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深部脑刺激法

深部脑刺激法

深部脑刺激法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105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20121篇;相关期刊23种,包括医疗装备、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华护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八届全国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学术会议等;深部脑刺激法的相关文献由39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建国、孟凡刚、杨岸超等。

深部脑刺激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4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0121 占比:99.91%

总计:120226篇

深部脑刺激法—发文趋势图

深部脑刺激法

-研究学者

  • 张建国
  • 孟凡刚
  • 杨岸超
  • 凌至培
  • 张凯
  • 刘焕光
  • 王学廉
  • 王慧敏
  • 崔志强
  • 徐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吕红; 王军; 禹红梅; 阎雪晶; 刘济源; 何志义
    • 摘要: 患者男性,33岁。因右上肢不自主扭转7年,行走不稳伴疼痛1年,于2019年6月28日首次至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患者7年前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右上肢不自主扭转,影响右手灵活性,尤以打电话时显著,未予系统诊治。2年前出现左上肢不自主扭转,紧张时加重、俯卧位减轻,双手精细活动笨拙,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外院头部T_(2)WI显示双侧苍白球对称性低信号,其内为高信号,提示苍白球黑质红核色素变性可能。
    • 赵光锐; 程轶峰; 尹绍雅
    • 摘要: 帕金森病是一种复杂的慢性进展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时应考虑外科治疗,主要包括不同原理的射频消融术、磁共振引导激光间质热疗术、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神经毁损术,以及包括脑深部电刺激术在内的神经调控技术;脊髓电刺激术以及基因治疗和细胞移植治疗亦在探索中。本文综述帕金森病外科治疗进展,对比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更多理论和依据。
    • 孟凡刚; 张建国
    • 摘要: 脑深部电刺激术是运动障碍性疾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在疗效和不良反应等方面仍存局限性,可能是由于现有的刺激模式过于固定,无法进行个体化调整。根据大脑电生理活动触发电刺激的自适应脑深部电刺激术可以随临床症状的变化而调整刺激模式,初步证实其疗效更佳。本文阐述自适应脑深部电刺激术的电生理学标志物及其在运动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 程轶峰; 冯珂珂; 陈蕾; 王春娟; 赵光锐; 尹绍雅
    • 摘要: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行脑深部电刺激术的41例帕金森病患者,于术前和术后3、6和12个月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评估认知功能,Beck抑郁量表第二版(BDI⁃Ⅱ)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抑郁和焦虑,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估睡眠障碍和嗜睡,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估运动症状,左旋多巴日等效剂量(LEDD)评估术后对抗帕金森病药物的依赖程度。结果帕金森病患者手术前后BDI⁃Ⅱ评分(P=0.000),HAMA总评分(P=0.000)及其躯体性焦虑(P=0.000)、精神性焦虑(P=0.000)分评分,PSQI总评分(P=0.000)及其主观睡眠质量(P=0.000)、入睡时间(P=0.000)、睡眠时间(P=0.000)、睡眠效率(P=0.000)、睡眠障碍(P=0.000)、睡眠药物应用(P=0.015)和日间功能障碍(P=0.000)分评分,ESS评分(P=0.000),UPDRSⅢ评分(P=0.000)及LEDD(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术后3、6和12个月时BDI⁃Ⅱ评分、HAMA总评分、PSQI总评分和ESS评分改善率分别为46.00%、33.58%、34.67%和34.30%,49.69%、35.01%、38.19%和36.20%,50.51%、35.24%、39.77%和39.44%,术后不同观察时间点各项评分及其分评分均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脑深部电刺激术可以显著改善帕金森病运动症状以及情绪和睡眠障碍两项非运动症状,减少抗帕金森病药物剂量,但对认知功能无明显改善作用。
    • 田敏; 刘艺鸣
    • 摘要: 帕金森病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可累及呼吸系统,其相关呼吸系统并发症是主要死因,但发病机制及其与帕金森病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严重程度、药物治疗及疾病表型等关系尚未完全阐明。本文综述解剖生理学基础、疾病自身和治疗相关呼吸功能障碍等研究进展,以加深对帕金森病相关呼吸功能障碍的认识,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李嘉明; 李楠; 王景; 汪鑫; 苏明明; 郑朝辉; 邱纯; 罗甜; 王学廉
    • 摘要: 目的 评价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治疗单纯型肌张力障碍的长期疗效,并探讨其疗效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2004年12月至2014年12月采用STN-DBS治疗的连续23例单纯型肌张力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评定量表(BFMDRS)量化肌张力障碍的症状和体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索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23例患者中女8例、男15例,年龄[M(Q1,Q3)]19(10,27)岁.随访时间为5~12(8.1±1.8)年.与术前相比,术后1、3、5年及末次随访时BFMDRS运动评分分别降低了 30.1(95%CI:12.3~47.8)、34.7(95%CI:17.0~52.4)、34.1(95%CI:16.4~51.8)和34.0(95%CI:16.3~51.7)分(均P<0.001),改善率分别为(56.0±20.2)%、(65.3±24.0)%、(64.4±25.1)%和(64.3±25.1)%;残疾评分降低了6.9(95%CI:1.4~12.3)、8.7(95%CI:3.3~14.2)、9.0(95%CI:3.6~14.5)和9.2(95%CI:3.7~14.7)分(均P<0.001),改善率分别为(42.9±17.1)%、(55.5±23.2)%、(57.8±24.8)%和(58.7±24.8)%.DYT1阳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的运动和残疾评分改善率较阴性患者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发病年龄、病程、术前运动或残疾评分与远期结果(运动评分或残疾评分改善率)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均P>0.05).结论 STN-DBS治疗单纯型肌张力障碍疗效显著且持久,但尚未发现可靠的影响因素.
