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光降解

光降解

光降解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756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30篇、会议论文83篇、专利文献48529篇;相关期刊497种,包括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广州化工、化工新型材料等; 相关会议63种,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3暨第八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会议等;光降解的相关文献由4393位作者贡献,包括邓南圣、吴峰、程沧沧等。

光降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30 占比:2.27%

会议论文>

论文:83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48529 占比:97.56%

总计:49742篇

光降解—发文趋势图

光降解

-研究学者

  • 邓南圣
  • 吴峰
  • 程沧沧
  • 胡德文
  • 王俊
  • 陈宁宁
  • 张晨
  • 刘保健
  • 李榕生
  • 贾立永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邹德君; 姚为众; 陈保森; 杨静; 杨海艳; 史正军; 王大伟
    • 摘要: 以CuCl_(2)∙2H_(2)O和三唑−吡啶羧酸(Htpa)为原料,在DMF和甲醇混合溶剂中通过溶剂挥发法制备了配合物[Cu_(2)(tpa)_(2)(OH)]_(n)的微晶.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和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对铜配合物微晶进行了表征.在可见光照射下,用[Cu_(2)(tpa)_(2)(OH)]n/H_(2)O_(2)体系光催化降解碱性品红和罗丹明B染料,并且对两种染料的降解过程作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Cu_(2)(tpa)_(2)(OH)]_(n)/H_(2)O_(2)催化体系对碱性品红和罗丹明B均有良好的光催化降解能力,可见光照射90 min时,碱性品红的降解率达到84.0%,可见光照射25 min时,罗丹明B的降解率达到96.3%.动力学研究表明,碱性品红和罗丹明B的降解过程均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碱性品红和罗丹明B降解过程的表观速率常数k分别为2.030×10^(−2)min^(−1)和1.246×10^(−1)min^(−1).最后,讨论了[Cu_(2)(tpa)_(2)(OH)]n/H_(2)O_(2)体系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的机理.
    • 姜春杰; 刘庆欣; 杨广生; 王恩慧; 于林群; 张君秋; 张岩
    • 摘要: 以钒取代Dawson型钨磷酸和类石墨烯材料硫化钨为建构基元,采用水热法设计合成了新型多酸基硫化钨(P_(2)W_(15)V_(3)-WS_(2))复合材料.运用FT-IR、XRD、Raman等测试手段进行材料结构表征.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中多酸的骨架结构完整,多酸和硫化钨之间存在化学键合作用.以200 W氙灯为模拟太阳光源,染料亚甲基蓝(MB)为光降解的目标污染物,进行P_(2)W_(15)V_(3)-WS_(2)复合物光催化性能研究.研究结果显示P_(2)W_(15)V_(3)-WS_(2)复合材料表现出很强的光催化活性.
    • 陈荣健; 胡仲禹; 王丽娟; 李秦盛; 唐艺窈; 程传杰
    • 摘要: 以香草醛、溴代十二烷、硝酸等为原料,通过O-烷基化、硝化、还原、酯化、成盐五步反应,合成了一种含邻硝基苄酯的可光-碱双重降解的吡啶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中间体与目标产物都进行了^(1)H NMR结构表征;所得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值约为0.3 mmol·L^(-1)。以该表面活性剂为乳化剂,进行苯乙烯乳液聚合可以得到稳定的乳液,表明该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乳化性能。将乳液进行紫外光照2 h,可明显观察到乳液破乳并变色。经光降解测试证实该表面活性剂可在光作用下降解;发泡测试表明该表面活性剂具备一定的发泡性能;pH降解测试表明表面活性剂可在pH为7~9下实现碱降解。
    • 王琨; 朱丽云; 李鹏; 王振波; 国宏伟
    • 摘要: 含钛高炉渣作为固体废弃物,国内存量巨大,且其中的钛组元难以提取,导致含钛高炉渣综合利用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针对当前含钛高炉渣利用率低、附加值低等问题,基于含钛高炉渣成分特点,通过选择性析晶(CaTiO_(3)优势析出)、碱激发,制备出CaTiO_(3)-多孔地质聚合物的复合材料。试验结果表明,析晶温度1400°C、保温1 h能够促进CaTiO_(3)的优势析出,而剩余氧化物以玻璃相形式存在。制备出的CaTiO_(3)-多孔地质聚合物材料结合了CaTiO_(3)高光催化活性与多孔地质聚合物比表面积大的优点,对亚甲基蓝具有优异的吸附效果,最大吸附量可达60.4 mg/g。在投加量为50 mg,2 h吸附、3 h光降解条件下,对亚甲基蓝去除率可达94.5%,在治理有机污染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习燕
