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监测,手术中

监测,手术中

监测,手术中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1年内共计251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肿瘤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1篇、专利文献1476169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中国临床保健杂志、医学临床研究、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等; 监测,手术中的相关文献由1012位作者贡献,包括韩如泉、梁伟民、王伟民等。

监测,手术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476169 占比:99.98%

总计:1476420篇

监测,手术中—发文趋势图

监测,手术中

-研究学者

  • 韩如泉
  • 梁伟民
  • 王伟民
  • 史继新
  • 孙康健
  • 张军
  • 李天栋
  • 杭春华
  • 潘云曦
  • 王汉东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董瑶; 宋玲
    • 摘要: 目的 建立成人主动脉手术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Nomogram预测模型,并检验模型的有效性.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3月在北京安贞医院手术室进行主动脉手术的患者400例,应用主动脉手术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调查表收集资料.主动脉手术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Nomogram模型,并采用ROC曲线验证模型预测的准确性.结果 研究共收集样本400例,发生术中压力性损伤167例,发生率为41.75%.术前绝对卧床、术中深低温停循环、术中使用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术中受压部位浸湿是主动脉手术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以此建立Nomogram模型,C-index值为0.786,ROC曲线下面积为0.785,灵敏度为73.65%,特异度为68.67%.结论 主动脉手术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Nomogram模型可以准确预测此类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风险,预测方法便捷、可操作性强、结果直观,便于临床护士快速、准确判断主动脉手术患者发生术中压力性损伤的风险.
    • 栾远航; 谢言虎; 柴小青; 章敏; 章蔚; 李传耀; 侯冠峰; 王迪
    •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OLT)2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术后有无出现肺部并发症将患者分为两组,即有并发症组(PPC组)和无并发症组(APC组),并比较两组间术中PiCCO监测数据的差异.结果 28例OLT患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2.1%,死亡率为14.3%.术中APC组的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每搏变异度(SVV)低于PPC组(P<0.05),而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和心指数(CI)高于PPC组(P<0.05);APC组术中氧合指数(OI)也高于PPC组(P<0.05).结论 肝移植术中维持较低的EVLWI、SVV和较高的ITBI、SVRI,有助于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 张晨威; 费骏; 石仕元; 陶晓; 祖罡; 胡金平; 曹天一
    • 摘要: 目的:探究多模式神经电生理检测(multimodal intraoperative monitoring,MIOM)技术在经肋横突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及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术中评判脊髓及神经根功能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9月确诊为胸椎结核并行经肋横突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及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的25例患者临床资料.25例患者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20~83 (63.45±9.65)岁;单个椎体破坏3例,2个椎体破坏13例,3个及3个以上椎体破坏9例.所有手术患者术中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经头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electric stimulation-motor evoked potential,TES-MEP)检查,并采用自发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监测椎弓根螺钉置入及病灶清除.检测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评价患者炎性指标下降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胸椎疼痛情况,通过Cobb角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功能改善情况.结果:25例患者均成功监测.5例患者在术中出现SEP波形异常,其中3例为术中清除病灶及冲洗时脊髓受压导致,及时更换器械及操作手势、调整冲洗水流速后波形恢正常;1例因收缩压下降引起,及时予以升压处理后,波形恢复正常;1例SEP波形出现异常后,暂停手术操作10 min后自行恢复,并至手术结束前未再次出现波形异常.7例患者TES-MEP波形异常,其中5例在椎弓根螺钉置钉时出现,术中及时调整钉道,重新置钉后波形恢复;1例因术中手术床倾斜引起,及时调整手术床后,波形逐渐恢复;1例在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时出现,术中对侧钉棒矫形完成后波形逐渐恢复正常.5例患者在出现TES-MEP波形异常患同时检测到EMG爆发电位,调整后,EMG爆发电位消失.未出现TES-MEP与SEP波形同时异常的患者.患者术后VAS、ESR、Cobb角、ODI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结论:胸椎结核患者在采用Ⅰ期经肋横突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及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中联合应用SEP、TES-MEP和EMG监测能及时反映脊髓及神经根功能,在取得良好固定及病灶清除的同时避免术中损伤.
    • 苏舒; 吴坚; 季敏; 杨梅; 管宇; 王勇; 周天球; 吴丝; 管怀进
    • 摘要: 目的 探讨和比较广域数字化视网膜成像系统(视网膜照相)、25G导光纤维及非手术显微镜内置的直立式术中相干光层析成像术(iOCT)在白内障摘除手术中对术前无法窥清眼底病变患者进行实时眼底检查和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183例(183只眼)白内障患者资料,所有术眼均为术前相关病史疑有眼底病变但无法窥入眼底.根据术中眼底检查方法分为4组:(1)视网膜照相组(49只眼);(2)导光纤维组(40只眼);(3)iOCT组(36只眼);(4)3种方法联合组(58只眼).术后行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和(或)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FFA)等检查眼底,将术后与术中检查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各组术中诊断的准确性.统计学方法主要采用X2检验.结果 所有患者中男性79例,女性104例;年龄(69±10)岁.术中检查共发现有眼底病变者82只眼(阳性率为44.81%),术后检查共发现有眼底病变者93只眼(阳性率为50.82%).视网膜照相组术中、术后检查发现有眼底病变者分别为19、26只眼,以术后检查结果为标准,术中检查灵敏度为73.08%(19/26);导光纤维组术中、术后检查发现有眼底病变者分别为18、20只眼,术中检查灵敏度为90.00%;iOCT组术中、术后发现有眼底病变者分别为20、22只眼,术中检查灵敏度为90.91%;3种方法联合组术中、术后检查结果一致,发现有眼底病变者均为25只眼,术中检查灵敏度为100.00%;4个组间术中检查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26,P<0.05),视网膜照相组低于3种方法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0,P<0.01),其余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中检查发现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或黄斑严重水肿需要药物干预者共49只眼,经患者知情同意对其中41只眼术中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药物治疗.结论 白内障摘除手术中用广域视网膜照相、25G导光纤维及iOCT方法进行实时眼底病变检查和诊断具有可行性,有助于术前无法窥清眼底的白内障合并眼底病患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3种方法联合应用灵敏度相对最高.
