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113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心理学、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65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1425667篇;相关期刊1250种,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与行为研究、心理研究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第十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等;自我控制的相关文献由289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力为、杨丽珠、张连成等。

自我控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65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425667 占比:99.85%

总计:1427763篇

自我控制—发文趋势图

自我控制

-研究学者

  • 张力为
  • 杨丽珠
  • 张连成
  • 王利刚
  • 高文斌
  • 陈凤兰
  • 张珊珊
  • 张野
  • 郑毓煌
  • 陈会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倩; 陶婷; 高文斌; 樊春雷; 王利刚; 曹璟钰; 蔡祎; 杨婉怡
    • 摘要: 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与其各方面发展均存在密切联系,是自控研究领域里的热点话题。本文检索并筛选了近10年(2010-2020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有关青少年自我控制的文献1587篇,利用VOSviewer(1.6.13)软件关键词共现分析功能,总结了领域内的主要研究方向,系统综述了评价方法和干预研究成果。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积极冒险行为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同时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 许沐知
    • 摘要: 目的:探究自我控制、情绪调节在大学生依恋焦虑与情绪性进食关系间的作用。方法:用成人依恋量表(AAS)、荷兰情绪性进食量表(DFBQ)、自我控制量表SCS以及情绪调节策略量表(ERQ),对抽取的27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 男生和女生在依恋焦虑、自我控制、情绪调节和情绪性进食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1);2) 依恋焦虑与自我控制、情绪调节都呈现负相关(r = −0.153, p 0.05;r = −0.413, p 0.01),而依恋焦虑与情绪性进食之间正相关(r = 0.311, p 0.01)。自我控制与情绪调节正相关(r = 0.542, p 0.01),与情绪性进食之间负相关(r = −0.366, p 0.01)。情绪调节与情绪性进食之间负相关(r = −0.470, p 0.01)。3) 路径分析结果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即自我控制在依恋焦虑和情绪性进食之间起中介作用;情绪调节策略在依恋焦虑和情绪性进食之间起中介作用;自我控制、情绪调节策略在成人依恋与情绪性进食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 海玉娟; 孙国晓
    • 摘要: 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使用时长自我监控对手机依赖倾向的影响,分析自我控制在手机使用时长自我监控与手机依赖倾向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招募98名大学生,将其随机分为自我监控组(n=49)和对照组(n=49),自我监控组每晚临睡前报告手机使用时长,共报告2周,对照组不报告。使用自我控制量表(SCS)与手机依赖指数(MPAI)在干预前后进行测量,使用逐步回归法和bootstrap法对自我控制在手机使用时长自我监控和手机依赖倾向间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SCS和MPAI得分的时间与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监控组SCS差值(干预后得分-基线得分)在手机使用时长自我监控对MPAI差值(基线得分-干预后得分)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95%CI为[-0.30,-0.03]。结论:手机使用时长自我监控有可能缓解手机依赖倾向,并可能通过提升自我控制水平减少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的发生。
    • 苟赟洁; 孙崇勇; 李凌璨; 路丹丹; 王楠青; 白文峰
    • 摘要: 目的探讨中学生学习压力、自我控制与手机游戏沉迷现状,并检验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纳入750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均接受中学生学习压力问卷、简式自我控制量表(SCS)和手机游戏沉迷量表评定。采用PROCESS中介效应检验分析自我控制在中学生学习压力和手机游戏沉迷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共682名中学生完成调查。中学生学习压力问卷、SCS和手机游戏沉迷量表评分分别为(58.56±11.34)分、(38.42±6.94)分和(34.23±12.14)分;中学生学习压力问卷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与手机游戏沉迷量表总评分均呈正相关(r=0.189~0.259,P均<0.01),与SCS评分均呈负相关(r=-0.348~-0.196,P均<0.01);手机游戏沉迷量表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与SCS评分均呈负相关(r=-0.336~-0.252,P均<0.01)。学习压力可以负向预测自我控制(β=-0.205,t=-9.288,P<0.01)以及正向预测手机游戏沉迷(β=0.281,t=7.084,P<0.01);自我控制可负向预测手机游戏沉迷(β=-0.480,t=-7.238,P<0.01)。当自我控制作为中介变量加入时,学习压力对手机游戏沉迷的预测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β=0.182,t=4.492,P<0.01)。结论中学生学习压力、自我控制和手机游戏沉迷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自我控制在学习压力与手机游戏沉迷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 叶圣; 徐慧慧; 徐卓; 王亦柔; 江燕; 张国华