    • 摘要: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建立环境水体中吡唑硫磷残留量的测试方法,模拟光照的条件初步探讨不同浓度吡唑硫磷的光降解效率,优化不同固相萃取小柱对水样中的吡唑硫磷进行富集,使用GC-MS对浓缩后的样品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通过对检测方法的特性指标进行确认,添加3种浓度的吡唑硫磷(0.2、1.0、2.0μg/L)在实际环境水样中的回收率范围在73.8%~93.5%,在0.05~2.00 mg/L浓度范围的线性关系良好(r ^(2)=0.9992),方法检出限为20.5 ng/L。对比不同浓度吡唑硫磷在高压汞灯和避光黑暗条件下的降解效率,发现低浓度条件下的吡唑硫磷光降解效率明显比高浓度的样品中快,在对放置120 h的样品进行测定的结果显示,吡唑硫磷的光降解率分别为68.7%(1.0 mg/L)、50.6%(5.0 mg/L)和42.8%(10.0 mg/L)。本方法的灵敏度、精密度和准确度均满足农药残留分析要求,适用于环境水样中吡唑硫磷农药残留量的检测与分析。
    • 黄维; 冉艳; 何艺欣; 刘孟子; 何强; 胡学斌; 李宏
    • 摘要: 为探究含悬移质泥沙(SPM)影响下水体中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的去除过程,采集了三峡库区一级支流御临河中的原位水样和SPM,以DBP为供试试剂,在室内构建实验体系,设置4组实验:原水(对照)、原水-Na N3、原水-SPM-Na N3和原水-SPM,研究了扰动水体中DBP的光解、吸附和生物降解过程.研究发现:水相中的DBP可通过直接吸收光电子诱导有机分子降解或在有色溶解性腐殖质(包括富里酸和类胡敏酸等)中的发色团(苯环、羧基等)吸收电子产生活性中间体而诱导DBP发生光催化降解;在原水-Na N3实验组中,在2种光解反应的作用下,24d后水相中DBP浓度降低了82.86%;SPM的吸附作用对DBP的去除效果不佳(0.63%),可能是由于DBP光降解产物及原位水中的溶解性有机质会与DBP竞争SPM上的表面吸附位点;SPM附着生物膜对DBP的吸附-生物降解,导致水相中89.81%的DBP被去除.虽然24d内,各处理组DBP的去除率接近(82%~89%),但原水-SPM组中总溶解性有机碳去除率显著高于(P<0.05)其他组,表明在原水-SPM组中实现了DBP的降解.
    • 汲畅; 王国胜
    • 摘要: 采用原位生长法制备Ag_(3)PO_(4)/g-C_(3)N_(4)异质结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催化氧化降解废水中的药物大分子黄连素。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分析催化剂的组成和结构,并测试了Ag_(3)PO_(4)/g-C_(3)N_(4)降解黄连素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利用可见光照射,g-C_(3)N_(4)掺杂量为0.7 g时,Ag_(3)PO_(4)/g-C_(3)N_(4)对黄连素的光催化降解活性最好,可见光反应15 min降解率达到100%,重复4次实验后降解率降至73.2%,其具有较好的光稳定性。自由基捕获实验证明h^(+)和·O^(-)_(2)在降解黄连素废水中起主要作用,结合UV-vis DRS分析可知,Ag_(3)PO_(4)/g-C_(3)N_(4)遵循Z型异质结机理。
    • 钟在定; 吴桂叶; 陈丽娟; 姚辉; 王辉; 王一清
    • 摘要: 针对钼铅分离抑制剂在废水中残留导致回水利用困难的问题,将光敏感型抑制剂LM应用于钼铅分离,并进行了分离废水中抑制剂的降解动力学研究。采用光照降解,分别研究了太阳光照射、紫外光照射等不同光源对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阳光与紫外光光源均能激发LM抑制剂的分解程序,最终降解率均能达到99.9%以上。进一步研究了不同pH值对钼铅分离废水中LM抑制剂的降解影响,结果表明酸性环境下降解率加快。经过浮选试验验证,与清水相比,光降解后的选矿废水钼铅分离指标基本一致,因此可以直接回用,采用该抑制剂有利于钼铅分离的清洁生产与节能减排。
    • 黄婷婷; 邓琳; 文隆佳
    • 摘要: 为探究二溴一氯硝基甲烷(DBCNM)在紫外光照下的降解规律,采用低压汞灯UV_(254)考察了光照强度、初始浓度、pH值、自由氯浓度和溴离子浓度对DBCNM光降解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DBCNM在紫外光照(15.5 mW/cm^(2))条件下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其降解速率常数为0.3039 min^(-1);DBCNM的光降解率随初始浓度的增加而降低,随光照强度、pH值、自由氯浓度和溴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紫外光照下自由氯和溴离子的添加促使DBCNM转化成其他卤代硝基甲烷(HNMs);在形成的其他HNMs中,一溴硝基甲烷(BNM)和一溴二氯硝基甲烷(BDCNM)贡献的细胞毒性较大,BNM、BDCNM和一溴一氯硝基甲烷(BCNM)贡献的遗传毒性较大;最终,DBCNM经过氧化、加成和水解反应转化为无机离子,降低了水质安全风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