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解碳
热解碳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35篇,主要集中在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业、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331634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兰州理工大学学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十八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2012年先进功能复合材料技术重点实验室暨中国航天第十三专业信息网2012年度学术交流会、2006年中国(江苏)国际先进复合材料技术发展研讨会等;热解碳的相关文献由60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贺军、李克智、张守阳等。
热解碳—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31634篇
占比:99.97%
总计:331742篇
热解碳
-研究学者
- 李贺军
- 李克智
- 张守阳
- 李伟
- 孙万昌
- 孙晋良
- 宋强
- 李爱军
- 麦立强
- 何亮
- 付前刚
- 任慕苏
- 张中伟
- 张立同
- 徐永东
- 白瑞成
- 赵杰
- 刘延国
- 卢翠英
- 周仁福
- 周强
- 唐慧琴
- 康沫狂
- 张亚辉
- 成来飞
- 朱敏良
- 王庆
- 王志远
- 石荣
- 罗绍华
- 董康泽
- 赵春年
- 郝爱民
- 郭名浩
- 陶然
- 韩丽媛
- 黄楠
- 齐乐华
- 传秀云
- 侯小江
- 冯志海
- 冯雷
- 冷永祥
- 卢锦花
- 史小红
- 叶晓慧
- 叶霞
- 庞旭
- 张东生
- 张荔
-
-
阮景;
杨金山;
闫静怡;
游潇;
王萌萌;
胡建宝;
张翔宇;
丁玉生;
董绍明
-
-
摘要:
碳化硅纳米线具有优异的电磁吸收性能,三维网络结构可以更好地使电磁波在空间内被多次反射和吸收。通过抽滤的方法制备得到体积分数20%交错排列的碳化硅纳米线网络预制体。然后采用化学气相渗透工艺制备热解炭界面和碳化硅基体,并通过化学气相渗透和前驱体浸渍热解工艺得到致密的SiCNWs/SiC陶瓷基复合材料。甲烷和三氯甲基硅烷分别是热解炭和碳化硅的前驱体,随着热解碳质量分数从21.3%增加到29.5%,多孔SiCNWs预制体电磁屏蔽效率均值在8~12GHz(X)波段从9.2d B增加到64.1d B。质量增重13%的热解碳界面修饰的SiCNWs/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在X波段平均电磁屏蔽效率达到37.8 d B电磁屏蔽性能。结果显示,SiCNWs/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在新一代军事电磁屏蔽材料中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
-
马晓
-
-
摘要:
由郑州轻工业大学申请的专利(公布号CN 114045523A,公布日期2022-02-15)“一种废旧轮胎热解碳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应用”,公开了一种废旧轮胎热解碳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应用,以破碎后的废旧轮胎颗粒为原料与氯化铵充分混合,然后在惰性气氛下进行程序升温热处理,再经氯化氢-氟化氢混酸处理和二次热处理后制得热解碳催化剂。
-
-
张雨雷;
付艳芹;
付前刚;
宋强
-
-
摘要:
C/C复合材料因具有密度低、高温力学性能保持率高等一系列优异性能,成为航空航天等领域热端部件极佳的热结构候选材料,但因热解碳基体的脆性特征及单一微米尺度碳纤维不能有效增强尖锐薄壁区域,常规C/C复合材料无法满足尖锐薄壁构件的使用需求.本文综述了纳米管/线增强C/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对材料结构和性能方面的影响,概述了引入碳纳米管(CNTs)和碳化硅纳米线(SiCNWs)、碳化铪纳米线(HfCNWs)等纳米材料对改善C/C复合材料力学、抗烧蚀性能影响以及不同纳米增强体对复合材料的增韧机制和抗烧蚀机理.针对目前引入纳米增强体成分、方法以及测试性能单一等不足,提出在这些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工艺技术,并进行合理的组元和结构设计,深入研究多尺度强韧化C/C复合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及其增韧机制.
-
-
俞鸣明;
薛鹍;
刘雪强;
方琳;
张传媛;
梁磊;
徐菁;
任慕苏;
孙晋良
-
-
摘要:
高性能自润滑复合材料有助于提高零件的使用寿命,减少维护次数,对先进制造业至关重要。为了开发新型复合材料,文中采用化学气相渗透法(CVI)和真空浸渍固化工艺制备了热解碳改性碳纤维立体织物增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PI-C/CF)。该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热力学性能,其初始分解温度为400°C以上,形变温度在380°C以上,并且在380°C的强度保持率在68%以上。此外,PI-C/CF还具有优异的自润滑性能和出色的抗磨损性能,在室温(RT)其平均摩擦系数为0.051,体积磨损率为6.125×10^(-14) m^(3)/(N·m);在RT~380°C范围内,复合材料的体积磨损率为7.24×10^(-14) m^(3)/(N·m)。最后,通过研究PI-C/CF材料的抗氧老化性能和减磨耐磨机理,发现热解碳对碳毡的改性以及热解碳与聚酰亚胺的协同作用是其具有耐高温和自润滑性能的关键。
-
-
任海洋;
徐菁;
梁磊;
俞鸣明;
任慕苏;
孙晋良
-
-
摘要:
采用热解碳(PyC)原位改性碳纤维(CF),制备改性碳纤维增强聚酰亚胺树脂复合材料(PI-C/Cf)。采用热重分析、静态热氧老化等手段表征材料的耐热性能。发现该方法能显著提升复合材料的耐热性能,材料初始分解温度达到了540°C,结合复合材料的高温磨损试验,发现该材料在450°C的磨损率低于1×10-6 m^(3)/mm,具有较好的高温抗磨损性能,是一种新型的高温抗磨复合材料。在此基础上,结合PI-C/Cf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和元素分布,研究了材料的耐高温、抗磨损机理。
-
-
季根顺;
武国强;
贾建刚;
赵浩;
张胜;
郝相忠
-
-
摘要:
C/C复合材料因其特异性能在航空航天、武器装备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制备过程中致密化周期很长导致成本居高不下,限制了C/C复合材料在众多领域的应用.采用定向气流温度梯度气相渗透(TG-CVI)快速致密化方法制备盘状C/C复合材料,并对其致密化行为和致密化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定向气流TG-CVI法能有效抑制气相沉积过程中C/C复合材料表面"结壳"现象,实现盘状C/C复合材料的逐层快速致密化,是制备盘状C/C复合材料较为理想的工艺.在1080°C下,只需沉积67 h,C/C复合材料的密度就可达到1.8 g/cm3,热解碳结构全部为粗糙层结构(RL).
