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白假丝酵母菌

白假丝酵母菌

白假丝酵母菌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249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妇产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6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92193篇;相关期刊134种,包括中国免疫学杂志、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检验医学学术会议、第七届中华女性生殖道感染峰会、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等;白假丝酵母菌的相关文献由74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朝晖、马廉兰、刘志春等。

白假丝酵母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6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92193 占比:99.88%

总计:192428篇

白假丝酵母菌—发文趋势图

白假丝酵母菌

-研究学者

  • 刘朝晖
  • 马廉兰
  • 刘志春
  • 祁文瑾
  • 张旭
  • 亓庆国
  • 项明洁
  • 李婷
  • 王小丽
  • 谢水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邵明琨; 侯梦瑶; 罗丹丹; 祁文瑾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Sap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活性菌株对阴道局部免疫的影响。方法收集门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及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菌株鉴定,取白假丝酵母菌行药敏性分析、25S rDNA基因分型、Sap及磷酯酶(Plb)活性检测;用不同Sap活性的白假丝酵母菌与阴道上皮细胞共培养,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IL)-4、IL-8、IL-17的水平。结果VVC白假丝酵母菌株的Sap活性强于RVVC菌株;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后,阴道上皮细胞分泌的IL-4、IL-8、IL-17更多,且IL-8和IL-17出现的时间早、持续时间长;Sap强的白假丝酵母菌能刺激阴道上皮分泌更多的细胞因子。结论除外Sap活性,VVC与RVVC菌株之间侵袭力无明显差异;白假丝酵母菌能在短时间内激活阴道宿主免疫反应,且Sap活性强的菌株诱发的宿主免疫也强;RVVC致病白假丝酵母菌Sap活性弱的原因可能与阴道上皮分泌的保护性因子有关。
    • 白会会; 宗晓楠; 范琳媛; 刘朝晖
    • 摘要: 目的了解全国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致病菌株的分布及其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复苏2015年全国45家医院于妇科门诊就诊的VVC患者的VVC菌株1200例。用科玛嘉假丝酵母菌显色培养基进行培养鉴定。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M27-A3方案,测定其对氟康唑、克霉唑、咪康唑、伊曲康唑及制霉菌素5种抗真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情况。结果(1)在培养的1200例VVC致病菌株中,白假丝酵母菌占81.17%(974/1200),非白假丝酵母菌占18.83%(226/1200)。在非白假丝酵母菌中,光滑假丝酵母菌最多,占13.25%(159/1200)。(2)白假丝酵母菌与非白假丝酵母菌的氟康唑、克霉唑、咪康唑、伊曲康唑及制霉菌素不同MIC值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5.220、66.912、217.150、281.004、21.175,P<0.0001)。(3)对于克霉唑,白假丝酵母菌的MIC低值比例更低,而非白假丝酵母菌的MIC高值比例更高。对于咪康唑,非白假丝酵母菌的MIC低值比例更低,而白假丝酵母菌的MIC高值比例更高。(4)白假丝酵母菌和非白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的耐药性均较高,MIC≥64μg/mL比例分别为73.41%和50.88%;而白假丝酵母菌和非白假丝酵母菌对于制霉菌素MIC低值比例均较高,MIC≤1μg/mL比例分别为79.67%和76.11%。(5)白假丝酵母菌对于伊曲康唑耐药性高于非白假丝酵母菌,MIC≥16μg/mL比例分别为43.12%和25.66%。结论VVC的主要致病菌仍是白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已成为白假丝酵母菌以外的VVC第2大致病菌。白假丝酵母菌和非白假丝酵母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MIC值分布具有明显差异。全国VVC患者对氟康唑耐药性较高,白假丝酵母菌致VVC患者对克霉唑和制霉菌素敏感度较高,非白假丝酵母菌致VVC患者对咪康唑和制霉菌素的敏感度较高。
    • 李婷; 张旭; 白会会; 范琳媛; 张展; 王素霞; 刘朝晖
    • 摘要: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大鼠模型中感染及治疗后阴道超微结构及局部免疫应答的变化。方法建立VVC大鼠模型,将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对照组、制霉菌素组、空白凝胶组及中药组,每组8只。VVC建模成功后,根据分组连续阴道灌注给药14天,停药后计算病原体清除率,阴道组织行HE染色、免疫组化及透射电镜检测阴道组织变化。结果与模型组和空白凝胶组比较,制霉菌素和中药组的病原体转阴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真菌感染后大鼠阴道上皮组织显著破坏,而制霉菌素及中药苦参凝胶能在体内发挥抗白假丝酵母菌活性,促进受损阴道上皮超微结构尤其是糖萼的修复。
    • 张学思; 张向宇
