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玻璃体切除

玻璃体切除

玻璃体切除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730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3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357300篇;相关期刊221种,包括临床眼科杂志、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中国(河北)第二届国际眼科学术研讨会、中华眼科杂志第二届中华眼科中青年论坛、山东省第十九次眼科学学术会议等;玻璃体切除的相关文献由1522位作者贡献,包括高汝龙、李敏、邢怡桥等。

玻璃体切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3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357300 占比:99.95%

总计:1358012篇

玻璃体切除—发文趋势图

玻璃体切除

-研究学者

  • 高汝龙
  • 李敏
  • 邢怡桥
  • 张卯年
  • 梁勇
  • 赵昕
  • 杨安怀
  • 吕林
  • 惠延年
  • 王文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金锦; 吕小辉; 何珊; 张璇; 杜一帆; 马建民
    • 摘要: 患者男性,61岁。因“右眼球球内肿物切除联合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2年,复发2个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患者自述2年前无明显诱因偶然发现右眼眼前黑影遮挡,伴视力下降,无眼红、眼痛等不适,眼部查体:视力右眼0.5,左眼0.6,眼压右眼10.7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5.6 mmHg,双眼前节未见异常,右眼眼底颞侧偏下方可见一灰黑色半球形肿物,呈蘑菇状隆起并凸向玻璃体腔,视盘界清色正,黄斑反光不清,左眼底未见异常。眼部MRI扫描显示右侧眼球颞侧壁8点至9点方向半球形肿块,基底径约9 mm,高径约8 mm,T1WI示肿块周边呈高信号,中央为等信号,T2WI周边呈低信号,中央为等信号,增强后肿块中度强化,右侧眼球外及视神经未见病变累及;FFA、ICGA及CDI均示右眼视盘颞下方占位性病变,综合考虑为脉络膜黑色素瘤。全身麻醉下,行右眼球内肿物局部切除+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手术后术眼恢复良好。2个月前发现右眼结膜下肿物就诊,就诊时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1,左眼0.2,眼压右眼12.7 mmHg,左眼16.4 mmHg,右眼颞侧球结膜下可见一隆起病灶,伴黑色素沉着,右眼眼底视盘颞下方可见一无色素肿物突向玻璃体腔内。
    • 付政; 王瑞峰; 徐一帆; 唐文建
    • 摘要: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黄斑裂孔采用玻璃体切除与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且在该期间内完成3个月术后随访的60例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玻璃体切除术治疗,30例)与观察组(玻璃体切除与内界膜剥离术联合治疗,30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与裂孔闭合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术前与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BCVA[(0.14±0.05)LogMAR、(0.17±0.06)LogMAR]与对照组患者[(0.13±0.03)LogMAR、(0.16±0.04)LogMAR]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9、0.760,P=0.352、0.451);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观察组BCVA[(0.23±0.07)LogMAR、(0.29±0.03)LogMAR]较对照组患者[(0.19±0.06)LogMAR、(0.25±0.06)LogMAR]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6、3.266,P=0.021、0.002);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裂孔闭合率(86.67%)较对照组患者(53.33%)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37,P=0.005);观察组患者视网膜复位率(93.33%)较对照组患者(86.67%)略高,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5,P=0.389)。结论高度近视黄斑裂孔采用玻璃体切除与内界膜剥离术联合治疗患者有助于提高BCVA,促进裂孔闭合与视网膜复位,值得在临床应用。
    • 张蔚; 连颖; 闫桂刚
    • 摘要: 硅油是玻璃体切除手术中最重要的填充物之一。近年来,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高眼压是接受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导致高眼压出现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本文主要是对导致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患者眼压升高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 卜天
    • 摘要: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实施玻切联合硅油填充治疗者80眼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本研究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视力;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不适和(或)并发症;比较干预过程中患者疾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为(3.21±0.30)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4.61±0.5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85,P0.05)。干预后1 d及干预后3 d,观察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对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分别为(76.83±1.91)分和(83.51±2.83)分均显著大于对照组的(66.52±1.32)分和(70.62±1.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96和24.111,P<0.05)。结论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实施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患者,实施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提高视力水平,减少并发症及对疾病的主观认识。
    • 梁四妥; 张歆; 孔垂普; 赵华; 卢丽丽; 刘雅聪; 杨艳; 赵青亚
