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生殖道感染
下生殖道感染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0篇,主要集中在妇产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76995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基层医学论坛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七届中华女性生殖道感染峰会、第四届中华女性生殖道感染峰会白云会等;下生殖道感染的相关文献由23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朝晖、张爱梅、余竑敏等。
下生殖道感染—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6995篇
占比:99.86%
总计:77103篇
下生殖道感染
-研究学者
- 刘朝晖
- 张爱梅
- 余竑敏
- 刘菲
- 卢丹
- 吴瑞珊
- 唐俊玲
- 孟艳辉
- 宋小燕
- 廖秦平
- 张岱
- 彭红波
- 徐丽君
- 徐晓萍
- 方建国
- 李怀芳
- 耿力
- 艾贵海
- 苏婷婷
- 赵文忠
- 赵艳慧
- 陈琢
- 隋龙
- 雷晓娟
- JoanKaufman
- Mitsukawa K.
- Otsuki K
- SU Ting-ting
- SUI Long
- Sawada M.
- YU Hong-min
- 丁莉莉
-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编辑部
- 于海伦
- 云天英
- 井明霞
- 付学范
- 伍世端
- 何红鹏
- 何芳
- 余艳萍
- 倪金良
- 全启花
- 冯亚徽
- 冯群燕
- 刘先洲
- 刘华兰
- 刘君华
- 刘娟
- 刘彩茹
-
-
徐俊芳;
刘彩茹;
平莉莉;
翟淑芬
-
-
摘要:
目的 分析邯郸地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晚期下生殖道感染现状及对新生儿败血症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3400例邯郸地区2012年1月-2020年3月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晚期为观察组,另选取3000例同地区、同期正常妊娠晚期孕妇为对照组。统计观察组下生殖道感染发生率、两组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分析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晚期下生殖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和下生殖道感染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感染的影响。结果 340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晚期患者中有1500例发生下生殖道感染,发生率为44.12%。单因素分析所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晚期发生下生殖道感染与年龄、分娩史、流产史、HbA1c、既往生殖道感染史、混用外阴清洗工具卫生用具、空腹血糖、文化程度有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因素均为影响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晚期发生下生殖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观察组中下生殖道感染产妇、下生殖道未感染产妇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下生殖道感染产妇的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高于下生殖道未感染产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晚期下生殖道感染与多种因素相关,下生殖道感染会增加新生儿败血症感染的发生率,可对具体因素采用相应措施,以此降低下生殖道感染在糖尿病妊娠末期的发生率,减少下生殖道感染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
-
-
张慧华
-
-
摘要:
目的 探讨孕妇下生殖道感染与晚期先兆流产、早产的关系.方法 在我院2018年3月-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晚期先兆流产及早产的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选择正常分娩的孕产妇40例作为对照组,对100例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滴虫、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细菌性阴道病(BV)、沙眼衣原体(CT)、支原体(UU)检验及宫颈分泌物检验,对比两组检验结果及母婴结局.结果 研究组滴虫、VVC、BV、CT、UU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母婴结局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有下生殖道感染的孕妇发生晚期先兆流产及早产的概率更大,应早期对感染进行控制治疗,以避免引起不良妊娠结局.
-
-
高俊平
-
-
摘要:
目的:研究妊娠末期下生殖道感染、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本次研究时间为2018年3月~2020年12月,研究对象为本院收取的100例妊娠末期下生殖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择100例未感染健康妊娠产妇作为对照组.为妊娠末期下生殖道感染患者予以治疗,并观察患者妊娠结局.最后收集两组患者的感染因素、感染类型以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概率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妊娠前通过带环进行避孕、存在流产、不经常使用护理液、不勤换内裤是导致患者出现妊娠末期下生殖道感染的主要原因.在妊娠末期下生殖道感染中主要的感染类型为细菌性阴道病(31.00%)、支原体(24.00%)、假丝酵母菌病(11.00%)、滴虫性阴道炎(12.00%)、衣原体(5.00%)、淋球菌(10.00%)、β-溶血性链球菌(7.00%).研究组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产妇妊娠末期下生殖道感染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在产妇妊娠期间需要为产妇予以全面的检测,在发现妊娠末期下生殖道感染时应当及时治疗,降低产妇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情况.
