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结核,脊柱

结核,脊柱

结核,脊柱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81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1篇、专利文献14097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中国防痨杂志、中国骨伤、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等; 结核,脊柱的相关文献由1598位作者贡献,包括马远征、贾晨光、刘丰胜等。

结核,脊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81 占比:3.30%

专利文献>

论文:14097 占比:96.70%

总计:14578篇

结核,脊柱—发文趋势图

结核,脊柱

-研究学者

  • 马远征
  • 贾晨光
  • 刘丰胜
  • 李卓
  • 李宏伟
  • 董昭良
  • 秦世炳
  • 陈兴
  • 石仕元
  • 董伟杰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增顺; 索南昂秀; 刘立民; 周京元; 伍骥
    • 摘要: 目的研究自噬在结核菌素纯化蛋白洐生物(PPD)诱导破骨细胞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培养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用不同浓度(1.0、2.5、5.0、10.0 IU/mL)PPD及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苷(3-MA)处理。处理24 h后,检测细胞活力;处理7 d后,检测破骨细胞数量、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活力、自噬小体数目及自噬标志基因Beclin-1、LC3-Ⅱ/LC3-Ⅰ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0.0 IU/mL PPD组细胞活力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2.5、5.0 IU/mL PPD组细胞活力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2.5、5.0、10.0 IU/mL PPD组破骨细胞数量、TRAP活力、自噬小体数目及Beclin-1、LC3-Ⅱ/LC-Ⅰ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5.0 IU/mL PPD组相比,5.0 IU/mL PPD+激动剂组破骨细胞数量、TRAP活力、自噬小体数目及Beclin-1、LC3-Ⅱ/LC-Ⅰ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活力无明显变化。与5.0 IU/mL PPD组相比,5.0 IU/mL PPD+抑制剂组破骨细胞数量、TRAP活力、自噬小体数目及Beclin-1、LC3-Ⅱ/LC-Ⅰ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活力无明显变化。结论PPD能够诱导破骨细胞形成,其机制与自噬激活有关。
    • 伍彦辉; 董春娇; 赵国芳; 郭立杰; 赵辉; 邢卫红
    • 摘要: 目的 探讨多节段布鲁菌性脊柱炎(BS)及脊柱结核(ST)在MRI中的不同影像特点,从而提高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由临床或病理确诊为多节段BS患者、30例多节段ST患者,根据两者MRI表现,分析其发生部位、椎体形态、周围组织情况及伴随征象.结果 多节段BS患者的椎体形态、椎间盘受累、后凸畸形、死骨及钙化、椎旁脓肿等所占比例与多节段ST患者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节段BS与ST的MRI表现有不同征象,MRI有助于两者进行鉴别诊断.
    • 买尔旦•买买提; 盛伟斌; 牙克甫•阿不力孜; 徐韬; 荀传辉; 西尔艾力•赛买提; 张建; 曹锐; 邓强; 梁卫东
    • 摘要: 目的 探讨"Y"型截骨治疗陈旧性结核性胸腰椎重度角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及其手术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8年6月采用"Y"型截骨治疗陈旧性结核性胸腰椎重度角状后凸畸形患者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23.6±5.7)岁(范围7?57岁).后凸畸形顶椎区位于上胸椎3例、胸椎11例、胸腰段17例、腰椎5例.术前后凸Cobb角为92.8°±23.3°(范围60°?147°).临床疗效评估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和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影像学评价指标为椎体间后凸角和脊柱骨融合情况.结果 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210±25.9)min(范围180~270min),术中出血量(520±110)ml(范围400~800ml),术后随访时间为(26.38±1.75)个月(范围22~30个月).术后后凸Cobb角矫正至16.5°±7.7°(范围5°~35°),较术前有明显改善(t=-25.438,P< 0.01),矫正率为82.2%;末次随访时为16.5°±7.1°(范围6°~32°),与术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0,P> 0.05).术前VAS评分(7.3±1.8)分(范围3~9分),术后改善至(2.4±0.8)分(范围1~3分),VAS评分改善率为67.1%;末次随访时为(1.1±0.6)分(范围0~2分),改善率为85.0%.根据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标准,末次随访时优25例、良8例、中3例,优良率为91.7%.