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白内障摘除术

白内障摘除术

白内障摘除术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36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22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98765篇;相关期刊417种,包括医学临床研究、临床眼科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中国(河北)第二届国际眼科学术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海峡眼科学术交流会、2007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养高峰论坛等;白内障摘除术的相关文献由2628位作者贡献,包括等、谢立信、刘奕志等。

白内障摘除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22 占比:1.42%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8765 占比:98.57%

总计:100197篇

白内障摘除术—发文趋势图

白内障摘除术

-研究学者

  • 谢立信
  • 刘奕志
  • 李绍珍
  • 姚克
  • 林振德
  • 施玉英
  • 何守志
  • 赵家良
  • 鲍永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熊艳
    •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切口位置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采用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对照组选择颞上方巩膜处做切口,观察组选择角巩膜缘上最大角膜屈光度子午线方位做主切口,对侧180°角膜缘内做辅助穿透性切口,比较两组术后裸眼视力、手术源性散光(SIA)。结果术后7 d及术后1、3个月,两组4.7 D占比均高于术前,且术后1、3个月,观察组裸眼视力>4.7 D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SIA水平均低于术后7 d,且术后7 d、3个月,观察组SI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摘除术的患者选择角巩膜缘做切口,可有效提高患者裸眼视力,改善角膜散光,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夏添
    • 摘要: 目的 探讨外伤性白内障患者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最佳手术时机。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盘锦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外伤性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早期组与晚期组,每组35例,早期组患者于伤后1周内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晚期组患者于伤后1~2个月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患眼视力情况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早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长于晚期组(t=2.951、2.310,P=0.004、0.024);术中出血量与晚期组无明显差异(t=1.651,P=0.103)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患眼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χ^(2)=10.205、19.890,P=0.006、P<0.001),且两组间无明显差异(χ^(2)=1.659,P=0.436)早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86%,明显高于晚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71%(χ^(2)=4.200,P=0.040)。结论 早期、晚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外伤性白内障均可明显改善患者视力,具有相同的治疗效果,但晚期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术后转归效果更佳。
    • 刘国权; 戴佳妮; 王鸿雁; 刘力苇; 王霞
    • 摘要: 目的 对比聚乙烯醇滴眼液与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老年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泪膜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3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收治的老年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3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153例)和B组(153例)。A组给予聚乙烯醇滴眼液治疗,B组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康复指标[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实验(SIT)]、角膜内皮细胞[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六角形细胞比例(HEX)、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CV)]、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3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不良反应。结果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BUT、SIT均明显高于B组(P0.05);2组患者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聚乙烯醇滴眼液与玻璃酸钠滴眼液均能有效改善老年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症状,但聚乙烯醇滴眼液在增强内膜稳定性、促进泪液分泌和角膜内皮细胞恢复方面效果更佳。
    • 杨亚利
