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室温磷光

室温磷光

室温磷光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3年内共计423篇,主要集中在化学、物理学、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8771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光学报、分析测试学报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学术讨论会暨全国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等;室温磷光的相关文献由826位作者贡献,包括马骧、田禾、董川等。

室温磷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 占比:1.31%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26%

专利文献>

论文:8771 占比:98.43%

总计:8911篇

室温磷光—发文趋势图

室温磷光

-研究学者

  • 马骧
  • 田禾
  • 董川
  • 李振
  • 晋卫军
  • 李隆弟
  • 牟兰
  • 张勇
  • 刘淑娟
  • 卫艳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望彬; 周世嘉; 张晓朕; 尹禹翰; 苍书宇; 欧贤; 代广福; 王晓蓉
    • 摘要: 室温磷光性有机物由于三重态激子的参与和相对较慢的衰变速率,使其具有较长波长及长寿命的特性,让该类型化合物在光学器件、光催化反应、生物成像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构筑室温磷光有机体系主要是通过促进自旋轨道耦合和抑制三重态到基态的非辐射衰变来完成。对近年来室温磷光有机体系的发展进行归纳和总结,针对如何设计室温磷光有机体系提出了几种方法,并分析其原理,对未来室温磷光有机体系的发展与应用进行了展望。
    • 吴雪岩; 吕燕; 郭继玺
    • 摘要: 推荐了一个大学化学综合实验"9-(4-溴丁基)-9H-咔唑的相转移催化合成、表征及室温磷光性能研究"。实验利用相转移催化合成9-(4-溴丁基)-9H-咔唑分子,采用核磁共振、高分辨质谱和红外光谱对其分子结构进行表征,并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稳态/瞬态荧光光谱和密度泛函(DFT)理论计算对其室温磷光性能进行研究。本综合实验涵盖了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以及理论化学的知识点,建议纳入化学专业高年级综合实验课程。
    • 杨俊芳; 彭谦
    • 摘要: 有机固态发光材料因其在显示器、激光和光通信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单分子相比,有机固态中存在各种弱分子间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有时会对激发态性质和能量耗散途径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产生较强的荧光或磷光.因此揭示有机固态发光的内在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本综述通过总结从单分子到聚集态激发态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电子振动耦合和能量耗散动力学的变化,简要概括了分子间相互作用如何诱导有机固体产生强荧光、热激活延迟荧光和室温磷光.本综述希望能帮助深入理解有机固体的激发态特性,从而为设计优秀的固态发光材料提供思路.
    • 摘要: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田禾院士和马骧教授团队在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具有长余晖的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因其在光电、生化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得到广泛关注,而如何构建具有不同发光颜色的长余晖材料一直是该领域的一大难点。除了结构修饰之外,非辐射能量转移过程也是另外一种调控磷光材料发射波长的可行策略。
    • 韩民乐; 杨晓刚; 樊欣; 郭文静; 张睿明; 李延红
    • 摘要: 介绍一个综合化学实验——长磷光寿命主客体材料合成实验。本实验首先利用硝酸锌、间苯二甲酸、2-甲基咪唑在水溶液中混合,快速制备配合物单晶;然后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等技术对其进行表征。可以利用该方法将染料(罗丹明B、香豆素、曙红Y、4-[4-(二甲氨基)苯乙烯基]-1-甲基吡啶碘等)分子包覆到配合物基质中,探究不同客体对材料性质的影响。通过该实验的设计和实施,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能够结合所学基础化学理论知识,利用现代仪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 郑文旭
    • 摘要: 室温磷光材料在传感器、成像、防伪等方面的应用而受到关注。本文以均苯三甲酸和胞嘧啶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合成出一例具有室温磷光性质的有机共晶。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均苯三甲酸与胞嘧啶之间发生了质子转移,晶体结构中存在着丰富的氢键作用。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热重分析、光致发光等手段测试了有机共晶的物理性能。结果表明,有机共晶具有出色的热稳定性,可达200°C,并表现出绿色发光的室温磷光,磷光寿命达到0.2s。
    • 胡娅琪; 漆贺同
    • 摘要: 相对于传统室温磷光(RTP)材料,室温磷光碳点(RTP-CDs)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毒性较低、性能稳定可调控的优点,还具有独特的光学特征。首先从RTP-CDs的无基质辅助合成过程机制出发对近年来RTP-CDs的合成、磷光发射机理进行了简要介绍,之后进一步地阐述了RTP-CDs在信息加密、防伪技术、生物成像、传感等方面的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周徐; 杜飞跃; 谢叔媚; 黄茵; 王二静; 王世敏
    • 摘要: 在最近几年中,纯有机小分子构建的室温磷光材料因其能够同时利用单线态激子和三线态激子,且相较于重金属掺杂体系和高分子体系,具有低毒性、制备简单等优点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通过介绍近几年含有卤素的有机小分子材料的室温磷光发光类型,讨论了室温磷光小分子在分子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的各种因素。
    • 来悦颖; 赵子豪; 郑书源; 袁望章
    • 摘要: 不含芳(杂)环、单键-重键交替单元等大共轭结构的纯有机发光材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其结构与发光性质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明确.本文研究了氧杂酸酐与氧杂酰亚胺两种非芳香性发光化合物.通过在不同溶剂中培养单晶,得到了具有不同发光颜色及荧光-磷光双发射的同质多晶体,发光效率最高达17.0%.这种高效发射可归因于含π电子与n电子基团的簇聚产生的空间共轭及构象刚硬化.尽管这些同质多晶体结构差异微小,但少量溶剂分子的存在导致簇聚体微环境改变,调节了单线态与三线态发射比例,从而产生了不同颜色的发光.这些结果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非典型发光化合物构象与发光间的关系,为其机理研究与分子设计提供了新的启示.
    • 王金凤; 李振
    • 摘要: 有机小分子材料是由许多分子构成的聚集体,其性能既与单个分子的空间构型和电子特性有关,更与聚集体中分子的排列方式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在有机小分子材料中,聚集体的性质并不是组成它的单分子行为的简单线性叠加,而是经常呈现出聚集态的整体差异性响应特点,即:不同的聚集态分子排列引起截然不同的性能.因此,科学研究已逐渐由单分子研究迈向分子聚集态科学.随着人们对分子聚集态科学的关注,特别是对有机分子固态下的排列和堆积方式、分子间相互作用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发现,通过不同策略对分子聚集态行为的有效调控,可以实现完全不同于单个分子特性的聚集态发光现象,包括发光强度、颜色、形式以及激发过程的差异.也可以通过分子聚集态的形貌和维度的调节,实现不同光电器件性能的调节和优化.本综述将分别介绍聚集态分子的排列方式对力致变色、室温磷光、力致发光和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等方面的重要影响,进一步阐述聚集态分子行为的重要性,同时,为有效调控聚集态分子的排列方式,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发优异性能的光电材料提供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