    • 摘要: 目的:观察柠檬精油(LEO)抑制白假丝酵母菌(C.albicans)在纯钛义齿支架表面黏附作用和细菌洗脱作用.方法:制备黏附C.albicans的纯钛试件,分别浸泡于柠檬精油(LEO)、50%柠檬精油(50%LEO)、0.2%氯己定溶液(阳性对照)、3%碳酸氢钠溶液(阳性对照)和无菌蒸馏水(阴性对照)中6 h(n=12),再将其浸入新鲜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残留菌恢复培养48 h,通过分光光度法、菌落计数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比较各组A值均值和菌落计数结果,LEO组和阳性对照组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均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LEO对C.albicans在纯钛试件表面的黏附有洗脱和清洁作用.
    • 李轲; 禹建鹰; 李传民; 傅科杰; 郭会清
    • 摘要: 探讨一种快速、准确鉴定纺织品中白假丝酵母菌的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人工污染样品和自然污染样品中白假丝酵母菌.试验表明:4种常见假丝酵母菌均能特异性扩增,而其他几种非假丝酵母菌均未见特异扩增,该方法灵敏度可达40 CFU/mL;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检测结果完全一致,而检测效率提高了3倍.认为:该方法将两种成熟应用的技术相结合,可操作性强,便于推广应用,能够快速、准确鉴定白假丝酵母菌.
    • 侯梦瑶; 邵明琨; 罗丹丹; 祁文瑾
    •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酶活性的白假丝酵母菌对人和小鼠阴道上皮细胞表达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的影响.方法 收集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阴道分泌物后纯化、鉴定菌株、检测Sap酶活性;酶分步消化法培养人和小鼠阴道上皮细胞并与不同Sap酶活性的白假丝酵母菌共培养;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阴道上皮细胞中NLRP3炎性小体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18的水平;用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人和小鼠阴道上皮细胞培养方式基本一致.结果 Sap酶活性强组NLRP3炎性小体、IL-1β和IL-18水平均高于Sap酶活性弱组,并且在感染早期即达高峰.随着感染时间增加可看到细胞破裂、死亡,NLRP3炎性小体也随之下降,这在小鼠和人的阴道上皮细胞中呈现出相同趋势.结论 白假丝酵母菌可以刺激阴道上皮细胞表达更多的NLRP3炎性小体、IL-1β和IL-18,Sap酶活性强的白假丝酵母菌作用更强;小鼠和人阴道上皮细胞感染后的炎症反应一致,因此小鼠可代替人作为VVC体内研究的模式动物.
    • 李赛男; 祁文瑾; 黄蓉; 何霞
    • 摘要: 目的: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患者的致病白假丝酵母菌对6种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咪康唑、益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敏感性与耐药基因MDR1、CDR1、CDR2和PDR1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菌株取自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经菌种鉴定取白假丝酵母菌213株(RVVC 76株,VVC 137株)后做体外药敏试验;荧光定量PCR对已确定敏感、中敏或耐药的菌株进行耐药基因表达检测。结果:PDR1基因仅在部分菌株中有表达,RVVC组的PDR1基因表达率明显低于VVC组(P<0.05);两性霉素B的VVC-耐药组高于VVC-中敏组(P<0.05),伊曲康唑的RVVC-耐药组高于VVC-敏感组、VVC-耐药组和RVVC-敏感组(P<0.05),即对两性霉素B耐药的VVC菌株、对伊曲康唑耐药的RVVC菌株PDR1表达均升高;CDR1、CDR2、MDR1在所有白假丝酵母菌中均有表达,仅CDR1基因表达量存在差异咪康唑VVC-中敏+耐药组高于VVC-敏感组(P<0.05),氟康唑VVC-中敏组表达高于VVC-敏感组和VVC-耐药组(P<0.05),即对咪康唑耐药的VVC菌株表达高于其敏感菌株,对氟康唑中敏菌株表达高于其敏感和耐药组。结论:RVVC的治疗可优选制霉菌素。致RVVC菌株对伊曲康唑明显耐药,且与PDR1基因高表达有关。致VVC菌株对咪康唑、氟康唑产生耐药可能与CDR1高表达有关。PDR1和CDR1可能同时参与RVVC的耐药机制,而与CDR2和MDR1关系不大。
    • 王建国; 赵南南; 何志云; 王泽
    • 摘要: 为了获得白假丝酵母菌WO-1的完整分泌蛋白质组及其生物学信息,采用分析软件SignalP v 4.1、TMHMM server v 2.0、Phobius、TargetP 1.1及Big-PI Fungal Predictor v 3.1,对白假丝酵母菌WO-1全基因组6170个ORFs进行分泌蛋白预测和解析.结果 表明,白假丝酵母菌WO-1的预测分泌蛋白质组共包含216个蛋白质,信号肽切割位点前后3~+3氨基酸组成丙氨酸(A)最多,切割位点相对不保守;31.90%的分泌蛋白已明确注释了细胞外定位,33.33%并无明确的细胞分布定位;预测的分泌蛋白共检索到生物学功能124个,其中具有水解酶活性的蛋白最多,占11.57%,同时存在40.28%的预测蛋白未注释明确的生物学功能.因此,分泌蛋白参与了白假丝酵母菌多种核心致病过程,分泌蛋白质组的获得将为揭示白假丝酵母菌WO-1的致病机理提供更加完备的参考.
    • 王智宇; 刘东; 刘侠; 杨卫丽
    • 摘要: 目的 研究紫毛野牡丹提取物的体外抑制真菌的作用.方法 采用纸片法与微量稀释法分别考察紫毛野牡丹水提物及70%乙醇提取物对白假丝酵母菌(Ca)、热带假丝酵母菌(Ck)、光滑假丝酵母菌(Ct)、克柔假丝酵母菌(Cp)及近平滑假丝酵母菌(Cg)的体外抑制作用及相应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纸片法中水提物对Ca、Ck、Ct、Cp、Cg的平均抑菌圈直径分别为8.6 mm、9.0 mm、9.9 mm、9.7 mm、10.3 mm,70%乙醇提取物对Ca、Ck、Ct、Cp、Cg的平均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3.0 mm、11.4 mm、18.8 mm、16.1 mm、13.1 mm;微量稀释法试验中显示紫毛野牡丹水提取物对Ca的MIC为32μg/mL,对Ck的MIC为256μg/mL,对Cg的MIC为32μg/mL,对Ct的MIC为128μg/mL,对Cp的MIC为128μg/mL,70%乙醇提取物对Ca的MIC为32μg/mL,对Ck的MIC为128μg/mL,对Cg的MIC为32μg/mL,对Ct的MIC为64μg/mL,对Cp的MIC为128μg/mL.结论 紫毛野牡丹水提取物及70%乙醇提取物对五种假丝酵母菌具有抑菌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