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居住
混合居住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79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社会学、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229763篇;相关期刊52种,包括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城市问题、科学之友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第3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混合居住的相关文献由11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祥智、杨小梅、杨忠伟等。
混合居住—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29763篇
占比:99.97%
总计:229842篇
混合居住
-研究学者
- 张祥智
- 杨小梅
- 杨忠伟
- 杨露
- 王慧斌
- 田野
- 禹静
- 许勇铁
- 丁金宏
- 万琳
- 于静
- 仇志涛
- 余佳
- 余思奇
- 佟祥君
- 侯祥朝
- 倪名一
- 刘伟
- 刘勇
- 刘学良
- 刘峣
- 刘广亮
- 刘祎
- 刘蕾
- 卢春双
- 叶波
- 叶青
- 吴莉萍
- 周尚意
- 周莹
- 周鹏
- 商思林
- 姜彦旭
- 孙斌栋
- 孙洁
- 宋伟轩
- 宋旭颖
- 崔岩岩
- 张卓
- 张汤亚
- 张璐
- 徐琴
- 曹金淼
- 朱喜钢
- 朱广娟
- 朱怡
- 李文龙
- 李湘桔
- 李燏梅
- 李玮
-
-
王峥
-
-
摘要:
社会住宅因其社会福利属性带来的弱势群体聚居现象,常引发周边邻里的排斥而被标签化。为避免社会排斥,除了提升社会住宅的硬件条件外,还可采取混合居住模式,但居民的多元异质却造成社区融合的不易。针对这些问题,台北市“社会住宅青年创新回馈计划”在社会住宅中开展针对性的社区营造活动,成效显著。从该计划的参与主体、运行机制、营造策略、现有成效及呈现问题等多个角度进行解析,研究其推动社区营造的过程,总结出弹性政策与制度创新、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灵活多样的互动机制和互惠共享的价值导向等4方面的实践经验,以期为大陆的混合居住社区推动社区营造提供借鉴。
-
-
韩林飞;
姜彦旭;
李萌
-
-
摘要:
居住空间分异是以个体经济收入差异为显著特征的社会阶层分化在空间上的投射,导致弱势群体聚居地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不健全,中低收入人群生活被边缘化.本文提出混合居住模式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除了依靠市场调节和政府的公共政策控制住房配置外,还应在物质空间层面加以考虑.通过回顾分析日本日照标准修正的历程,以东云集合住宅为例,详细解析日照规范变化与居住空间包容性的关系,对给予日照标准适当弹性,提升居住区设计的自由度与空间多样性以促进混合居住,实现社会资源的均衡配置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
-
-
-
视野
-
-
摘要:
来自美国华盛顿州州立大学艾尔森.弗洛伊德医学院的研究,针对14.5万名75岁及以上老人进行了5年的随访调查,结果发现,如果老人居住的社区有足够适合散步锻炼的安全步道,周围环境绿化好,方便去超市或农贸市场购物买菜,看病就医便捷,且为年轻人、老年人混合居住,那么他们更有可能活过百岁。
-
-
潘楚良
-
-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贫富差距增大导致居住分异,进而引发诸多社会问题,混合居住作为居住融合的一种手段应运而生.文章通过分析国内混合居住的相关成果,对混合居住的理论流变、可行性、策略及实践这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归纳.在归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存在的优势及不足进行简评.从设计的视角对我国未来的混合居住实践前景进行展望,以期对新时代下混合居住策略的研究有所启示.
-
-
-
郝丹斌
-
-
摘要:
城市混合居住区的发展源泉来自《雅典宪章》,其中将城市划分为四大块,分别是居住、工作、休闲娱乐以及行动交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而形成了现代主义形式的“功能分区”的规划思想,以及“邻里单位理论”的居住区规划思想,当前现代住宅规划理念在社会建设中的位置越发重要.本文才以混合居住区为中心,分析在当前社会发展情境下,城市混合居住区发展策略.
-
-
麦迪娜吐逊江
-
-
摘要:
当前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能否合理的处理好国内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成为直接影响各个国家内部稳定和发展的关键问题,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届政府也始终把民族团结及共同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总人口2321.72万,南疆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达到907.84万,约占全疆少数民族人口的52.27%,加强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发展和谐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必要之举,而居住格局,作为分析和研究民族关系的一项重要指标,是研究民族间在交往中所形成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切入点.
-
-
-
叶波
- 《2020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
| 2020年
-
摘要:
在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下,如何保护与更新民国建筑遗产中面广量大却又不被重视的普通居民住宅,扭转其衰败现状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议题.本文以南京市—枝园小住宅群为研究对象,针对南京民国普通居民住宅居住主体人口老龄化的特征,提出混合居住策略,以模式:混合养老·青年租客·儿童教育;功能:置换低效功能·填补公共服务;空间:打破公共边界·激活共有庭院,三个层级的策略进行保护与更新,提升生活品质的同时增添城市活力.