-
-
-
-
-
杨金华;
吕晓旭;
焦健
-
-
摘要:
Silicon carbide matrix composites are composed of fibers, matrices and their interphases. The interphase, which connects the fiber and the matrix,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mposite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interphases are pyrolytic carbon and boron nitride. The preparation technology of pyrolytic carbon is relatively mature, but its long term use under high temperature oxidizing atmosphere is limited since it is prone to get oxidation when the temperature is above 400°C. The preparation technology of boron nitride has developed very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and various new kinds of raw materials and preparation techniques have emerged. In terms of evaluation methods of the interphase, although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optimiz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mposites, the major problems are the difficulty in sample preparation and data dispersity. In this paper, the role of the interphase in silicon carbide matrix composites, common kinds of the interphases and their preparation technologies, th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interphases have been discussed comprehensively. There is a great space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recursor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reparation techniqu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raw material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properties and the design of multi-layer interfacial layer are the future trends. This paper has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常用界面层为热解碳界面层与BN界面层,热解碳界面层的制备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由于在高于400°C时易发生氧化而限制了其在高温氧化性气氛下的长时间使用;BN界面层的制备技术近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新型原材料及新型制备工艺层出不穷;界面层评价技术方面,尽管其对复合材料性能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存在样品制备困难及数据分散度大的难题.针对界面层在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中的作用、常见的界面层类型、界面层的制备方法、界面层的评价方法及界面层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阐述.认为在开发新型前驱体、开发新型制备工艺、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方面,界面层研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提高材料性能及多层界面层设计是其未来发展趋势.对国内该领域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
-
-
唐慧琴;
刘欣;
刘桐;
顾汉卿;
赵杰
- 《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
| 2006年
-
摘要:
在注银热解碳具有明显抗菌性研究基础上,本文通过细胞毒性、溶血和血小板黏附试验综合评价了注银热解碳的生物相容性.银离子注入的能量为70keV,剂量分别为5×1014、1×1016、5×1018ions/cm2.实验结果表明注银热解碳的细胞毒性为0、1级,基本上无毒性;而不注银的热解碳、注入剂量分别为5×1014、1×1016的热解碳的溶血率<5﹪,符合生物医学材料的标准;血小板黏附随着注银剂量的增大有增加的趋势.说明注银热解碳不仅具有抗茵性而且是一种无毒的生物材料.
-
-
-
Li Yan;
李艳;
Zhang Huakun;
张华坤;
Cui Hong;
崔红;
Ji Alin;
嵇阿琳;
Dang Yuying;
党玉瑛
- 《2012年先进功能复合材料技术重点实验室暨中国航天第十三专业信息网2012年度学术交流会》
| 2012年
-
摘要:
以整体毡为增强体,丙烯和糠酮树脂为前驱体,采用分区CVI法和树脂浸渍/固化、炭化相结合的工艺制备了厚壁C/C复合材料,用CT机和偏光显微镜观察了材料的微观结构,并进行了热力学性能测试,结果与热梯度CVI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分区CVI法制备的热解碳为光滑层结构,整体密度均匀,与热梯度CVI工艺相比,总CVI增密效率提高了近一半,特别是沉积后期,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同时,轴向压缩强度提高了28.5%;径向压缩强度提高了33.6%。线胀系数相当。通过研究认为,分区CVI法能很好的提高材料的增密效率和增密均匀性,降低成本,且材料最终具有优异的热力学性能。
-
-
-
宁林坚;
王玲治;
方世璧
- 《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
| 2004年
-
摘要:
为改善天然石墨的性能,通过浸渍的方法在石墨的表面上包覆不同厚度的聚硅氧烷,然后在Ar气保护小于800°C炭化3h制得改性石墨材料.应用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及恒电流充放电技术研究改性石墨材料的表面物理形态及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充放电性能.结果表明包覆在石墨表面的聚硅氧烷热解碳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可逆容量,减少了在首次锂嵌入过程中所发生的不可逆反应,有效抑制了石墨在循环过程中发生的层状剥落,同时改善了锂离子嵌入的动力学过程,提高了大电流性能.
-
-
孙万昌;
西北工业大学;
李贺军;
黄勇;
白瑞成;
张守阳
- 《第十三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
| 2004年
-
摘要:
本文采用快速化学液相气化渗透法制备了2D-C/C复合材料;观察了沉积过程中,预制体内部已沉积C/C复合材料截面轮廓的变化;解释了不同沉积阶段致密化区域分布特征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化学液相气化渗透过程中热解碳的沉积特征.研究发现:随着沉积的进行,已沉积区域的外侧面始终以一种类似圆弧层的形式逐渐向外侧推进,已沉积区域的截面轮廓形状由"月牙形"逐渐变为"面包"形;纤维表面热解碳涂层不断增厚,且沉积温度越高,纤维表面涂层增厚越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