术前9例伴有神经功能障碍(ASIA分级:C级2例,D级7例),末次随访时9例患者均恢复至E级.术中2例患者神经电生理监测出现异常,1例唤醒试验阴性;另1例患者在后柱截骨后神经电生理监护提示双侧感觉、运动功能下降,检查截骨区脊髓周围无压迫,遂将手术床逐渐反折部分恢复后凸,临时双棒固定,神经电生理监护提示神经功能恢复,唤醒试验显示双下肢神经功能恢复接近术前,关闭切口,2周后再次手术行进一步截骨矫形内固定术,3个月后双下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术后1例患者双下肢肌力自5级下降至3级,感觉功能正常,经神经营养药物等对症支持治疗,2周后恢复正常;1例术后1年发生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经神经营养药物及康复治疗好转;1例术后3个月切口窦道形成,给予清创缝合后愈合.结论 对于陈旧性结核性胸腰椎重度角状后凸畸形患者,"Y"型截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与传统截骨方法比较,可避免前方支撑植骨,并减少脊柱短缩.
    • 刘富兵; 王孝宾; 李晶; 胡嘉瑞; 张谦实; 郑禹豪; 王冰; 吕国华
    • 摘要: 目的 探讨高通量测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HTS)技术在脊柱感染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疑似脊柱感染患者41例,男31例,女10例,年龄(59.7±11.9)岁(范围29~75岁).有局部疼痛症状者37例、发热(≥38°C)15例、神经功能障18例.感染部位:颈椎4例,胸椎8例,腰椎29例.36例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5例行保守治疗(3例药物治疗,2例化疗).开放手术获取的病灶组织送病理学检查和HTS检查.保守治疗的2例采用CT引导经皮穿刺获取组织块,1例采用B超引导经皮穿刺获取脓液,1例采集静脉血,1例行腰椎穿刺采集脑脊液.组织块送病理学检查和HTS检查,液体标本送细菌培养和HTS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HTS检查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以HTS结果为依据,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选择针对性的抗生素或抗结核药物治疗.细菌性感染患者术后抗感染治疗3个月;结核患者采用"四联"(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抗结核治疗1年.观察治疗前后血液炎症指标变化,监测病情进展及疗效.结果 HTS病原体检测结果均在48 h内获得.初期的5例行一代测序验证,符合率为100%.41例中,26例结果阳性,阳性率63.4%,其中结核分枝杆菌13例(占31.7%)、葡萄球菌6例(占14.6%)、真菌和布鲁杆菌各2例(分别占4.9%).15例检测结果为阴性,包括肿瘤或肿瘤样病变2例.38例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化脓性感染7例、结核12例、肿瘤或肿瘤样病变2例,其余17例为炎症性病变.HTS的敏感度为80.0%(16/20),特异度为55.6%(10/18),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7%(16/24)和71.4%(10/14).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以上,治疗后3个月白细胞计数由入院时的(7.50±3.26)×109/L降至(6.22±2.53)×109/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2,P=0.290);C反应蛋白由(32.2±34.1)mg/L降至(4.5±10.5)mg/L,红细胞沉降率由(44.2±26.5)mm/1 h降至(18.6±12.1)mm/1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63,P<0.001;t=5.421,P<0.001).结论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脊柱感染病原体检测中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及敏感度,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费骏; 石仕元; 胡胜平; 胡德新; 张晨威
    • 摘要: 目的 探究经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病椎间固定在治疗腰椎结核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及其优势,为临床固定方式的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选取猪脊柱标本(T12?L5)16具,模拟体外(L2?L3)腰椎结核骨质破坏模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4具,分别予以短节段(病椎椎弓根钉)固定(A组)、短节段(病椎CBT钉)固定(B组),病椎间椎弓根螺钉固定(C组)、病椎间CBT螺钉固定(D组).各组每具标本依次进行完整状态(状态1)和L2~L3脊柱结核造模植骨融合并内固定状态(状态2)下的生物力学测试.将各标本装载到脊柱三维运动机上,分别施予2N · m、2.5N · m、1N · m、3 N · m纯力矩,记录标本在前屈、后伸、侧弯、扭转4个方向上的活动度,比较并分析各组活动度.结果 A组在状态1和状态2模式下前屈、后伸、侧弯和扭转运动的活动度分别为(8.47±1.76)°、(7.01±1.10)°、(5.03±0.92).和(4.48±0.41)°;(4.78±0.07)°、(2.91±0.16)°、(2.66±0.09).和(2.23±0.05)°;B组在状态1和状态2模式下前屈、后伸、侧弯和扭转运动的活动度分别为(7.32±0.75)°、(5.35±0.69)°、(3.44±0.51)°和(3.36±1.02)°;(3.51±0.29)°、(1.74±0.04)°、(1.53±0.31)°和(1.23±0.08)°;C组在状态1和状态2模式下前屈、后伸、侧弯、扭转运动的活动度分别为(10.01±0.39)°、(9.05±0.25)°、(7.42±1.06).