    • 郑喆; 蒋鸿杰; 朱君明; 傅伟明; 罗巍; 张建民
    •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电极偏差的靶点矫正法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中对提高电极植入精确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丘脑底核DBS治疗的61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应用DBS治疗患者42例(84侧电极),为未矫正组,术后进行头颅MRI与CT融合并应用公式分别计算电极在X、Y、Z轴的偏差距离以及电极偏差值ΔP,并制定相应的靶点矫正规则;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纳入的19例患者(36侧电极)均参照此矫正规则进行靶点矫正,再行DBS治疗,为矫正组,术后复查头颅CT,并进行头颅MRI与CT融合后计算ΔP.将电极偏差程度按照ΔP≤1 mm、>1~2 mm、>2~3 mm和>3 mm进行划分.将电极植入靶点后无需术中调整定义为第1次穿刺成功.比较两组患者电极第1次穿刺成功率、ΔP以及电极偏差程度.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致残、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复查头颅CT结果均未见脑梗死或脑出血.未矫正组左侧ΔP为(1.6±0.9)mm,其中X轴向内移(0.1 ±0.9)mm,Y轴向后移(1.0 ±0.9)mm,Z 轴向上移(0.5 ±0.5)mm;右侧ΔP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为1.4(1.2,2.2)mm,其中X轴向内移(0.2 ±0.9)mm,Y轴向后移1.0(0.3,1.5)mm,2轴向上移(0.4±0.5)mm,计算所得的靶点矫正规则为双侧Y轴向均向前增加1.0 mm,双侧Z轴向均向下增加0.5 mm.矫正组术中电极第1次穿刺成功率为94.4%(34/36),与未矫正组的77.4%(65/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82,P =0.024).矫正组的左侧ΔP较未矫正组减小(t =-3.507,P =0.001);但矫正组的右侧ΔP与未矫正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46,P=0.100).矫正组与未矫正组比较,双侧电极偏差程度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基于电极偏差的靶点矫正法可提高术中电极第1次穿刺成功率,减小电极位置的偏差,对提高DBS电极植入精确性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赵明明; 曲志峰; 程岗; 赵虎林; 于新; 张剑宁; 尹丰
    •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原发性颈部肌张力障碍(C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观察不同亚型CD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9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采用双侧STN-DBS治疗的9例原发性C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术后刺激器开机后1、3、6及12个月采用西多伦多痉挛性斜颈评分量表(TWSTRS)评估患者的痉挛严重程度、功能障碍以及疼痛评分,计算TWSTRS评分改善率,并采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分析比较手术前、后评分的差异,以评估STN-DBS治疗CD的有效性,并初步观察不同亚型CD的症状改善情况.记录刺激相关不良反应,以评估治疗的安全性.结果 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双侧STN-DBS治疗.术后头颅MRI均显示植入电极位于或接近计划靶点.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感染、过敏反应及排异反应.术后8例患者出现异动症状,1例出现躁狂症状和睡眠障碍,2例出现轻微的单手乏力伴协调性差,程控后均缓解.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中位数(范围)为37(12 ~62)个月.9例患者开机后1、3、6及12个月TWSTRS总分的改善率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分别为15.7%(11.6%,37.2%)、53.5%(42.8%,71.8%)、87.5% (53.2% ,100.0%)以及100.0%(84.1% ,100.0%);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TWSTRS总分、痉挛严重程度、功能障碍及疼痛评分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均P<0.05).在开机后12个月随访时,4例活动型CD患者的TWSTRS评分改善率均为100.0%,5例紧张型CD患者的改善率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为94.2% (72.3%,100.0%).结论 初步研究发现,双侧STN-DBS治疗原发性CD较为安全、有效,且活动型和紧张型CD患者均可获益.
    • 曹凌晓; 董威; 李渊; 李少祥; 陈彪; 黄越
    • 摘要: 目的 报道1例帕金森病合并脑小血管病人脑组织的病理学特点.方法 与结果男性患者,69岁,猝死后9.50小时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人脑组织库完成脑组织捐献及接受工作.生前诊断为帕金森病,曾行脑深部电刺激术,但无脑小血管病的临床诊断.按照国际标准化脑库的脑组织处理流程,大体标本观察可见脑干黑质和蓝斑显著色素脱失,以及脑深部电刺激路径;组织病理学除帕金森病晚期(Braak分期Ⅴ期)病理表现外,还可见脑深部电刺激术后病理改变,以及额叶、颞叶、扣带回、基底节区和脑干等区域存在微小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管壁增厚变硬、玻璃样变、管腔狭窄,小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白质微梗死和小血管微出血的脑小血管病病理改变.最终病理诊断为帕金森病(Braak分期Ⅴ期),脑深部电刺激术后,脑小血管病.结论 该例捐献者脑组织以帕金森病的临床诊断入库,病理证实除帕金森病和脑深部电刺激术后病理改变外,同时并存脑小血管病病理改变,提示应重视老年人群的多病共病.
    • 朱文凯; 亓法英
    • 摘要: 疼痛作为帕金森病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和情绪,然而目前对帕金森病相关疼痛症状的临床治疗和发病机制相关研究较少.本文从解剖角度总结了帕金森病相关疼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并阐述了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术通过降低肌张力、提高疼痛阈值、抑制刺激性基底节活动等机制发挥镇痛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