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真知

真知

真知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52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教育、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0篇、专利文献14篇;相关期刊420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协商论坛、同舟共进等; 真知的相关文献由505位作者贡献,包括吴秋蓉、江林修、马效祥等。

真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0 占比:97.33%

专利文献>

论文:14 占比:2.67%

总计:524篇

真知—发文趋势图

真知

-研究学者

  • 吴秋蓉
  • 江林修
  • 马效祥
  • 代青平
  • 倪光道
  • 刘忠
  • 卫荣璋
  • 宋德刚
  • 张可可
  • 张正旭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李丽娜
    • 摘要: 真味,源自朱熹的教育思想。“真味”语文主张语文教学要有童真的趣味,真知的寻味,真情的体味。在当前“双减”政策背景下,语文教学更应返璞归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真味”语文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求真智慧,在写作中彰显真智慧,在实践中创生真智慧,追寻语文真味,感受语文真味,体验语文真味,让课堂成为学生释放童真、张扬个性、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放飞心灵的沃土。
    • 殷久华
    • 摘要: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应贴近社会实际,具有时代气息,学科特色鲜明。然而,在大量引入课外材料过程中,教师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情境的运用、师生的互动、素养的培养等方面缺失,教学少了"真知识",材料少了"真情境",课堂少了"真互动",教师也缺少"真反思"。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要力求返璞归真,做到真知引领、真境介入、真情互动、真诚反思,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信度和效度。
    • 刘国民
    • 摘要: 庄子的知识论丰富而复杂。学者多认为,庄子怀疑进而否定世人之俗知,而崇尚真人之真知;真知即体道之知,只有抛弃世人的感性和理性的认知方法及其知识,才能直觉体证本原之大道。因此,世人之俗知与真人之真知完全地对立、割裂开来,且真知及直觉的方式颇有神秘性。俗知分为事实之知与价值之知,庄子质疑进而否定事实之知的真实性、确定性,质疑进而否定价值之知的普遍性、确定性;庄子之真知不是在人世间获得真实性、普遍性的知识,也不是齐之玄知,而是忘知、无知;真人通过忘的工夫彻底地忘却一切知识,心虚静虚无,不识自我,不识天地万物,从而与天地万物混而为一,即回归原初浑沌未分或混而为一的存在形态,即向大道的回归,即体道。真人彻底地消解了自己的主体性,一方面自我养心养神,另一方面万物自生自成自毁。
    • 徐灿阳
    • 摘要: 大学生拖延行为产生于拖延动机的显现,而其实质是知与行的分离。解决拖延行为的方法在于弥合知行间的距离,消解拖延的动机。通过考察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可以明确“知行合一”的必然性,为拒绝拖延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持。知行分离的原因在于私欲的阻隔和“真知”的缺位。从现实出发,做到“知行合一”,在拖延行为产生前作出正确抉择,拒绝拖延行为的发生,为大学生减少拖延行为提供一条改善路径。
    • 王岳峰
    • 摘要: 课堂的改进无止境。长期以来,不少学校立足教育规律、面向提高课堂效率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山东省福山第一中学立足阳明心学,着力探索课堂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取名为“真知课堂”。汲取心学精华,确立课堂导向知行合一。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李毅
    • 摘要: 朱子所言"知""行"的核心义涵,不是"成物"领域内的"认识此事物并谋定处置方案"和"将之付诸实施",而是"成己"领域内的"自我提升"和"自我保持".其对于知行轻重的看法,并非"行重于知",而是知行各有其"重".朱子对于知作出了浅、深的区分,对于行则相应地作出了小、大的区分,其在知行次第问题上的看法与其说是"知先行后",不如说是"浅知—小行—深知—大行".朱子有时以"真知"为"行"的前提,有时又以"行"为"真知"的前提,似涉逻辑谬误,但实际上后一种说法中的"真知"并不是指"真知"本身,而是指"真知的意味".这些关键点的探明,极有助于重新理解朱子知行论的价值以及日常的知行实践.
    • 刘清平
    • 摘要: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里首先严格界定了"合乎事实"之"真",但在认知理性精神异化悖论的影响下,接下来却以混淆概念的方式把"合乎逻辑"之"明"说成是一种更重要的"真",结果在两者关系的问题上造成了一系列自相矛盾.其实,合乎事实之"真"才是认知行为的主导目的,合乎逻辑之"明"则是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有效工具.只有深入辨析二者之间的鲜明反差、交织缠绕和主次地位,我们才能克服认知理性精神的异化裂变,解答包括"科学何以成为科学""逻辑学能否成为一门科学"等在内的众多理论难题.
    • 阎德喜
    • 摘要: 《讽刺与幽默》2015年3月13日第14版上有一篇文章《信任的缘由》,其中写道:“事实证明,哈里没有让罗斯福失望……他为罗斯福提出了无数的真知烁见,帮助解决了一个个难题……”这里“真知烁见”的“烁”应改为“灼”。
    • 邱玉霞
    • 摘要: 正所谓"生活即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高度契合小学生身心特征,能充分弥补小学生在抽象思维、知识储备等方面的不足,同时强化实践,有利于学生在亲身参与和探索中不断成长和发展。坚持贯彻"实践获真知,生活炼品行"的基本原则,促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收获真知,养成良好品行,是落实生活教育、做好小学实践育人工作的关键所在。
    • 郑泽绵
    • 摘要: 结合概念结构相似性与人物交往、阅读史,证明朱熹论真知与诚意时所说的"流注想""一刀两断"等思想来自大慧的"将第八识断一刀",从而说明朱子晚年的工夫论仍然受到大慧、禅宗甚至唯识学的影响.朱熹排斥大慧追求顿悟的看话禅,但接受经过大慧而传播的唯识学的"流注"观念,特别警惕人的潜意识会不知不觉陷于自欺.朱子截断"流注想"是为了彻底地达到诚意,而为了诚意,又必须由格物致知以获得"真知",因为"真知"带来决断.正如大慧的"将第八识断一刀"是为了超脱"世间法"而通达"出世间法",朱子的"一刀两断"则要求学人由凡入圣地修炼、获得具有整体性与建设性的"真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