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想象

中国想象

中国想象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9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电影、电视艺术、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196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现代法学、中关村、广东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7中国影视艺术高层论坛暨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 、2017第七届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等;中国想象的相关文献由95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小琪、叶雨其、吴翔宇等。

中国想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 占比:2.7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3196 占比:97.17%

总计:3289篇

中国想象—发文趋势图

中国想象

-研究学者

  • 赵小琪
  • 叶雨其
  • 吴翔宇
  • 张颐武
  • 熊悦妍
  • 胡美
  • 赵牧
  • LU Yongyi
  • 付勇
  • 何云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冬青
    • 摘要: 18至19世纪莎士比亚作品经典化的历程,恰与英帝国在印度和远东扩张、应变和转型的过程基本一致,其中对华外交和战事颇为瞩目。首任访华英使乔治·马戛尔尼勋爵和浪漫主义作家托马斯·德·昆西,先后运用莎士比亚剧作《暴风雨》中的隐喻来想象和塑造中英关系。两相对照,马戛尔尼的“米兰达”视角和德·昆西的“卡列班”视角透露出不同历史阶段中英帝国的文化焦虑和意识形态危机,揭示了文学经典并未完全为权力话语收编,常常可以烛照出意识形态的局限和破绽。
    • 罗兴连
    • 摘要: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传统服装和配饰传入西方后,有一部分根据西方人的想象与理解被解构和改造,以适应西方时尚文化,这一过程实际是中国传统服饰在西方的“再语境化”。基于这一时期的服装、配饰和相关历史照片、画作,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对该时期中国传统服装及配饰在西方被使用、改造的情况及原因等进行分析,探讨中国传统服饰在西方的“再语境化”。研究表明,中国传统服装及配饰在西方的“再语境化”经历了从直接模仿到中西混搭及解构、改造,再到对“中国风”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这种变化与政治形势、社会生活和人们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为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和服饰文化领域西方视野下的中国文化形象及变迁提供参考。
    • 韩旭东
    • 摘要: 侯孝贤在《海上花》《最好的时光》《刺客聂隐娘》中,建构了“博物中国”“自由中国”“山水中国”。在这些“中国形象/想象”内部,活跃的是主流社会与家庭秩序之外的侠客和妓女。她们表面上静默无言,内心情感却多维丰沛,个体通过自由选择来践行性别主体性。“中国想象”的流变和女性主体意识的稳定显现了侯孝贤中国情怀的变动与承续。从中国形象的呈现形态和美学特质、女性建构性别主体意识的方式入手,在东亚文化和历史的整体视野下,可以考察隐含作者的国族立场和性别立场。侯孝贤坚守中国抒情传统的背后,显现了其独特的体“物”式美学追求。
    • 刘艳
    • 摘要: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逐渐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建构中的一个新兴学科领域,"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研究者们发展学科的动力和旨归之一,便是构建独属于这个学科的概念、术语,以期实现新的学科的理论建构.近年来,学界已经逐渐注意到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叙述的兼容性问题.以北美华文文学为例:它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兼容性,不仅已经在创作领域凸显,反映在评论研究方面,即要求研究者要考虑其与中国当代文学彼此兼容的问题,也已很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可以说,与当代文学70年两相兼容的70年来的海外华文写作,存在一个醒目的女性形象谱系.在历史历时的渐进历程里,可以看到无根放逐、无根漂泊和渐欲落地生根的女性形象;看到历经离散、迁移的文化心理而日渐呈现错位归属心态和生存状态的女性形象;看到离散美学和文学命题之后,海外华文作家笔下寄寓繁富中国想象的女性形象.海外华文写作的女性形象谱系,不啻中国当代文学70年中最为精彩的华章.
    • 付勇
    • 摘要: 主旋律电影作为中国电影艺术的重要板块,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艺术载体.近年来,主旋律电影开始得到市场的青睐,获得了观众的追捧.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下,主旋律电影调整发展脚步,打造符合大众文化趣味的内容形式,体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英雄人物的转型、叙事策略的转变、中国想象的重塑以及精神内涵的延伸四个方面.在转型的道路上,主旋律电影应该坚守教化的初衷,挖掘更有深度的故事.
    • 刘建状; 张雪丽
    • 摘要: “中国想象”是对于媒介所建构国家形象的形容和概述,在以影像为核心的书写过程中,“中国想象”正通过功夫电影进行一系列的生产和输出.功夫片作为华语电影独具特色的电影类型,逐渐成为世界影坛上一个鲜明的东方元素和中国标签.功夫电影不仅是世界认识和阅读中国的重要途径,更是自身书写和建构“中国想象”的特殊路径.电影《叶问》系列作为21世纪以来中国功夫电影的代表作品,以其1 1年间的4部电影,建构了多元的中国想象.
    • 朱言坤
    • 摘要: 新世纪跨国题材电视剧的跨国叙事,一般都会涉及剧中主要人物的跨国婚恋生活.剧中主要人物都是跨国流动的中国人,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社会身份不同,在与异国恋人的恋爱、结婚及其家庭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中国情结也不尽相同.但不论有何不同,他们对中国的眷恋与热爱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剧中主要人物的异国恋人和亲人,在婚恋生活中,也因爱自己的中国爱人和亲人而爱上中国,产生深深的中国情结.剧中人物的中国情结,不仅会将与中国有关的一切变成关于中国的想象亦即中国想象,而且会转化成为热爱中国、愿为中国贡献力量的巨大心理能量.在塑造理想的现代中国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时,新世纪跨国题材电视剧凸显跨国婚恋生活中的中国情结与中国想象非常必要.
    • 边萌萌
    • 摘要: 博尔赫斯是一位有着深厚中国情结的作家,他小说文本中的中国形象,既有意将中国表现为一种可以被他们自己的思维理解的存在,视为一种与其有相同特质的文化现象,又塑造出一个非我族类的"他者"形象.二者殊途同归,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旨在表达中国文化有其优异的特质去参与全球化情形下的国际对话,消除自我的边缘性.
    • 李雪梅1
    • 摘要: 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是近些年来的一门显学,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研究也已经在多维视野中展开,但这些研究大多停留于描述性层面而失之于浅表化,多为印象式和感悟性的批评,对于研究对象缺乏深度思考,研究视野尚待更大拓展。吴卫华教授的专著《好莱坞电影的中国想象》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并成为2018上海书展重点推荐图书,获得广泛好评和多方关注,该著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采用系统的理论方法,在恢弘的全球视野和跨学科框架中,实现了海外中国形象研究的重要突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