-
-
曹金淼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随着中国住房的市场化以及保障性住房的快速建设,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碎片化的现象日益加剧.为解决这个问题,混合居住思想逐渐被提倡及重视,尤其是基于不同住房类型的保障性住区与混合住区在居住区层面的混合,其目的是体现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提升保障性住区居民的生活水平.经过几年混合住区的建设,混合居住仅在一定的程度上达到了预想的效果.本文试图对北京现有混合住区进行调研,从混合居住稳定性、混合居住社会融合情况、社会资源获取三个方面对混合居住效应进行分析,总结现有混合住区的情况及现存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混合居住社会效应的初步思考.
-
-
-
金笠铭
- 《第六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混合居住已经为国外城市发展所证实是激发城市活力与文明,促成和谐社区的重要方式.欧美国家近现代城市与住区规划中经历了反复曲折的理论流变与实践探索,终于又回归本源,在更高层次上理性地推进混合居住的方式,以重振城市与社区的活力.而中国近些年城市与住区规划建设中却依然在重蹈国外走过的弯路,应该重新审视和解读,并尽早遏止这一势头,倡导混合居住,作为构建和谐城市的主要规划对策之一.
-
-
田野
- 《首届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年会》
| 2006年
-
摘要:
本文认为在当前发展不同阶层居民混合居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优点,有利于实现居民安居乐业和社会和谐发展.文章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田野调查收集数据,从学科交叉的角度,使用社会网络理论中社会资本和社会距离两种分析方法,验证不同阶层居民混合居住的可行性并指出其优势所在.
-
-
魏琛
- 《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城市隔离这一话题起源于对城市社会不均现象的研究,这种现象不仅在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同样具有越来越普遍的发展趋势.本文首先对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之后对它的发展、带来的影响、如何衡量以及背后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可能的解决办法和现有的混合居住策略的不足之处.混合居住策略通常由政府主导,用于推动不同社会阶层的交往和联系,但是这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受限,因此本文的后半部分尝试将“场所识别性”作为一种提高公共空间共享价值的方法.通过对其定义、构成要素以及“场所营造”的几种方式的介绍和解释,本文提供了几种提升并促进场所识别性的方法用以有效促进社会融合.
-
-
-
林春梅;
王敏锋
- 《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07年
-
摘要:
文章分析了当前社会各界针对城中村存在及改造所争议的正反两种观点,指出城中村是城市运行的良性细胞,并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城中村的邻里空间.文章以杭州市为例,分析了杭州市目前针对城中村进行的"农改居"改造模式的利弊,并通过调查杭州市城中村居住状况和社会形态,指出二代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需求应该引起关注,同时"城中村"本身所具有的不同收入阶层混合居住形式以及居住与就业相结合的特点,应作为城中村改造的前提.在此基础之上,文章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探索性的改造模式.
-
-
王新军;
段玉忠;
刘广亮;
李燏梅
- 《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07年
-
摘要:
人口大量快速流动已成为影响长三角特大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上海为例,在对人口流动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其所引起的上海住区变化,指出城市住区应在公平的基础上适当向低收入、生活困难的阶层提供帮助,以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缓解社会矛盾.并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制定城市公共政策,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提高城市住区品质,以推动上海住区建设的健康发展,从而利于上海和谐社会的建设.
-
-
王新军;
段玉忠;
刘广亮;
李燏梅
- 《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07年
-
摘要:
人口大量快速流动已成为影响长三角特大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上海为例,在对人口流动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其所引起的上海住区变化,指出城市住区应在公平的基础上适当向低收入、生活困难的阶层提供帮助,以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缓解社会矛盾.并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制定城市公共政策,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提高城市住区品质,以推动上海住区建设的健康发展,从而利于上海和谐社会的建设.
-
-
-
-
-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 公开公告日期:2002-02-13
-
摘要:
本系统具备了存储包含不动产物件的居住空间的房间配置信息在内的居住空间显示数据,包含居住空间的内部装修信息在内的内部装修显示数据,以及包括居住空间内配置的家具形状的信息在内的家具显示数据等的数据库。对于预定购买者终端、可以提供将基于所述各种数据的居住空间内部作为假想空间来显示,并可操作该假想空间中的视点位置的操作菜单的浏览器,并且,通过英特网等提供所述各种数据。
-
-
- 多米尼克·哈尔巴尼特
- 公开公告日期:1999-04-14
-
摘要:
用于工作和居住的混合型建筑物,包括位于一个居住层(2,4)的至少一个居住单元(231,431,421),位于一个工作层(1,3)的至少一个工作单元(132,332,322),和至少一个连接居住单元和工作单元的内部和私人通道(8)。它还包括:一个居住入口(10),一个工作入口(11),与居住入口连通的用于居住层的居住通道(13),用于工作层的工作通道(14),与居住通道相互分离且独立,居住单元仅由居住通道连通,工作单元仅由工作通道连通。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