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小分子
有机小分子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3年内共计715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6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2601150篇;相关期刊132种,包括中国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刊、膜科学与技术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2012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第十六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第十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等;有机小分子的相关文献由1594位作者贡献,包括曹镛、彭俊彪、苏仕健等。
有机小分子—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601150篇
占比:99.99%
总计:2601367篇
有机小分子
-研究学者
- 曹镛
- 彭俊彪
- 苏仕健
- 彭小彬
- 吴驰飞
- 应磊
- 黄飞
- 朱旭辉
- 范曲立
- 王其
- 余焓
- 黄维
- 孔令杰
- 李仙会
- 江潮
- 于翔
- 张恒飞
- 张琳
- 李作佳
- 李晶
- 李玥
- 杨晓鹏
- 杨智雄
- 王延伟
- 王立磊
- 葛子义
- 许海燕
- 谢锐浩
- 马昌期
- 任鹏
- 何璐璐
- 侯佩臣
- 俞汝勤
- 向能军
- 周玄全
- 周航
- 国霞
- 张晓宏
- 张茂杰
- 梁万里
- 楚霞
- 沈平
- 王成
- 王晓冬
- 肖练钢
- 胡叶
- 蒋健晖
- 邓科
- 陈学彬
- 龚孟濂
-
-
许海燕;
鞠立鑫;
刘冬兰;
陆鸿飞
-
-
摘要:
嘌呤衍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且具有广谱的药理学活性.到目前为止,已有多种嘌呤衍生物被证实是癌症药物的核心骨架.嘌呤衍生物是由嘧啶环和咪唑环稠合而成的杂环化合物,具有结构可变性大适于改造的优点.同时,由于嘌呤衍生物含有丰富N原子和π键,而且其毒性小,生物相容性好,价格低廉,已在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的开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综述涵盖了基于嘌呤骨架的荧光探针分子的设计,合成和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本综述的报道将促进基于嘌呤母体的荧光探针的多样性的开发,从而增强其使用范围.
-
-
薛昊;
廖婉琪;
李哲峰
-
-
摘要: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rganic Field-Effect Transistors,OFETs)具有材料来源广、制作较为容易、各项性能良好等优点,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其中尤为突出的一类合成材料就是本文要介绍的酰亚胺类小分子,这类小分子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而且性能优异的优点,并且还处于新兴阶段,有很巨大的研究和应用价值。近年来酰亚胺类小分子在OFETs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近些年以酰亚胺类小分子为材料制备的OFETs的研究进展,阐述了OFETs的工作原理和一些应用方向。重点介绍了近年来以酰亚胺这类简单小分子制备的不同种类的OFETs及其各项性能,并对以酰亚胺类小分子为代表的n型OFETs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
朱晓岗;
刘毅
-
-
摘要:
有机小分子光伏给体材料被广泛应用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构建基于单层活性材料的有机小分子光伏给体材料制备方法,结合活性层的形貌和材料载流子迁移测试,根据电池输出功率与电池光功率输出比值分布,采用A-D-A(acceptor-donor-acceptor)型小分子作为有机小分子光伏材料的受体,引入苝二酰亚胺(PDI)单元作为酰亚胺结构单元,通过分子的立体构型聚类分布,与聚合物给体进行有机搭配,实现与PTB7-Th的给受体搭配。使用PBDB-T作为供体材料,以苯并二噻吩(BDT)为核,调节有机小分子光伏给体材料的内扭转角度,实现光伏给体材料的优化制备。实验分析得知,该方法进行有机小分子光伏给体材料的制备,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可靠性较好,具有较好的分子内聚集、光伏特性和更优异的热稳定性。
-
-
吴旭;
李春雨;
王新
-
-
摘要:
在有机小分子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领域,近年来受到重视并逐步开展深入的研究,通常采用荧光光谱法作为主要分析方法、并辅之以紫外吸收光谱法、拉曼光谱法、圆二色光谱法、分子对接技术、等温滴定热量法等方法,本文对近年来采用上述方法进行的研究进行了综合评述。在查阅近年文献后,介绍了有机小分子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进展,总结了本方向的相关研究方法,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预测和展望。
-
-
洪杰
-
-
摘要:
以氢化羧基丁腈橡胶(HXNBR)为基体,加入极性有机小分子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酚)(AO-2246)进行改性,制取了HXNBR/AO-2246复合材料,对其阻尼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O-2246质量分数在40%以内时,随其用量的增加HXNBR/AO-2246复合材料阻尼性能逐渐提高,在40%时状态最佳,此时损耗因子(tanδ)峰值为2.21,对应玻璃化转变温度(T_(g))为24.9°C,tanδ>0.3的有效阻尼温域为32.6°C。HXNBR/AO-2246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提高是基于HXNBR中氰基(—CN)和羧基中的C=O与AO-2246中的羟基(—OH)形成了氢键网络作用,以及AO-2246较大侧基所带来的位阻效应。同时,随着AO-2246用量逐渐增加,小分子达到饱和并开始自聚结晶,材料出现两相结构,在AO-2246质量分数为50%时,过多的小分子使得材料阻尼性能下降,但对应Tg继续往高温方向移动。