和(6.92±1.15)°;(7.21±0.17)°、(5.07±0.02)°、(5.12±0.74)°和(4.58±0.01)°;D组在状态1和状态2模式下前屈、后伸、侧弯、扭转运动的活动度分别为(9.20±1.37)°、(7.38±0.88)°、(6.89±1.22).和(6.00±0.52)°;(6.06±0.16)°、(3.99±0.02)°、(3.85±0.08).和(3.47±0.10)°.各固定模式组状态2的活动度均较状态1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t值分别为4.531、5.346、6.008、4.149,P值分别为0.020、0.013、0.009、0.025;B组t值分别为9.481、16.181、11.814、4.769,P 值分别为0.002、0.001、0.001、0.018;C 组t 值分别为4.349、8.002、4.473、4.800,P 值分别为0.022、0.004、0.021、0.017;D组t值分别为5.041、4.146、12.232、10.583,P 值分别为0.015、0.025、0.001、0.002).结论 4组固定模式状态2均比状态1有更强的力学支持,CBT螺钉病椎间固定不但可以提供足够的力学稳定,而且可在采用相同的固定节段时提供更强的稳定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固定节段.
    • 汪翼凡; 石仕元; 郑琦; 金阳辉; 马鹏飞
    • 摘要: 目的:比较在胸椎结核经肋横突入路手术中,捆绑式多折段肋骨植骨、髂骨植骨和钛网植骨3种不同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07例胸椎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中植骨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107例患者均采用肋横突手术入路,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坏死组织后,分别予以髂骨植骨(36例,A组),捆绑式肋骨植骨(35例,B组)以及钛网植骨(36例,C组)3种不同方式进行植骨,对3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术中植骨所需时间、术中失血量、病灶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植骨融合时间、脊髓神经恢复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24个月,术中植骨所需时间A组为(23.2±4.1)min,B组为(23.8±4.4)min,C组为(25.5±4.2)min,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A组为(541.6±35.3)ml,B组为(46.8±27.8)ml,C组为(540.1±34.5)ml,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A 组(46.0±3.1)%,B 组(46.4±3.3)%,(45.3±3.6)%,末次随访时分别为(8.6±5.0)%、(8.1±4.2)%、(9.4±4.3)%,术前及末次随访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obb角A组为(35.1±4.8)°,B组为(35.2±4.5)°,C 组为(35.2±4.5)°,术后3d 分别为(15.1±3.6)°、(15.3±3.1)°、(15.2±3.4)°,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7.7±3.3)°、(17.9±3.9)°、(18.6±3.6)°,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融合时间A组为(5.6±0.5)个月,B组为(5.6±0.6)个月,C组为(5.8±0.6)个月,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Frankel分级:B级4例,C级7例,D级10例,E级86例,3组患者治疗后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一定程度恢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肋横突入路病灶清除捆绑式肋骨植骨、髂骨植骨及钛网植骨均能有效治疗胸椎结核,但捆绑式肋骨植骨可有效避免髂骨供区并发症,是髂骨移植的一种有效的替代方式,值得推广使用.
    • 许楠健; 于亮; 顾勇杰; 王小舟; 蒋伟宇; 马维虎
    • 摘要: 目的:探讨直接外侧椎间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皮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优越性.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6年8月采用手术治疗的83例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5例,女28例;年龄27~72(49.5±13.5)岁.83例患者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A组35例,行直接外侧椎间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皮螺钉固定术;B组48例,行前路传统腹膜外入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正规四联抗结核药物治疗18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植骨融合时间及并发症.