    • 摘要: 目的:探讨大学生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影响因素,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提供实证依据。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方法,在2021年11月份通过问卷星对国内6543名大一到大四的在校大学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使用问题性手机使用指数量表(MPAI)、SDT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清晨型与夜晚型量表-5项(MEQ-5)、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简式自我控制量表(BSCS)、睡眠时间拖延量表、阿森斯失眠量表(AIS)、情绪调节量表(ERQ)、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大学生错失恐惧量表(FoMo)进行施测,其中当受试者在MPAI量表17个条目中有8个以上的肯定回答,即被评定为问题性手机使用。通过描述受试者人口学资料,分析大学生问题性手机使用现状,比较两组心理行为因素。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影响因素。结果:大学生问题性手机使用检出率较高(39.1%);正常手机使用组自我控制得分高于问题性手机使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基本心理需要、生物节律、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睡眠拖延、睡眠质量、情绪调节、压力、焦虑、抑郁和错失恐惧的得分均低于问题性手机使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控制水平高是问题性手机使用的保护性因素(OR=0.774,95%CI:0.756~0.793,P<0.001)。在时间价值感(OR=1.062,95%CI:1.045~1.079,P<0.001)、时间效能感(OR=1.071,95%CI:1.050~1.092,P<0.001)、睡眠拖延(OR=1.114,95%CI:1.098~1.129,P<0.001)、情绪调节(OR=1.027,95%CI:1.018~1.037,P<0.001)、压力(OR=1.047,95%CI:1.010~1.086,P=0.012)以及错失恐惧(OR=1.052,95%CI:1.042~1.063,P<0.001)等方面水平高则为危险因素。结论:大学生的问题性手机使用问题需要早期预防和干预,要同时考虑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的矫正和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
    • 周亚娟; 梁正胜
    • 摘要: 本研究用手机依赖量表(MPAI)和自我控制量表(SCS)对贵州省大学生手机依赖性和自我控制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如下:在手机依赖性维度上,贵州省大学生在性别、家庭教养方式、每月平均消费和手机平均使用时间上有显著性差异;在自我控制维度上,贵州省大学生在性别、知心朋友数、使用最多功能上有显著性差异;自我控制和智能手机成瘾显著正相关,自我控制总分可以部分预测手机依赖。通过研究发现自我控制对手机依赖的影响,据此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管理工作提出建议对策以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智能手机,健康成长成才。
    • 周海丽; 陈盈
    • 摘要: 为探讨正念特质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以及手机成瘾的中介作用,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广东省某高职院校的409名高职大学生,利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和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正念特质与手机依赖、睡眠质量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1,-0.37,P<0.01),手机依赖与睡眠质量呈正相关(r=0.31,P<0.01)。逐步法检验中介效应结果显示:手机依赖在正念特质与睡眠质量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27,P<0.001),说明正念特质既可以直接影响睡眠质量,也可以通过手机依赖影响睡眠质量。
    • 刘畅; 尤景诚; 张艺芯; 王锦
    • 摘要: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间接性等特点,难于监管的网络不道德行为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有研究表明,道德自我觉察能够抵御网络不良示范性规范对网络不道德行为倾向的消极影响,但是道德自我觉察降低网络不道德行为的过程仍不清楚。作为影响道德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否作为道德自我觉察影响网络不道德行为的中介变量?为此,本研究采用假设情境问卷方法(N = 208),探讨了自我控制在道德自我觉察预测网络不道德行为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道德自我觉察显著负向预测网络不道德行为,自我控制在道德自我觉察预测网络不道德行为中起中介作用。
    • 陈瑞基
    • 摘要: 在小学低年级科学课堂教学中,使用iPad有助于教师发挥组织者作用,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科学前概念,让科学教学更专业;有助于低年级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更清楚、记录更有效、交流更方便、视野更开阔。使用iPad前,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使用的方法,让学生具备使用的基本能力,使用要适时、适度,让学生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不沉迷其中。
    • 薛泳; 陈毅文
    • 摘要: 目的探讨社会问题解决对减重效果的影响机制,自我控制和饮食自我效能的链式中介效应,社会问题解决对体重变化趋势的预测效应。方法采用饮食自我效能量表、社会性问题解决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对减重者进行在线问卷调查;用SPSS 26.0检验健康饮食的干预效果,使用PROSS V3.4建立回归模型检验自我控制和饮食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社会问题解决对体重趋势的预测作用。结果(1)健康饮食干预后,饮食自我效能前后差异显著(t=-7.97,P<0.001);(2)社会性问题解决中的积极问题倾向不仅能直接显著正向预测减重效果,而且还能通过干预后饮食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及自我控制-干预后饮食自我效能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减重效果;(3)社会性问题解决中的理性问题解决虽然不能直接显著预测减重效果,但是可以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及自我控制-干预后饮食自我效能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减重效果;(4)社会性问题解决可以显著预测减重者离开减脂班后未来的体重变化趋势。结论改善个体的社会性问题解决能力,使之从消极等非理性问题解决方式转化为积极理性的问题解决方式,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增强饮食自我效能,可以有效的控制和维持体重,提高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