察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以及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的中介作用,采用人际信任问卷、亲社会行为问卷、攻击行为问卷、幸福感指数问卷对225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人际信任正向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人际信任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好;(2)人际信任通过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
    • 朱慧崟; 曹蔚婷; 陈晶
    • 摘要: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医学生知识隐藏现状,分析知识隐藏行为影响因素,阐述人际信任、班级氛围、知识隐藏3者之间的关系,指出通过优化班级氛围、提高人际信任水平可以改善医学生的知识隐藏行为。
    • 薛伟杰
    • 摘要: 社会公平和人际信任同属于个体的社会心理感知,一个社会的公平程度和普遍信任的高低是影响这一社会幸福程度和成员满足感的重要因素。为了实现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高公民政治参与意愿,提升公民自治能力,实现公民基层选举参与的普遍化是必要的。本文通过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社会公平、人际信任程度对基层选举参与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社会公平以及人际信任都对基层选举参与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影响,社会公平感知较高的个体和人际信任程度高的个体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基层选举中,因此政府应该在分配中重视效率原则以及在文化中重视信任构建。
    • 马熠凡
    • 摘要: 志愿服务事业作为国民道德教育的实践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本篇论文通过对去除缺失值后的“2019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全国调查数据利用SPSS26.0进行分析。从居民个体视角分析影响其志愿服务意愿的影响因素。通过软件分析发现,人际信任与社会认同感与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均有显著的相关性(P 0.05),且β值均大于0,说明呈正相关性。通过描述性分析发现,我国社会中人际信任与社会认同感均处于中上水平。其中人际信任产生中介效应,通过影响居民社会认同感促进其产生志愿服务的意愿。
    • 谭春辉; 李玥澎; 周一夫; 陈晓琪; 涂瑞德
    • 摘要: 用户间人际信任是其在虚拟学术社区中有效展开知识交流的重要条件,以组态视角探究信任关系构建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明确不同因素在信任关系构建中的组合方式以及不同作用,帮助虚拟学术社区从系统角度完善信任机制建设,促进虚拟学术社区持续健康发展。选取成员互动、用户身份认同、感知相似性、情感归属、信息支持和信息质量等6个因素作为虚拟学术社区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前因变量,开展访谈并计算情感得分收集用户态度,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得出影响因素组态分析结论。研究发现4条产生高水平人际信任的组态路径和1条产生低水平人际信任的组态路径,可为虚拟学术社区提升人际信任环境建设水平提供参考。
    • 李艾丽莎
    • 摘要: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山东、江西、四川三省703 名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测量法考察农村居民人际信任与合作及信任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1)农村居民的人际信任水平与信任行为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人际信任水平越高,越倾向于做出信任行为;(2)农村居民的人际信任水平与合作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人际信任水平越高,越倾向于做出合作行为。
    • 龙雪娜; 张灏
    • 摘要: 基于对664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探讨宜人性人格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及社会支配倾向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的间接作用。结果显示:宜人性人格对特定信任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在宜人性人格与特定信任之间具有显著中介作用,反对一般公平、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在宜人性人格与特定信任之间链式中介显著,表明宜人性人格能够直接影响特定信任,也可以通过反对一般公平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间接影响特定信任;宜人性人格对一般信任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同样,宜人性人格能够直接影响一般信任,也可以通过反对一般公平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间接影响一般信任。在教育上,注重积极人格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对公正的感受,同时降低其对等级与支配的寻求,可以有效地提升该群体的人际信任水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