    • 齐文彩; 赵卫东; 高飞; 孙伟
    • 摘要: 目的 通过术前磁共振(MRI)检查及术中探查对I型子宫内膜癌(EC)系统清扫淋巴结术后病理符合率比较,探讨是否可避免不必要的淋巴清扫.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134例I型EC患者,进行术前MRI检查与术中探查在淋巴结转移和肌层有无浸润的评估与术后病理在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符合率的比较.并计算ROC曲线面积.结果 术前MRI诊断淋巴结阳性的敏感度57.1%,特异度85.8%,准确度82.8%,阳性预测值32.0%,阴性预测值94.5%.术中探查诊断淋巴结阳性的敏感度71.4%,特异度88.3%,准确度86.6%,阳性预测值41.7%,阴性预测值96.4%.即两者阴性预测值均较高:94.5%,96.4%.术前MRI诊断淋巴结是否转移及肌层有无浸润与术后病理相比ROC曲线面积分别为0.732,0.714.术中探查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与术后病理相比ROC曲线面积为0.767.其余ROC曲线面积<0.7,无实用意义.结论 术前MRI检查及术中探查对Ⅰ型EC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及肌层有无浸润的评估与术后病理金标准比较阴性预测率较高,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避免不必要的系统淋巴结清扫.
    • 赵利鹏; 袁莉; 杨苏民; 柳国强; 王士忠
    • 摘要: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对非停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 以2017年1-8月在我院拟接受OPCABG的98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监测手段不同将9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49例和BIS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OPCABG麻醉程序进行麻醉,BIS组根据BIS监测结果调整麻醉用药剂量,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舒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术后清醒时间、气管导管拔管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BIS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t=7.616、9.342,P<0.05);术后清醒时间、气管导管拔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8.063、8.253、2.691,P<0.05).结论 术中应用BIS监测可缩短OPCABG患者的术后清醒时间及气管导管拔管时间,加快术后康复.
    • 张建国; 乔慧
    • 摘要: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通过多种神经电生理技术,监测神经传导的完整性,实时反映术中神经功能,以减少潜在的神经损伤,提高手术疗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辅助定位皮质功能区和重要神经传导通路、辨别特定神经组织方面同样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成为普遍应用的成熟技术,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简要概述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现状与进展.
    • 陶晓蓉; 王明然; 王荣; 李志保; 樊星; 张力伟; 乔慧
    •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术中直接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DES-MEP)在脑干肿瘤手术中对运动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行脑干肿瘤切除术患者共136例,术中常规行电生理监测联合神经导航(对照组,68例)或常规电生理与DES-MEP监测联合神经导航(联合监测组,68例),根据手术前后肌力变化(Lovett肌力分级)判断是否存在新发运动障碍,以术中DES-MEP监测和术后运动功能评价结果判断DES-MEP监测的真阳性、假阳性、真阴性、假阴性,并计算其预测术后运动功能预后的灵敏度与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准确率.结果 联合监测组患者术后2周出现严重新发运动障碍(Lovett肌力分级降低≥2级)的比例为16.18%(11/68),低于对照组[32.35%(22/68);x2=4.841,P=0.028].DES-MEP监测真阳性者44例、假阳性4例、真阴性7例、假阴性13例,术后预测严重新发运动障碍的灵敏度为77.19%(44/57)、特异度7/11,阳性预测值91.67%(44/48)、阴性预测值35%(7/20),诊断准确率为75%(51/68).结论 脑干肿瘤切除手术中常规电生理监测与DES-MEP监测技术联合应用,可实现对脑干运动功能的保护,弥补现阶段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在皮质脊髓束功能保护方面的不足.
    • 曲婧; 刘济源; 李变芳; 韩奕勃; 吕红; 禹红梅; 任艳; 王军
    • 摘要: 目的 对帕金森病患者全身麻醉与局部麻醉下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中丘脑底核电生理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以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确诊的44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于全身麻醉(22例)或局部麻醉(22例)下行双侧STN-DBS;全身麻醉组于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植入电极,术中定位丘脑底核并微电极记录双侧丘脑底核电生理信号长度,术后复查MRI或CT与术中定位对比,计算电极靶点径向误差.结果 全身麻醉组和局部麻醉组均记录到丘脑底核典型放电并定位其感觉运动功能亚区.全身麻醉组与局部麻醉组双侧丘脑底核电生理信号长度[左侧(5.46±0.98) mm对(5.30±0.91) mm,t=0.561,P=0.5.78;右侧(5.21±0.85) mm对(5.21±1.21) mm,t=0.000,P=1.000]、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16.37±0.83对16.20±0.98;t=0.621,P=0.538)、不良反应发生率[68.18%(15/22)对72.73%(16/22);x2=0.109,P=0.741],以及术后复查双侧电极靶点径向误差[左侧(1.24±0.56) mm对(1.18±0.52) mm;t=0.337,P=0.738;右侧(1.10±0.45) mm对(1.05±0.53) mm;t=0.368,P=0.7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论是全身麻醉还是局部麻醉下STN-DBS对术中丘脑底核的电生理信号均无明显影响,施行全身麻醉的患者术中根据脑电双频指数调整麻醉深度,当BIS≥70时微电极可记录到清晰的丘脑底核电生理信号并精准植入电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