-
-
周徐;
杜飞跃;
谢叔媚;
黄茵;
王二静;
王世敏
-
-
摘要:
在最近几年中,纯有机小分子构建的室温磷光材料因其能够同时利用单线态激子和三线态激子,且相较于重金属掺杂体系和高分子体系,具有低毒性、制备简单等优点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通过介绍近几年含有卤素的有机小分子材料的室温磷光发光类型,讨论了室温磷光小分子在分子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的各种因素。
-
-
逄见光;
杨晓东;
薛海恩;
李洪春
-
-
摘要:
以聚降冰片烯(PNB)为研究对象,研究增塑剂(塑分T和环保芳烃油)和有机小分子(微晶蜡、淀粉和碱木质素)对PNB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环保芳烃油的PNB玻璃化温度在室温(20 °C)附近,塑分T对PNB的玻璃化温度影响不大,有利于PNB在室温下的形变固定;在玻璃化温度起始温度下拉伸时,几种填充PNB均出现屈服现象,且呈现硬而韧的应力-应变特征;几种填充PNB均具有优良的传统形状记忆性能,形状固定率在98%以上,形状恢复率在70%以上,其可逆塑性形状记忆性能低于传统形状记忆性能,可逆塑性形状固定率为49%?77%;微晶蜡杂化PNB具有优异的形状记忆性能.
-
-
许桂英;
薛荣明;
张默瑶;
李耀文;
李永舫
-
-
摘要: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由于具有高的光电转换效率,简单的溶液加工工艺,较低的成本等优势因而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机小分子空穴传输层材料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本工作中,我们设计和合成了基于吡嗪为分子中心核,三苯胺为分枝的X型空穴传输层材料PT-TPA.与Si-OMeTPA对比,吡嗪的引入不仅不会影响其结晶性,并且能够改善其电荷转移特性和分子中心共平面性,从而显著提升了PT-TPA的空穴迁移率.在非掺杂的情况之下,基于PT-TPA空穴传输层的p-i-n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展现出17.52%的光电转换效率,与相同条件下基于Si-OMeTPA空穴传输层的器件相比,效率提高了近15%.
-
-
任露;
高鹏
-
-
摘要:
热电材料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能源材料.由于其既可以用于军事、航天等高科技领域,也可用于工业废热发电、小型可穿戴设备的能源供应等民用方面,其应用前景的广泛性引起研究人员关注.由于有机热电材料具有无毒、可弯折、体积小、质量轻和制备方法简单等优点,使其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研究领域.众多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化学设计合成理想的目标分子和掺杂等手段对有机热电材料的性能进行调控.有机小分子热电材料的研究相比于聚合物热电材料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但是基于小分子更易纯化和结晶这一特性,有机小分子热电材料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概述了现有有机小分子热电材料的最新发展和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
-
汪璐;
张韬毅;
张龙贵;
计文希
-
-
摘要:
综述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用于高性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部分有机小分子空穴传输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包括基于螺环结构、噻吩结构的有机小分子及金属有机化合物等,总结了用于高性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有机小分子空穴传输材料的规律,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无掺杂空穴传输材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
-
-
-
-
-
-
王耀;
陈卓;
裴文乐
- 《2016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四届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
| 2016年
-
摘要:
近年来,石墨烯基材料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在日常生活、国防、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石墨烯优异的导电性能及其独特的结构使其成为一种可潜在应用的气敏传感材料.利用超分子组装的方法制备了有机小分子与石墨烯复合的气敏材料ANS-rGO.具有大平面芳香结构的功能有机分子ANS可与石墨烯通过千兀作用进行超分子组装。同时,ANS分子内部之间的电荷转移导致了电子云的非对称分布,使该石墨烯基复合材料表现出超高的NO2气体传感灵敏度. 围绕气体响应材料的制备,制备了一种基于脒基基团和聚集诱导发光(AIE)原理“的CO2化学荧光传感材料。利用RAFT聚合方法设计制备了一种具有AIE性质的眯基嵌段共聚物。该聚合物在溶液中的荧光强度随CO2气体的通入量改变,在CO2可视化检测和生物细胞荧光显影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基于气体传感响应材料的制备,进一步提出了有关气体分离膜材料的超分子制备方法。通过光交联构筑独特的交联网状聚合物膜层结构并模拟生物体内碳酸酐酶(CA)传递CO2原理引入CO2响应基团从而制备得到了具有高选择性的气体分离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