    • 摘要: 目的:分析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再手术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行白内障摘除术的560例先天性白内障患者,记录再手术发生率,分析再手术发生原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再手术的影响因素。结果:再手术发生率为5.00%,男女之间再手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发性白内障(15例,53.57%)、继发性青光眼(6例,21.43%)是再手术发生的主要原因。角巩膜缘切口再手术发生率明显高于睫状体扁平部切口(P<0.05)。手术年龄<3个月患者再手术发生率最高(53.57%),明显高于其他手术年龄患者(P<0.05)。一期植入IOL患者再手术发生率明显低于一期未植入IOL患者(P<0.05)。手术年龄<3个月(OR=1.183,95%CI:1.017~1.290,P=0.017)、一期未植入IOL(OR=1.268,95%CI:1.107~1.468,P=0.010)、角巩膜缘切口(OR=1.271,95%CI:1.136~1.385,P=0.030)是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再手术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存在再手术发生风险,后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是再手术发生的主要原因,手术年龄<3个月、一期未植入IOL、角巩膜缘切口是再手术发生的危险因素。
    • 王晓辉; 关卉; 姬朝霞; 邵亚乐; 宁静
    •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性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状况及主观幸福感,并分析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的117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前及术后1周、4周、8周、12周测量患者视力值和角膜散光度,并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评估患者的主观幸福感,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患者视力值显著高于术前(P<0.01),角膜散光度显著低于术前(P<0.01),术后1周~12周患者视力值呈上升趋势,角膜散光度呈下降趋势。术后患者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总分及正性因子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1),负性因子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1)。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总分在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居住地、居住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术后视力值、合并慢性病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0.01),农村、未婚/丧偶/离异/分居、家庭月收入<5 000元、在农村居住、独居、日常生活活动需照顾、术后视力值<0.3、合并慢性病患者的总分较低。回归分析显示,日常生活活动需照顾、术后视力值<0.3、合并慢性病为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主观幸福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水平恢复良好,但主观幸福感较低,加强术后视力训练、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积极控制慢性病有助于提高其术后主观幸福感。
    • 王佳君; 王丹丹; 寇姣姣; 赵云娥
    • 摘要: 目的 探讨婴儿期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患儿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屈光度数变化情况及其发展规律.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103例因先天性白内障婴儿期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患儿的病历资料,男性61例,女性42例,行手术时月龄为(3.95±1.94)个月.双眼白内障患儿均双眼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选取左眼进行分析.入选患儿至少随访1年,患儿按白内障摘除手术时月龄分为<4月龄组和4~12月龄组,比较患儿白内障摘除手术前及手术后1年的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检影验光的等效球镜度数以及变化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简单线性回归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双眼白内障患儿71例,<4月龄组33例,4~12月龄组38例;单眼白内障患儿32例,<4月龄组17例,4~12月龄组15例.<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眼轴长度变化量为(2.46±1.33)mm,大于4~12月龄组的(1.52±1.0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P<0.01).相同手术月龄分组中,双眼患儿患眼、单眼患儿患眼及对侧眼,三者间术后1年眼轴长度变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双眼患儿患眼、单眼患儿患眼及对侧眼眼轴长度均与实际月龄的对数高度正相关(r=0.68,0.52,0.73;均P<0.01).角膜屈光力随年龄增大总体呈减少趋势,<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角膜屈光力变化量为(1.43±2.87)D,大于4~12月龄组的(0.68±2.10)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屈光度数变化量为(2.02±2.60)D,大于4~12月龄组的(0.69±1.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5).单眼患儿患眼4~12月龄组术后1年屈光度数变化量为(2.05±0.95)D,大于双眼患儿4~12月龄组的(0.69±1.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P<0.05).术后1年,双眼及单眼患儿患眼屈光度数均与实际月龄成高度负相关(r=-0.51,-0.54;均P<0.01).结论 婴儿期白内障摘除手术后1年,患儿眼轴长度增长,角膜屈光力降低,屈光度数降低,且患儿手术年龄越小,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近视漂移变化量越大.
    • 李朝辉; 徐文芹; 叶子
    • 摘要: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可以重建人眼全程视力、恢复双眼立体视觉、提升拟调节力并在一定范围校正角膜规则散光,完美地契合了当代人白内障摘除手术后的视觉需求.然而,MIOL亦有缺点,即使在严格控制适应证的条件下,也会出现对比敏感度下降、夜间眩光和光晕等视觉异常感受,部分视觉异常感受能够自发缓解,在此过程中神经适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阐述神经适应的概念、机制、中枢定位、神经适应的训练、MIOL植入的术前评估和术后视觉异常的相关处理,主要阐述神经适应在MIOL植入术后的重要作用,为正确认识MIOL植入术后并发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陈伟蓉
