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民族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749篇,主要集中在音乐、信息与知识传播、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1091篇;相关期刊311种,包括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北方音乐、民族音乐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九届全国模糊系统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等;中国民族音乐的相关文献由674位作者贡献,包括冯光钰、佟鑫、何政荣等。

中国民族音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6 占比:3.4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1091 占比:96.58%

总计:21838篇

中国民族音乐—发文趋势图

中国民族音乐

-研究学者

  • 冯光钰
  • 佟鑫
  • 何政荣
  • 余德育
  • 周大风
  • 徐金阳
  • 余其伟
  • 冯长喜
  • 刘厚宇
  • 刘志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婕
    • 摘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的音乐随着其经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而在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今天,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面临着包括生态环境变化、自身特点消失、后继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音乐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基于此,以多元文化视角下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为研究内容,深入分析当前民族音乐的现状以及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从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创新民族音乐发展、加大民族音乐传播等方面具体阐述了加快中国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实践路径。
    • 马玉
    • 摘要: 美声唱法传入我国后,对我国声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美声唱法注重声音的空间感,中国民族音乐注重旋律的表现性,为此,艺术家不断探索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音乐的结合点,希望在美声唱法中发扬我国民族音乐唱法。歌曲《问云儿》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艺术歌曲的结合,旋律婉转动人,创设出凄凉的意境,使观众产生无限遐想,充分表现出男女主人公情感的曲折。
    • 赵凤兰
    • 摘要: 1979年,他为电视片《哈尔滨的夏天》作词作曲的插曲《太阳岛上》风靡全国,一夜成名;1980年,他为电影《戴手铐的旅客》填词谱曲的《驼铃》饱含着浓浓的战友情,传唱至今;而耗时四年精心创作的87版《红楼梦》组曲更因其较高的艺术价值和震撼力,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王立平还为推动我国著作权法的制定、实施和完善,做了大量工作,领导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
    • 刘厚宇
    • 摘要: 《中国民族音乐概论》是高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多年来课程始终没有摆脱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方式,教与学错位,学与用脱节,教学效果不佳。要改变这一被动局面,需要重构教学内容,补充本土曲目,以实践教学消除学生不喜欢理论课的痛点,体现课堂有趣;对接其他专业课程与就业需求,破解音乐理论课学用脱节的难点,体现课程有用;以铸魂育人实现价值引领,体现“课程有魂”的课程思政亮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三维目标相互融合,打造“两性一度”的“金课”,实现培养具有高素质民族音乐素养的音乐人才的目标。
    • 赵建民
    • 摘要: 冼星海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负有盛名的“人民音乐家”,在其辉煌的音乐创作生涯中,诞生了无数音乐精品。尤其是在整个抗战时期,冼星海积极投身音乐救亡运动中,以音乐为武器,创造了大量的具有民族精神和艺术价值的抗战声乐作品。冼星海不同时期抗战声乐作品呈现鲜明的艺术创作特点和思想精神内涵,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本文深入探究冼星海不同时期抗战声乐作品艺术内涵及重要影响,分析冼星海不同时期抗战声乐作品对中国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启示,从而为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发展提供参考。
    • 谢军
    • 摘要: 中国歌剧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民族音乐。它也代表着我国的本民族文明水平和文化能力。我们并不能仅强调技术创新,因为中国歌剧发展并不是局限于技术创新,但最关键的还是音乐创新。通过加入了西洋大提琴,并融合了中国音乐的表现方式,实现了创新的目的。大提琴以其丰富的音像资源而闻名于世,大提琴还可独立演出或和其他中国传统音乐结合演出。他的主要音色是对情感的表达。歌剧与抒情歌曲由于其广谱性和声音的特殊色彩而得以充分表达。有了这么一个乐器,对于中国歌剧音乐发展而言也是一件好事。它还将在整个口译过程中达到良好的效果,进而在整个乐队中创造出不可或缺的影响力。歌剧的音乐系统有二种伴奏:一种是声乐伴奏,另一种则是歌唱伴奏;整个系统可包括许多部分,低声部分和有声部分。低声部分通常伴随着旋律与和音,这是一个完整的歌剧诠释。
    • 韩璐娇
    • 摘要: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哲学价值。从夏商时期开始,中国就与其他国家在音乐方面进行交流,至隋唐时期,中国迎来了民族音乐对外交流的高峰,但从清朝中后期,中国民族音乐的对外交流一度停滞。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化,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对外传播与发展力度不断加强,中国民族音乐的国际推广与传播,正迎接一个春天的到来。由王志国所编著的《中国民族音乐的国际推广与传播研究》一书参考了大量相关学术文献,论证系统全面,对于探究当前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黄倩
    • 摘要: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对全国高校所有的课程都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本文就“课程思政”视野下高职乐理课程思政素材的发掘展开议题,并结合高职乐理课程思政的意义、存在的问题、素材的挖掘与实施方案等方面,对“乐理程思政”教学进行论述。
    • 肖捷; 叶田(指导)
    • 摘要: 享有“西方乐器皇后”美誉的小提琴,在中国历经了百年的曲折和发展后,小提琴音乐已走进普通群众的生活。随着国家民族意识的不断提高,小提琴音乐走上了“民族化”的道路,中国小提琴作品也随之诞生,并逐渐成为传播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载体。一些经典的中国作品不仅是众多中外小提琴演奏家们开音乐会的必备曲目,更是被作为优秀范例编入中学音乐教材。本文以中学音乐教材中的三首中国小提琴作品——《思乡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梁祝》为例,探究中国小提琴作品在中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以及中国小提琴作品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所具有的价值意义。
    • 杨集梅; 柴洁余; 邱天龙; 全小山; 郑茂平
    • 摘要: 音乐情绪识别能力是利用音乐开展情绪调节的基本条件。传统的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具有独特韵味的中国民族音乐反映了中国人独有的情感和价值观念,在情绪调节和音乐治疗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是研究音乐情绪识别的有效音乐刺激。本研究采用跨通道情绪启动范式,通过人际反应指针问卷筛选出高、低共情组被试各36人参加脑电实验,考察共情能力对中国民族音乐情绪识别的影响。脑电数据显示,在进行中国民族音乐情绪内隐识别时,将宫调和羽调音乐作为启动刺激,诱发了中期的P2、N400以及晚期正成分LPC(Late Positive Component)。低共情组P2和N400成分的波幅大于高共情组,高共情组LPC成分的波幅大于低共情组。本研究第一次从电生理层面考察了不同共情能力的个体在进行中国民族音乐情绪识别时的神经反应差异。高低共情组在中国民族音乐情绪识别不同阶段的注意投入可能影响了其对音乐刺激的感受,进而影响音乐情绪识别。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