-
-
吴瑞珊;
宋小燕;
孟艳辉;
彭红波;
赵文忠
-
-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孕症女性下生殖道病原体的感染特征.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7月来本院就诊的1524例不孕症患者作为不孕组,同期体检723例女性作为对照组,通过宫颈分泌物检测沙眼衣原体(CT)、淋病奈瑟球菌(NG)、解脲脲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及阴道分泌物检测真菌(F)、阴道毛滴虫(TV)、阴道加德纳菌(GV),比较两组宫颈感染病原体阳性率和阴道分泌物异常率的差异,分析不孕症女性下生殖道感染病原体的感染特征.结果 不孕组女性宫颈分泌物病原体阳性率、阴道分泌物异常率和总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孕组女性患者F、GV、CT、UU、MH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孕组下生殖道病原体交叉感染(16.6%)高于对照组(4.2%)(P<0.05),以UU+F、UU+MH、UU+GV交叉感染为主.结论 不孕症女性下生殖道病原体感染率高,临床应重视对不孕症女性进行上述多种病原体的检测.
-
-
舒伟群
-
-
摘要:
目的 分析胎膜早破患者并发胎盘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HCA)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2月~2020年5月收治的38例胎膜早破并发HCA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并发组,将同期38例胎膜早破未并发HCA患者资料纳入未并发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产次、妊娠合并症、合并下生殖道感染、破膜时孕周、羊水过少、羊水粪染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析胎膜早破患者并发HCA的影响因素.结果 并发组患者合并下生殖道感染占比、羊水过少占比、羊水粪染占比、CRP水平高于未并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P<0.05).结论 胎膜早破患者并发HCA与合并下生殖道感染、羊水过少、羊水粪染、CRP水平密切相关.
-
-
王梅
-
-
摘要:
目的:讨论白带常规与干化学法快速检测对下生殖道感染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本院2020年6月-2021年2月收治的100例下生殖道感染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白带常规与干化学法快速检测,而后观察入选者的单一感染及混合感染情况.结果:100例患者单一感染者有40例,其中需氧菌阴道炎有5例(5%)、细菌性阴道炎有8例(8%)、胞溶性阴道炎有1例(1%)、滴虫性阴道炎有12例(12%)、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有14例(14%).100例患者混合感染者有60例,其中需氧菌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有26例(26%)、需氧菌阴道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有10例(10%)、需氧菌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有13例(13%)、细菌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有例9(9%)、需氧菌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有2例(2%).结论:以白带常规与干化学法快速检测下生殖道感染病症的准确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
黎美燕
-
-
摘要:
目的:主要分析了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宫腔积液与下生殖道感染的关系.方法:本次研究时间选取为2019年5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早期先兆流产的患者(共86例),根据盲选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3例)有宫腔积液的患者;对照组(43例)没有宫腔积液的患者;两组均进行白带常规、衣原体PCR检查以及宫颈管分泌物支原体的培养,之后比较两组早期先兆流产患者的感染率情况以及妊娠结局.结果:通过对分泌物的检查,观察组的CT为5例,VVC为11例,BV为5例,滴虫为10例,支原体为5例,其感染率83.72%;对照组CT4为例,VVC为8例,BV为3例,滴虫为7例,支原体为3例,其感染率58.13%.两组的感染率情况对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的不良妊娠结局对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先兆流产的患者中,经过诊断显示有宫腔积液的患者其下生殖道感染的情况明显大于没有宫腔积液的患者,所以在早期先兆流产患者中,有宫腔积液的患者发生下生殖道感染的概率相对较高,且不良妊娠结局较多.
-
-
何红鹏;
李伟强;
高歌;
赵蕾;
郭昌林;
刘浩成
-
-
摘要:
健康育龄女性下生殖道分布着大量的微生物,其中的优势菌群是维持阴道酸性环境的乳杆菌.女性生殖道微生态紊乱与下生殖道感染、生殖道恶性肿瘤、不孕等关系密切.应用阴道益生菌制剂是改善生殖道微生态紊乱的有效方法.研究证明,口服或阴道外用益生菌制剂具有辅助治疗下生殖道感染、辅助清除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改善孕妇阴道微生态环境以及预防早产等作用.本文对阴道益生菌制剂在女性生殖道疾病治疗中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阴道益生菌制剂相关的问题.