    • 摘要: 目的: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SD-OCT)评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硅油填充术后黄斑区微结构的改变。方法:选取2019-11/2021-07就诊于沧州爱尔眼科医院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的RRD患者27例27眼纳入观察组,另选取健康志愿者30例30眼纳入对照组。观察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使用SD-OCT量化评估术后黄斑区微结构的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wk, 3mo BCVA(LogMAR)(0.61±0.23、0.69±0.34)较术前(1.43±0.77)均改善(均P<0.01)。观察组术后3mo黄斑区立方体体积、立方体平均厚度较术后1wk, 1mo及对照组均降低(均P<0.05)。观察组术后1wk, 1、3mo平均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GCIPL最小厚度、平均黄斑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mRNFL)厚度、mRNFL最小厚度均无差异,但较对照组均降低(均P<0.01)。术后随访观察组发生视网膜下积液(SRF)9眼,SRF有逐渐吸收的趋势,但其中1眼继发黄斑裂孔;椭圆体带中断3眼,有逐渐修复趋势;黄斑区视网膜下重水残留2眼;黄斑水肿2眼。结论:SD-OCT可以很好地显示RRD硅油填充术后黄斑区微结构及形态改变,对RRD术前及术后随访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肖晋; 李昀熹; 银丽
    • 摘要: 目的:观察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患者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采集2018年6月—2019年3月乌鲁木齐普瑞眼科医院确诊为PDR的60例(60眼)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30眼)。在临床治疗中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术,同时试验组患者术中使用resight非接触式广角视野系统,行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EPRP),对照组术中使用传统接触式透镜,行标准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RP)。对比两组患者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复发性玻璃体出血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眼压以及BCVA分别为(276.34±86.48)μm、(14.15±1.43)mmHg、(0.58±0.14),与对照组患者的(280.51±93.27)μm、(14.64±2.08)mmHg、(0.55±0.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患者复发性玻璃体出血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分别为3.33%(1/30)和20.00%(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中,PDR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与传统接触式透镜,标准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均能达到理想的疗效。但前者复发性玻璃体出血发生率低于后者。
    • 常鲁; 何唯; 徐鑫彦; 张杰; 高荣玉; 黄旭东
    • 摘要: 视网膜大动脉瘤(RAM)又称孤立性大动脉瘤,是一种获得性的视网膜血管异常,其特征是后极部视网膜小动脉呈梭形或圆形扩张,形成一个或多个大动脉瘤,大多数动脉瘤位于视网膜颞侧血管上,临床上早期多无症状,若瘤体破裂出血累及黄斑可出现突然发生的中心暗点和视力下降,出血可位于玻璃体腔、玻璃体后界膜下、视网膜内界膜下、视网膜内和视网膜下等部位.针对RAM的治疗方法有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玻璃体切除手术、玻璃体内或视网膜内注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抗VEGF治疗等.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对RAM的治疗方法进行讨论和展望.
    • 时昀宏(综述); 张少冲(审校)
    • 摘要: 难治性黄斑裂孔是指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眼内填充和术后俯卧位等方法难以使裂孔闭合且视力预后较差的黄斑裂孔,主要包括大直径、长病程、外伤性、继发性、高度近视性,初次手术后未闭合的黄斑裂孔。目前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扩大内界膜剥除术、黄斑裂孔充填术(内界膜翻转覆盖术,内界膜填塞术,晶状体前、后囊膜填塞术,自体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移植术)、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外泌体移植术和玻璃体腔填充术。而干细胞或外泌体移植术、新型长效内填充物术的应用及其手术技巧的改进可促进黄斑裂孔的原位愈合,是未来较有前景的治疗手段。目前所有手术方式的目标均为促使黄斑裂孔内的胶质增生以最大程度地闭合裂孔。依照循证医学证据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是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就近年来难治性黄斑裂孔治疗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难治性黄斑裂孔的认知并为优化和规范其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 赵剑
    • 摘要: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空气填充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临床预后.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10月~2019年6月收治的20例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空气填充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术后第1天玻璃体腔空气存留量为70%~80%,术后3~4d空气在玻璃体腔吸收至1/2,术后9~10d玻璃体腔气体吸收完全.末次随访所有患者眼部解剖复位情况完好,复位率100%.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眼压及视力均较术前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例患者出现脉络膜脱离,经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后逐渐消退.结论:玻璃体切除空气填充术治疗位于上方、未超过3个象限的视网膜脱离临床预后良好,术后解剖复位良好,同时患者术后眼压及视力明显改善,少数脉络膜脱离并发症患者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手术治疗效果显著.
    • 杨佳
    •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玻璃体切除手术后的体位护理.方法 选取于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接收的视网膜脱离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眼科护理模式,实验组行特殊体位护理联合常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位护理对提高玻璃体切除手术后的效果显著,多加推广应用,有助于提高预后效果,提升患者满意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