统计手术前后腰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病变节段的矢状面Cobb角,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值,对比分析不同时间点以上参数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改变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A组分别为(149.4±13.3) min、(354.3±69.0) ml、(9.4±1.6)d,B组为(116.8±10.0) min、(721.9±172.3) ml、(11.8±1.7)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A组为(24.2±5.1)个月,B组为(24.0±5.0)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个月随访时发现A组1例手术对侧腰大肌脓肿增大,行二次手术排脓后治愈.余82例均Ⅰ期愈合,随访期间无窦道形成、脑脊液漏及内固定松动、断裂、远端交界性后凸畸形等情况.融合时间A组为(5.1±1.6)个月,B组为(5.1±1.7)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VAS、ODI评分、病变节段的矢状面Cobb角、ESR及CRP值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而直接外侧椎间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皮螺钉固定技术能减少术中出血,降低住院时间,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 李勇; 漆艺伟; 关邯峰; 方忠; 熊伟; 李锋; 吴巍
    • 摘要: 目的 探讨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下颈椎结核.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25例下颈椎结核患者,所有患者术前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2周以上,均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术后继续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12~18个月.随访观察记录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局部后凸Cobb角、C2~7 Cobb角、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8~45个月,平均30个月.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颈部疼痛VAS评分为(2.1±1.5)分,JOA评分为(15.3±1.5)分,下颈椎局部后凸Cobb角为-6.2°±3.5°,C2~7 Cobb角为-10.0°±4.5°,ESR为(8.1±4.2)mm/h,CRP为(3.8±2.2)mg/L;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病灶区域植骨均完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 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抗结核药物能有效治疗下颈椎结核.
    • 李庆达; 何昌军; 杨明义; 杨俊松; 姜超; 田欣; 黄王利; 刘团江; 郝定均
    • 摘要: 脊柱结核是导致严重脊柱后凸畸形的常见原因之一.脊柱结核后凸畸形的形成是受多因素影响的,主要包括感染时年龄、累计节段数、治疗前椎体丢失高度以及"脊柱危险体征"等.尽管抗结核药物的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对于药物治疗后治愈的脊柱结核患者,后凸畸形会继续进展,逐渐发展成为严重的后凸畸形.进而出现外观、心理、肋骨-骨盆撞击、心肺功能障碍以及神经脊髓压迫等一些列问题.治疗前椎体丢失高度和"脊柱危险体征"的X线征象有助于预测未来畸形发生的严重程度.因此,全面认识脊柱结核后凸畸形的形成以及尽早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手术方式,可以有效阻止后凸畸形的形成并减少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和迟发性瘫痪的发生率.
    • 伍彦辉; 赵国芳; 孙家桂; 周丽红; 郭立杰; 陈静
    • 摘要: 目的 探讨布鲁菌性脊柱炎误诊为结核性脊柱炎的原因及防范措施,并对二者的临床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进行分析.方法 对2016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曾误诊为结核性脊柱炎的布鲁菌性脊柱炎1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误诊率为12.5%.3例曾患肺结核,1例有结核接触史.出现间断发热和乏力15例,全身酸痛和胸腰背部疼痛伴局部叩击痛各13例,神经根放射痛8例,盗汗和消瘦6例,脊柱后凸及运动障碍3例,睾丸疼痛和肿胀2例.15例均行CT和MRI检查,均曾误诊为结核性脊柱炎,误诊时间8 d~15个月.15例按误诊疾病行相关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进一步行相关检查等确诊为布鲁菌性脊柱炎,其中3例实施病灶清理加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行快速冷冻病理检查符合布鲁菌性脊柱炎病理改变.15例予规范抗布鲁菌病治疗后病情缓解,治疗结束后1、3、6和12个月进行随访,皆预后良好,无复发.结论 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影像学、病理学检查结果综合全面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在布鲁菌性脊柱炎与结核性脊柱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可降低误诊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