-
-
吴瑞珊;
宋小燕;
孟艳辉;
彭红波;
赵文忠
-
-
摘要:
目的分析不孕症女性下生殖道病原体的感染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7月来本院就诊的1524例不孕症患者作为不孕组,同期体检723例女性作为对照组,通过宫颈分泌物检测沙眼衣原体(CT)、淋病奈瑟球菌(NG)、解脲脲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及阴道分泌物检测真菌(F)、阴道毛滴虫(TV)、阴道加德纳菌(GV),比较两组宫颈感染病原体阳性率和阴道分泌物异常率的差异,分析不孕症女性下生殖道感染病原体的感染特征。结果不孕组女性宫颈分泌物病原体阳性率、阴道分泌物异常率和总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孕组女性患者F、GV、CT、UU、MH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孕组下生殖道病原体交叉感染(16.6%)高于对照组(4.2%)(P<0.05),以UU+F、UU+MH、UU+GV交叉感染为主。结论不孕症女性下生殖道病原体感染率高,临床应重视对不孕症女性进行上述多种病原体的检测。
-
-
唐俊玲
-
-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女性妊娠期下生殖道微生态失衡以及感染的情况。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19年8月期间于本院进行产科检查的孕期女性(即观察组580例)以及进行孕前检查的非孕期女性(即对照组430例)进行对照研究,检测分析两组女性下生殖道微生态失衡以及感染情况。结果经比较,观察组女性出现下生殖道失衡的发生率以及感染率均高于对照组女性,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即P<0.05。结论妊娠期女性更容易发生下生殖道微生态失衡以及感染的问题,应重点检查与关注妊娠期女性的下生殖道的健康。
-
-
YU Hong-min;
余竑敏;
SU Ting-ting;
苏婷婷;
SUI Long;
隋龙
- 《第七届中华女性生殖道感染峰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通过对继发不孕患者的下生殖道致病菌感染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明确导致女性下生殖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状况,以有效指导临床抗感染用药.rn 方法:收集606例确诊为继发不孕且阴道分泌物培养菌阳性的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其致病菌分布及抗生素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从该人群中病原体的高分离率与女性生殖道的并发症是否存在联系.rn 结果:在继发不孕的病人中,引起生殖道炎症的病原菌排名前三的为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和白色念珠菌,支原体培养阳性率为48.8%.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肠杆菌科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复方新诺明等的耐药率较高,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阿米卡星等的耐药率低.革兰阳性球菌等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利奈唑烷等有较高的敏感性,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的敏感性较高,解脲支原体对多西环素/ 强力霉素和美满霉素等敏感性高.rn 结论:万古霉素、呋喃妥因、利奈唑烷等可作为革兰阳性菌球菌治疗的首选;氨苄西林可作为粪肠球菌治疗的首选;多西环素/强力霉素和美满霉素可作为治疗支原体感染的一线药物.
-
-
-
-
-
-
-
-
-
-
-
-
-
- 南京同仁医院
- 公开公告日期:2015-09-09
-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女性下生殖道专用艾灸器,包括把手,其特征是:所述把手的前端连接有艾条固定片,所述把手的前部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上环套有能够转动的滚筒底端,所述艾条固定片位于所述滚筒内,所述滚筒后半部分设置有网格区,所述滚筒的前端设置有凹盖。本实用新型的艾条固定片用于固定艾条,滚筒的后半部分涂有隔热层,防止艾灸时艾条脱落或艾绒灰烬对局部皮肤的灼伤;网格区位于为滚筒的后半部分,与凹盖为一体,均为网状结构,便于对宫颈及宫颈阴道部的艾灸,凹盖的纵截面为半圆形或者弧形,便于凹盖与宫颈接触,更好的对宫颈进行艾灸。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很好的完成阴道和宫颈的艾灸,实现消毒和保健功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