    • 摘要: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可治性盲的首位病因.先天性白内障表现形式多样复杂,常合并其他眼部结构异常;小儿眼球结构和功能处于发育阶段,眼球壁软、血眼屏障尚未发育成熟,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发;因此,先天性白内障不是成年白内障的缩小版,有其独特的手术原则.本文根据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多年的临床实践,结合国内外文献,从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与手术技巧以及围手术期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 冯晶晶; 么莉; 安磊; 张海燕; 彭亚光; 詹磊磊; 施维; 徐笑
    • 摘要: 目的 探讨我国开展白内障摘除手术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对全国白内障复明手术信息报告系统中2017年1至12月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上报的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的2 078 479例患者信息进行统计描述.分析白内障摘除手术后3 d、3个月患者视力改善情况及年龄、性别、术前矫正视力、既往病史、手术方式等对白内障摘除手术效果的影响.手术效果根据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分为效果良好、效果一般、效果差.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及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78479例患者中,女性1 197942例(57.64%),男性880537例(42.36%);患者年龄为(69±11)岁;白内障类型以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928440例,92.78%)为主.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填写完整的病例分别有1 608385、1 126961、389020例.手术后患者视力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术后3 d、术后3个月与术前矫正视力(最小分辨角对数转换后)的差值中位数分别为-0.48、-0.52,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0.60、0.73,术后3d、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51 599.30,206815.35;均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生术后并发症(效果一般:OR=0.50,95%CI为0.46~0.55;效果良好:OR=0.31,95%CI为0.28~0.33)、术前瞳孔状态异常(效果一般:OR=0.52,95%CI:0.44~0.61;效果良好:OR=0.55,95%CI为0.47~0.63)、术前眼压异常(效果一般:OR=0.86,95%CI为0.79~0.93;效果良好:OR=0.45,95%CI为0.42~0.49)、既往高血压病史(效果一般:OR=0.90,95%CI为0.85~0.95;效果良好:OR=0.88,95%CI 为0.83~0.93)和糖尿病病史(效果一般:OR=0.86,95%C/为0.80~0.93;效果良好:OR=0.92,95%CI为0.860.99)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危险因素;术前矫正视力好(术前矫正视力0.20.4,效果一般:OR=2.20,95%CI为2.06~2.34,效果良好:OR=5.25,95%CI为4.94~5.59;术前矫正视力0.5~0.7,效果一般:OR=1.08,95%CI为0.96~1.21,效果良好:OR=6.35,95%CI为5.69~7.08;术前矫正视力≥0.8,效果一般:OR=0.73,95%CI为0.60~0.89,效果良好:OR=6.58,95%CI为5.51~7.86)、小切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效果一般:OR=3.19,95%CI为2.35~4.33;效果良好:OR=6.79,95%CI为5.13~8.97)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效果一般:OR=2.12,95%CI为1.60~2.81;效果良好:OR=3.34,95%CI为2.59~4.32)为手术效果的保护因素.结论 我国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除手术后视力状况有明显改善,但仍有部分患者处于中度视力损伤状态;手术效果受术前矫正视力、术前眼压、术前瞳孔状态、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等多种因素影响.
    • 孔海波; 陈利娜
    • 摘要: 目的 分析Teach-back健康教育对白内障手术患者健康知晓度、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3月玉环市人民医院门诊收治的拟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1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Tb组,各75例.患者均接受常规的手术治疗及护理,期间仅服用治疗自身基础疾病的药物,并不另外加用镇静类及降压类药物;以此为前提,对照组开展常规健康教育方式;Tb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开展Teach-back健康教育.比较术前1 d两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知晓度;比较两组患者入组时、术前1 d Zung氏焦虑自我测评表(SAS)评分、抑郁自我测评(SDS)评分以及生存质量(SF-36)评分.结果 Tb组患者的健康知晓度为96.00%(72/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67%(59/75)(x2=10.185,P=0.001);Tb 组 SAS 评分、SDS 评分分别为(46.19±4.67)分、(46.35±4.29)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2.63±5.12)分、(51.62±5.11)分,SF-36量表中的精神健康、情感职能及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52.17±5.03)分、(52.21±5.06)分、(51.92±9.15)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7.16±4.24)分、(46.46±4.56)分、(46.78±8.62)分,两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48,6.840,6.595,7.311,3.514,均P<0.01).结论 采用Teach-back健康教育的白内障手术患者健康知晓度更高,心理健康程度及精神情况更好,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